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樂喜囍微博截圖
9月21日晚,網友@喜樂喜囍在某社交平臺發聲稱,她在航旅縱橫APP上選座後,有陌生人向其發送「可以約你嗎」等騷擾信息。她發現,自己也可以通過航旅縱橫查看航班上其他乘客的名字和頭像。這引發輿論廣泛關注。
對此,航旅縱橫相關人員解釋稱,該功能是默認關閉狀態。當用戶開通虛擬身份時,會提示虛擬身份用於與他人互動,且只有填寫的虛擬信息是對外可見的。
航旅縱橫本是一款民航服務軟體,可以查詢航班動態、辦理值機等,推出虛擬身份還是一種社交化的嘗試。這已不是它第一次栽在隱私問題上。
去年年中時,一篇《航旅縱橫,正在把你的私密信息暴露給陌生人!》的刷屏文章,將航旅縱橫推上風口浪尖。該文章所指向的,正是「虛擬客艙」的社交化功能。它讓用戶在選座時可以查看他人的性別、年齡、乘坐偏好及熱力圖,還可以私信對話;這種個人信息展示還是默認開啟,也就是說,用戶在不知情的狀態下隱私被洩露。
去年的風波過後,航旅縱橫就對相關功能進行了關閉調整。如此次網友就反映,選座後遭到用戶騷擾,但事實上,虛擬身份以及衍生的私信對話功能不再像之前那樣默認開啟,用戶開啟後還可以隨時關閉;展示的個人信息也是虛擬的,僅限於暱稱、頭像。
就此次曝光的問題看,老實說,航旅縱橫的確在隱私保護上升級了,但是明顯還不夠。
雖然航旅縱橫在升級後,可以自由關閉,但平臺對相關可能洩露隱私的功能,並沒有足夠充分的提示。對用戶來說,其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信息不對稱,自由選擇權不是完整的。
此外,航旅縱橫也不像一些陌生人社交軟體那樣,針對用戶被騷擾有相對成熟的投訴處理機制。而如果遭遇隱私保護不力,那社交化嘗試的隱患就會被不斷放大。畢竟,航旅縱橫緊密地連接了線上和線下,線上被騷擾,而線下乘坐飛機時,騷擾你的用戶可能就坐在你的旁邊。
航旅縱橫上次的風波後,就有媒體分析,社交化嘗試或是出於盈利模式比較單一的原因,是想在主營業務之外謀求新的業務布局。其實跳出來看,工具類APP做社交化嘗試,不止航旅縱橫一家,以此來提升用戶黏性,尋求其他增值服務,也未嘗不可。
不過正如兩次輿論擔憂所顯示的,陌生人社交本身就是一種自帶風險的模式。尤其對那些銜接線上和線下的工具類平臺,如果在隱私問題上,沒有一道堅實的防火牆,用戶將處在被窺視的狀態之下,而且線上社交在走向線下的過程中,隨時可能導向不可控的未知危險。
而這重危險,絕不應小覷。
□熊志(媒體人)
編輯 陳靜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