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衝鋒和板載衝鋒有何不同?網友:我只知道鬼子都死了!

2020-12-25 大炮講堂

烏拉衝鋒和板載衝鋒,本質來說都是陸軍的基本技能:衝鋒!不同點,不過是兩支軍隊在衝鋒時所喊的話不同,一個喊「烏拉」一個喊「板載」而已,之所以我們現在將兩者分開來說,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多數情況下,發起衝鋒的兩支軍隊下場的截然不同。

烏拉衝鋒,由蘇軍「烏拉」聲的喊殺口號而出名,蘇軍在衝鋒路上喊著「烏拉」起著為自己人壯膽和震懾敵軍的作用,從41年的布列斯特要塞到了45年的柏林國會大廈,蘇軍換了一茬又一茬口號卻從沒換過。蘇軍在度過了初期的窘境後的每一次「烏拉」都有著一絲收麥子的意味在裡面,炮兵轟炮兵轟,炮兵轟完坦克衝,坦克衝坦克衝,坦克衝完步兵衝,將步兵衝鋒視作結束戰鬥和解決殘敵的一種方式。

反觀板載衝鋒呢,不過是極端軍國主義下軍官對士兵和自己生命的無視,狂熱的表明自己對所謂忠誠的一種方式。在中國戰場,日軍憑藉著自身火力和士兵素質的優勢,這種衝鋒有著不錯的效果,但是在太平洋戰場上,板載衝鋒有了截然不同的含義。這種瘋狂的戰術更多的出現在日軍陷入大劣勢,部隊指揮官認為戰勝無望之後,這時的日軍往往會集結所有有生力量對嚴陣以待的敵軍發動自殺式衝鋒,目的不再是單純的為了勝利反而是像一種表明忠心的表演。沒有戰術,沒有協同作戰,更沒有什麼計劃,他就像日軍指揮官最後的交代,我已經沒辦法獲得勝利了,我選擇死亡。至於最底層士兵的想法,這個不重要,亦或是他們已經沒了自己的想法。

