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視角:清初訪華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使團遊記

2020-12-11 騰訊網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荷蘭人對清朝的認識和理解?

明清時代,北京的朝廷每年都會接見各種使團。他們的表現,也多少代表著母國的文化觀念和社會發展層次上差異。荷蘭東印度公司也在1655年派出自己的使團,計劃借明清易代來獲得自由貿易權。雖然最終鎩羽而歸,卻留下了內容豐富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訪華實錄》。

當時的清朝人不會知道,荷蘭人是及其精明且善於收集情報的商業民族。他們以自己獨特的冷靜和理智打量著神秘的中國。他們的報告,也為後人提供了反思本民族特性與特殊歷史階段提的鏡子。

《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訪華實錄》

艱難登岸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福爾摩沙殖民地

在此前的明末階段,中荷之間的交流頗有不愉快。此次來訪,特地帶來了當時最能代表荷蘭殖民擴張的成果,包括東南亞的玳瑁、珊瑚、香料和珍奇異獸。這些東西從鄭和的時代開始,就已經為中原所接觸到。但是現在的清朝人卻不能分清東南亞土邦和歐洲殖民帝國的本質區別。

此外,荷蘭人還帶來了象徵著歐洲技術的產品,包括最新式的毛織物、望遠鏡、全套鎧甲、手槍、刀劍、羅盤等物品。雖然這些武器代表了當時歐洲科技的前沿成果,但是如此少的數量,註定不能在東方的汪洋大海裡掀起波瀾。當然,使團還帶著荷蘭共和國致中華帝國的建交文書,以及荷蘭商人在帝國全境進行貿易的通商條約草稿。

荷蘭船隊的首站 就是對自己並不友好的澳門

1655年6月14日,船隊從巴達威亞啟程出發前往廣州。一個月後,澳門出現在使團的視野中。這座伊比利亞風格的石頭小鎮,建造在碧濤洶湧的大海之中。堅固的堡壘上有著閃亮的歐式火炮和衣著鮮明的葡萄牙衛兵。荷蘭人看到澳門的心情不會太好,因為他們之前計劃攻打這裡,但始終沒有獲得成功。此外,已經站穩腳跟的葡萄牙人,散布了很多關於荷蘭的負面新聞。他們聲稱荷蘭人欺騙亞洲原住民、搶佔中國海島,是外邦中對帝國威脅最大的。

隨後,荷蘭人在虎頭被中國水師的小艇攔下,地方官僚上前詢問他們來訪的原因。很明顯,荷蘭人不是傳統的貿易國或者朝貢國,地方官對於他們的建交要求更是一頭霧水。經過了繁瑣的談判和外交禮儀,實際控制廣東的靖南王耿繼茂,在一周之後派出兩個小吏來閱讀荷蘭人的書信。又過了一周,荷蘭人才被允許前往廣州。

荷蘭人筆下的廣東水道上遊峽灣

在廣東的首府,韃靼兵對荷蘭人的嚴厲監視和行動限制,讓後者深感不適。由於明清戰爭還在繼續,遠道而來的使團也很快察覺到緊張氛圍。珠江口布滿了嚴密巡邏的水師戰船,靠近內陸城牆的五座箭樓也戒備森嚴,街上有士兵定期巡邏。

荷蘭人還仔細地察覺到了當地的滿漢矛盾,以及之前戰爭的破壞痕跡。在之後的報告中,他們大致地記載了從1646-1650年之間的南明抗擊清軍入侵,和最後造成至少10萬傷亡的廣州大屠殺。他們雖然認可清政府對廣州貿易的恢復和重建能力,但也認為民心和社會輿論是無法在短期內改變的。

荷蘭人筆下的靖南王 耿繼茂

在一座寺廟裡,地方官又仔細地詢問了每個使團成員的文書、身份證明、禮物清單、武裝情況以及行程。甚至要仔細到每個人有何官職或者爵位、結婚多久、有無子女,以便保證使節不是刁民或者盜賊奸商。

