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客艙不是為做社交?
截止昨天23時30分,記者發現,航旅縱橫個人資料裡,「標籤」、「熱力圖」顯示為「隱藏,他人無法查看」,他人查看個人主頁選項已默認關閉,但與同機艙乘客的私聊功能仍然存在。
在解釋「私聊」這一功能時,航旅縱橫稱「通過虛擬客艙功能,大家搭建起了同客艙交流的橋梁,在乘機遇到的任何疑問或者困難都可以隨時獲得解答,在同行旅客需要幫助時也有機會伸以援手。」
航旅縱橫工作人員表示,「這個功能並不是要做社交,而是希望探索用戶在線模式下的服務創新可能。」
民航局統計數字顯示,2016年國內民航旅客運輸量超過4.88億人次。數據顯示,中國人均航線時間約為2.5小時,這也就意味著,每年中國人大約有超過10億小時在飛機上。 在當線上流量飽和,線下場景變得炙手可熱的情況下,社交屬性能夠增加用戶粘性,吸引和穩住流量。因此這也成為媒體質疑航旅縱橫APP「虛擬客艙」做社交的一個有力的理由。
專家:軟體「捆綁」社交 侵犯用戶隱私
網絡信息安全專家闞志剛表示,此次事件中,默認勾選打開用戶個人主頁,關閉選項也非常隱蔽,國內類似軟體還有很多,廠商有耍小聰明的嫌疑。如今,國內大部分功能軟體在開發類似功能時都缺乏審核直接讓用戶使用。默認勾選開放個人主頁讓用戶產生一種未被告知、被強迫的感覺,這也反映了中國網民對自己的隱私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烈,可迫使網際網路公司在開發相關類似功能時更加謹慎。
闞志剛表示,目前,中國對於個人隱私的界定不是很清晰,從專業的法律角度來說個人隱私包括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但同機人信息、飛行熱力圖、標籤等可以算為法律規定中的灰色地帶,不能算嚴格意義的個人隱私,計算機安全條例對於個人隱私不是非常明晰,建議在航旅縱橫軟體主頁聲明中主動告知用戶如何使用、自主選擇關閉與否,保障用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目前越來越多的應用軟體增加了社交功能,從軟體設計和運營來說是為了增加用戶的黏性,初衷可能是好的,但只考慮到好的社交方面,沒有考慮到洩露了一些用戶信息會給用戶帶來隱藏的安全隱患,應該雙面去理解。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研究員趙佔領表示,該事件中若用戶在編輯個人資料信息時,使用了真實姓名,航旅縱橫默認勾選了顯示個人主頁,在用戶並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其他用戶獲取姓名,也涉嫌侵犯了用戶個人隱私。
同時,雖虛擬客艙功能展示的只是模糊的飛行熱力圖以及個性標籤,不屬於洩露完整的個人信息,但該功能並非完全的線上陌生人交友,在飛行過程中,用戶可線下針對性查看同行乘客的個人信息,近距離的觀察帶來較大的安全隱患。
中航信旗下系統曾是旅客信息洩露渠道
航旅縱橫官網顯示,航旅縱橫APP是中航信推出的第一款基於出行的移動服務產品,中航信則是中國國內主流航空公司(春秋航空除外)、機場、機票代理的核心系統提供商。
航旅縱橫道歉並做了補救,事情似乎就這樣告一段落了,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質疑航旅縱橫和航旅縱橫的運營方中航信洩漏民航旅客個人信息的聲音一直都存在。
據報導,中航信的「民航旅客訂座系統」(Eterm系統)被質疑是洩露旅客隱私信息的渠道之一,國內不少明星個人航班信息通過該系統洩露給追星族。
今年4月,南航、國航、東航和海航等多家航空公司紛紛叫停第三方值機,在解釋叫停原因的時,四大航均提出第三方平臺有旅客信息洩露或者被盜用的風險。在南航叫停第三方值機後,航旅縱橫是第一個通過公告形式發布下線相關航空公司值機業務的航旅類APP。
其實,在這場「信息洩露」風波中,航旅縱橫APP代替旅客做決定默認可見個人主頁信息確有不當之處。不過「虛擬客艙」的社交屬性倒是可以辯證地看。目前,越來越多的APP增加了社交功能,從軟體設計和運營來說是為了增加用戶的黏性,初衷可能是好的,但只考慮到好的社交方面,沒有考慮到存在洩露用戶信息風險就不妥了。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新京報
文、編輯 | 王慶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