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他大著膽子在溫州開了家「杏花村」餐館

2020-12-06 杭州日報

美食和人同步

溫商很有名,但沒想到餐飲界的溫商第一人,是黃雲波。1970年他就大著膽子當了個體戶,悄悄開了溫州第一家個體餐館杏花村。這個和義烏人走街串巷雞毛換糖差不多同一時期。改革,都是從衣食住行這些地方無聲無息地開始,和美食一樣都是潤物細無聲。

飲食的地域特色蠻強的,甚至是一地經濟輻射能力的象徵。不信,你到街頭去看,浙江下面的各個縣市,衢州嵊州台州龍遊等地的美食,都在杭州打出了牌子。這種走出去,也分先後。哪個地方的經濟先崛起,然後向外挺進,這個地方的飲食也隨著商業的流動普及到四方。追隨著溫商向外擴散的洋流,廚房裡的溫州一家人,才能走到雲南瑞麗,走到西班牙、荷蘭,美食和人的腳步實現了同步。

廚房裡的「溫州一家人」

口述 黃雲波 整理 魏水華

我叫黃雲波,1942年出生在浙江溫州。

我的父親、嶽父母、我本人、我老伴、我的幾個子女,都從事廚師工作。前幾年,電視劇《溫州一家人》很火,朋友看了之後說,你們家的故事比電視還精彩,是廚房裡的「溫州一家人」。

父親說,有一技之長,能投入到紅紅火火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去,不被時代淘汰

我小時候溫州很窮,那會兒溫州是抗戰前線,大家吃飽穿暖都不太可能,更別說下館子了。

我父親黃阿東是本地有名的廚師,但在當時,只能在農村的紅白喜事上「走穴」。溫州人稱為「草臺廚師」,收入不穩定,社會地位也不高。所以父親當初是很反對我走上廚師這條路的。

但我的想法不一樣,到今天,我還記得父親親手做的溫州燻雞、溫州黃金卷。真好吃啊,那是正宗的老菜。燻雞很費工夫,要用細嫩的小公雞,先鹽醃一天,再吊在通風處風乾一星期,然後把米、紅糖和茶葉加熱,上面架雞,用冒出來的焦糖煙燻。我小時候愛吃甜食,甘蔗一口氣能吃兩三根,父親讓我把甘蔗渣也丟到燻料裡,因為甘蔗裡有糖,能給燻雞皮上色,紅亮好看,還能吊出雞的鮮味。

這樣做出來的燻雞,帶到宴席上,只要剁成小塊,隔水一蒸就能上桌。我嘴饞,在幫廚的時候偷吃,還挨過父親的打。當時我就想,如果以後我做廚師,一定要做一海碗的燻雞,吃到夠。

1948年,我進入本地的上橋小學讀書。一年後,溫州解放了,舊貌換新顏。高小畢業後,家裡安排我當泥水工學徒。父親說,有一技之長,能投入到紅紅火火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去,不被時代淘汰。

我們溫州人,說不好聽的,都是典型的實用主義。但從另一面想想,這也是一個地方的人頭腦靈活、與時俱進的表現。

黃雲波年輕時

泥水工學徒做到第二年,我認識了跟我同年的一個小姑娘,叫呂桂霞。當時我們是青梅竹馬的玩伴,幾年後成了夫妻;許多年後,她變成了我的老伴。

桂霞的外祖父張楠娒也是廚師,和我父親是亦師亦友的老相識。張楠娒把我介紹給華僑飯店的大廚陳日祥,當時華僑飯店配有溫州最上檔次的餐廳。陳日祥問我,想不想跟我學做菜?我脫口而出,好!

