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世紀歐洲貴婦奢華服飾,讓現代人瞬間低到塵埃裡

2020-12-21 傳統文化圓桌派

歐洲貴婦衣著的奢華,會讓你大跌眼鏡。

她們有著讓人羨慕嫉妒恨的煩惱,那就是,

在起床後,要費心思琢磨的第一件事情是:今天穿什麼。

19世紀法國王后約瑟芬的衣櫃裡,有676條裙子、496條披肩、785雙鞋和1132雙手套。

更誇張的是,俄國女皇伊莉莎白一世去世時,共留下了15000件衣服。

那麼,那些貴族太太們的衣櫃裡,究竟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衣服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NO.1 宮 裝——最高級別的禮服

這是在皇宮裡,尤其是加冕禮、皇家婚禮、宮廷舞會等隆重場合才會穿到的。

這幅《約瑟芬皇后的加冕禮》中,眾貴族所穿的就是宮裝。

宮裝做工極其精緻、造價極其昂貴——大面積的刺繡以及大量的珠寶裝飾,極盡奢華。

不過到了19世紀晚期,宮裝只有在貴族少女的成人禮上,才會看到。

看看像不像我們今天新娘婚禮上的禮服?

NO.2 騎馬裝——歐洲服飾分類中歷史最悠久

騎馬裝長度較短、裙擺較小,穿起來很輕便。

騎馬裝在款式設計上,吸收了一些男裝的元素。

NO.3 晨 衣——女孩每天起床後第一件要穿的衣服

晨起梳妝和享用早餐時,睡前卸妝和洗漱時,都會穿到晨衣。

晨衣其實就是一件輕薄舒適的長袍或裙子,有些還配有內衣、睡衣。

NO.4 茶禮服——喝下茶時的專用服飾

19世紀晚期,女士們在家中招待朋友們喝下午茶時,會穿到茶禮服。

茶禮服不用搭配束腰,穿起來輕鬆舒適。

後來,茶禮服逐漸被人們穿出了門,不過不能在正式場合穿。

NO.5 散步服——優雅,但穿起來並不輕鬆

散步服,又叫「外出服」,是女士出門散步或郊遊時要穿的。

散步服雖然裙擺稍短,但是必須搭配束腰和裙撐,穿起來並不輕鬆。

NO.6 運動服——非常不舒服

那時的網球服、高爾夫球服、滑冰服等一系列「運動服」,帶著非常緊的束腰和沉重的裙撐,穿起來非常不舒服,真的很崩潰!

NO.7 晚宴服&舞會裙——做全場最靚的太太

晚宴是當時盛行的十分重要的社交活動,所以女士們都會盛裝出席。這就是炫耀和比賽的時刻。

晚宴結束後,她們會穿著華麗的衣裙,在舞池中展現優美的舞姿。

晚宴服與舞會裙上,往往會裝飾有璀璨的珠寶和美麗的花卉,裙擺蓬度也比日常服裝更大,總之很惹眼。

NO.8 禮 服——婚喪嫁娶要穿得端莊

「婚紗」這個概念大約到19世紀初才出現,而白色成為婚紗的默認顏色,則是20世紀初的事情了。

喪服是19世紀女性衣櫃裡的日常必備。一旦沾點關係的親戚去世,就必須為ta服喪。

NO.9 日裝&晚裝——和天空同時換裝

19世紀歐洲貴族女子的日常衣服以晚餐為分界,分成「日裝」與「晚裝」。

日裝與晚裝的區別主要在於衣領的高低和衣袖的長短。

比起那些古代歐洲貴婦,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衣服,

瞬間低到了塵埃裡。

但是現代的服裝,更加人性化,

比古代服裝更加方便,更加簡潔。

雖然沒有古代服裝複雜的做工,

但是符合人性,以及人體工程學設計,

會讓現代人覺得更舒服。

你更欣賞古代的服裝,

還是現代的服裝呢?

