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山東大汶口遺址現世,出土許多珍貴陶器,專家:奇怪的審美

2020-12-12 輕葉說

文/柿子

上世紀山東大汶口遺址現世,出土許多珍貴陶器,專家:奇怪的審美

齊魯大地上有著很多的文物同時也有著很多的歷史傳說,山東省的文化內涵一直都很濃厚,這塊地方是很多古老文化的發祥地。

山東省作為一個文化大省,孔子老先生就是山東人,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一生都奔走於遊說各個諸侯國們學習他的思想,在他不斷地努力之下,儒家思想終於成為了正統思想,在這片土地上,自然也會留下很多的文物以及遺蹟。

今天我們來講一個可能會顛覆我們傳統認識的發現,專家們在山東大汶口進行考古的時候,意外的發現了一具神秘的墓葬,專家們很是興奮,世界醫學史將被改寫。

由於文化的原因,山東的文化遺蹟有很多,專家們經常會去山東探索一些未被發現的文化遺蹟,有一次,專家們在山東大汶口進行勘測的時候,他們在墓地裡面找到了很多的珍貴陶器,還有大量的石器,經過專家們的清點之後,這座墓地裡面的珍貴文物差不多已經都被勘探出來了。

但是,當專家們看到墓主人的時候,他們的眼睛又有了光芒,墓主人的頭骨看上去有一些特別,和那些普通的頭骨是有一些區別的,這個頭骨顯得特別的不合常理。

專家們拿起這具頭顱仔細觀察之後,發現頭顱上面有一個圓形洞口,這個特殊的洞口激起了專家們的興趣,他們找了很多的權威醫學專家,經過專家們的不斷努力之後,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墓主人生前進行過開顱手術。

考古專家們將這個消息發布之後,很多的人們都感到非常吃驚,這個發現會改寫醫學史,眾所周知,我們所熟知的開顱手術最早是扁鵲先嘗試的,隨後的三國時期,華佗也進行過比較膽大的嘗試,現在這個考古發現,讓專家們的感到了興奮,這簡直讓我們的醫學技術直接提升到了上古時期。

通過進一步觀察,專家們在這個頭顱上面發現了一些別的特徵,他們在這些頭骨上發現很多的骨頭上面都沒有門齒或側門齒,專家們由此猜想,當時的人們已經有了審美的觀念,進一步觀察之後,他們覺得這些門牙是在成年之後拔掉的,並不是幼時拔掉。

不同的時代是有不同的審美觀念的,我們現在看來,沒有門牙是很難看的一件事情,笑起來會很不自然,可是,當時的人們覺得沒有門牙是比較美觀的事情,並且這種習俗還延續了很久。