隨即,荷蘭人頭一次領教了中國式的官場禮節--索賄。在得知該使團要前往北京面聖后,負責核驗身份的官僚向他們索要300兩白銀的賄賂,以方便他們接下去的行程。這樣希望求籤訂自由貿易協議的荷蘭人大為不解,甚至感到受侮辱。清朝官員認為他們是來朝貢的新番邦,但荷蘭人覺得自己是代表國際地位對等的聯省前來籤訂貿易協議的。所以向使團索賄意味著侮辱國格。他們一度要憤而離開,但又被韃靼兵立刻阻攔。原因也今人哭笑不得,在北京的聖旨回來之前,任何人都不許輕舉妄動。荷蘭人最終選擇屈服並繳納了136兩白銀,才獲得了進一步行動的可能性。

正在吃菠蘿的清朝官員與婦女

雖然初來乍到的荷蘭人忘記給廣州總督寫信,也沒有將國書呈在金盒裡,但是還是收到了來自北京的聖旨。皇帝指示他們可以赴京覲見以及在廣州貿易,還安排了船隊和一隊韃靼兵護送。同時還提前命令沿途官吏接風洗塵,做好迎接荷蘭來使的準備。不過這一切都是以荷蘭人入朝進貢為前提的。

到了次年3月,使團在春節後才開始啟程。他們升起了聯省共和國的旗幟,沿途的炮臺也紛紛開炮致敬。荷蘭人起初以為這是歡迎他們的禮節。但是隨行官員卻表示,這些禮炮是獻給護送部隊的,暗示他們正在將外國的朝貢使團送進京城。

荷蘭人筆下的南方沿海與擱淺鯨魚

初步了解

1650年的荷蘭 控制著亞洲海岸的眾多據點

為了完成外交使命,東印度公司特意在使團內安排有專門的外語人才。這些人有很高天賦,能迅速掌握新接觸到的陌生語言。但這些已經掌握多門外語的職業翻譯,還是在清朝通用的漢語面前犯難。

首先,荷蘭人試圖通過拆分詞語的方式學習漢語。但他們很快發現,把每個詞拆開後,單個字都是有獨立的音-形-意。他們這才注意到,最小單位是可以獨立表意的字,不同於其他文字的最小單位是不能獨立表意的字母。

荷蘭人筆下的某座寺廟

在形-音-意關係上,從象形文字發展來的漢字保留著明顯的象形色彩。比如日、月、山、田等字形和讀音沒有必然聯繫。音義關係需要人為強行記憶,非常麻煩。此外,荷蘭人還發現,歐洲語言文字的邏輯是用有限的字母去拼寫讀音,用發音去對應詞語和詞義。所以有限的字母可以組合出無數詞彙。但是每個漢字都有自己的讀音,需要大量的人為記憶才能記住。

最後,荷蘭人發現漢語有大量的同音字,還存在有部分字形相同。他們認為那些偏旁是用來區分意思的。這說明漢字無法解決有限發音和不斷增加的詞彙量之間的矛盾,所以才存在大量的諧音字。他們特意留心了漢字用音調區分語音的做法,這樣的音調系統也比較難以掌握,給口語交流製造了很大障礙。比如一個隨行的義大利人告訴清朝官員,歐洲的大船有山丘那麼大。但是他把「chuan」的發音卻發成了「zhuan」,於是被人聽成了磚。對方直接反問,哪有那麼大的磚?那該是用多大的爐子燒出來的?後來只能把字寫了下來才消除誤會。

此圖也反應了荷蘭人漢語學習情況

雖然當時的通用語是Mandarin、京音,但南北各地都有巨大的方言差異。所以荷蘭人驚訝的發現,沿途官吏和士兵有時不得不筆談,才能清晰地傳達意思、消除語言誤會。這一系列細節讓荷蘭人意識到:漢字在克服了方言差異和維繫帝國整一的同時,也讓這個體系日益孤立於外部世界。

荷蘭人還花了點時間才適應從右到左的豎行書寫模式。由於漢字豐富而微妙的語境意義,同一個字的意思是多變的。即使看得懂單個漢字,也會完全看不懂全文,這一過程非常需要別人的講解。