相關焦點

  • 活潑纖巧:十八世紀歐洲之魂,現代服飾中流淌的「洛可可」風格
    富有女性特色的裝飾手法,奢華與優雅的結合——洛可可時期以女性為中心的服裝設計風格18世紀是歐洲的碰撞時代,自然科學在不斷發展,思想文化也在飛速進步,越來越多的西歐國家走上了工業化道路。這促使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
  • 18世紀歐洲貴族的煩惱:今天穿什麼
    當然真正讓小印震驚的,當屬古代歐洲貴族們的奢華生活,畢竟那些貴族是真正的富可敵國。對歷史服飾感興趣的inker們,想必平時見過不少舊時貴族穿的華美而精緻的衣裳。這些奢華精美到「人神共憤」的衣物更是讓人好奇:貴族太太們的衣櫃裡,都有哪些常備衣物?
  • 老照片:19世紀歐洲的火車,真皮座椅,你從未見過的奢華車廂
    在國內你見過最奢華的車廂是什麼樣子的?這是一組19世紀歐洲奢華的火車車廂的真實照。你所見過的又比這個更奢華嗎?19世紀歐洲奢華的火車車廂內的座椅、車燈、窗框、門口、甚至地板都比較精緻。如果不說這是火車,還以為是酒店的包間呢。這是整個一個車廂,放有三個沙發全是真皮。
  • 18-19世紀歐洲建築的理性與感性
    18世紀時期的建築湧動著一股潮流化的意志,理性精神被從古典主義中提取,代表著古典主義回歸,新古典主義誕生。推動這股潮流的,是一種以「啟蒙」為名的新認知。建築也以不同的形態,展現著對啟蒙的認知。如約瑟夫·賴特 《氣泵裡的鳥實驗》一畫中,使男女老少相聚一起的原因,是探索生物生理實驗。
  • 17、18世紀,歐洲女性越來越誇張的貴族時尚
    提到17世紀的歐洲女性,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漂亮的宮廷裙子,精緻的妝容,繁瑣複雜的髮飾髮型。但你知道嗎從17世紀到18世紀,歐洲女性服飾時尚與審美是一步步走向誇張,更加繁複華麗。中世紀的歐洲,在宗教統治下,服裝的顏色、款式都比較單一而受限制。從16世紀開始,歐洲服飾開始往華麗與誇張靠攏。到了17世紀,巴洛克風格凸顯,華麗、宏大、誇張,佔據了時尚主流。女性的裙子越來越誇張,越來越寬大。到了18世紀,在裙子越來越大的基礎上融入了大量的蕾絲、綢緞、繡,裙子腰部設計的更窄,纖腰寬裙是為時尚。
  • 廣東省博物館將舉辦18至20世紀中國外銷扇」藏品展
    中世紀的歐洲,一批精工細作、極具藝術價值的象牙摺扇自中國漂洋過海而來,驚豔了整個歐洲貴族社會。那時,中國扇子是歐洲女性優雅時尚的化身,是社交禮儀和服飾裝扮中不可或缺之物,因價格昂貴,宮廷貴婦往往以擁有一柄小巧精緻的扇子作為炫耀攀比的資本。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的內涵之美,中國女裝的改革步伐
    然而在20世紀的上半葉,中西雙方對於服飾求新求變的認識畢竟還有所差異。歐洲服裝求新求變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大革命之前,法國的巴黎已成為歐洲服裝變幻無窮的策源地。在法王路易十四(1643- 1715 年在位)執政之初,法國宮廷的奢華服飾已為服裝相對保守的歐洲各國所矚目,除西班牙以外的各國都在仿效法典主義國的服飾。到路易十四執政中期,法國已確立了歐洲服飾風尚主宰的地位。
  • 中世紀到十八世紀歐洲貴族女人帽子裡隱藏的秘密
    看完這篇,你會明白為什麼歐洲影視劇裡上流社會人士都喜歡戴帽子。中世紀歐洲貴族女人帽子裡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讓我們一起看看。每天讀寫繪,探索和發現生活的美。歡迎點上方關注百家號:唄媽美學中世紀時教廷頒布法令要人們將頭髮遮蓋起來,一種簡單拙樸帽形裝飾「Wimple」誕生了。
  • 歐洲古典服飾的變化,巴洛克風格襲來,嚴肅含蓄向極致奢華的轉變
    所以一個民族的服飾融合著,民族的象徵和文化意義。我國古代的服飾就有著各個朝代的特點,那麼歐洲的服飾又是如何呢?首先服飾是文明的一個標誌,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也是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特點的展現。在歐洲中世紀時期歐洲服飾普遍簡潔樸素,而且色彩簡單。這似乎和我們在影視劇裡所看到的不同,這是因為這個時期是基督教統治時期。
  • 法蘭西近代的服飾文化與社會變遷
    路易十四不僅耽戀華服之美,而且希望凡爾賽的貴婦和廷臣們也能像自己一樣擁有時尚品位。在1697年的一次王室慶典中,國王興致勃勃地審視了每個人的著裝,當看到奢華的服裝與奇思妙想的設計時便加以讚賞。凡爾賽宮廷不僅是王室的居所,而且還雲集了大約三四千名宮廷貴族。這其實是太陽王的一項策略,將在地方上有權有勢的貴族召入宮中侍奉國王以牽制他們。
  • 16世紀歐洲宮廷御用 琪濼雕花蕾絲婚紗經典傳承
