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榜樣| 21歲志願者將青春定格在支教路上 李莎榮登8月「中國...

2020-12-25 澎湃新聞

10月29日,中央文明辦舉行網上發布活動,發布2020年8月至9月「中國好人榜」。其中,2020年5月在桂林龍勝遭遇意外的21歲志願者李莎入選。

經過一系列的投票評選,將青春定格在支教路上的志願者李莎榮登8月「中國好人榜」!

姓名:李莎

事跡:21歲志願者將青春定格在支教路上

類別:助人為樂

省份:廣東/廣西

時間:2020年8月「中國好人榜」

人物故事:

她是一個來自大山深處的孩子,在奮鬥中釋放青春激情。她是一個心中有大愛的孩子,滿腔熱血投身教育脫貧。她用生命書寫了人生華章,給大山裡的孩子打開了看世界的一扇窗。她是李莎,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屆本科畢業生、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

2019年7月,為響應「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時代號召,她在廣西龍勝開始了支教志願服務工作。然而,2020年5月份的一場意外,卻讓這個選擇「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的女孩,將自己21歲的青春永遠定格在祖國西部山區的支教路上。近日,共青團廣東省委、共青團廣西區委、分別追授李莎「廣東省優秀共青團員」「廣西優秀共青團員」榮譽稱號。

小身軀有大擔當滿腔熱血投身西部支教

1999年出生的李莎是四川巴中人,16歲就以優異成績考入了華南理工大學。在窮困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李莎,對教育擺脫貧困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她迫切希望以自己的經歷和所學去幫助同樣處在窮困環境中的孩子。2019年,李莎在研究生複試中表現優異,以總分排名第一的成績進入了保研名單,卻毅然選擇前往支教一年。

她曾在本科生畢業典禮上坦言,她想做的不僅是一名師者,更是一名愛心、美德、信念的播種者,支教將是她未來成長的方向。去龍勝縣支教前面對母親的擔心,李莎笑著安慰道:「沒事的,我也是在大山裡長大的,我能堅持,吃得了苦。」

作為赴龍勝支教團隊伍年齡最小的成員,李莎卻成功扛起了自己的使命擔當與責任。支教期間,李莎除承擔兩個跨年級、跨學科的教學工作外,還擔任班主任助理,並協助開展學校行政辦公室工作。工作繁雜,李莎從無怨言,總是傾盡全力做好每件事。

在支教期間,李莎對山區的孩子關愛有加,在「龍勝一對一」愛心助學項目中,她主動請纓前往最偏遠的三門鎮。從縣城到家訪學生家中需要徒步2個小時的崎嶇山路,但她從不抱怨。因為很多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安全送到家後,她總會留下來陪著家中老小聊聊家常,了解學生情況,孩子們都很喜歡她,親切地稱她為「莎姐姐」。

除傳授知識,李莎更注重幫學生扶「志」。她經常給學生們講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絢爛多姿的城市印象,用自己的經歷激勵他們。「我想努力學習,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學生石彬楊說,老師的講述激發了自己對外面世界的嚮往。

基層一線磨礪意志 抗疫一線勇擔當

李莎的責任擔當與滿腔熱血,不僅溫暖和幫助了支教地的孩子們,也時刻感染著她身邊的每一個人,正如李莎同學秦鈺雯所說:「她成為了那顆星星,降落凡間,在每一條經過的軌跡都發光發熱,溫暖了身邊的每一個人。」

在支教團隊伍裡,李莎年齡最小,卻總想多做些事。2019年8月,支教團到龍勝馬堤鄉東升小學開展暑期夏令營活動,李莎擔任導演製作了視頻作品《旭日東升》,以記錄加訪談的形式深入展現留守兒童內心的善良與純真。這部作品受到了團中央的大力表揚,李莎在其中也留下了自己的支教感言。李莎的同學陳悅回憶說,那是李莎第一次作為導演剪輯視頻,相關技術都是她在支教期間自學而成的。「做完那個視頻當天她就發給了我,她非常高興,因為那是她完成的第一個視頻」陳悅回憶道。