一名官府內的抄寫員

深層次差異

荷蘭人筆下的地方總督形象

在商業利益和收集情報的動機驅動下,荷蘭人極其努力的學習了中文,並大致準確的掌握了基本的歷史文化常識。他們學習到中原的世界觀是天圓地方,而「中國」一詞是的意思就是中央之國,「中原」就是世界中央的園圃。

當使團成員將荷蘭和巴達維亞殖民地的位置指給清朝官員看,對方不怎麼關心荷蘭的具體位置,卻對不把中國畫在世界中央而大為不滿,甚至覺得地圖本身是胡編亂造的。荷蘭人敏銳的察覺到,本地人很機智也不缺乏智慧。但對外十分保守,且普遍有恐外和排外情緒。

17世紀歐洲人筆下的清朝天文臺

在學科分類和知識體系的方面,荷蘭人認為清朝的很多知識缺乏精確性和準確定義,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幾乎沒有。現有的各種知識裡,細節性漏洞很多,經不起西方人的仔細推敲。此外,他們注意到中國人對於天文學很痴迷,而且在北京也有皇家天文臺。但很多知識學習自伊斯蘭世界,且經過流傳之後的漏洞不少,需要耶穌會教士慢慢修正指出。最令西方人頭疼的是,他們發現天文學這種精密的科學在中國完全服務於國勢預測、禍福佔卜。就算觀測者再勤奮,其服務的目的卻是荒謬的。

對於人才選拔和教育,荷蘭人發現清朝沒有普遍的基層公共教育。他們認可科舉取士的人才選拔理念,也很欣賞中國雕版印刷的普及程度。但是對於「四部專著和五套經書」所包含的理念和知識的時效性持保留態度。他們很擔心中國人是因此才沉迷於文藝創作、印章雕刻、字體研究和概念討論的。

荷蘭人筆下的清朝官吏形象

對於中醫,荷蘭人的態度倒是比較正面。他們詳細記載瞭望聞問切的步驟和中醫把脈的過程,以及中醫對病患對症下藥、並開出藥方的過程。

在地理和具體省份的描述上,荷蘭人也是相當精確和客觀。由於荷蘭人學習了之前的中國歷史,大致知道歷史上有多個大分裂時期,各個省份以前有獨立的諸侯。再加上各個省份的方言和習俗有不同,所以他們將記載下的漢地15省份稱為山西王國、陝西王國、湖廣王國、四川王國、湖廣王國。類似的做法,也曾出現在幾百年前的馬可波羅時代。不知是出於相同原理,還是彼此間有傳承關係。

荷蘭使團繪製的清朝內地18省地圖

荷蘭人不僅詳細記載了各地府、州、廳、縣的名字,還包括哪些城市有韃靼兵駐紮、該省份當年的稅收如何。為了便利日後的龐大貿易,他們特別留心了各地的習俗和特產。比如山東省是傳統的蝗旱重災區,荷蘭使團夏季北上京城時,就趕上了大型蝗災現場,密密麻麻的蝗蟲爬滿了船體和船帆。

當時的陝西還沒有被分成左、右布政使司,所以轄區大致包括陝西和甘肅。因此,荷蘭人記載陝西省與「西番」藏區接壤,盛產各種麥類,和藏區牧民有牲畜和皮毛貿易。

荷蘭人對陝西的描述 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

對於山西,荷蘭人精確記載了黃河包住了省份的西部和南部邊界。所有交通要道是南北走向,北部有長城抵禦大漠蠻族,而南部地區是古中國文化的發源地。而且和英格蘭一樣,山西盛產優質的煤炭,並被用於冶煉和取暖。此外,荷蘭人也驚訝的發現,山西某些地區還出產甜美的葡萄,但卻不用於釀酒。這一細節也是真實的,因為古代的山西長期都有葡萄種植傳統。但在明朝建立後,傳自西域的葡萄酒傳統也隨之失傳。

當然,荷蘭人的主要參觀都集中在南部。由於經濟中心已經徹底完成了南移,而且主要的外貿口岸都在南方沿海,所以荷蘭人對於南中國的感官非常好。他們看到了非常典型的江南山水、充滿了生機的稻田、盛產甜美柑橘的果園,還有灰瓦白牆的南方建築。荷蘭人對這些地方的記錄也耗費了更多筆墨。

