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學識氣自華
做有知識有學問的人
權威 | 新鮮 | 奇趣 | 好玩
每天一期
讓你大開眼界,大漲學識
長安城為什麼這麼多皇帝都愛定都長安劉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唐研究室
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唐研究室研究員,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隊長,長期從事漢唐考古發掘與研究,擅於歷史學、歷史地理學研究,在秦漢隋唐建築布局、職官制度、封泥制度等方面見解獨到,研究頗深。曾先後參加甘肅武威百塔寺遺址、河北鄴城潛伏城門遺址等多個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考古經驗豐富,博聞強識。關中的自然優勢在中國很多大的古都中,長安總是名列第一。我們數一數,從早期的西周到後來的秦、漢,到最後的唐,還有之前的一系列小的王朝,加起來林林總總有13個之多。那麼在長安定都,可能大家會覺得是一個偶然的事件,但是如果我們退回去看,實際上並非偶然。劉邦在與項羽的一系列戰爭中,取得最後勝利的時候,他是在山東定陶繼的帝位。後來,由於他手下的將領很多都是山東人,這個山東是指崤山以東,跟今天的山東是兩個概念。將領就建議定都在洛陽。但是他手下的謀士婁敬,也就是後來賜名為劉敬的人,認為洛陽這個地方並不是這麼適於建都,因此他就讓張良,我們都知道張良是非常有名的謀士,也是劉邦非常信任的謀士,讓他去直接勸說劉邦。張良就說,關中是「左餚函」,就是蕭關和函谷關;「右隴蜀」,像甘肅,以及我們今天的四川有個隴蜀,其中是「沃野千裡」,「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認為這所謂的「金城千裡,天府之國也」。而什麼叫天府?唐代人顏師古,顏師古也是住在長安,他就說「天府財物所聚,謂之天府」。說關中物產富饒,可備充足的使用,所以把這地方稱之為天府。劉邦一聽張良說,關中這麼好之後,馬上就決定我不在洛陽待了,我回長安。之所以回長安,是因為他在之前,在秦末農民的戰爭中有「懷王之約」,「懷王之約」說先「入關中者為王」,那麼劉邦首先是入了關中,後來項羽組織分封的時候沒有把關中給他,而是讓他做漢王,後來到漢中做了漢王。不過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很快就進了關中,後來以嶽陽為都,之後讓蕭何、四太子至嶽陽,支持劉邦向東跟項羽進行一系列戰鬥。所以關中對於劉邦一點不陌生,著名的「約法三章」的故事也發生在這裡。因此劉邦說關中這麼好,為什麼不回去。所以他又回來了,回來就在這建都定了下來。到了唐代,之後我們都知道有郭子儀,郭子儀有一次論述關中的優勢,他說雍州之地,所謂雍州就是我們說的關中,說雍州之地,古稱天府。郭子儀還是用原來張良的話說,「右控隴蜀,左扼崤函;前有終南、太華之險,後有清渭、濁河之固」,即前邊有秦嶺,後邊有渭河、黃河,這個地方用他的話說,「神明之奧,王者所都。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兵強士勇,雄視八方」。如果有利的時候就可以出攻,沒有利可以退而守之。「此用武之國,非諸夏所同」,他認為「秦漢因之,卒成帝業」。所以秦漢在這麼好的地方,因此完成了統一,如果在這建都「則泰」,就很好,如果不在這建都,「則亡」。所以郭子儀後來講到唐代,說「高祖倡義」,唐高祖倡議,「亦先入關」,所以先入關了,那麼「惟能翦滅奸雄,底定區宇」,完成統一。(編者註:節選自唐代郭子儀創作的一篇散文名為《請車駕還京奏》)。因此他從一個軍事家角度來說,關中這地方非常強勢。如果我們從歷史上看,周文王從關中出發,最後滅的是大邑商,完成統一;後來秦始皇以關中為基礎,向東滅了諸國,最後完成統一;而劉邦也是以關中為根據地,向東完成統一。那麼從這一系列來說,印證當時張良在勸劉邦時的後一句話。剛才講的只是自然形勢,那麼張良還跟劉邦說,關中是「阻三面而固守」,向東只有一個函谷關、蕭關,「獨以一面東制諸侯」,就一面才能出去。