疫情期間,家人一再勸阻李莎不要提前去支教點,但她仍在3月中旬提前回廣西幫忙做疫情防控工作。「我到學校去能夠為學校的防疫工作作一點貢獻,做一些防疫的知識宣傳」。回到支教地,她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通過網絡平臺,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知識技能及相關通知精神宣傳給家長和學生。與此同時,她還協助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復學準備工作。每天在網上進行兩個班級100多位孩子的健康監測,監督學生英語科目的網上學習,做好教室的清潔衛生及消毒通風工作、補訂學生的夏裝校服。

意外的是,今年5月9日下午,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小學支教的李莎在赴學校開會途中遭遇車禍,經全力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年僅21歲。她去世的第二天,正好是母親節。她提前錄製的一段音頻成為了她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祝福。她的父親李明凱在整理女兒遺物時發現,女兒把捐獻器官作為她的人生規劃之一。李明凱說,如果他早點知道女兒的規劃,就會幫她去實現這個願望。

青少年爭相學習 讓青春之花在祖國需要的地方綻放

李莎不幸去世後,新聞媒體平臺及時發布相關文章,宣傳她的典型事跡和奉獻精神。新華社、央視新聞、中國新聞網等新聞客戶端,以及人民日報、中國婦女報、光明日報等媒體官方微博、微信的報導,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李莎特別懂事和沉穩。有一種超出年齡的成熟。」李莎的班主任,華南理工大學教師孫珉說,李莎在校期間表現優異,成績優秀,並活躍於眾多學校社團組織,擔任班上的宣傳委員、學習委員,曾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多次獲評華南理工大學「三好學生」「優秀共青團員」等稱號。

在班級裡,李莎擔任過生活委員、宣傳委員、學習委員等,總是主動為師生服務,為班級發展貢獻力量。她每年都參與獻血,在各項志願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中,處處都有她奉獻服務的身影。同班同學歐婷說,李莎愛好廣泛,課外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對很多事物保有好奇心和熱情,是一個充滿幹勁的好青年。李莎還先後獲評廣交會優秀志願者、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優秀志願者、華南理工大學寒假社會實踐優秀個人等稱號。

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如今,李莎把寶貴的生命留在了她深愛的土地上,把青春的讚歌唱響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而她那明媚的笑容將永遠留在大家心中,她的精神將一直延續下去。在她的背後,還有著18000餘名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在這場「青春接力」中傳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他們投身西部建設,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蓬勃力量。

(來源:巾幗桂林)

