揉面、剁餡、炒餡、釀製……尋常秋日的一天,在五華縣技工學校的烹飪課室裡,高級中式麵點師古肖輝正在灶臺前熟練地製作五華釀粄,一邊製作一邊向學員講解要點。灶臺上,高高疊起的蒸籠鎖住了美食的最後一絲神秘感,只有雲湧而出的熱氣帶出了陣陣香氣。
釀粄是客家傳統小吃。據說由於南遷,客家人懷念北方包子的味道,但因為沒有麵粉,只好用米粉代替,由此產生了「釀粄」。時至今日,釀粄依舊是五華人餐桌上的「常客」,還乘著「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的東風,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本報記者 賴 鋒
特約記者 張炳鋒
攝 影 高 迅
製作簡單
長相普通卻美味可口
古肖輝介紹,釀粄的製作通常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做「粄皮」,第二部分就是做「肉餡」。傳統的肉餡只有豬肉和幹蔥,其餘則可根據各自口味和喜好自由搭配,最後是包粄蒸熟,整個過程相對比較簡單。
要想把粄皮做得光亮有型,口感軟糯適中,其中也有不少講究。「糯米粉和粘米粉要按2∶1的比例混合,再加入80℃的開水揉和以增加黏度,最後再用手把麵團揉成『三光』狀態,即手光、盆光、面光。」古肖輝說,這樣製作出來的粄皮,才會既有口感,又有顏值。
餡料製作方面,通常會選用肥瘦相間的五花肉,這樣的豬肉不會過幹或過油。材料挑選好後,再把五花肉、幹蔥等剁碎、爆香,然後調味、混合,頓時香氣撲鼻,一份傳統的釀粄餡料便製作完成。古肖輝告訴記者,包肉餡還有個小技巧,「將炒熟的餡料靜置放涼片刻,將豬油凝固,這樣包的時候豬油就不會外漏。」
粄皮和餡料做好後,就可以開始本次美食的重頭戲——「釀」。只見古肖輝取適量和好的面揉成圓團,然後用手壓成扁平狀,用勺子將餡料放到粄皮中間,先捏合中間,然後將兩邊捏合包裹住肉餡,收口整理成餃子狀,不一會兒功夫,一個圓鼓飽滿的釀粄便製作完成。看著雖然樸素,卻也相當實在,相當符合五華人「實打實」的性格。
釀粄最普遍的烹飪方法,包好後直接放入蒸籠,用大火蒸8分鐘,開鍋趁熱即食,此時粄皮細嫩熱乎、肉餡飽滿飄香,相當美味可口。也有把釀粄放涼後,放至油鍋煎至金黃撈出食用,又是另一番風味。
推陳出新
助傳統粄類走出家門
一個粄,濃縮滿滿客家情。粄是客家文化裡面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舊時,心靈手巧的客家人做出了各種各樣的「粄」,成為一道道客家傳統美食,寄託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願望和鄉愁記憶。
「過去的人為了充飢,把釀粄個頭做得很大,一個就超過100克,大家吃一個就飽了。現在經過改良,一個只有40克,比較精緻。」古肖輝說,為了讓五華傳統粄類能夠更好迎合現代人的健康飲食理念,其團隊對包括五華釀粄在內的多種粄類進行了改良創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粄食美味可口,深受食客們喜愛。」國家級烹調技師、五華餐飲協會負責人李慶泉說,雖然市場不乏需求,但限於製作保存相對困難等原因,多數商家或家庭往往只在特定時令節日才會製作售賣粄類,可謂是「好粄不常有」。因此,乘著「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的東風,粄類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的念頭開始顯現。
「粄類規模化生產很快就可以鋪開,到時五華幾十種經改良創新的粄類便會銷往各地。」古肖輝說,目前經他們改良創新的粄類達到了幾十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高山紅薯粄、粟米粄、艾粄、紅糖發粄等,這當中不少粄類還以當地特色農產品作主料,與精準扶貧產業緊密聯繫。接下來,等粄類規模化生產鋪開後,還將探索更多的合作可能,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
不僅如此,五華縣技工學校還設立了烹飪專業,目前在學的有320多人,通過「傳幫帶」的方式,不斷發展壯大五華美食傳承發展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