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船」知多少?來自海上絲綢之路的集體活動

2021-02-25 中國文化報

廈門市非遺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陳耕認為,中馬聯合申遺,構建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民心相通的文化平臺,呈現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價值的時代之光。

作為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送王船燭照了中國與馬來西亞人民長期的友好互動,體現了「海上絲綢之路」在長期的人類活動中發揮著推動文化對話和文明交流互鑑的積極作用。

中國廈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基於送王船的交流十分熱絡。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與馬來西亞僑生(峇峇娘惹)公會結為友好協會,2016年至2018年先後7次組織相關宮廟、宗祠的代表實地參加對方的送王船儀式活動。

馬來西亞勇全殿是馬來西亞送王船的保護傳承單位,保存了馬來西亞送王船完整資料。近年來,勇全殿10餘次赴中國交流,參加廈門、漳州等地的送王船儀式。2017年至2018年,勇全殿先後與廈門市呂厝華藏庵和漳州舊橋進發宮籤訂友好宮廟協議。

馬六甲州對中國事務特使、勇全殿名譽顧問顏天祿說:「送王船民俗已成為閩籍華人最具特色及代表性的傳統民俗活動之一。如今的送王船,不僅滿載海外華人鄉愁,也是國際民間交流的紐帶,是馬中兩國寶貴的文化資源。」

2019年1月9日,「中馬送王船協同保護工作組」成立。在兩國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主管部門的支持下,由工作組牽頭制定《送王船聯合保護行動計劃(2021—2026年)》,以協同兩國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開展該遺產項目的聯合保護工作。兩國聯合開展了資源普查、數位化建檔、跨學科研究等工作,並建立協調機制,以工作組為協調機構,確保兩國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的廣泛參與,此外,在共同提高公眾保護意識、媒體宣傳、建立多元化籌資渠道和支持方式等方面,中馬兩國也採取了諸多行動,為聯合申遺、「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和地區文化旅遊交流合作樹立了典範。

「送王船在異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被各個族群所認同,這一播衍過程說明『海上絲綢之路』民心相通是歷史事實,也說明古代中國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自信。這次申遺成功充分表明,構建民心相通的文化平臺是成就『一帶一路』建設願景的重要基礎。在此基礎上加以總結,將有助於開拓更多『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民心相通的文化平臺。」陳耕說,「這次中馬聯合申遺成功,使送王船在世界的『可見度』大大增加了。這為廈門和馬六甲兩個旅遊城市提供了旅遊文創的寶貴資源。廈門和馬六甲正分別建設王船博物館,組織力量開發文創產品。」