原標題:《身邊的榜樣| 21歲志願者將青春定格在支教路上 李莎榮登8月「中國好人榜」》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關注|這個女孩上榜了,21歲的青春永遠定格在龍勝山區的支教路上
    她是李莎,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屆本科畢業生、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 2019年7月,為響應「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時代號召,她在廣西龍勝開始了支教志願服務工作。然而,2020年5月份的一場意外,卻讓這個選擇「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的女孩,將自己21歲的青春永遠定格在祖國西部山區的支教路上。
  • 用陽光笑容溫暖每個人的「莎姐」,生命定格在支教路上
    據悉,李莎為在廣西桂林龍勝小學支教的西部計劃志願者,今年五月在上班途中遭遇車禍不幸去世,年僅21歲。日前,廣東廣西兩地追授她優秀共青團員稱號。將知識帶給山裡的孩子們「親愛的人,如果你相信她是溪流,那麼也請相信她始終和汛期時一樣湍急,似鞦韆蕩出美麗的弧度,最後衝出河道的桎梏。」這是李莎寫的一首散文詩,名為《回歸》。
  • 榜樣力量丨王丹陽:我是一隻追夢路上的螢火蟲
    編者按:青春,是一種向上的力量,是努力追夢的徵途,更是自我價值實現的探索之旅。第十五屆「芙蓉學子·榜樣力量」優秀大學生評選活動在全國17所高校開展,170個優秀個人和團隊脫穎而出,成為當代大學生身邊可以追趕的坐標。
  • 溫暖的溪流匯聚成海,ZUCCer在扶貧支教路上綻放青春
    溫暖的溪流匯聚成海,ZUCCer在扶貧支教路上綻放青春 2020-09-24 1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女研究生支教路上遇難,曾夢想24歲結婚……最後一條朋友圈讓人淚目
    當時的時間是,2020年5月8日凌晨1時04分。第二天,5月9日下午,作為華南理工大學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李莎在赴廣西龍勝小學開會途中遭遇車禍,經全力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年僅21歲。2019年大學畢業後,她參加學校研究生支教團赴廣西支教。這個年輕的姑娘,在師友眼中,愛讀三毛,熱愛生活,喜歡電影和美食。除了支教,她曾計劃24歲結婚,32歲孝敬父母一起旅遊,64歲終老捐器官……
  • 21歲華工支教女研究生犧牲 師友:她的光芒永不消失
    李莎(1999-2020),四川巴中人,共青團員,系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屆本科畢業生、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生前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小學支教。如果沒有那場意外,再過一段時間,21歲的李莎就能回到華南理工大學開啟她的研究生學習生涯。
  • 華南理工大學22歲女研究生支教途中遇車禍去世 李莎事跡介紹
    2019年7月,四川女孩李莎積極響應團中央「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時代號召,作為華南理工大學第七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開展支教志願服務工作。  今年5月9日,李莎在乘坐摩託車返回龍勝小學途中遭遇車禍受傷,送醫院搶救無效,不幸去世。
  • 22歲女研究生支教途中遇車禍去世 生命永遠定格在2020年夏天
    22歲的李莎,是華南理工大學的一名女研究生。她出生在大山裡,是一個農民家庭的孩子。因為受到父親的教誨,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李莎自小就勤奮好學,她一直期望著學有所成後,能夠憑自己所學回報社會,回報家鄉,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對家鄉有用的人。
  • 中國青年志願者,很行!城口的「紫藤花」志願者,也很棒!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記者:陳鳳莉  2019年10月09日01版)剛剛過去的國慶節,全國人民見證了一場精彩的國家盛典。這場盛典幕後有許多無私的奉獻者,青年志願者就是其中之一。
  • 青春榜樣|芒果TV&抖音,2020青春芒果節,攜手榜樣共譜青春
    「青春榜樣 乘風破浪」,青春是形容詞,但不是限定詞,它屬於每一位在人生路上揮汗的奔跑者。2020青春芒果節暨湖南省第九屆網絡文化節即將開啟,其中芒果TV發起的徵集「青春榜樣」活動得到了全行業的高度認同。今年青春芒果節將集結來自工人日報、中國婦女報、團省委、湖南日報、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湖南中心、華聲在線、抖音等各大媒體和平臺推薦的50餘位青春榜樣,共同釋放青春榜樣力。