現在回憶起來,我轉行做廚師,可能從小看父親做菜耳濡目染的結果。讓我驚訝的是,一直反對我學廚的父親,這次居然贊同。就這樣,我和呂桂霞成了同一個廚房裡的學徒——小孩子的心思沒那麼複雜,但後來想想,大人安排我們認識,又收我們做徒弟,也許當時就別有用意。

在華僑飯店廚房,我當了四年學徒。看起來時間比別人長,但除了學手藝外,我連終生大事也解決了。朋友們說,老黃,你這四年,是事業和家庭雙豐收啊。

「豐收」不敢說,但廚師的基本功,還有把飲食作為終生職業的態度,確實是那幾年養成的。

雖然後來對「大躍進」有很多不同評價,但我一直覺得,景寧礦山食堂的那幾年,塑造了我的烹飪風格

1958年,響應全面投入社會主義建設的號召,我們這些學藝的小廚師,分配到各地的建設單位。我也光榮地加入麗水景寧的礦山食堂,成為一個為人民服務的勞動者,不再像前輩那樣,躲在大飯店裡,做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美食。

從酒樓到食堂,雖然用不上細緻的刀工、精確的火候,但選料、排菜、把握時間和節奏,其實是一樣的。譬如辦一場宴席,主廚最需要考慮的是上菜順序、菜式花樣、食材總量、以及成本控制。至於刀工火候這些具體細節,那是小廚師該考慮的。

食堂廚師也差不多,需要考慮的也是這些。讓眾多客人吃到熱乎、多變不膩味的飯菜,才是最重要。

都說溫州人精明、溫州人懂吃,體現在廚房裡,我覺得正是這種重視整體的烹飪觀。

雖然後來對「大躍進」有很多不同評價,但我一直覺得,景寧礦山食堂的那幾年,塑造了我的烹飪風格。「粗菜細做」「接地氣」「有江湖味」,這些業內同行和食客的評價,都是礦山食堂留下的痕跡。

比如溫州八寶酒飯,按照傳統做法,要一斤糯米配二兩紅糖,很甜。在食堂工作的時候,我發現並不是所有人都愛吃甜,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紀的,太甜的食物需要忌口。我就改進了酒飯的做法,削減了糖的量;同時,為了保持口味,用甜型黃酒來浸泡糯米。我專程去了趟紹興,買了很多酒來試,最後選中了香雪酒;再增加了芝麻、腰果、核桃的分量,降低了豬油的用量,這些堅果裡的油會在蒸飯的時候冒出來,比豬油健康。

1962年,我回到溫州。經人介紹,在溫州市房管處繼續幹老本行:食堂廚師。

也是在那一年,我和曾在同一個廚房裡當學徒的呂桂霞結婚了。在那個年代,成家與立業兩個詞直接相關,而對溫州人來說,立業的標準,就是有自己的生意。這是種在所有溫州人心裡的一顆種子。

結婚後,我的心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不再滿足於管一個食堂,而是動腦筋想開自己的飯店。今天看來,開店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但那個年代不容易。正當我和房管處領導商量,食堂能否讓我個人承包的時候,「文革」開始了。

在「溫商」躍躍欲試準備冒出來的時代前夜,各行各業,總會有幾個像我這樣的人

對我們靠手藝吃飯,沒什麼背景的人來說,那幾年沒有太大的衝擊。相反,食堂處於「放養」狀態,讓我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回過頭來看,我把食堂變成一門生意,在當時下確實有點離經叛道。但單位食堂自主經營,可以讓同事們吃得更舒服可口,也讓我在收入上有了一定的激勵。對習慣拿死工資的人來說,這點激勵,遠遠超過那點收入本身。

也是從那時起,我開始思考,溫州人到底喜歡吃什麼?甌菜作為浙江菜的一支,它的傳統和特色又是什麼?

1967年,「文革」浪潮湧來,房管處食堂解散。但工作人員總要有飯吃,領導默許把這些事交給我做。在單位西面的空地上,我和妻子呂桂霞支起灶頭,開始做小本生意。當時油水葷腥不多,但我總能把有限的葷菜燒出聲色。每次我做鰻鯗,大家都喜歡多打一份回家,辦公室的大姐說:「比菜場賣的好吃多了。」