「諸侯安定」,「黃河、渭河漕輓天下,西給京師」,就是如果大家都聽話,那麼我通過黃河、渭河把糧食運過來,天下都OK。「諸侯有變」,那麼「順流而下」,順著渭河到黃河,「足以委輸」,那麼這完全可以勝利,這也就是我們長期在這地方取得勝利的一個原因。在當時的自然和軍事條件下,關中無疑是一個非常有利的地勢,因此無論是周還是秦、漢、唐,以及在漢唐之前那些小王朝,隋也非常重要,都以此為都。關中的人文優勢當然,只有自然地勢,如果沒有人文的傳統,那麼也是一場空白。就像我們知道美國只有200年歷史,那麼200年之前呢?它沒有我們這麼長的文明,但關中的文明基礎其實非常悠久。像我們中學都會講大荔人、藍田人,在很古老的時代,這地方已經有人類在繁衍生息。之後,到半坡文化,我們今天有半坡遺址,像這兩年的楊官寨遺址、客省莊遺址,以及大量的文化遺存,在整個關中優美的自然環境中不斷發展,因此這地方有人、有很好的文化,所以到這之後才能發展起來。我們都說秦的統一。秦人一開始的時候,按照文獻的記載是給周王牧馬的,而他的來源是東方,這一點清華簡上也有記述,最起碼在戰國時候,大家記住秦人是從東邊而來。秦人來之後,先到甘肅一帶,之後一步步繁衍到了關中,到了雍城,就是到德公都大鄭宮,雍城即今天的鳳翔。之後經過300多年的發展,秦人一步步壯大,在西周滅亡後留下爛攤子的情況下,一步步擴展,最後出現了春秋五霸的秦穆公。當然,對於秦來說,秦穆公的大業其實很短,他37年繼的霸業,39年就去世了,而他霸業去了之後,秦人內外關亂,內部不穩定,所以霸業實際上一步步地走下坡路。到了秦獻公的時候覺得這種情況不行。當時什麼情況?用秦孝公的話說是「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秦人不與四方諸侯交往,大家「以敵御之」,看不起秦人,看不起秦人的話,秦人覺得過不去,因此遷都櫟陽,在櫟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獻公七年,「初行為市」,做了市場經濟改革。後來,「戶籍相伍」,就是戶口制度改革,這兩個制度一直影響到我們今天,我們的很多制度都來源於櫟陽。後來到孝公發布求賢令,招來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商鞅。「商鞅變法」是在櫟陽開始的,那麼「徙木立信」等等一系列的過程由此而來。在這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之後,到孝公12年決定遷都鹹陽,以鹹陽為根據地,秦人一步步壯大。在孝公去世之後,惠文王繼位,商鞅因為在變法中得罪過孝公之子,惠文王將商鞅斬首,但是商鞅之法一直延續下來,秦人走向了勝利,最後的結果是秦的統一。而當時關中作為都城的很重要的原因,實際上是從秦以來的水利建設開始。我們都知道鄭國渠的故事,本來是一個間諜工程,但秦始皇看到了它巨大的潛力。我們剛才講關中是「沃野千裡」,「沃野千裡」只是一個自然資源,只是一個面積。但是這個地方實際上之前有很多地,並不適於種植糧食,因為在渭河以北很多地區的鹽鹼化很高,鹽鹼化很高實際上土地種不了糧食,和沒有一樣。鄭國來這地方修水利,實際上他是把涇河上比較渾濁的水引過來灌溉,把這個碾壓下去。鄭國渠修好之後,整個渭北的很多地方得到了涇河的灌溉,糧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增長,有了糧食自然人口也會繁衍,因此鄭國渠雖然是間諜工程,但實際上資助了秦國,最後完成統一。而作為首都來說,剛才講這地方有很多優勢,「天府之國,財富所聚」,但是作為有大量的人口,特別是官員的人手來說,關中還是有些不足。因此一開始張良說我「順槽河而下」,地方的糧可以運來,那麼到漢武帝時候又修了漕渠。漕渠修好之後,關中的糧食可以避免渭河的水漲,這種季節河流的限制,因此糧食都得到供應。後來幾個朝代都得益於這座城的農業基礎和糧食基礎。關中的文化優勢關中長期作為都城,除了它的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之外,還積聚了很多文化上的原因。