  • 國際志願者日 4,000萬大學生致敬志願者,青春行動建設美麗中國
    」致敬1.87億志願者,也期待更多人響應#美麗中國 青春行動#號召,把青春融注在每一片綠色中。12月5日-6日#國際志願者日# #美麗中國 青春行動# 微博雙話題活動期間,所有人一起以熱忱之心,守大地美景。青年服務國家,青春引領未來。3,000所高校,4000萬大學生滿懷理想,一路高歌。
  • 山大(威海)翻譯學子支教古城蘭陵,助力鄉村振興
    團隊通過製作「銀杏果足跡」支教日誌,記錄了每位志願者的支教調研日常,記錄了每位小朋友的成長曆程,定格了許多令人難忘的精彩瞬間。團隊為孩子們精心籌備閉營晚會,給孩子們搭建起夢的舞臺,讓孩子們展現自我風採,讓家長們看到孩子的進步,了解孩子的無限潛力。老師教小朋友們學唱英文歌。老師輔導小朋友課後作業。
  • 江西師大:天馬山下的支教青春記憶點滴
    2002年8月,江西南昌青藍湖畔,有一份愛,整裝待發。2013年8月,貴州望謨天馬山下,有一份愛,紮根開花。今年是江西師範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在望謨開展支教服務的第十二個年頭,沒有勾指的約定,只有延續的默契。
  • 瞭望| 感謝有你們,扶貧路上的志願者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楊靜 向定傑  雖然距離結束支教服務已有21年,但身在上海的楊春花仍掛念著她的第二故鄉——雲南省廣南縣。矮屯社區志願者王琳玉說,搬遷群眾入住一段時間後,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轉變,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  鄧小青也是和王琳玉一樣的志願者。2019年8月,大學畢業的她參加「貴州萬名大學生志願者服務西部計劃項目」。因從小接觸了不少留守兒童,便主動申請到矮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提供支教服務。
  • 韓國帥氣高中生在非洲路邊搭便車,他們已支教一年,是青春的樣子
    有一次我們在路上碰到了幾個韓國學生,正好順路,就順了他們一程。這幾個韓國學生長的都很清秀,他們說自己來自IYF(International Youth Federation),是國際志願者,已經自願在馬拉威支教10個月了。他們都很友好,還用中文對我們說「你好」,但他們的中文詞彙有限,所以後來我們就靠英文交流了。
  • 邛九一家親·我的援藏隨筆:青春無悔 砥礪奮進在九寨支教路上
    九寨溝縣第二幼兒園邛崍支教教師張琴紅星新聞網(實習生 羅同)12月8日報導 能夠去偏遠山區支教,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而今年7月,在當得知邛崍市教育局將組織一批教師赴阿壩州九寨溝支教時,我卻陷入了猶豫。因為今年以來複雜多變的疫情、父親生病需要照顧、3歲的兒子剛上幼兒園……這個家需要我和老公一起支撐。老公看出了我的猶豫和顧慮,他鼓勵我說:「家中有我在,你想去支教就放心去吧,不要留下遺憾!」機關幼兒園的領導們也勉勵我,支持我去九寨溝支教,說這對我是一種歷練。
  • 豐潤舉辦2020年度身邊好人暨明星志願者現場交流活動!
    點藍色字關注「網信豐潤」道德模範12月9日下午,我區舉辦「榜樣引領 德潤浭城」豐潤區2020年度身邊好人暨明星志願者現場交流活動,10名道德模範和30名明星志願者受到表彰。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高麗敏出席活動。
  • 三國四地的情誼——瀾湄志願者的支教回憶
    對於國際關係學院2018級本科生董驍天來講,這個暑假留下太多回憶:他與59名瀾湄青年志願者到泰國信武裡、華欣,柬埔寨三隆,寮國萬象的小學支教。他在筆記中寫下:當我們懷著熱情,面帶笑容走進教室的時候,當我們用有趣實用的方法讓孩子們學到知識的時候,當我們讓孩子們愛上所傳授的知識和文化時,孩子們和他們的父母,都會記得有這樣一群中國志願者,也會對中國產生更加具體真實的印象。
  • 青春榜樣|芒果TV&環球人物雜誌,2020青春芒果節與榜樣一起勇敢逐夢
    今年青春芒果節將集結來自中國移動、工人日報、中國婦女報、環球人物雜誌、國際在線、共青團湖南省委、湖南日報、華聲在線、全國婦聯《婚姻與家庭》雜誌、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湖南中心、微博、抖音等各大媒體和平臺推薦的70餘位青春榜樣,共同釋放青春榜樣力。
  • 寧波19歲女生去烏克蘭支教 一不小心成了當地網紅
    劉紫璇和孩子們在一起  這個暑假,19歲的寧波諾丁漢大學財務管理大一生劉紫璇,獨自飛到烏克蘭東部的小鎮波爾塔瓦,當起了支教老師。  這是她第一次走出國門。帶著一罐老乾媽,來到距離中國8000多公裡的異國他鄉,原本負責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的她,成了中國文化的傳播者,還教起了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