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5年4月2號,荷蘭,4艘帆船*載著248名船員,駛離了特賽爾港(Texel port)。他們,就是荷蘭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支東印度探險隊(也稱為第一支努沙登加拉探險隊)」,最早的發起者是三名阿姆斯特丹的商人,他們吸引了另外幾名商人組建了這個探險的「遠方公司」(Far-Distance Company),他們的生活不止是「詩和遠方」,夢想中應該還有「昂貴的香料和美麗的姑娘」。探險隊的目標,就是尋找繞過好望角、通往東方香料貿易的新航路和新市場……
1595年第一次探險隊 繪於17世紀by Bali Chronicle,Willard hanna
*四艘帆船分別是Mauritius號、Armsterdam號、Hollandia號和Duyfken號
兩年多以後,1597年8月14日,歷盡劫難的探險隊終於從印度尼西亞群島又回到了荷蘭的特賽爾港,出發時的248人只剩81人倖存,近七成的死亡率比攀登珠峰的死亡率還要高上幾倍,遠洋探險在那個風帆年代裡絕對屬於排名靠前的「極限運動」。從收益上說,第一次災難性的探險也算不上「成功」。但,東方的大門已經被荷蘭人叩開,在未來的幾年裡,荷蘭的商人們最終組成了著名的荷蘭東印度公司(VOC),他們逐步終結了葡萄牙人在東方壟斷的香料貿易,「海上馬車夫」荷蘭人的商船隊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將縱橫於全球每一個重要商港。
Duyfken號的1999年複製品 攝於2006年 Swan_River
那隻遠航探險隊的首席領航員叫做凱舍(Pieter Dirkszoon Keyser),在探險的徵途中他也不幸客死他鄉,但他成功地完成了另一項任務,並把成果經由弗裡德裡克*之手帶回了荷蘭,交到了任務委託人的手中。他的委託人,也是他的恩師,曾經教給他數學、天文學,教給他航海和製圖。探險隊出發時,他交給凱舍的任務,是觀察、測量、標繪南半球天空的星辰,對於當時的歐洲人來說,那還是一片相對陌生的天空。1597年底或1598年初,在同老洪迪斯的合作之下,一個直徑35釐米的天球儀在他恩師的手中問世了,凱舍轉交給他恩師的清單裡記載的那135顆曾經陌生的南半球星辰,最終構成了這座天球儀上12個新的南半球星座。
*即Frederick de Houtman,他在第一次探險隊中擔任凱舍的助手。他的兄長科內利斯(Cornelis de Houtman),是第一次、第二次荷蘭東印度探險隊的領隊,但死於第二次探險遠徵。其實科內利斯在遠徵之前是荷蘭人派往葡萄牙裡斯本的「臥底」,以商人身份過著「無間道」的生活,兩年多的時間裡他收集了大量葡萄牙人通往東方印尼進行香料貿易的方方面面的信息,1594年前後他返回荷蘭時,林斯滕(就是那個後來參加過巴倫支第一次北極遠徵隊、並製作了第一次遠徵地圖的林斯滕)也已從葡萄牙人控制的印度果阿地區返回了荷蘭,並也帶回了葡萄牙人在東方的各種詳細信息,這些信息對荷蘭人向東方探險與擴張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凱舍的恩師、錄星任務的委託人,就是當時荷蘭著名的天文學家、地圖製圖師派楚斯.普朗修斯。事實上,「第一支探險隊」所使用的通往東方的海圖也是普朗修斯在1592年發布的、探險隊各條船上的領航員許多都是經由普朗修斯之手培訓過的、他發展了測定經度的新方法、推進墨卡託投影法在海圖上的普及應用、他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創始人之一併為之創作過百幅以上的地圖、他熟識美洲新世界的探險家哈德遜、他堅信連通東西方的北極東北航道的存在並鼓勵荷蘭人去尋找……
Petrus plancius 畫像 by J. Buys Rein. Vinkoeles 1791
在那段荷蘭共和國「風騷」全球貿易的黃金年代裡,普朗修斯在航海及製圖方面是荷蘭人「教父」一般的存在。
派楚斯.普朗修斯(1552-1622),目前為人所知的是他的拉丁名:Petrus Plancius,他原名Pieter Platevoet,出生在德拉諾特(Dranouter),在今日比利時西北部西弗蘭德斯省的赫綱蘭德附近。年輕時普朗修斯曾在德國、英國等地學習神學,並成為一名新教的牧師。1585年前後,在荷蘭爭取獨立的八十年戰爭中,位於南尼德蘭的布魯塞爾落入西班牙人的手中,作為新教徒的普朗修斯擔心遭到宗教審判和迫害,最終逃離了布魯塞爾並北上到阿姆斯特丹,年輕的荷蘭聯省共和國張開雙臂歡迎這些來自南方的博學多藝的新教「難民」。在阿姆斯特丹,普朗修斯將精力從神學轉移到科學,特別是在學習和教授天文學、地圖製圖學、航海理論等領域。