從這些頭骨上面,我們能夠推測出大汶口居民們的已經有了自己的獨特審美機制,即使和現在的審美有很大的偏差,但是我們還是應該感到高興。

相關焦點

  • 山東大汶口遺址出土先民「居住區」
    山東大汶口遺址出土先民「居住區」 >   近日,大汶口遺址的第四次考古發掘工作暫告一段落,此次發掘是為配合大汶口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而進行的。
  • 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首現大片古房址 清出整豬骨架
    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首現大片古房址 清出整豬骨架   7月2日,山東省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員在泰安大汶口遺址考古現場,向記者展示了近段時間配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進行發掘的階段性成果。
  • 千古文明大汶口
    大汶口文化因發現於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的大汶口遺址而得名,範圍涵蓋今山東省大部、河南省東部、江蘇省北部、安徽省北部及遼東半島地區。其發現具有劃時代意義,將黃河下遊史前文化的歷史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為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 山東大汶口出土骸骨,專家測試其DNA,證明日本人極可能起源中國
    山東大汶口出土骸骨,專家測試其DNA,證明日本人極可能起源中國 對於日本人的起源,一直是一個熱門的話題,流傳最多的就是說,日本人起源於中國。我們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當年一心想著長生不老的秦始皇,到處求醫問藥,叫道士尋找仙丹。
  • 原始氏族社會末期,仰韶、河姆、大汶口、紅山文化的形成
    仰韶文化出土包括大量的石器、骨器、精美的彩陶器,對於研究當時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著名的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半坡的村落民居、彩陶技術、及原始文字也具有重大的文化價值。仰韶文化展現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是古代中國原始文明和藝術的開創地。
  • 19年前,伏裡大汶口遺址都發現了什麼?
    兒童墓則為陶棺葬,葬具組合不一,一般為鼎、罐等大陶片覆蓋。陶器:有鼎、袋足、豆、盉、尊、杯、紡輪等,有紅陶、灰陶、黑陶、紅灰夾砂陶、白陶。在一期發掘的後期,還發現了甑的殘片。出土陶器石器有:石鋮、石斧、石鏟等。這些石器絕大部分精工細磨,鉞與斧腰有穿孔,石質與北方距此40華裡山亭產的大理石相似。
  • 大汶口遺址中,考古學家在骸骨口腔發現詭異現象,應與這事有關
    比如,發掘大汶口遺址時,考古專家們就在出土的遺骸上,發現了一個詭異的現象,讓人覺得這是不可能的。到底是什麼現象呢?今天小編就來給您講述一下事實的經過,揭露這背後到底有什麼鮮為人知的秘密。(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良渚文化玉器來源初步推斷,大汶口、龍山文化與良渚文化交流頻繁
    這條岫巖軟玉輸入路線,是從遼東半島南部沿海出發,渡過渤海海峽到達膠東半島,入山東腹地,再從江蘇北部進入良渚地域。玉璧 良渚文化 徑27.9釐米 孔徑4.4釐米 厚1.2釐米 備註:外壁有一周凹槽玉璧 良渚文化 徑31.6釐米 孔徑6.5釐米 厚1.1釐米 備註:後刻乾隆御題詩山東地區的大汶口、龍山文化與良渚文化作為鄰近文化,在長期的交往中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關係非常密切。
  • 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各個文化時代的石器類型
    60年代以後,在那縣劉林及大墩子進行了規模較大的發掘,這兩個遺址的文化內涵比較豐富,文化面貌與青蓮崗也相近,但也有一定差別,因此又有人將它們加以區分,分別劃分為青蓮崗、劉林、花廳三個類型,並排出了三者的相對年代。後來又有人把蘇北,魯中南兩地的新石器文化聯繫起來,提出了青蓮崗、劉林、花廳、大墳口四期的劃分。
  • 「藝創學堂」安徽凌家灘遺址出土陶器
    【藝創網】史前陶器不可勝數,「地方」特徵各異,是構建史前考古學文化的基礎。歷年來,我國黃河流域都是探討中華文明起源的主要區域,但隨著各地考古調查發掘的深入,對文明起源認識有所改變——中華文明並不僅發源於黃河流域,而是應有多個來源。
  • 即墨大汶口考古尋最早青島人 發現古人類牙齒(圖)
    這是第四次對北阡大汶口遺址發掘,是前三次發掘的延續,將繼續探尋青島古人類生活狀態。昨天上午,一支由山東大學考古系學生組成的考古隊,在山東文物局、青島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和即墨博物館等單位的組織下,進駐即墨金口北阡大汶口文化遺址,在這裡再次展開大規模的考古行動。據專家介紹,這次發掘是對前幾次考古的補充和完善,許多考古猜想也許會隨著這次探源而撥雲見日。
  • 泰安大汶口盆地石膏資源居全國首位
    新華網山東頻道5月31日電(記者 呂福明)據山東地礦部門預測,泰安市大汶口盆地內石膏資源總量約667億噸,居全國第一位。  山東省地礦部門近日在泰安市岱嶽區再次發現特大型石膏礦,查明資源量5.56億噸,相關勘探報告已通過專家評審。據了解,由山東省地礦局第五地質礦產勘查院投資勘探的這處石膏礦,位於岱嶽區馬莊鎮薛家莊附近,是大汶口石膏礦床的一部分。
  • 專家三掘大汶口遺址 探北阡村還原古即墨(圖)
    昨天上午,由山東大學考古學系、青島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和即墨市博物館專家組織的即墨北阡大汶口文化遺址第三次發掘工作正式啟動。
  • 大汶口發現古象化石 古泰山可能為熱帶雨林氣候
    中新網8月16日電 舉世聞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近日又有新發現據大汶口文化遺址博物館館長盧繼超初步考證,這塊「怪石」為一古代大型食草類動物巨齒化石,很有可能是古大象齒骨化石。由此推之,遠古時期的泰山、大汶河地區,很可能像現今的熱帶雨林氣候。
  • 山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聚先秦文明之精華」
    依託如此豐厚的歷史資源,山東博物館所藏文物,包羅萬千,陶器、青銅、竹簡、書畫等等不一而足。八角星紋彩陶豆(大汶口文化)2011年的時候,山東博物館進行了一次「鎮館之寶」的評選活動,從當時館藏的150餘萬件藏品中,通過層層的評選,最終確定了10件文物作為「鎮館之寶」。
  • 大汶口文化是中華古代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王因遺址是早期的代表
    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發現於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遺址而得名。遺址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安徽北部.屬於黃河下遊的一支原始文化。大汶口文化源遠流長,至遲在公元前4500年開始,至公元前2300年前後過渡為典型的龍山文化,先後持續約2000餘年的時間,其間可分早、中、晚期。
  • 風華齊魯|章丘焦家遺址,幫龍山文化找到了源頭
    著名的龍山文化,就是以20世紀20年代原章丘龍山鎮城子崖遺址得名而聲聞海內,其歷史脈絡可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2016-2017年,山東大學的考古工作者們在章丘焦家遺址再次發現了距今5000多年、內涵豐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遺存,揭露出包括夯土城牆、護城壕溝、祭祀坑和大型墓葬在內的諸多高等級設施,出土了大量規格齊全的玉器、白陶、黑陶和彩陶等高端禮儀用具。
  • 湖南寧鄉炭裡遺址,出土2000多件珍貴文物,揭開了寧鄉青銅器之謎
    西周時期有許多鑄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傳世,且多有長篇銘文,它是研究西周社會歷史、文化、藝術等的重要資料。我們熟知的有后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等,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在湖南寧鄉河裡西周城址中發現的一件國寶級青銅器-四羊方尊。
  • 馬家窯文化陶器的「原始美」
    陶器的發明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隨著原始農業的出現和人類定居生活的需要,人類學會了製作陶器.我國的陶器生產距今已有一萬多年的歷史,陶器是原始先民主要的日常生產和生活用具。我國最早陶器製作可上溯至距今1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分布相當廣泛,南北各地均有大量實物資料出土。
  • 專家:還有比它更早的,只是很難讀懂
    1960年,莒縣出土的陶器上,發現了下面這幅畫,就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文字。可它讀什麼呢?可是,專家們的視線卻被莒縣來的「炮彈」所吸引。其中一個「炮彈」上的「日月山」圖畫,引起了他們的濃厚興趣。這個陶文,從山東諸城、到日照莒縣、再到安徽、南京等地都有發現,這麼大的區域內發現相似的陶文,絕不是偶然。它應該是某一地區人們通行的符號。專家都說這個圖畫是文字。可是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古人想表達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