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三掘大汶口遺址 探北阡村還原古即墨(圖)

2020-12-12 網易新聞

  昨天上午,由山東大學考古學系、青島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和

即墨

市博物館專家組織的即墨北阡大汶口文化遺址第三次發掘工作正式啟動。據介紹,這次發掘是前兩次考古發掘的延續,通過出土的石器、動植物和貝殼等實物以及周邊的古海岸線,進一步還原6000多年前,即墨沿海原始人類在這裡生活的狀態。據悉,這次發掘工作至少將持續兩個月。  

現場 10多個探方坑同時發掘

  昨天上午,記者在位於即墨金口鎮北阡村西側的一片小麥田裡看到,考古人員用線拉起一個個正方形,一名考古人員還不時用儀器對遺址現場進行探測,10多個探方坑已經下挖了20多釐米。

  「這次發掘,是對前兩次發掘工作的延續,目前還不好說下面有什麼新的發現。」在考古現場,山東大學考古系博士王芬老師介紹說,根據前兩次的發掘和出土的實物及二次合葬墓等情況看,北阡大汶口文化新時器早期時代距今約6000多年歷史。隨著第三次發掘工作的推進,將收集更多有價值的實物證據,進一步還原原始人類的生活生產狀態原貌。王芬說,前兩次的發掘工作,都有她的學生參與。  

發現 首日出土大量陶瓷碎片

  記者在發掘現場看到,這次發掘的地方在2009年發掘現場的西北側,面積在300平方米以上,在10多個探方的牆壁上,考古人員畫了幾條線,把牆壁分為數層。據介紹,這是根據土質結構以及出土文物進行的時代分層,最上面的這幾十釐米是耕土層,從耕土層往下就是文化層,文物古蹟就包含在文化層中。最靠近耕土層的是歷史年代近的,越往下歷史年代越久遠,當發掘到原生土也就是人類沒有活動過的土壤時,就要停止發掘了。

  記者在現場看到,幾名考古工作人員正在整理剛剛出土的陶瓷碎片。記者注意到,每個探方坑挖進20多釐米後,就發現了大量的陶瓷碎片,這些碎片雖然和前兩次出土的碎片差不多,但考古人員都十分小心地將碎片分類裝進特製的塑膠袋,並編號封存。  

進展 第三次發掘持續兩個月

  「這次就是在前兩次的基礎上擴大北阡大汶口文化遺址發掘範圍,尋找更多的實物證據,對遠古人類的生活環境等情況進行研究。」即墨市博物館張館長告訴記者,2007年、2009年,山東省文物局組織人員對北阡大汶口文化遺址進行了兩度發掘。目前已經初步確認即墨的歷史可追溯至6000到7000年前,但從實物上還缺少更有力的證據,通過這次發掘,尋找遠古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石器、動植物、貝殼等資源來源以及周邊的古海岸線等線索,為大汶口時期文化研究提供更為有力的實證。

  青島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前兩次發掘,每次時間都在兩個月以上,這次將至少持續兩個月時間,而且面積會不斷擴大北移,這將成為即墨時間最長、出土實物最多的一次考古活動。  

已出土文物2000多件

  昨天上午,即墨市博物館張館長告訴記者,今年初,青島考古人員和即墨博物館工作人員開始對即墨東部的店集鎮、王村鎮、豐城鎮、溫泉鎮、田橫鎮等範圍內的一些遺址進行調查,包括南阡遺址、北阡遺址、東王圈遺址、姜家馬坪遺址、東演堤遺址、南坦村遺址、河東遺址、西陸戈莊遺址、現子埠遺址、丁戈莊遺址等10處遺址,調查目的主要是確定大汶口文化時期遺址的分布範圍和面積,並且通過採集遺址暴露的標本,探察地形地貌、土壤,考察6000多年的環境變遷。

  2007年3月,隨著考古專家對北阡遺址的第一次發掘,遺址的神秘面紗被慢慢揭開。2009年3月,即墨北阡遺址第二次發掘工作之後,共出土2000餘件文物,並發現了大量的炭化小麥。

  張館長介紹說,即墨金口鎮是古萊夷地,經考古發掘證明,早在原始社會早期原始居民已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專家對北阡遺址進行了考古鑽探和發掘發現的大汶口文化早期全部墓葬均為二次葬和遷出葬,這在膠東半島乃至黃河和淮河下遊地區尚屬首次發現。發掘中還發現了一座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墓葬及不少隨葬品。 (記者 康曉歡 攝影報導)

