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劇《林則徐與王鼎》劇照。(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供圖)
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
有一種鄉曲叫閩劇,有一種鄉愁叫閩劇。漫步福州大街小巷,閩劇愛好者的自娛自唱,不時吸引過往市民駐足;舞臺上,大幕拉開,開場絲竹聲初動,場下已是掌聲如潮——愛閩劇、觀閩劇、唱閩劇已成為不少福州人的生活方式。
發現檔案>>
閩劇又稱「福州戲」,居福建五大劇種之首,已有400多年歷史,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閩中、閩東、閩北地區,並傳播到臺灣和東南亞各地。
溯源傳承>>
歷久彌新 閩劇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
講述人: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主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劇傳承人 楊東
閩劇起源於明朝末年,由明清時期的儒林班、平講班、江湖班和清中後期的徽班源流融合形成,俗稱「三合響」,雅稱「榕腔」或「閩腔」。晚清至民國,閩劇快速發展並進入興盛時期,當時班社林立、劇作豐富、藝術精湛、名家輩出、流派紛呈,湧現出了鄭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馬秋藩等「四大閩劇名旦」為代表的名家大師。
1949年以後,閩劇藝術獲得新生,得以進一步傳承發展,邁入了歷史上第二個高峰期,許多閩劇團創作和改編了一大批優秀劇目,並多次受邀入京演出。
改革開放後,閩劇藝術進入全新發展階段,特別是1990年~1995年,市委主要領導對閩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傾注大量心血,多次深入文化院團調研,觀看閩劇演出,親自指導工作。閩劇《天鵝宴》《丹青魂》《貶官記》《畫龍記》《蘭花賦》《紅豆緣》《王茂生進酒》等劇目屢獲國家大獎。
1993年5月,第三屆中國戲劇節首次走出京城,由中國劇協和福州市政府共同舉辦,不僅創造了中國戲劇節的「福州模式」,也開闢了中國戲劇節舉辦的一條新路徑(此後中國戲劇節開始在全國各大城市舉辦)。值得一提的是,時隔26年,第26屆中國戲劇節於2019年10月至11月在福州舉行,本屆戲劇節期間,共有24種藝術形式的30臺優秀劇目在福州輪番上演,參演團體不但有國家級、省級重點院團,還有基層和民間職業劇團,展示了我國戲劇舞臺繁花似錦的可喜景象。
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閩劇藝術事業發展,近年來,福州深化頂層設計,出臺了《關於保護、扶持福州地方戲曲曲藝的實施意見》,從搶救保護、普及推廣、理論研究、服務群眾、人才培養、政策扶持、經費保障等方面進行科學規劃,出臺了《福州市優秀文藝作品扶持與獎勵辦法》《福州市茉莉花文藝獎評選獎勵辦法》《福州市文藝事業發展專項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等,扶持閩劇劇本創作與精品打造,扶持培養中青年閩劇優秀人才。
同時,福州積極打造閩劇精品,《畫龍記》《紅豆緣》榮獲「五個一工程獎」,《天鵝宴》《丹青魂》先後榮獲「文華大獎」「文華獎」等全國大獎,《王茂生進酒》《紅裙記》《林則徐復出》《蘭花賦》等一批優秀劇目獲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獎等國家級藝術大獎,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演員吳則文憑藉在《蘭花賦》中的出色表演,榮獲第28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成為福州繼閩劇名家陳乃春之後,再度獲此殊榮的閩劇演員。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也由此成為省內少數同時擁有兩朵「梅花」的院團之一,再一次向人們展示了具有400多年歷史的閩劇風採,展示了福州文化的軟實力。
此外,福州組織開展了閩劇普查工作,挖掘、整理和保護優秀傳統保留劇目、現存閩劇文獻資料,搜集、保護散落在民間口口相傳的閩劇珍貴史料與文物遺存。福州還編輯出版《閩劇傳統劇目目錄》《閩劇歷史資料彙編》《閩劇老照片》《敘事——福州閩劇評話伬藝保護傳承的集體記憶》,深入開展閩劇傳統劇本、老照片、音頻和視頻數位化保存,掃描劇本20多萬頁,整理、裝訂劇本近3600多冊。
推進閩劇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也是傳承弘揚閩劇藝術的重要手段。近年來,福州通過舉辦戲劇會演、閩劇節、閩劇折子戲大賽等,不斷拓展受眾範圍,閩劇《蘭花賦》不僅在全省巡演,觀眾近20萬人次,還受邀入京,在國家大劇院和中央黨校演出。
今年11月15日,省閩劇藝術發展聯盟在榕成立,聯盟的成立是對閩劇教育資源、信息整合與共享社會化機制的探索,是閩劇藝術院團進行教學、創作、實踐、科研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閩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與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合作的「二元制」表演藝術(閩劇表演)專業大專班(學制3年)於2017年11月正式開班。這是福建唯一的表演藝術專業「二元制」試點項目,也是全國首次以「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戲曲高層次人才。
首頁上一頁12下一頁末頁
【責任編輯:馬春林】
來源: 福州新聞網 作者:吳暉
閩劇《蘭花賦》劇照。(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供圖)
專家點評
閩劇明天會更好
著名閩劇表演藝術家、福州首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 陳乃春
閩劇是福州戲曲的代表,是閩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寶級的福州非遺項目,是一張熠熠生輝的城市名片。
閩劇藝術所反映的內容,以倡導愛國主義、民族氣節、忠正賢良、道德倫理為主流,體現了福州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性格,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價值觀念,與今天我們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
閩劇藝術所展現的風格豐富多彩,既有儒林風韻的「雅」,又有市井鄉土的「俗」,雅俗共賞。
在歷屆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閩劇藝術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取得了喜人的成果。我們相信,進入新時代,閩劇明天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