荷蘭比繪製的山西地圖也非常精妙

在明朝的發源地南京,他們參觀了著名的大報恩寺塔。這是明成祖為了紀念明太祖和皇后而改名原塔建造的。荷蘭大使對這座美麗的建築大為讚嘆,看著布滿琉璃瓦和瓷磚的寶塔金光閃閃。聆聽上面的風鈴隨風飄動,清脆作響,感覺是如夢似幻。

荷蘭人也因此給大報恩塔留下了不少描述和版畫,讓這座建築物的美名傳回西方,成為東方幻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21世紀的電腦遊戲,還將大報恩寺塔設為中國文明的奇觀建築。

荷蘭人筆下的大報恩塔

但煞風景的是,每當船隊遇到風力不足,八旗兵就會用鞭子抽打那些可憐划槳手和拉船縴夫。他們讓荷蘭人想起了歐洲划槳船上的苦工。

江南的漢人依舊懷有故國之思,對韃靼人有很強的負面情緒。一有機會就對使團傾訴滿清入侵時如何虐和者奴役當地人民、侮辱他們的妻女,戰爭對於魚米之鄉的破壞也隨處可見。它們如同傷口一般,隱隱暗示著和平下的洶湧民意。對此,荷蘭人也只能深表無奈。

使團沿途都能察覺緊張的滿漢敵對情緒

直面帝國中樞

荷蘭使團筆下的紫禁城

7月16日,使團在經過了漫長的旅行後,終於來到了北京。城外有不少韃靼騎射手在縱馬飛馳,操練騎射技術。在荷蘭人看來,這是非常亞洲的景象,能夠讓他們想起奧斯曼土耳其人。一個負責放鷹的官員來檢查使者們的禮物和文書,以及沿途官員批准的過關文牒。在仔細核驗之後,他們帶到了華麗的住所,並由12個八旗戰士在守住門口。

在被相關官員接見時,荷蘭人發現這些帝國精英對世界地理的了解,主要來自於競爭對手葡萄牙。他們一開始就好奇的問,荷蘭人是不是舉國都住在水上,他們是不是在水上長大的?使者只能有禮貌地回應,雖然荷蘭也是低地之國,但是沒有到全民住在水上的地步。荷蘭人也不是海盜,那是葡萄牙人的污衊之詞。

荷蘭人筆下的八旗士兵

官員們又問荷蘭在世界何地?距離北京多遠?使節離開取出地圖予以耐心回應。但是好奇的官員還是對荷蘭在哪裡並不關心,倒是非常關心禮制層面的細節,讓荷蘭人非常犯難。因為在聯省共和國沒有皇帝或者國王,所以在解釋奧蘭治親王的執政地位時,他們就必須絞盡腦汁。

荷蘭人自己也承認,中國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是絕對的獨裁者。但自己的領袖奧蘭治親王,卻要走各省公推的流程,而且國內還有集權派和地方自治派的矛盾。最近,他們只能如此回答官員:荷蘭不是由一個人統治,而是一群最出色的經營者在運作,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是最高議會。

荷蘭人筆下的旗人婦女形象

這種解釋自然讓清朝人一頭霧水,但更大的問題在於使節本身的社會地位。當時的清朝認為來華使者應該是和本國王室有血緣關係的貴胄,但荷蘭人卻大大咧咧的承認自己和威廉親王沒有血緣關係。這讓接待方非常不滿,覺得自己不受尊重,甚至懷疑荷蘭人有冒充使節嫌疑。於是兩個官員追問使節的官職、爵位和俸祿,來判斷眼前的荷蘭人是不是國中的貴人。使團成員只能表示自己是巴達維亞總督的親信。在解釋什麼是巴達維亞總督時,荷蘭人打個比方說,其職務類似於中國的廣州總督,是重要城市的一把手。