從戰國中晚期開始,人員的流動是越來越開放,像諸子百家、縱橫家,文獻裡有很多,而在這其中人才的爭奪,最後取勝的我們看上去應該是秦人。像水利的鄭國,還有變法的商鞅,以及作為丞相的李斯。就拿秦始皇自己來說,在邯鄲出生,在邯鄲成長,實際上也得到了很多東方的朋友的教育。這些人集中在秦人的故地,就是關中來說,聚集了很多的高級知識分子,文化自然傳承下來。到漢代的時候,作為文化中心的基點又得到了一系列的強化。當時除了長安城之外,還建設了很多陵邑,比如長陵邑、茂陵邑,在這些陵邑建設的過程中,主要就是把東邊的豪強,有錢有文化的人,強行地遷移到陵邑,稱之為「強幹弱枝」,讓他們離開故土,這樣沒有原來的基礎之後,他們就不會造反。這些人遷移到關中之後,不是自己一個人或者一家人,而是一族,甚至很多給他服務的人都會隨之而來,看上去只有幾戶幾個姓的人,但實際上很多。這些人因為原來在故地,比方說山東、齊魯這些地方,這是文化比較發達的地方。而文化發達很多集中在這些有錢人或者有勢力的人的手上,因為當時讀書識字的人也是以這些人為主,因此他們來到關中之後,也把他們的當地文化帶到了關中,將關中的文化更多地弘高,所以當時陵邑地區的文化發展其實很高。在人口上也是如此,如《漢書·地理志》的記載,長安城的人口都不如茂陵邑的人口,我們可能想像不到,比如北京,北京城的人口還不如通州的人口,實際上就是這種情況。當時長安城裡主要可能是皇帝和官署辦公的相關建築,而主要的人口集中在陵邑裡,人在這地方聚集之後,文化就流傳了下來。我們在很多帝陵的發掘中,特別是陽陵邑的發掘中,在陪葬墓都會發現有西漢時期的墓,還有他家族墓,比如說一直可能延續到東漢,幾百年裡這些人在這繁衍生息,把關中的文化自然就推向了高峰。而這些人留在這裡,也就造成了後來的那些小朝廷,比如西魏這些小朝廷在這兒做都,因為這些人實際上也是當地的人口所培養去扶持或者去服務的。如果沒有這些人,當然它就不會在這選都,沒有人的地方,不會為都。關中有富饒的土地,豐厚的物產,還有悠久的文明,還有當時很多的文化人,當時最高的文化聚集在這裡,因此最後一代代傳下來,當然也是互為支持。因為它作為首都,那麼它會作為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軍事中心和文化中心而聚集,它有個聚集作用,強者越強,那麼這地方所看到的了解到的東西也就越來越多。像大量人口的聚集以及文化的昌盛,這些其實在考古上都有了很多的發現。比如我們在鹹陽北塬上就發現了六國宮館的遺存。這些遺存是秦始皇在統一的過程中滅了六國宮室,之後在這兒修的,修好之後這些人就留了下來。同時我們在長陵邑、茂陵邑以及其他的安陵邑都發現了很多,非我們秦人、非我們關中原有的東西,這些人哪來的?其實有關中豪強來這地方生活,他們一直在這生活了幾百年,發展了這些,包括我們說的司馬遷,他也不在長安住,他是茂陵人士。我們在墓葬發掘中發現了有來自西方,來自北方,來自南方這些墓葬,東方當然有很多。這些人來自五湖四海,在長安城這個寶地上繁衍生長。同時我們還發掘了很多墓葬,墓葬裡有壁畫,壁畫裡反映出當時繁榮的文化和多方交流的實際情況。比如章懷太子墓裡,有《客使圖》的壁畫,畫有各種服飾的人。學者有研究,有的說有新羅人、有日本人,西方的各種都有,這個研究很多。從壁畫的描繪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確實是「八方輻輳,人員聚集」,文化也自然水漲船高。在一系列的烘託下,長安城作為都城就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而且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裡,無論是漢長安城,還是唐長安城,我們現在基本上可以說,它不僅是全國最大的城市,甚至可以說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關中這片「沃野千裡」的土地,最後建設了世界文明史上非常悠久的歷史,為我們歷史上留下了這兩座非常重要的都城。一千多年的歷史裡,它是整個我們的核心。直到今天,漢唐長安城所在的地點還在我們的祖國大陸的核心地區,像大地原點、授時中心都在這裡。我們現在有非常昌盛的現代交通,四通八達。