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為什麼唐朝之後,就沒有皇帝定都長安了?
我們都知道國都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皇帝們在選擇國都的時候,一般都是非常謹慎的,需要經過很多的考察才能決定一個地方能不能夠做國都。在我們古代的歷史上,我們中國現在有很多城市都曾經做過一個國家的國都。而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城市非常厲害,它作為一座古城,曾經當了13朝的古都,每代皇帝都很喜歡它,他就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長安,也就是我們今天的西安。
不過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發現,其實從唐朝之後,就再也沒有皇帝定都長安了,這背後到底是因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從自然環境的角度來考慮。長安在古代的時候是屬於關中平原的,可是西漢建立了之後,那裡的水土流失就經常發生。並且後來因為漢武帝老是去攻打匈奴,這中間一直在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為了支撐鬥爭來換取錢財,那個時候作為國都的長安,其實不斷的在被過度開發,導致那裡的環境變的非常的不好。等到了唐朝唐高宗的時候,其實長安的糧食已經完全不足以供養長安的百姓們了,大部分情況下都是要從南方運過來糧食的,所以在唐朝的時候,每一年皇家都得去洛陽一趟,說是巡遊,其實是因為長安的糧食實在是不夠吃,只能去那邊過渡一段時間。
第二,我們從它的軍事角度來考慮。那個時候,長安靠近西北地區,可以說是長安,他是我們中原地區的最後一道防線,所以老是有外族的一些勢力來打過來,在唐朝滅亡了之後,後梁是在開封建立的。後梁覆滅了以後,之後的晉漢周全部都定都在開封,也就是說從唐朝滅亡之後,在開封形成一個新的政治中心。後來後晉的石敬瑭為了當上皇帝,竟然把燕雲16州全部都給了契丹,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原就幾乎已經是對別人完全敞開了。長安就變成了最後一道防線,成為了戰爭的第一線。從這個時候開始,長安就不再適合做一個國都了。
第三,我們從他的政治角度來考慮,其實在唐朝之後,很多大臣們並不願意再遷到長安了。北宋時期的趙匡胤曾經就打算遷都長安,並且已經做出了非常詳細的計劃,但是那個時候,很多北宋官員在開封已經買了家產,自己的家人財產全部都在開封,根基非常的牢固,如果說要遷都的話,那麼大臣們就一定會損失很多的金錢,所以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考慮,他們是非常反對遷都的,那作為一個皇帝,大臣們都不願意,所以趙匡胤也是沒有任何辦法的。
曾經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也非常的嚮往長安,他甚至一生都惦記著遷都長安,於是他曾經派自己的兒子朱標到長安考察,看長安適合不適合做國都,但是朱標考察了之後,覺得那裡很多的東西都已經不適合再做一個國都了,跟之前的長安已經不太一樣了,並且再加上朱標回了長安之後不久就病死了,導致朱元璋也就沒有心思再遷都長安了。
最後,我們從經濟方面來考慮,隨著朝代的發展,中原的人口開始不斷地往南方移動,人口到了南方,那麼經濟重心和生產力也就到了南方。再加上後來開通了京杭大運河,讓南北兩地的糧食可以互通了,這就使得在洛陽開封這些靠近水路的城市,就有了更加豐厚的優勢,所以說在當時,如果要是往長安運糧食的話,必須要經過洛陽,然後再經過洛陽運到長安,這樣就會增加國家的負擔,費錢費力,所以通過各方面考量下來,這之後的朝代裡,君王們都覺得長安已經不再適合做一個國都了。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長安作為一個13個朝代的國都,還是有它很高的歷史價值的,現在西安已經發展為了我們旅遊非常熱門的城市,大家也可以多去西安看一看當時的一些風土人情,感受一下當時朝代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