  -

  作者:康曉歡

本文來源:青島新聞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山東大汶口遺址出土先民「居住區」
    >   近日,大汶口遺址的第四次考古發掘工作暫告一段落,此次發掘是為配合大汶口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而進行的。  發掘出七間房 或因交戰被毀  近日,當記者來到位於泰安市大汶口鎮南、省道801汶河大橋東的大汶口遺址現場時看到,在一片農田裡闢出了半個足球場大小的區域,這正是此次考古的野外發掘工作現場。由於進入雨季且剛下過雨,為保護遺址免遭毀壞,現場都已經實現回填。
  • 即墨大汶口考古尋最早青島人 發現古人類牙齒(圖)
    這是第四次對北阡大汶口遺址發掘,是前三次發掘的延續,將繼續探尋青島古人類生活狀態。昨天上午,一支由山東大學考古系學生組成的考古隊,在山東文物局、青島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和即墨博物館等單位的組織下,進駐即墨金口北阡大汶口文化遺址,在這裡再次展開大規模的考古行動。據專家介紹,這次發掘是對前幾次考古的補充和完善,許多考古猜想也許會隨著這次探源而撥雲見日。
  • 上世紀山東大汶口遺址現世,出土許多珍貴陶器,專家:奇怪的審美
    文/柿子上世紀山東大汶口遺址現世,出土許多珍貴陶器,專家:奇怪的審美齊魯大地上有著很多的文物同時也有著很多的歷史傳說,山東省的文化內涵一直都很濃厚,這塊地方是很多古老文化的發祥地山東省作為一個文化大省,孔子老先生就是山東人,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一生都奔走於遊說各個諸侯國們學習他的思想,在他不斷地努力之下,儒家思想終於成為了正統思想,在這片土地上,自然也會留下很多的文物以及遺蹟。
  • 大汶口遺址中,考古學家在骸骨口腔發現詭異現象,應與這事有關
    比如,發掘大汶口遺址時,考古專家們就在出土的遺骸上,發現了一個詭異的現象,讓人覺得這是不可能的。到底是什麼現象呢?今天小編就來給您講述一下事實的經過,揭露這背後到底有什麼鮮為人知的秘密。(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千古文明大汶口
    直到大汶口遺址出土了大量豐富的、具有代表性的實物資料,才使得大汶口文化被世人所認識。 02 一段燦爛悠久的文化 大汶口遺址的發掘,顛覆了人們對新石器時代社會生活的認知。
  • 19年前,伏裡大汶口遺址都發現了什麼?
    兒童墓則為陶棺葬,葬具組合不一,一般為鼎、罐等大陶片覆蓋。陶器:有鼎、袋足、豆、盉、尊、杯、紡輪等,有紅陶、灰陶、黑陶、紅灰夾砂陶、白陶。在一期發掘的後期,還發現了甑的殘片。據考古專家們講,目前發掘的同時期文化遺址,還沒有發現水井,這口井的發現,東夷部族飲用井水的歷史將要改寫。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魯中南考古隊隊長何德亮說:「建新遺址發現的水井,填補了大汶口文化發掘資料的這項空白。」另外,半地下房址,屈肢葬,祭奠房屋開工埋下的大肥豬等,都是這個遺址中比較有特色的。
  • 山東大汶口出土骸骨,專家測試其DNA,證明日本人極可能起源中國
    山東大汶口出土骸骨,專家測試其DNA,證明日本人極可能起源中國 對於日本人的起源,一直是一個熱門的話題,流傳最多的就是說,日本人起源於中國。我們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當年一心想著長生不老的秦始皇,到處求醫問藥,叫道士尋找仙丹。
  • 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首現大片古房址 清出整豬骨架
    7月2日,山東省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員在泰安大汶口遺址考古現場,向記者展示了近段時間配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進行發掘的階段性成果。朱超說,大汶口遺址考古以前以墓葬居多,大片先民房屋基址屬首次發現。  根據部分墜落牆體上存有的焚燒痕跡,考古工作人員推測,5000年前的一天,這片房屋曾遭大火焚毀。在對房址燒土堆積的清理中,他們發現陶器、石器、骨器等,真實反映了先民生活狀況。
  • 大汶口發現古象化石 古泰山可能為熱帶雨林氣候
    中新網8月16日電 舉世聞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近日又有新發現據大汶口文化遺址博物館館長盧繼超初步考證,這塊「怪石」為一古代大型食草類動物巨齒化石,很有可能是古大象齒骨化石。由此推之,遠古時期的泰山、大汶河地區,很可能像現今的熱帶雨林氣候。
  • 大汶口古鎮將打造國際化生態旅遊特區
    但是這幾十年來隨著城市建設重心的轉移,汶口古鎮逐漸落後。現如今,古鎮正在煥發新的生命力。泰安市委、市政確立的「歷史文化軸」將大汶口鎮雲亭山、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納入到泰安市文化旅遊產業,形成全市旅遊發展新風尚。根據相關規劃,大汶口古鎮要形成旅遊、文化、休閒、觀光、生態型的水上石頭古鎮,打造為中國大汶口國際化生態旅遊特區。
  • 泰安大汶口古鎮:在保護性建設中打造中國典範鄉村