    奢華蕾絲 18世紀歐洲宮廷和貴族御用  蕾絲起源於16世紀的歐洲,源自衣襟衣袖上裝飾用的網眼結構的亞麻線手工鉤花。到了中世紀時,蕾絲更成為權勢、身份的標誌,衣服上使用的蕾絲越多,則表示身份越高貴。而且蕾絲的使用不分性別,宮廷貴族的男士在袖子、領襟和襪沿處都有使用。  在當今社會,製作蕾絲的過程全部實現了工業化,這要歸功於超級現代化的高科技機器。然而在不久以前,工匠們製作很少的蕾絲就需要花費他們非常多的時間用縫紉針、鉤針、線圈筒或梭子進行手工製作。
  • 18世紀的中國外銷絲綢,在紐約第五大道竟是爆款
    為適銷對路,中國絲綢商人或按提供的來樣加工,或儘可能模仿歐洲流行的洛可可風格,以滿足歐洲人對中國風情的想像和理解。因此,人們說到外銷綢(Export silk),其概念卻是十分清楚,專指18世紀、19世紀前後,中國為外銷設計、生產,並輸出到世界各地特別是歐美各國的絲綢織繡品。
  • 從盡顯奢華到簡約大方,透過政治變革與思想轉變,看英國服飾演變
    英國的服飾變化有著百年的歷史,從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它經歷了政治、經濟、革命、以及思想的轉變,才逐漸有了今天服裝的雛形。一、十六至十八世紀英國貴族的服飾變化英國近百年的服裝變革主要經歷了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十六世紀的奢華服飾,以極度奢華的服飾作為社會地位的標誌;第二個時期是在1603年至1660年時期,這一時期節儉禁慾的觀念廣為流行,因此服飾風格比較簡約內斂
  • 一個18世紀歐洲貴族青年的壯遊圖鑑
    近代的小說電影裡,我們常看到貴族青年由富有學識的家庭教師陪伴,一路遊歷,一路記下詳細的日記,而且隨時與家人和朋友通信,將他旅途中的見聞趣事交流傳播出去。這跟今天現代人使用微信等社交媒體分享朋友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吧。我們今天就來看看18世紀歐洲啟蒙時代一個貴族青年的歐陸壯遊之圖冊吧。
  • 修女和貴婦都愛蕾絲,聖潔和性感的兩位一體,你知道它的故事麼
    因為最早出現蕾絲的地方是從11世紀開始便是歐洲最富裕區域且是紡織重鎮的尼德蘭南部的佛蘭德斯地區,當時貴族的女式無袖襯衫便已經開始應用蕾絲作為裝飾。而貴婦們用來製作蕾絲的材質也是諸如亞麻、絲綢、甚至金銀線這種頂級的奢侈品品,以至於一件蕾絲襯衫,往往便是天價。
  • 這才叫有腔調的旅行,看看18世紀的歐洲貴族們
    最近,荷蘭阿姆斯特丹箱包博物館的館長夏侯·坎普受邀到香港,在兩依藏博物館展示了他們收藏的18至20世紀貴族旅行裝備。「洗漱用品,餐具和食器,這是古代貴族出行肯定要帶上的。男士還有剃鬚用具和古龍水瓶。女士的話,則要配備針線包、首飾格、香水等。
  • 17-18世紀歐洲盛行的「中國熱」
    16-17世紀,歐洲傳教士來華傳教,反被多姿多彩的中國文化所吸引,因而,他們就以濃鬱的理想主義色彩向歐洲反饋中國的圖像。這一時期,歐洲正興起啟蒙運動,倡導理性主義的啟蒙思想家並不能從古希臘、羅馬文化中尋得多少滋養,轉而把視線移向非基督教世界,從來華傳教士反饋的圖像中「發現」了中國。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講17到18世紀歐洲的中國熱。
  • 鼻煙盒——18世紀歐洲菸民的掌中珍寶
    15世紀末期,傳教士羅曼·佩恩(Ramon Pane)跟隨哥倫布第二次到達美洲。1497年,他看到當地祭司通過管子將一種粉末吸到鼻子裡。這就是最早發現的鼻煙,並將其帶回了歐洲。在歐洲傳播吸鼻煙:17世紀的貴族時髦嗅聞鼻煙粉也成為了當時皇宮貴族最時髦習慣。17世紀英國的安妮女王喜愛鼻煙,她身邊的郡主們無不嗅聞鼻煙。
  • 「中國風」在十七世紀就吹過了歐洲,影響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
    17—18 世紀中國元素的風靡,有一個模仿到創造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斷融入歐洲對中國的理解,充分發揮創造力和想像力,想像服飾的來源於東方外銷的藝術品和歐洲東方遊記之類的插圖中,在歐洲人的頭腦中形成了他們對於中國形象的理解。
  • 17~20世紀歐洲時裝版畫:從記錄流行服飾到成為獨立裝飾
    第二階段是17世紀20年代至18世紀60年代,流行史上稱之為「服裝版畫( costume plate)時期」,以銅版畫為主是這個時期的特點。作為一種新的畫種,銅版畫約從15世紀中葉起出現於德國南部,到17、18世紀,銅版畫的技法已經相當成熟。與傳統的木版畫相比,銅版可以通過熱處理或各種化學處理,表現更加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遂取代木版畫大量用來記錄和傳達當時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