而在古代的時候,在1000年、2000年甚至更遠的時間裡,在這種近距離和遠距離的交通交錯的情況下,長安它在空間上位於中心自然便於對各方的管理,四方的財物也容易聚集起來,這可能也是它作為長久都城一個重要的基礎所在。「絲路一號古船」——漢代的第一艘木板船說一個非常有趣的發現,前幾年我們負責發掘渭河橋的時候,在渭河橋的北端,我們發現了很小的一艘木船。這艘船對於我們考古上來說很重要,因為它是漢代的第一艘木板船,是我們考古發現的。船發掘出來之後,就找到了中國造船技術史最權威的徐龍飛先生。他到現場看了以後非常驚訝,說這艘船不僅有很多榫卯結構,在這之前,我們認為可能是明代、元代才有的,但是它上頭就有了,而且榫卯不是中國的。他當時並沒有指出是哪裡,我們後來查了有限的資料之後,認為它是羅馬船。這種榫卯結構,在遠東或者太平洋地區的第一次發現,非常有意義的發現。因為我們要想是誰把這個技術帶來,除此之外還有多少?因為從當時造船來看,首都地區肯定是最高的水平。因為當時漢武帝要滅南越,有樓船將軍在昆明池建水軍。在此之前,在春秋的時候,我們說「秦晉之好」,有「泛舟之役」。所謂「泛舟之役」,就是晉國發生災荒,向秦國請援,秦國就拿上小船送糧食,一艘一艘順渭河而下到了晉國,因為船很多,所以像船隊一樣稱為「泛舟之役」。所以在渭河上修船造船的歷史很早,但是船是什麼樣子我們不知道。這時候,為何我們稱之為「絲路一號古船」?這艘船出來之後,遠遠地超出了我們想像,我們不知道誰帶過來的,在這之前還有沒有?這種長距離、跨區域的文明的出現,超出了我們文獻的記載,文獻上從來沒有說關中用的船是羅馬式的榫卯,那麼這個是我們遠遠想不到的。考古總能給我們提供很多文獻所沒有記載,或者記載的語焉不詳的東西,甚至會改變很多記述。而考古學經過了從1928年,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在安陽殷墟的發掘開始,今年已經整整90年。而就關中來說,漢唐長安城的發掘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到現在已經有60多年。經過這60多年來幾代考古學家的工作,我們對這些城市的平面,它裡面的結構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了解。在此之前我們對這兩個非常偉大的都城的了解,實際上是基於後代人的追溯和當事人語焉不詳的記載。比如唐長安城有多大,我們考古發現數據都有些很大的差異,有的大有的小,那麼有這些數據之後,我們對它的了解實際上就真真實實地落了下來。唐長安城,我們看《長安志》,它東西南北是有裡數記載的,我們最後經過實地測量之後,發現有的是幾十米,有的可能上百米,這些其實都是考古學可能揭示的。我們相信隨著對長安地區周圍考古工作的開展,越來越多的發現會震驚我們,也會震驚世界。
I 版權聲明:
○ 本文來源和摘自:《西部大開發》 2019年第8期 P138-143頁。圖片來源網上。○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繫,立即刪除。
I 商務合作:微信號:lianshangpuying
推薦閱讀
【國學髓】公眾號精美優秀文章選摘:
①國畫:一筆一划教你畫寫意《雞冠花和天牛》
②從生殖性愛到神仙情結,房中術的奧妙——《封神演義》義理探幽(下)
③祝由術:收魂秘術
【漲知識漲學問】公眾號 精美優秀文章選摘:
①秦朝擁有「四大軍團」才統一中國,那橫掃六合的軍團最終歸宿是什麼?
②此女有「有呂武之才,卻無呂武之惡」,垂簾聽政,一生頗具傳奇色彩
③汪精衛為何堅持對日議和,甚至脫離中央亦在所不惜?
【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 精美優秀文章選摘:
①神奇的民間移瘡挪病法,將重要部位的惡瘡毒惡腫瘤轉移到次要部位——移瘡挪病法的臨床應用
②消腫活血定痛湯為主辨證治療炎性外痔158例,有效率100%,最長10天最短3天即愈,方法簡便、安全價廉
③此秘方真香!雜誌社1992年再次重新刊登發出
更多精彩優秀內容請關注在歷史文章裡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