最後,類似的問題被不同的官員問了6-7次,荷蘭使團才獲得被內閣成員召見的機會。這次接待他們的人裡,就有已經剃了韃靼髮型、並穿著清朝官袍的傳教士湯若望。雖然湯若望表示會向內閣轉達荷蘭人前來建交和建立貿易關係的誠意,但耶穌會對於新教國家是有牴觸情緒。特別是荷蘭直到1609年才正式被承認獨立,被湯若望用以暗示清廷方面,這些人可能是西班牙國王的亂臣賊子。之所以政體奇怪、沒有至高君主,是因為他們得國不正。索性,這些事情被好心的中國官員打了圓場,並暗示荷蘭人不要提及的建國曆程。

擔任重要顧問的南懷仁 對荷蘭抱有敵意

後來荷蘭使團的禮物被皇帝笑納,關於開放貿易和通商口岸的談判得以展開。經過一系列無聊的套話問答,清廷要求荷蘭人每2-3年來華進貢。但是荷蘭人提出的要求是只需要每5年進貢一次,期間則需要每年派4條船來貿易。最後,清廷覺得5年進貢一次並順便貿易就已經足夠了。

由於主要目的被打了折扣,剩下的活動就無關緊要。所謂的皇帝接見,就是在大殿之外和來自莫臥兒帝國、漠南蒙古等國的使者一起對天子跪拜。在整個過程中,屏風、團扇、持矛的衛士和精美的馬具都令荷蘭人印象深刻。但年輕的順治皇帝僅亮相不到一刻鐘,讓人只看到在金座上的模糊身影后就立刻走人。

荷蘭人筆下的順治皇帝

但荷蘭人還是為自己的入鄉隨俗感到慶幸,因為自己起碼同意向帝國君主磕頭,可以被好吃好喝的招待。國力還算太強但脾氣已經很大的莫斯科公國使節,就因為拒絕給韃靼皇帝磕頭而被斥為不懂禮數,直接被清廷轟出北京。但這些荷蘭當事人不會料到,在300多年後的21世紀,反倒是一貫脾氣大動作也大的莫斯科後裔,會在更多東方人心中贏得不可思議的尊重。

回到貿易問題本身,清朝皇室的回應也非常冠冕堂皇:對於貴國臣民前來貿易的請求,我們深感欣賞,這有利於我國國民民生。但由於貴國來華海路遙遠,一路上風浪巨大,如有損失甚為可惜。故來華次數不多於8年一次為宜,一次隨員不過百人。貴國如果需要貿易,可以將貨物存入所屬貨棧貿易,不宜在廣東停留過久。

荷蘭使團遇到的莫臥兒帝國使節

隨後,荷蘭使團就收到禮貌的逐客令,被要求儘快離開大清。雖然東印度公司還在臺灣擁有一片據點,儘管荷蘭船隊還會在之後的1663年協助清軍作戰,但雙方的關係也就永遠被定格在層次較淺的範圍之內。

