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應該是「購物天堂」,但絕不僅僅如此。旅遊總收入、入境旅遊者人均消費、實際利用外資額度等,均是需要關注的指標。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張靜│北京報導
2019年1月28日,外國友人在北京故宮舉行的「中華老字號故宮過大年展」上購買老字號產品,滿載而歸 ( 董乃德 / 攝 )
近日,武漢市出臺《全市加快新消費引領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按照計劃,到2021年,武漢將成為現代化商業聚集地、國際化消費目的地、便利化時尚宜居地,打響「武漢購」品牌,同時,通過若干年持續努力,建成立足中部、輻射國內、面向世界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擴大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提出,「積極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由商務部牽頭負責。
2019年初,商務部明確提出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試點,各城市迅速響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成都、天津、廈門、青島、大連、哈爾濱等大城市,都在致力於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這表明在當前擴大內需、以內需拉動經濟的大背景下,消費將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採訪時說。
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提出建設若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目標。2019年1月16日,商務部部長助理任鴻斌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城市中加快步行街改造提升,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試點工作。
反應最快的要數重慶和南京。
1月24日,僅在商務部提出開展試點工作一周後,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實施消費升級行動計劃,推進消費平臺轉型升級,壯大限額以上商貿企業,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差不多同時,「爭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試點」被寫進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
實際上,一些城市早已就此進行布局。2017年,青島就提出「爭創全國沿海地區國際消費中心城市」。2018年初,成都提出深化生活性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2022年,成都生活性服務業產業增加值將達到5000億元,初步建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2018年4月,上海市明確提出全力打響「上海購物」,加快國際消費城市建設。
為什麼這麼多城市把目光聚焦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上?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指出,從國家層面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提出,不僅與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密切相關,也是我國應對外部複雜嚴峻環境及不確定性、優化生產和消費等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係、構建符合我國長遠戰略利益的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大戰略手段,為我國經濟從工業製造業轉向文化服務業、我國城市從生產型城市轉向消費型城市、促進消費市場從國內走向世界發出了更為明確的信號。
洪濤告訴本刊記者:「超大型城市和特大型城市均是以消費為主要特徵的城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在大型城市發展歷程中具有其必然性。許多城市沒有農業,甚至沒有工業,但卻不可能沒有流通業,因此以消費為主要特徵的城市及其城市群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和趨勢。」
節點城市要發揮重要作用
究竟什麼是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洪濤認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應該是「購物天堂」,但絕不僅僅如此。旅遊總收入、入境旅遊者人均消費、實際利用外資額度等,均是需要關注的指標。
隨著消費升級,全球由工業社會進入服務經濟社會,由服務經濟社會進入信息經濟社會,購物僅僅是人們消費的一個內容,消費還包括服務商品消費、體驗商品消費,即買商品(實物)、買服務、買體驗。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應該有好的消費環境和理念,如以智能消費為核心的數字消費,以及代表城市發展趨勢的綠色消費、低碳消費、生態消費。智能消費涉及到便利性、網絡性、體驗性消費,而綠色、低碳、生態消費涉及到可持續消費。」洪濤說。
武漢的三年行動計劃就特別關注智能消費領域,提出「要大膽探索無人銷售商店、自助提貨櫃、刷臉支付等新技術、新模式的應用,支持消費領域創新型企業在武漢拓展新零售業務」。
此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還要足夠國際化。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要看是不是有較多的國際遊客、國際投資者,是不是有很多的國際航線、國際會議、國際會展和外資企業;是不是語言更為豐富。」
在消費方面,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都有一定的免稅機制,有很多國際大品牌集聚並在當地開設展示中心,品牌集中度高,價格優惠,品種齊全,購物環境、服務態度和質量都要有國際一流水平。
在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劉士林看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概念的提出,蘊含著比國家中心城市這個我國最高的城市層級更豐富的意義。
「某種意義上講,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這個概念中,既包含了國際消費這個消費的最大空間層級,也包含了中心城市這個當今中國城市紛紛追求的目標。因此這個概念一提出,就受到廣泛的重視和熱切的關注。」劉士林分析稱。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區域經濟中的重要節點城市,是城市群的核心,具有巨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不同類型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應具有相應的特色。
除了北京、上海這些超級城市,「西安、成都、杭州、青島、武漢、鄭州等基本上都是重要的節點城市,需要充分發揮其節點城市的作用,形成特有的定位。尤其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體現其特殊的戰略地理地位。」洪濤說。
未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或將在長三角經濟區、京津冀經濟區、粵港澳大灣區、中部經濟區、東北經濟區、西部經濟區等地發揮較大作用,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一城一策,各自找優勢
不同的城市應有不同的特色,這是由其城市稟賦和消費特點決定的,在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過程中,不同城市要抓準自己的消費特點,將其打造成競爭優勢。
洪濤舉例說,北京一方面要滿足本地居民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滿足全國各地遊客以及境外遊客的需求,這說明北京既要發展社區商業,也要發展北京特色老字號經濟(包含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商業(步行)街經濟,以及相應的商業文化等。
北上廣深作為超大型城市,人口多、消費力強、集聚性好、國際性突出,理所當然應成為中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表率。上海的時尚之都氣質、廣州悠久的對外貿易史、深圳的創新與活力,均可作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優勢因素。
就具體消費類型看,除旅遊經濟外,外貿經濟、會展經濟、文創經濟、賽事經濟也將是未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中的重要消費形態。
成都一直是西部地區最重要的消費中心城市。隨著跨國公司、外國領事機構數量持續增長,成都的國際影響力也逐年增長。截至2017年末,落戶成都的世界500強企業有281家,駐蓉外國領事機構有17個,數量處於中西部地區首位。
「隨著成都的對外影響力持續擴大,這座有著消費、休閒、娛樂基因的城市,將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中佔有一席之地。」趙萍指出。
作為「前有G20後有亞運會」的城市,杭州享有舉辦國際性重要會議和賽事所帶來的巨大流量經濟,會展經濟或可成為其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入口。
蘇州是全國文化消費試點城市之一。2017年末,全市共有8個國家級、16個省級和51個市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基地),全年文化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5300億元。「西安、蘇州這兩座城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可以特別突出文創經濟優勢。」洪濤說。
南京市曾經舉辦了世界全項目輪滑錦標賽、世界女排大獎賽總決賽、南京馬拉松暨全國馬拉松錦標賽等多項品牌賽事,同時成功申辦2020年世界室內田徑錦標賽。賽事經濟助推南京進一步塑造國際化形象,提升南京的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將成為南京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有力抓手。
但洪濤也指出,目前這些城市都有交通擁堵等大城市「常見病」,同時體驗消費等領域還有較大提升空間,這些都是在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道路上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