為啥好吃?因為我一直堅持用小火小灶,長時間來蒸鰻鯗。食材好的話,這樣蒸的鰻鯗肉就特別細膩。雖然成本增加了,但能獲得客人好評,是值得的。

1970年,呂桂霞在杏花村掌勺

餐館生意越來越好,價格又不貴,除了房管處的同事,很多街坊鄰居也喜歡來吃。有人就說,餐館應該起個名字,不要老說「去黃雲波店裡吃飯」。那是1970年。我大女兒在上小學,課本裡有一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我拿來就用,「杏花村」成了餐館的名字。

到2008年,改革開放30周年,市裡給我頒了個獎狀,「溫州個體餐飲第一人」。沒想到,一個無心之舉讓我成了溫州餐飲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不過說句良心話,「個體戶第一人」不是我膽子大,純屬周圍的環境和機遇促成。在「溫商」躍躍欲試準備冒出來的時代前夜,各行各業,總會有幾個像我這樣的人。

兒子說,溫州菜具備很強的包容性,和東南亞菜、日本菜、韓國菜有互通有無的地方。果然,兒子的餐廳後來還做了日本料理

杏花樓餐館開業那年,我兒子黃淑堅出生了。

溫州老一輩人,有手藝傳男不傳女的習慣。兒子7歲,我就讓他跟在我身邊學做菜。當時我想,餐館忙的時候可以讓他幫忙,等我退休了,也有人接手。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改革開放後,個體戶被社會接納了,我陸續在倍河街、油車巷幾個地方開出餐館。生意做大了,社交面也越來越廣,兒子跟著我認識了很多朋友。

那時候,溫州人陸續往外地,甚至國外跑,發財的也不少。大家聊天經常說,溫州本地生意難做,跑到外面發現遍地是機會。我死腦筋,沒怎麼動心,但兒子是年輕人,聽進去了。

黃雲波在家中教子女擺盤

1988年,兒子高中畢業,有朋友拉他去法國闖一闖,他一衝動,不顧我的反對就去了。他在法國的中餐廳打工兩年,轉頭去了西班牙瓦倫西亞,和幾個溫州小兄弟開了一家名叫「東南亞」的餐館,顧客主要是當地的溫州老鄉。

我問他,明明做的是溫州菜,為什麼要叫「東南亞」?兒子說,大部分歐洲人眼裡,東亞、東南亞差不多,都是「神秘的東方」,就像我們眼裡的英國人法國人義大利人一樣。所以起個大一點的店名,一是方便歐洲人記憶,二是以後可以開拓經營。

兒子還告訴我,他覺得溫州菜擅長烹調海鮮,搭配大膽,具備很強的包容性,和東南亞菜、日本菜、韓國菜有互通有無的地方。這些我不太懂,肯定要聽在外面闖蕩過的年輕人。兒子的餐廳後來還做了日本料理,聽說做得不錯。一直到今年新冠疫情,他才停下來有點休息的時間。

兒子成材了,對我來說,有為人父母的成就感,但更多的是飯店生意沒人接班的焦慮。我想來想去,還是決定把飯店關門,提早退休。

說說退休,其實停不下來。開飯店將近20年,周圍朋友、朋友的家人小孩,誰家有個婚喪嫁娶都喜歡來我這裡吃。現在店關門了,但習慣改不過來,大家常常請我去做家庭喜宴。雖然賺錢不多,但都是老朋友、老街坊,面子上推不過去。久而久之,專業「走穴」的草臺廚師成了我的職業。

我常常跟呂桂霞說:我爸爸以前做的就是這個,兜兜轉轉,到我頭上,還是重操舊業啊。

兒子有膽量跑到萬裡之外的歐洲,我做老子的也不能整天窩在家裡,趁做得動,多出來走走,增長見識

做走穴廚師,和開飯店一樣,也要去外地進貨。

溫州菜裡有一道涼拌魚皮,要用到厚實的海魚皮。沸水一汆、冰水一激,再用香菜、大蒜拌一拌,就是一道軟脆彈牙的好菜,在大小宴席上很受歡迎。

但在溫州本地,大型海魚皮的貨源少,價格貴。1992年,我聽朋友說,雲南瑞麗市場上有大量從緬甸進口的鯊魚皮乾貨,價格便宜,品質也不錯。我買了去雲南的機票,說走就走。