相關焦點

  • 烏拉衝鋒和板載衝鋒有什麼不同?勝利與滅亡的區別
    在我們看二戰的作戰時,總能在各種文集資料中看到,蘇聯軍隊經常喊出烏拉衝鋒的口號去衝擊德軍的陣地,而日本軍人則是板載衝鋒,人們可能就會有疑問,這兩種衝鋒到底有什麼區別?其實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這兩種雖然都掛著衝鋒二字,但內核卻是天差地別,主要區別有兩個。第一,從戰役和戰術的角度看,蘇聯的烏拉是大縱深戰鬥的一個附屬品,或者叫夾帶物。
  • 蘇聯烏拉衝鋒和日本板載衝鋒有何區別?一個共同點都是不怕死人
    有網友問:烏拉衝鋒和板載衝鋒有什麼區別? 二戰日軍非常注重進攻,但是極少正面衝鋒。而是喜歡在炮火支援下的兩翼迂迴,進行側翼攻擊。兵力分為3個層次,第一層是散兵隊形,第二層是縱隊,為支援隊,第三層是,預備隊,也是縱隊。
  • 老照片:當日軍「萬歲衝鋒」遭遇美國重機槍
    日軍的強悍,冷酷和所信奉的「不投降主義」為世界各國熟知。在戰鬥中,日軍以實施進攻,衝鋒為第一原則,「白刃戰」和生還概率極低的「肉彈攻擊」,成了日軍的拿手好戲。
  • 日本的衝鋒竟被稱為「豬突」,硬懟美軍衝鋒鎗,結果大快人心!
    實際上所謂的「板載衝鋒」就是源自「豬突衝鋒」,這種戰術的精髓就是要求步兵要冒著敵方火力,不顧一切地象野豬一樣低頭猛衝,同時各中隊長、小隊長也要揮舞著戰刀衝在前面,以期儘快與敵短兵相接,用白刃戰解決戰鬥。蘇聯的「烏拉衝鋒」看起來和日本人的「板載衝鋒」很像?
  • 這種衝鋒德軍、蘇軍都做不到:二戰日本兵最勇敢?
    文/快哉風二戰中,日本士兵有一種別無分號的瘋狂衝鋒:萬歲衝鋒。圖:萬歲衝鋒按照日本人的定義,「萬歲衝鋒」並非一種戰術,而是以「玉碎」為前提的自殺突擊。二戰的多次戰役中,日軍在彈盡糧絕之後,由軍官帶領,包括傷員在內所有能動的士兵都會端起刺刀和手榴彈,向敵軍陣地做最後一次衝鋒,以求榮譽的「玉碎」。
  • 「玉碎」塞班——史上最大規模的萬歲衝鋒
    本應報此仇恨,怎奈敵進攻依然延續,雖我等仍舊佔據塞班島一隅可仍舊處於熾烈的炮擊之中。當今戰事坐以待斃是死,進也是死。生死須得其所,方可彰顯帝國男兒之錚錚鐵骨。現今所給予美軍一擊,我等埋骨塞班島,以築成太平洋之防波堤。戰陣訓言或者就不能接受被俘虜囚禁的侮辱,理當以忠孝赤誠之心勇往直前,雖死猶生。所有官兵一起共祝聖壽無疆,願皇國振興永旺,前進!」
  • 俄羅斯人衝鋒喊的口號,竟然源於這種動物,戰鬥民族果然不同凡響
    在近現代史上,俄羅斯人一直以戰鬥兇猛著稱於世,這與他們身處苦寒之地以及好勇鬥狠的性格有關,無論是侵略還是保家衛國,俄羅斯人都表現出了極為強悍的戰鬥精神。很多影視作品裡都有,俄羅斯士兵高喊著「烏拉」衝鋒時的場景,相信很多人都記憶猶新,那麼「烏拉」是什麼意思,它又源自哪裡呢?
  • 日本兵拼刺遠超美蘇,為何不敢和他們近戰?日軍:傻子才衝鋒
    二戰中日本兵擅長白刃戰是公認的,與蘇聯的諾門坎戰役、與美國的太平洋戰爭都不乏日本兵用自殺式衝鋒扳回武器裝備上劣勢的戰例。可奇怪的是美國人和蘇聯人無論體格還是營養都要比日本人強得多,他們為何還會在近距離的白刃戰中吃虧呢?
  • 提米的(爛)遊戲測評-大衝鋒
    >畫風一直是遊戲和動漫熱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如JOJO的獨特畫風就吸引了很多觀眾(雖然黑子也多)tf2的畫風偏向動畫風格 至少不把什麼修飾畫風的東西關掉 是很精美的(suijin拍照日常)大衝鋒和tf2的畫風幾乎比不了 對 就是那種有稜有角的 基於本人曾經(盜別人的號)玩過一兩次 放幾張圖給各位看看 畢竟上了年代 糊是可能的
  • 八裡橋之戰蒙古人,為何只懂得決死衝鋒送死:完全沒有戰術?
    有網友問:如何評價八裡橋之戰?僧格林沁只懂得決死衝鋒,完全沒有戰術可言,為何蒙古騎兵退化得如此嚴重? 其實,八裡橋戰役是配合出現了問題,而不是蒙古馬隊只會正面硬衝。清軍的計劃是,僧格林沁首先發動馬隊衝鋒,隨後,勝寶和瑞麟的步隊從兩翼發動排槍前進,在後面的炮兵部隊給予僧格林沁的馬隊以火力掩護打擊英法聯軍的步兵排槍隊列。在整個戰線上,清軍出動了3萬步騎兵主力。僧格林沁的騎兵排列出5000米的陣列,側翼和後面則是清軍步兵和炮兵。