相關焦點

  • 歷史今天,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
    其公司的標幟以V串連O和C,上方的A為阿姆斯特丹的縮寫。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將近兩百年間,總共向海外派出1772艘船,約有100萬人次的歐洲人搭乘4789航次的船班前往亞洲地區。平均每個海外據點有二萬五千名員工,一萬兩千名船員。
  • 300多年前的大清朝在外國人眼裡是怎樣的,荷蘭人竟覺得很魔幻!
    1655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派特使團,前往北京謁見清朝的順治皇帝,試圖叩開大清朝的貿易大門,6月19日16人組成的荷蘭使團,從巴達維亞乘船出發,兩個月後抵達南中國海岸。9月初清政府安排使團下榻廣州,翌年3月荷蘭使團由中方護送進京,10月2日在紫禁城覲見順治皇帝,1657年1月28日荷蘭使團返回廣州,3月31日回到巴達維亞,這是荷蘭首批赴華使團。
  • 乾隆年間,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他們眼中的清朝是這個樣子的
    可能是受《馬可波羅遊記》的影響,西方對於中國的印象,一直都是遍地黃金、百姓安居樂業、一個彬彬有禮的和睦大家庭,引得不少歐洲人十分嚮往和崇拜。馬戛爾尼也是在這種環境之下長大的,他最嚮往的事情就是前往中國遊歷一番。
  • 西方史: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之間的爭端
    引言在整個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一直在與中國澳門地區的葡萄牙人以及馬尼拉的西班牙人爭奪與中國人貿易的商機。1644年清兵入關以及先前的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都使得中國的內陸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與對外貿易遭到嚴重破壞。在清朝建立以後不久,又在1678年至1682年爆發了「三藩之亂」。
  • 荷蘭東印度公司,堪稱現代資本主義商業公司的開山鼻祖
    荷蘭東印度公司 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東印度公司顯得非常重要,但是現在主資本主義商業公司的開山鼻祖,現在國際社會上發展風頭正勁的跨國公司都帶它的影子。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在這裡了解一下它的情況。
  • 世界史:論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香料貿易上的經營策略
    引言荷蘭東印度公司將遠東的總部設在巴達維亞以後,對於香料貿易的經營比葡萄牙人更 加殘暴。1620年,班達群島的一些居民拒絕將香料出售給荷蘭人。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最繁榮的時期,即17世紀的最後20年以及18世紀的頭20年,一般都有三支荷蘭的艦隊相繼離開自己的母港:被稱為「露天遊樂場」的艦隊在每年9月啟航; 「聖誕節艦隊」在每年12月或者次年1月啟航;「復活節艦隊」則在每年4月或者5月啟航。在這三支艦隊中,第一支艦隊是最重要的。
  • 荷蘭史:淺析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在海上防禦措施
    羽田正則指出在17世紀中葉以後,在荷蘭東印度公司船上服役的 人員約有65%的士兵以及35%的海員是外國人。到了1770年,士兵與海員中外國人的比例,更是分別高達80%以及50%以上。東印度公司還曾經下令嚴禁天主教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法國以及愛爾蘭等國的人士擔任船上重要崗位的工作,但是在實踐上有時被完全忽略。由於英國與荷蘭不是處在戰爭的狀態,所以嚴格說來英國人也不能夠被徵用為海員,但是事實上仍然有英格蘭人以及蘇格蘭人在荷蘭人的船上服役,而且英國人的工作還得到過荷蘭軍官的好評。
  • 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失敗,為鴉片戰爭的爆發埋下禍根
    乾隆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就在這一盛世之中,1793年,英國國王派出了一支龐大的使臣隊伍,前往中國。英國使臣訪華,實際上給乾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來認識西方,促進中國加入世界海洋貿易的競爭中。英國使團以馬戛爾尼為代表,出訪的名義是給大清乾隆皇帝祝壽,實際更深層的目的是與清政府談判通商,並尋求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英國人還有一個「非分之請」,當時澳門已經被葡萄牙實際統治多年,因此希望中國皇帝也「送給」英國一個「小島」,「以堆放貨物」。
  • 近代臭名昭著的東印度公司,到底有多少個,屬於哪些國家的