到了我才知道,幾個月,瑞麗被國務院批准為沿邊開放城市。當時這裡百商雲集,邊境貿易無比熱鬧,海鮮乾貨只是其中一項。

魚皮交易談得很順利。準備回溫州的前一天,朋友請我去當地最上檔次的瑞麗賓館吃飯。很巧,那天賓館的經理也在同一桌,安排了幾個招牌菜讓我試嘗嘗

我這人直脾氣,經理問:做得水平怎樣?我說:不夠格。

當晚,我自己跑到廚房裡,做了一道拿手的三絲敲魚。敲魚,就是把魚肉蘸上幹澱粉,用木棰子敲成薄片,在溫州幾乎家家會做。雲南沒有溫州人做敲魚的材料鮸魚,我就用草魚來敲。搭配當地特產宣威火腿,也能做出七八分相似。朋友們品嘗後交口稱讚,說這就是地道的溫州味道;在座的雲南本地朋友也都愛吃,他們說,早就聽說浙江菜很厲害,這次嘗了溫州廚師的出品,果然名不虛傳。

第二天出發前,瑞麗賓館的經理很認真地找到我,向我提了一個意料之外的請求:能不能留下來任職。

做菜中

經理說,雖然很多來賓都要求嘗嘗雲南風味,但說實話,很多人不太吃得慣,需要一位眾口能調的行政總廚,在本地口味外,加入一些大家都喜歡吃的味道。

「昨天嘗了您的手藝,也和領導匯報了想法,所以正式向您發出邀請。」

說實話,我很意外,瑞麗賓館畢竟是國營單位。而我離開溫州房管處後,已經單幹20多年了。沒想到快退休的年紀,又被國家單位請回去,我心裡是有點驕傲的,但又沒底。自己幹,一切可以憑個人感覺,到了國家單位,廚房裡的事都有條條框框的規章制度。

回家和妻子商量後,過了一個月,我打包行李,又坐上了去雲南的飛機。兒子有膽量跑到萬裡之外的歐洲,我做老子的也不能整天窩在家裡,趁做得動,多出來走走,增長見識。我做了大半輩子溫州菜,到了這把年齡,也想把溫州菜介紹給更多人。

再說了,瑞麗是邊陲門戶,這裡的賓館每天迎來送往各地客商,對推廣溫州菜肯定大有好處。

有個荷蘭小夥子說:您的溫州魚湯,特別適合和我們荷蘭的煙燻腸、車輪奶酪搭配

在瑞麗賓館,我一幹就是兩年。我接待了來自緬甸的客商、政府官員;也參與了很多我們國家各種團體出境前的餞行宴。

更有意思的是,因為當時瑞麗口岸剛剛開放,各級領導特別重視,多次下來考察,下榻在瑞麗賓館。有幸讓他們品嘗溫州菜,也是我這輩子很大的榮譽。

1992年底,我為當時來瑞麗視察的國家領導人特別訂製了一桌濃鬱溫州風味的菜——

馬鈴黃魚:用豬網油(豬的大腸繫膜,用於做油炸菜)把黃魚肉、荸薺、香菇剁成的泥包住,系上稻草扎出一個個馬鈴形的小圓球,油炸成熟;

過橋排骨:先用老湯把整根排骨滷透,裹上麵包糠復炸;

爆墨魚花,是把小墨魚劃花刀;

韭菜拌香梨:爽口微甜,是甜品;

溫州三敲湯:就地取材,用豬肉、牛肉、草魚敲成。

黃雲波製作的馬鈴黃魚

四菜一湯,既遵循了領導人出行不鋪張浪費的要求,又精緻得體。領導品嘗之後也特別高興,對「三敲湯」讚不絕口,還和我們全體服務人員合影留念。

那張照片,就掛在我家最顯眼的地方,孫子和外孫女剛懂點事,我就教他們一個個認照片裡的人。我說,長大要做有手藝的人,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溫州人的文化和智慧。

