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中醫為題材的電視劇《老中醫》一經開播,就受到了觀眾的熱烈追捧。很多人通過這部電視劇了解到,原來在中醫的眼裡,同一種病可以有多種證型,證型不一樣,治法用藥也不一樣。
那麼,就拿生活中最常見的感冒來說吧,如果「老中醫」遇上感冒,會怎樣辨證、用藥呢?在歷代醫家的相關論述中,感冒一般被分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這兩個主要類型。
專家介紹,風寒感冒是指人體在沒有內熱的情況下單純受風著涼、淋雨等,風寒之邪侵入人體,出現流清鼻涕、打噴嚏、嗓子癢,一般不會發燒。風熱感冒是感受風熱之邪,外感邪氣擾動內熱,出現發熱、打噴嚏、流鼻涕、嗓子痛、咳嗽、頭痛等。
不過,當今社會風寒感冒的發病機會已經極少。專家表示,這和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有很大關係。過去人們的飲食以蔬菜糧食為主,體質虛弱,很難在體內蘊積毒火,這樣的體質,一經風寒容易感冒,但這樣的風寒感冒喝些紅糖姜水,出出汗也能痊癒。而現代人可以說是整天「酒肉穿腸過」,很多人平時體內就有積熱,經常出現嗓子痛、口腔潰瘍、牙齦腫痛、扁桃體腫大等,在這個基礎上即使感受風寒,也是「寒包火」以內熱為主的感冒。所以現在多數感冒都屬於風熱感冒或寒包火的感冒。
其實,風熱感冒也好,「寒包火」的感冒也好,在中醫認為都是外感熱病。歷史上著名「老中醫」是怎樣治療的呢?專家介紹,漢代名醫張仲景創立了治療這種外感熱病的名方麻杏石甘湯,明代吳又可提出用大黃,清代吳鞠通創立了銀翹散。中藥連花清瘟汲取了三代著名「老中醫」的方藥精華,從連花清瘟組方可以看出,麻黃、薄荷可以發散風寒、風熱之外邪;銀花、連翹、板藍根、貫眾等可以清內熱,杏仁、魚腥草可以治療咳嗽、咳痰,生石膏、大黃可以洩肺熱,讓患者體內蘊積的火毒通過大便排出,整個藥方組合,既能散外邪,又能清裡熱,對現代感冒和流感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經濟日報 記者:沈慧 責編:渠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