普朗修斯教授學員們航海科學 by David Vinckboons
1580's年代,荷蘭(當時為尼德蘭聯省共和國)正處在反抗西班牙人的統治、爭取獨立的「八十年戰爭」早期階段。戰爭開始之前荷蘭商人尚可以從伊比利亞半島採購和轉賣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控制的東方香料等貿易,隨著伊比利亞半島各個港口對荷蘭商船關上的大門,迫使荷蘭商人將目光直接投向了對他們來說遙遠又陌生的東方,他們要解決擺在面前的兩大難題:第一,如何組織起來同他們強大的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對手競爭,乃至戰爭;第二,學習並掌握如何在未知的海洋上航行。
當時的荷蘭商人們擁有著不同於伊比利亞半島上競爭對手的商業模式,荷蘭人以商業立國,商人們在年輕的共和國政府中也佔有重要的席位,而非像伊比利亞的對手那樣由王權和神權掌控著整個王國;荷蘭人還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公司和股票交易所,在持股者中收益共享、風險共擔;荷蘭的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即著名的荷蘭VOC,就這樣在1602年出現了,並存續了近兩個世紀,荷蘭人成功地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全新模式組建起來的荷蘭VOC,已經做好了在東方香料貿易上抗衡葡萄牙人的準備。
17世紀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牌匾
第二個問題則主要由普朗修斯為代表的幾位荷蘭博學之士來解決了。他們非常詳細的研究了Casa de Contratación(相當於當時西班牙的貿易部)和Casa da ndia(相當於當時葡萄牙的印度貿易部)的海圖,當然,安排「臥底」獲取海圖資料也是之前我們提到的必不可少的環節;荷蘭人細緻地了解伊比利亞的對手們是如何有效地收集沿途地理和水文資料,並努力地去為自己年輕的共和國建立起一套類似的系統性的制度,訓練精選出來的人手收集信息、繪製荷蘭人自己的海圖。地圖歷史學家Kees Zandvliet寫到「葡萄牙人覺得,至少對Oude Compagnie公司來說,普朗修斯可以稱為首席學者(cosmografo-mor),他負責船隊所用海圖及裝備的科學性和實用性、負責船上領航員的科學知識水平、他為領航員們教授航海課程然後批准他們為公司服務,等到船隊返航時,普朗修斯可以收到他們帶回來的航海日誌、海圖、還包括記錄觀測到的星體、海岸線等。」這個Oude Compagnie公司,在1602年之前活躍在西印度群島同荷蘭的跨大西洋貿易上,之後該公司引領製圖師們為荷蘭的東印度公司VOC工作,全力收集信息為VOC提供更好的、更精準的海圖,而其本身也是VOC的發起和創立者之一。
科內利斯率領的「第一支東印度探險隊」為了避免同當時海上的葡萄牙人勢力發生正面衝突、也為了避開當時馬來群島猖獗的海盜,採取了一條相對葡萄牙人的傳統航線來說更靠南方的新航線,15個月的航行之後,探險隊終於抵達了爪哇島西北角的Bantam鎮,並將這裡逐步變為荷蘭人遠東貿易的據點之一。兩年多以後,探險隊回到了出發時的特賽爾港,雖然代價昂貴,但事實證明,荷蘭人現在不再需要依靠外界的幫助,他們已經打通了往返東印度群島的大洋航路,掛著三色旗的荷蘭商船即將頻繁地出入這顆星球上的主要商港,為他們迎來「海上馬車夫」的名號!
普朗修斯繪製的印尼及菲律賓群島的海圖 1592年
在這個階段,基於對數學和天文學深刻的理解,普朗修斯認識到了墨卡託投影法海圖的先進之處,1594年他向荷蘭政府申請銷售基於墨卡託投影法繪製的海圖,並獲得了向荷蘭的商人們銷售新版海圖的12年獨家授權。可惜的是,今天我們尚沒有發現流傳下來的普朗修斯基於墨卡託投影法繪製的海圖。不過普朗修斯一生中還有不少其他優秀的地圖作品,1594年版的世界地圖*,就是其中的代表,讓我們一起近距離的欣賞一下這幅大師之作吧。
*普朗修斯的這版地圖,在收藏市場上並不常見,因為它從未以地圖集的形式刊印過。這張地圖由於被荷蘭老鄉林斯滕未加改變地收錄於他的那本1596年版《航路》(Itinerario)中,並在十七世紀多次重印而得以留存後世。根據World Cat的數據,收藏這版地圖的機構有普林斯頓、耶魯、伊利諾州立大學、約翰·卡特·布朗圖書館、密西根大學威廉·克萊門斯圖書館、巴黎國家圖書館和德國的兩個圖書館。但是,藏品地圖也並不總是完全彩色的,早期地圖黑白印刷再手工上色也比較常見,約翰·卡特·布朗和巴黎國家圖書館收藏的版本就是未上色的。
待續……
榮耀艦隊 / 橙湖工作室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