1993年底,我離開瑞麗賓館,回了溫州。這時候兒子在海外的事業發展得不錯;家裡人不希望我在西南那麼遠的地方一直幹下去;對我來說,回到溫州,把手藝傳承下去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幾年裡,我收了不少徒弟,他們中很多人,現在都在溫州市內和全國各地開溫州餐館。大家對我的稱呼也從「黃大廚」變成了「老黃」、「黃大師」。徒弟們成長很快,我也樂意在各種場合給他們站臺、當顧問。

2000年後,我還多次受徒弟和朋友的邀請,到法國、西班牙、荷蘭、韓國參加美食交流(廚藝PK)。

在廚房指導廚藝

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在荷蘭的甌菜巡展。我在現場做了當初在瑞麗賓館發明的拿手菜:溫州三敲湯。當時,除了溫州僑商外,還有很多荷蘭朋友也喜歡吃我做的敲魚敲肉。有個荷蘭小夥子說:您的溫州魚湯,特別適合和我們荷蘭的煙燻腸、車輪奶酪搭配。

我兒子黃淑堅當初跟我說,溫州菜與歐洲的菜系可以有很好的融合。這次我信了。

這兩年,我年紀大了,很多活動都推掉了。我的兩個女兒黃淑聰、黃淑玲都支持我傳播溫州飲食文化的願望。我覺得,從前溫州人手藝傳男不傳女的想法可以淘汰了。兒子不在身邊,就讓女兒幫我整理一些飲食文化上的事,包括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恢復溫州八寶酒飯、魚餅這些傳統小吃的製作技藝。

過去的中國社會不注重包括廚師在內的匠人,總覺得我們是百工雜技。但這幾年,越來越多看到「工匠精神」幾個字,我覺得這真的很好,我碰上了好時代。用一個人的一生,甚至一個家族的奮鬥去做好一件事,那些從前不被重視的「微末技藝」也能發揚光大,成為讓世人刮目、讓國人自豪的文化自信。

