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非遺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陳耕認為,中馬聯合申遺,構建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民心相通的文化平臺,呈現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價值的時代之光。
作為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送王船燭照了中國與馬來西亞人民長期的友好互動,體現了「海上絲綢之路」在長期的人類活動中發揮著推動文化對話和文明交流互鑑的積極作用。
中國廈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基於送王船的交流十分熱絡。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與馬來西亞僑生(峇峇娘惹)公會結為友好協會,2016年至2018年先後7次組織相關宮廟、宗祠的代表實地參加對方的送王船儀式活動。
馬來西亞勇全殿是馬來西亞送王船的保護傳承單位,保存了馬來西亞送王船完整資料。近年來,勇全殿10餘次赴中國交流,參加廈門、漳州等地的送王船儀式。2017年至2018年,勇全殿先後與廈門市呂厝華藏庵和漳州舊橋進發宮籤訂友好宮廟協議。
馬六甲州對中國事務特使、勇全殿名譽顧問顏天祿說:「送王船民俗已成為閩籍華人最具特色及代表性的傳統民俗活動之一。如今的送王船,不僅滿載海外華人鄉愁,也是國際民間交流的紐帶,是馬中兩國寶貴的文化資源。」
2019年1月9日,「中馬送王船協同保護工作組」成立。在兩國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主管部門的支持下,由工作組牽頭制定《送王船聯合保護行動計劃(2021—2026年)》,以協同兩國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開展該遺產項目的聯合保護工作。兩國聯合開展了資源普查、數位化建檔、跨學科研究等工作,並建立協調機制,以工作組為協調機構,確保兩國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的廣泛參與,此外,在共同提高公眾保護意識、媒體宣傳、建立多元化籌資渠道和支持方式等方面,中馬兩國也採取了諸多行動,為聯合申遺、「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和地區文化旅遊交流合作樹立了典範。
「送王船在異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被各個族群所認同,這一播衍過程說明『海上絲綢之路』民心相通是歷史事實,也說明古代中國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自信。這次申遺成功充分表明,構建民心相通的文化平臺是成就『一帶一路』建設願景的重要基礎。在此基礎上加以總結,將有助於開拓更多『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民心相通的文化平臺。」陳耕說,「這次中馬聯合申遺成功,使送王船在世界的『可見度』大大增加了。這為廈門和馬六甲兩個旅遊城市提供了旅遊文創的寶貴資源。廈門和馬六甲正分別建設王船博物館,組織力量開發文創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