    這段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引用英國評論家鄧寧格的話,這裡的它指的是資本,但是把資本換成東印度公司,同樣非常適用。 東印度公司作為在近代史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角色,有人以為它指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有人以為是荷蘭東印度公司,那麼臭名昭著的東印度公司到底是哪個國家的呢?
  • 哥倫布雕像被推倒,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精英們呢?
    關注荷蘭,從關注一網荷蘭開始! 在美國舊金山科伊特塔上的著名的哥倫布雕像,並不是美國最近被拆除或銷毀的第一座雕像,在美國全國各地,哥倫布的雕像已被推倒或拆除,因為這個雕像據反對者稱是為紀念一個有爭議的人物而設的。明尼阿波利斯附近的哥倫布雕像也已經消失了。
  • 27期~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指路人(上)—記大師普朗修斯及其世界地圖
    他們,就是荷蘭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支東印度探險隊(也稱為第一支努沙登加拉探險隊)」,最早的發起者是三名阿姆斯特丹的商人,他們吸引了另外幾名商人組建了這個探險的「遠方公司」(Far-Distance Company),他們的生活不止是「詩和遠方」,夢想中應該還有「昂貴的香料和美麗的姑娘」。
  • 晚清外國使團在華飲食記
    作為此次使團的領頭,馬戛爾尼勳爵顯然關注更宏大的內容,在私人日誌中,他記錄了「宗教」「政府」「司法」「人口」等一系列「重要」的話題,訪華期間的日常生活,似乎不屑細說。據副使斯當東記錄,他們到達天津港之際,中國政府派小船送來供給。其中包括牛二十頭、羊一百二十頭、豬一百二十頭、雞一百隻、鴨一百隻、一百六十袋麵粉、十四箱麵包和其他各種糧食蔬菜。
  • [溫故歷史]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記
    馬戛爾尼使團成員、畫家威廉·亞歷山大繪製的北京城門,根據圖中甕城的形狀、城門的方向和城內露出的塔尖判斷,這應該是阜成門。從北京城裡前往圓明園通常是經西直門,使團應該沒有經過阜成門。  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訪華,見到了乾隆,領略了「乾隆盛世」。使節團成員留下的許多珍貴見聞實錄,也許有裨於人們一窺乾隆皇帝和他所處的時代。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鼎盛王朝,乾隆末期大清王朝衰象顯現。馬戛爾尼使團對此有著深切的認知。
  • 張國剛丨英國馬戛爾尼使團
    乾隆十九年(1754)春天,英國駐廣州貿易大班皮古(Pigou)曾借回國述職之機向倫敦董事會提出,由董事會建議政府派使團去中國交涉,以改善在保商制度限制下的廣州貿易狀況。皮古還建議最好在1761年派遣使團,以便利用慶賀乾隆母親七十壽辰之機而師出有名,但慎重的英國東印度公司董事會害怕過早派使節申訴在華英商的苦難會引起中國政府驚駭,導致斷絕中英貿易,所以否決了這個方案。
  • 荷蘭國王團攜企業訪華:星圖獲首籤正式進駐歐洲市場
    荷蘭國王團攜企業訪華:星圖獲首籤正式進駐歐洲市場 2015年10月26日 16:11作者:嚴慧玲編輯:嚴慧玲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 中國人的米飯「比我們的麵包好吃」——晚清外國使團在華飲食記
    一馬戛爾尼和使團中的三位使節都撰寫過回憶錄,各人記憶中的餐桌並不相同。作為此次使團的領頭,馬戛爾尼勳爵顯然關注更宏大的內容,在私人日誌中,他記錄了「宗教」「政府」「司法」「人口」等一系列「重要」的話題,訪華期間的日常生活,似乎不屑細說。據副使斯當東記錄,他們到達天津港之際,中國政府派小船送來供給。
  • 荷蘭粵海通商記錄:廣州生意不順,荷蘭人直接派出了進京使節團
    荷蘭商團在廣州聽到了不少關於葡萄牙人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大加詆毀的故事,其中有位中國官員透漏說,一名耶穌會士和澳門來的幾名葡人曾到廣州王宮要求予以召見,他們在兩位藩王面前說了很多荷蘭人的壞話。事實上,葡萄牙人當然不願意讓荷蘭人插手廣州貿易,為了討好廣州官方,他們還將以往三年未付的澳門租金一次付清。
  • 從鯡魚看荷蘭獨特的商業文化及海上馬車夫的由來
    浮世繪裡的荷蘭商船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股份制公司,是現代公司的雛形。當時東印度公司剛成立沒有什麼資本參與全球貿易,怎麼解決錢的問題?精明的荷蘭商人採取了眾籌的方式,通過全民持股籌措資金,然後由貿易產生的財富反過來給股民派息。據說連阿姆斯特丹市長的女僕也入了股,從那時起產生了股票的概念。很多金融詞彙也都是從荷蘭率先產生,比如剛才提到的股票,還有董事會,員工,分紅等,它基本奠定了現代公司運作的組織架構。
  • 世界史:遊記文學以及製圖學的發展
    當時最流行的遊記文學是荷蘭的著名船長威廉·伊斯布朗茲敘述的海上冒險故事。他在29歲的時候繼承父業成為一名船長,1618年,他 加入荷蘭東印度公司。他描繪了自己指揮名為「波特克斯號」的船在1618年 至1626年在東方海域的冒險以及遭遇,這部遊記從1646年至1756年間至少被翻印出版了50 個不同的版本,對於當時的荷蘭人以及歐洲各國人民了解域外的見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