相關焦點

  • 只能大著膽子到松江走一走,廣富林也算一個著名景點了
    疫情期間實在是無聊,只能大著膽子到松江走一走,廣富林也算一個著名景點了。還是蠻寬闊的,環境也還可以。裡面有一個朵雲書院,屬於網紅店,拍拍照。還有就是不要在景點裡吃東西啦,20元的綠豆湯真的是一言難盡。逛逛就好了,停車停在A區離入口最近。晚上可以在廣富林吃飯,車可以停在裡面,很方便。
  • 家住韓城杏花村
    開場白:巜三滴血》與杏花村「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三滴血》唱了一百年,與杏花村歷史相牽連。三教四廟一臺戲,唐末花芽明朝豔。村有雷李碑記事,侯周姓氏隱筆撰。侯家山西經商難,故事同異見根源。"為尋親那顧得路途遙遠,爬山涉水到浦關″。
  • 溫州評出31家星級餐館酒吧茶樓 要有英語手語服務
    原標題:溫州評出31家星級餐館酒吧茶樓 要有英語手語服務   溫州市31家餐館和茶樓(咖啡吧)也將披上「星級」稱號。記者昨天從溫州市商務局獲悉,該局評選出溫州市首批31家星級特色餐館和星級特色酒吧茶樓(咖啡吧),將於近期舉行授牌活動。
  • 杏花怎麼開,牧童遙指的「杏花村」就在哪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代大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千百年來早已家喻戶曉,由此也引出了一個問題:詩中所說的「杏花村」究竟在什麼地方?據不完全統計,現在中國以「杏花村」為名的地方至少有十幾處,其中影響最大、被認為最有可能是杜牧詩中杏花村的有三個,分別位於山西汾陽、湖北麻城、安徽貴池。在旅遊業興旺發達的今天,這三個地方為了誰才是「正宗」杏花村大打口水仗,爭得不亦樂乎,圍觀的吃瓜群眾也看得一頭霧水。
  • 青田人在柏林 不開餐館做什麼?
    一個開餐館的青田同鄉給傅春平打電話:「聽說你在那邊做得不快樂,到我們自己這邊來吧!」自己這邊!——傅春平第一次意識到同鄉是多麼重要。1982年3月,他辭職準備前往青田餐館。薪水和以前差不多,工作更忙——每天工作13個小時。但青田老闆答應,幫他繳社會保險,以及盡其所能幫他把國內的老婆移民出來。但一年後,這些承諾一個都沒兌現。傅春平再次陷入勞資糾紛。
  • 十足便利店16年開1700多家店 溫州突破700家
    十足便利店16年開1700多家店 溫州突破700家來源:聯商網2017-05-28 18:385月26日,溫州十足便利有一家特別的門店重裝開業,那就是水心店。16年前的5月26日,十足在溫州市區水心開出溫州第一家便利店,十足水心店見證了這些年溫州便利店行業的發展歷程。
  • 麻城市杏花村
    2007年,麻城市委、市政府將杏花村作為武漢城市圈旅遊服務基地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納入麻城市旅遊板塊建設項目,積極發展文化遊、生態遊、觀光遊、尋根遊、農家遊等旅遊形式。歧亭鎮黨委、鎮政府按照"一年抓起步,三年出雛形,五年成氣候"的發展思路,不斷地推進杏花村的開發建設,於2008年4月24日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麻城杜鵑文化旅遊節杏花村開村發布會,李小琳女士親臨杏花村揭牌。
  • 小陳開餐館的失敗經歷
    熱愛生活記錄生活大家好我是溫州宇樂,我現在跟大家一起分享我最近在學習閱讀中看到的一些乾貨小故事。小陳廚師技校畢業,看著人家的餐館生意紅火,就想著開一家餐館,可以施展學校所學又可以賺大錢,開餐館創業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資金,家人們都勸小陳剛出學校出來沒有經驗可以先去餐館在學習一段時間,不但可以學到經驗而且還能積累一些資金,等條件成熟了我們在開也不遲!
  • 溫州農家樂餐桌現穿山甲熊掌 餐館稱只賣給熟客
    4溫州收購人闞某,收貨後囤在倉庫,根據餐館老闆需要,親自送貨上門,事後收款。  活穿山甲每公斤1400元至1600元,冰凍的每公斤600元至800元,熊掌每公斤1300元至1500元左右。  麵包車  去年10月初,永嘉警方得到線報後,開始在農家樂廚房後門附近蹲點守候,兩天後,一輛可疑麵包車出現。
  • 溫州水果店扎堆開 一年內新增2000多家
    日前,家住溫州市下呂浦的張女士發現,春暉路上一下子開出兩家水果超市,加上原有的兩家,短短幾百米的一條街上扎堆開了4家水果超市。金蘋果、鮮豐水果、農夫果園、果唯伊、滿堂紅果園……水果超市扎堆開的背後,是賺得盆滿缽滿還是步履維艱,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 溫州瑞都酒店老闆是他!手握30多家門店
    他打造的「瑞都」系列酒店時尚、精緻、舒心,目前擁有30多家門店,近3000間客房。面對外地「大鱷」般的連鎖品牌酒店進入溫州,他運籌帷幄,練好內功,認真「燒好自己這壺水」。除做好溫州本地的連鎖酒店外,他正一步步向長三角拓展。
  • 中國第一家個體餐館:開了38年,離不開胡同