  • 那些高呼「萬歲衝鋒」的日寇,他們後裔怎麼樣了?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一支五萬人的沙俄遠徵軍憑藉火炮和馬克沁重機槍等各式武器固守旅順要塞防的203高地,而此時山下的日軍大將乃木希典集結了龐大的二十萬大軍將203高地圍得密不透風。萬歲衝鋒,日俄戰爭期間發端於日本軍隊的一種集群式武士道衝鋒,因日本士兵在衝鋒時喜歡高呼「天皇陛下萬歲」而得名,另由於假名「てんのうへいかばんざい」中「ばんざい」的發音「banzai」,故中國人習慣性稱其為「板載衝鋒」。
  • 邊檢站黨員突擊隊衝鋒在前:有情況就隔離我一個人
    邊檢站黨員突擊隊衝鋒在前:有情況就隔離我一個人金羊網  作者:錢瑜、王建茂、王相國  2020-02-05 港珠澳大橋邊檢站黨員突擊隊逆風而行
  • 關於日軍的「萬歲衝鋒」,美軍:我當時害怕地給了他們一梭子
    二戰時期的日本軍人給我們最大的印象就是愛拼刺刀,由於日軍從學生時期就開始訓練格鬥拼刺技術,在這方面中國軍隊可謂是吃了大苦頭,毫不誇張的說當時一個日本兵可以和中國三個士兵同時進行拼刺。日軍的「萬歲衝鋒」在一戰和沙俄的交戰中就開始運用了,當炮兵覆蓋敵人陣地後,步兵便立即展開進攻,衝上去和敵人進行肉搏戰,想必這也是受到武士道精神的影響。二戰後期由於日軍在與美軍的作戰中頻頻失利,兩國之間國力的差距在武器裝備上更是顯而易見。
  • 是什麼原因讓越來越多的學校都使用衝鋒衣作為校服
    最近好多家學校都找到衝鋒衣廠家來做校服,剛開始我們還很納悶,學校怎麼會用衝鋒衣來作為校服,因為衝鋒衣是偏功能性的服裝,以學校的成本一般不會採用衝鋒衣的,後來經過我們銷售客服的熱心幫助解答,終於知道為什麼了,這是衝鋒衣市場的一個改革,衝鋒衣需求量將不斷上升,不會只是作為戶外特種服裝了
  • 日軍的萬歲衝鋒,在戰場賭上士兵性命,卻只是徒勞
    大家好,我是百家號作者歷史作者,今天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給大家帶來的話題是「日軍的萬歲衝鋒,在戰場賭上士兵性命,卻只是徒勞」。面對士兵的減員和軍用物資、武器的損耗,日本軍隊唯有不斷放慢自己的侵略步伐,一改戰爭初期的主動進攻態勢。由於不甘心面對失敗,日本軍方高層企圖負隅頑抗,於是他們進行最後的反擊——萬歲衝鋒。萬歲衝鋒在二戰初期,日本軍隊便有在使用,而不是許多人認為的是在二戰末期才出現的。
  • 楊得志將軍血戰平型關,戰鬥究竟有多慘烈?將士們的英勇嚇壞鬼子!
    但時間過去了好久,但公路上仍不見鬼子的蹤影,是情況有變化嗎?一營長從山頭左側跑過來,有點著急地問楊得志將軍:「團長,鬼子怎麼還不來?」楊得志將軍和戰友(來自網絡)那時候,他們都沒有手錶,所以不知道確切的時間,大約在上午八點多鐘,終於聽見遠處傳來汽車的馬達聲,接著隱隱約約出現了汽車的影子。
  • 戰「疫」衝鋒!「孔雀藍」匯聚知音湖
    每次搶救,張婷和戰友們都要直面險情,臉貼近病人口鼻處實施氣管插管,近距離面對病人呼吸道……看到那些與父母同齡的患者,這位從事神經外科臨床護理工作近20年的護士長,視患者如親人,每一個動作都細緻入微,每一句話語都溫暖人心。「我第一個進去!」
  • 《衝鋒飛車隊》籌拍第4集
    《衝鋒飛車隊巨星梅爾·吉勃遜在澳洲竄出頭的作品《衝鋒飛車隊》(Mad Max)系列電影(第一集原名《衝鋒追魂手》)即將開拍第4集,澳洲新生代演員希思·萊吉爾可望擔綱演出男主角。  英文片名為「Mad Max」的《衝鋒飛車隊》系列,由澳洲名導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執導(作品包括《羅倫佐的油》Lorenzo's Oil、《寶貝小豬嘜2》),並由梅爾·吉勃遜飾演男主角「瘋子馬克斯」。喬治·米勒的製片公司「甘迺迪米勒」發言人莎朗·威廉斯日前證實,「瘋子馬克斯」將重出江湖,但梅爾·吉勃遜頂多客串一下,或參與幕後製作。
  • 衝鋒衣內膽是什麼材質好
    衝鋒衣內膽是什麼材質好 2018-03-14 14:03:10 來源:全球紡織網 衝鋒衣內膽是什麼材質好?
  • 新兵有話說 | 衝鋒,帶著夢想砥礪前行,蛻變成長
    入伍前,我總是會想部隊能帶給我什麼,入伍後,我發現我得到比我想像中的要多得多,每天充實的生活,緊張的作風和高昂的口號,無時無刻都在磨礪著我。我在貴州長大,但在重慶接受「成人禮」,這裡便是我的第二故鄉,在接下來的軍旅生涯中,我會拼盡全力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