    齊魯網泰安9月20日訊泰山之陽,汶水湯湯,通貫古今,源遠流長,浸潤千萬頃沃土,孕育六千載文明。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情懷,正是大汶口古鎮所特有的。20日下午,「轉型發展·聚焦泰安」——2018全國網絡媒體泰安行採訪團來到大汶口古鎮,感受穿越千年的大汶口文化。
  • 古鎮大汶口探索中國傳統古村落復興模式 重煥新生
    29日,記者在大汶口古鎮看到,古時齊國魯國的分界線——大汶口古石橋兩旁綠草正盛,鴨子在碧水中暢遊,石牆石路保持原色,竹林野花相映而生,村民們正在自家門前乘涼,村子呈現出一派恬淡靜謐的田園之風。圖為,大汶口古鎮的陶舍酒店。
  • 聚焦泰安看發展丨大汶口古鎮煥發勃勃生機
    位於泰山南麓、大汶河北岸的大汶口鎮,因五汶匯聚之口而得名,因大汶口文化而名揚於世,自古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史上著名的文化商業重鎮。6月25日,「聚焦泰安看發展」2019全國網絡媒體泰安行採訪團來到大汶口古鎮,近距離感受汶水畔古韻猶存裡,煥發出的勃勃生機。
  • 泰安汶水暴漲,大汶口明石橋現龍吟虎嘯奇觀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張偉宋鑫茹江煥冉徐智慧見習記者郭松韻山東泰安大汶口明石橋是整個大汶河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橋,已成為大汶口鎮古老昌盛的見證。近日,泰安的幾場大雨過後,汶水暴漲,大汶口鎮西南門的明石橋,再現水漫石橋龍吟虎嘯景觀,引來遊客圍觀。
  • 泰安大汶口盆地石膏資源居全國首位
    新華網山東頻道5月31日電(記者 呂福明)據山東地礦部門預測,泰安市大汶口盆地內石膏資源總量約667億噸,居全國第一位。  山東省地礦部門近日在泰安市岱嶽區再次發現特大型石膏礦,查明資源量5.56億噸,相關勘探報告已通過專家評審。據了解,由山東省地礦局第五地質礦產勘查院投資勘探的這處石膏礦,位於岱嶽區馬莊鎮薛家莊附近,是大汶口石膏礦床的一部分。
  • 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各個文化時代的石器類型
    大家好,我是黃秀美,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北辛文化,或稱青蓮崗文化。這是蘇北和魯中魯南地區年代較早的新石器遺存。這一文化發現的年代較早,但確定為北辛文化之名,則是近年的事。60年代以後,在那縣劉林及大墩子進行了規模較大的發掘,這兩個遺址的文化內涵比較豐富,文化面貌與青蓮崗也相近,但也有一定差別,因此又有人將它們加以區分,分別劃分為青蓮崗、劉林、花廳三個類型,並排出了三者的相對年代。後來又有人把蘇北,魯中南兩地的新石器文化聯繫起來,提出了青蓮崗、劉林、花廳、大墳口四期的劃分。
  • 匠心打造古鎮鄉奢民宿 創意助力大汶口鄉村振興
    泰山之陽,汶水湯湯,這裡便是距今400年的岱嶽區大汶口古鎮。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遺址」坐落在此,明石橋貫通南北,千年來閒聽汶水流淌、坐觀歷史興衰;山西會館依稀可見明清商賈重鎮時期車水馬龍、一派繁華;汶陽田養育了一代又一代大汶口人,成為著名糧倉……千頃土地之上,由汶河石堆砌而成的老屋是大汶口最雋永的見證者,曲悠的青石板街將戶戶串起,有著獨一無二的古樸姿態。本應滄桑破落的它們,經由政府與愛好者們的細細雕琢,內裡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大汶口明石橋,「橋」見了泰安變遷
    「大汶口遺址」,就坐落在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大汶口是「五汶」匯聚的地方,南北連接泰山與曲阜,依汶河而建。歷史元素讓汶口古鎮具有獨特的記憶。省內現存最長古石橋一座石頭橋,有什麼好看的?「用大甕一口,四周綁上木棍等漂浮物,置渡河人於甕中,有會遊水的健壯男子四五人,邊遊邊推,在驚濤駭浪中渡到對岸。」大汶口鎮文化站站長程勇這樣解釋。大汶口鎮扼南北交通要衢,據《泰安縣誌》載:「邑南大汶口,匯牟、贏、石柴及泮、奈環水達於濟。」由於大汶河沿鎮南橫貫東西百餘裡,隨著經濟發展,過往行人及貨物越來越多,便有了小木船。
  • 凌寒冒雪幾經霜,一沐春風萬頃黃:泰安大汶口金色花海悄然香襲
    泰安大汶口遺址公園內遍地金黃的油菜花競相綻放,田間花香飄逸,黃綠相間煞是好看,吸引許多遊客徜徉花海,流連忘返。位於泰安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境內的油菜花景觀,總面積達1000餘畝,每年的三四月份集中開放。千畝油菜花田,依偎汶水,競相綻放;沃野之間,已是浮光躍金,香色清明。
  • 良渚文化玉器來源初步推斷,大汶口、龍山文化與良渚文化交流頻繁
    玉璧 良渚文化 徑27.9釐米 孔徑4.4釐米 厚1.2釐米 備註:外壁有一周凹槽玉璧 良渚文化 徑31.6釐米 孔徑6.5釐米 厚1.1釐米 備註:後刻乾隆御題詩山東地區的大汶口、龍山文化與良渚文化作為鄰近文化,在長期的交往中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關係非常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