    街坊拽著他袖口小聲說:「你們家飯館都開張了,你還上什麼班?趕緊的回去看看,來了好多老外!」心終於放到肚子裡去了四桌兩灶一門面的悅賓飯店,就這樣成了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家個體餐館。個體餐館在北京城裡如雨後春筍般開了起來。劉桂仙和郭培基也能安安心心地開飯館了。每天送走最後一撥客人,再搞完衛生,已經到了深夜。劉桂仙和郭培基兩條腿就像鑄了鉛一樣,上床睡覺得用手把腿搬到床上緩緩地挪動。餐館順利經營後,蒸蒸日上,不出幾年,家裡就成了萬元戶。
  • 全球第一家椰子鞋店不是開在美國加州 而是開在中國溫州
    全球第一家椰子鞋門店不是開在美國加州,而是開在中國溫州。 圖片來源:Hypebeast 去年,Kanye West在接受Vogue雜誌採訪時透露,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他想專門為自己的Yeezy系列球鞋開200
  •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個關於杏花村的故事~
    提起那首膾炙人口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中講到的是一個細雨綿綿的清明時節,一位行色匆匆的路人觸景生情,深感異鄉的惆悵,於是便向借酒消愁。當問及路旁的牧童時,牧童給他指出了杏花村的方位。
  • 公司老闆開小餐館賺錢
    在衢州,他的身份是老闆,他的公司承接了一家電商公司的客服外包服務。在杭州,他是一家牛仔骨煲店的小店主,常常需要自己動手洗菜收銀。9 月 20 日,周寰接受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採訪時稱,"受疫情影響,公司效益下滑現金流短缺,我的 6 名員工都很優秀跟了很多年,我不願意減薪或者裁員,所以兩個月前開了家小飯店回籠資金給員工發工資。""公司資金短缺,老闆開店賺錢為我們發薪水,我會好好幹活回報老闆。"員工李俊鵬說。
  • 杜牧詩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裡
    二○○四年清明節前後,安徽青年詩人芮武邀我去安徽池州參加一個筆會。我先在安慶下火車,然後打了一輛計程車,搭乘輪渡過長江,對岸就是池州了。此時正逢清明時節,皖南大地開滿一片又一片金燦燦的油菜花,恰巧又剛下過一場春雨,我仿佛成了遠道而來的杜牧的化身,而計程車司機,成了當代指路的牧童,他要領我去杏花村呢。那個著名的村落,恐怕也正在杏花的掩映下等著我呢。 我來之前還納悶這個旅遊筆會幹嘛要選擇偏僻的池州召開,聽司機這一介紹,全明白了。
  • 1970年墨西哥世界盃介紹
    25歲的貝肯鮑爾和25歲的穆勒將西德隊變成一支充滿激情的球隊,技術全面的貝肯鮑爾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足球天賦,首創了「自由人」的足球概念;轟炸機穆勒則盡情發揮了他的射門天份,本屆世界盃他一人在5場比賽中攻進10球成為最佳射手,再加上1974年世界盃的4球,兩屆14球的記錄更是讓他成為世界盃歷史上的第一射手!這個記錄直到2006年德國世界盃才由「外星人」羅納爾多以3屆15球打破。
  • 溫州餐館「去包廂」化成趨勢 開始大廳聚餐
    這個春節,市區劉女士邀約幾個老同學聚餐,她想預訂一個小包廂,結果電話打了幾家餐館都沒有預訂到,最後只好選在大廳入座。細心的消費者也許早已經察覺到,從去年開始,溫州一些新開出的餐館,包廂數普遍很少,有的乾脆就不設包廂。業內人士指出,為適應當下新的經濟環境,餐飲業「去包廂」化將成為未來一種新趨勢。
  • 程式設計師開餐館:從扭虧為盈到開50家店靠的是它
    他虧了三年,從第4個年頭開始餐館忽然扭虧為盈,並擴店達到20家,然後拿到融資,店面又增加到了50家。他是怎樣看從虧本關店到第一家盈利,再到拿擴充門店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和避免踩地雷區的?請看下文。  從第一家店開到第五家店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曾是一名學霸,因為喜歡吃麵所以打算自己開店試試。
  • 作家劉繼興妙筆還原杜牧在山西杏花村寫《清明》詩之過程
    編前語:2018年清明前夕,著名作家、文史學者劉繼興撰文還原了杜牧在山西杏花村寫就《清明》詩的史實,其行文流暢,妙筆生花,入情入理,特此真心推薦。劉繼興,生於1970年,1992年畢業於天津大學,作家,文史學者,現任太原博雅奇正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已發表作品達千萬字,有《劉繼興讀史》《歷史的迷蹤》《最雷人的歷史趣聞》《歷史上那些牛人們》等40餘本書問世,很多為暢銷書。他在華人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在臺灣出版了面向全球華人發行的繁體版《你一定不知道的56個歷史真相》《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