相關焦點

  • 「送王船」知多少?來自海上絲綢之路的集體活動
    廈門市非遺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陳耕認為,中馬聯合申遺,構建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民心相通的文化平臺,呈現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價值的時代之光。作為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送王船燭照了中國與馬來西亞人民長期的友好互動,體現了「海上絲綢之路」在長期的人類活動中發揮著推動文化對話和文明交流互鑑的積極作用。
  • 送王船,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笑竹】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剛剛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送王船是中國東南沿海和馬來西亞共同傳承的一種祭祀巡遊活動,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不僅承載著海外華人鄉情,更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傳承。
  • 送王船,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笑竹】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剛剛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送王船是中國東南沿海和馬來西亞共同傳承的一種祭祀巡遊活動,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不僅承載著海外華人鄉情,更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傳承。
  • 「人類非遺代表作」新丁送王船:來自海上絲綢之路的集體活動
    就在活動舉辦期間,喜訊傳來——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經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我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聯合申報成功的第一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
  • 「送王船」:人與海的約定 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合作範本
    古之傳統:「送王船」背後有祝福也有敬畏 「送王船」最早於15世紀至17世紀在中國閩南地區形成,隨著「下南洋」移民和海上貿易逐漸傳播到東南亞地區。在閩南,「送王船」活動大多每三四年在秋季東北季風起時舉行;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多在農曆閏年於旱季擇吉日舉行,儀式活動歷時數日,或長達數月。
  • 「送王船」:人與海的約定 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合作範本
    古之傳統:「送王船」背後有祝福也有敬畏 「送王船」最早於15世紀至17世紀在中國閩南地區形成,隨著「下南洋」移民和海上貿易逐漸傳播到東南亞地區。在閩南,「送王船」活動大多每三四年在秋季東北季風起時舉行;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多在農曆閏年於旱季擇吉日舉行,儀式活動歷時數日,或長達數月。
  • 揭秘:送王船是這樣成功申遺的
    送王船習俗由相關社區的宮廟或宗祠於東北季風起時舉辦,一般每三到四年舉辦一次,包括迎王、造王船、樹燈篙、普度、送王船(踩街遊行及燒王船)等儀式。送王船被中馬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遺產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該遺產項目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 送王船成功申遺!145秒了解什麼是「送王船」
    你了解送王船嗎?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中國閩南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的禳災祈安儀式,既有共性,又有地方性。在閩南,大多每三或四年在秋季東北季風起時舉行;在馬六甲,則多在農曆閏年於旱季擇吉日舉行。儀式活動歷時數日,或長達數月。送王船植根於濱海社區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爺」(簡稱「王爺」)的民間信俗。
  • 「送王船」申遺成功!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
  • 剛剛,送王船申遺成功
    來源:臺海網送王船申遺成功!儀式活動歷時數日,或長達數月。△廈港送王船送王船植根於濱海社區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爺」(簡稱「王爺」)的民間信俗。當地民眾認為,王爺受上天委派定期赴人間各地巡查,拯疾扶危,御災捍患;而海上罹難者的亡魂(尊稱為「好兄弟」)四處漂泊,無所歸依。因而,人們定期舉行迎王、送王儀式,迎請王爺巡狩社區四境,帶走「好兄弟」。
  • 揭秘:送王船是這樣成功申遺的!廈門驕傲!
    「送王船」是閩南古老的民俗活動,是閩南沿海先民於明代創造的撫慰、祭祀海難遇難者的儀式。閩南人稱海難遇難者為「好兄弟」,稱「代天巡狩」的地方保護神為「王爺」,俗稱送王船為「做好事」。廈港送王船隨著閩南人的海上貿易與遷徙,送王船習俗於17-20世紀流傳於閩南、臺灣和東南亞華僑華裔聚居地,是閩南海洋歷史文化的重要遺留,至今仍在有關社區活態傳承,是維繫海峽兩岸同胞、海外僑胞情感的紐帶。
  • 揭秘:送王船是這樣成功申遺的!廈門驕傲
    送王船習俗由相關社區的宮廟或宗祠於東北季風起時舉辦,一般每三到四年舉辦一次,包括迎王、造王船、樹燈篙、普度、送王船(踩街遊行及燒王船)等儀式。送王船被中馬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遺產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 送王船成功申遺!145秒了解什麼是「送王船」
    你了解送王船嗎?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中國閩南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的禳災祈安儀式,既有共性,又有地方性。在閩南,大多每三或四年在秋季東北季風起時舉行;在馬六甲,則多在農曆閏年於旱季擇吉日舉行。儀式活動歷時數日,或長達數月。
  • 「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揭秘:送王船是這樣成功申遺的!廈門驕傲!
    廈港送王船隨著閩南人的海上貿易與遷徙,送王船習俗於17-20世紀流傳於閩南、臺灣和東南亞華僑華裔聚居地,是閩南海洋歷史文化的重要遺留,至今仍在有關社區活態傳承,是維繫海峽兩岸同胞、海外僑胞情感的紐帶第152屆送王船民俗文化節在同安呂厝舉行送王船被中馬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遺產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
  • 「送王船」成功申遺!
    送王船申報片(時長:9分47秒)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
  • 同安呂厝「送王船」民俗大戲開場 文化節活動將持續12天
    活動現場還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我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報「送王船」民俗活動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日前取得積極進展,該項目有望在近期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中馬學者廈門研討「送王船」習俗
    來自海峽兩岸以及馬來西亞的近50名專家學者圍繞「海洋文化」「送王船」兩大主題展開研討。圖為當地民眾扛著王船遊境。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據介紹,此次研討會期間,三年一屆的「海滄鐘山送王船文化節」也在廈門海滄鐘山水美宮舉辦。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表示,此次會議深入民俗活動現場,把田野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與學術研討相結合,很有特色。
  • 這,就是送王船
    中新社記者呂明 攝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晚,由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報送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中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