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船,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

2020-12-25 環球網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笑竹】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剛剛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送王船是中國東南沿海和馬來西亞共同傳承的一種祭祀巡遊活動,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不僅承載著海外華人鄉情,更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傳承。盛大的送王船巡遊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市,近年來每逢中國農曆正月十五都舉行盛大的巡遊活動。在外國遊客看來,這就是以華人為主的一場化裝遊行。當地人知道這是送王船巡遊,紛紛加入進去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貫穿整個送王船活動的是濃濃的中國風。遊行隊伍簇擁著漂亮的王船,船被一個金屬架子託著,架子有四輪,由多人拉著前行。船長16英尺(1英尺約合0.3米),高4英尺,船上高高矗立的帆高也是16英尺,上書「一帆風順」四個漢字,船頭還有中國戲曲中常見的欽差出巡時的儀仗——「代天巡守」「肅靜」「迴避」。人們載歌載舞,有舞龍、舞獅的,還有濃妝豔抹踩高蹺的,光敲鑼打鼓演奏傳統樂器製造節日氛圍的就有100多人。許多穿著中國傳統服裝的人站在船上拋撒著紙錢。遊行隊伍所經過的地方中國春節氣氛濃鬱,到處可見大紅燈籠和春聯,讓人仿佛置身中國。每到一處著名的景點或重要的大路口,隊伍就會停下來,更加熱鬧地歌舞一番,同時還會有些道士裝扮的人口中念念有詞,手持木劍等法器做法事。沿途許多華人家庭會對著王船焚香膜拜,祈禱一番。伴隨著不絕於耳的鞭炮聲,有道士一聲令下,王船被點燃了,連同船上放著的許多米、酒水、草藥以及紙錢,一起化為灰燼。參加遊行和圍觀的群眾每人會發一小袋茶葉,在船燃燒的過程中,大家要將茶葉奮力擲到火焰中燒掉,最重要的是,投擲完成後要立即就走,無論如何不能回頭再看。待漲潮的時候,所有的灰燼會被海浪帶走,人們相信這是神靈帶走了所有的邪魔,留給人們的是平安和好運。文化根源來自中國從旅遊角度看,送王船是遊行狂歡;從民眾角度看,送王船是祈福;而從宗教角度來講,送王船就是一場大法事。整個巡遊過程中,人們不斷從王船上向外撒紙錢,是請沿路的兇神惡煞上船,在景點和路口做法事也是在招引它們。船上的米、酒等是祭品,最後與王船一同燒掉。人們向燃燒的船扔茶葉包後不能回頭,是怕無法徹底擺脫邪祟。雖然王船最終被燒毀,但歷年製作王船用的都是上等的鐵梨木,這種木材非常昂貴,堅硬而耐燃。

承擔送王船文化傳承的是馬六甲當地的勇全殿。從勇全殿的記載來看,當地人製造王船最早的記錄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有近200年歷史。宗教性質的送王船是通過神秘的扶乩來獲得神諭才能進行的。根據記錄,在2001年之前的最後一次有神諭的送王船活動是在1933年,中間有68年人們都未得到神諭。從2001年之後,具有宗教性質的有神諭的送王船活動分別是2012年和2017年各有一次,最近的一次則是2020年農曆十月初一。當地許多信眾相信這或許是神靈為了驅除疫情給人們帶來平安幸福才下的神諭。不過,民俗性質的送王船遊行近年來每年都舉行。是中華文化的象徵送王船是當地華人社群的傳統活動,但多年以來,當地眾多的印度裔和馬來原住民也樂於參與。送王船的宗教淵源因為時間久遠沒有一致的說法,但普遍相信與鬥母神相關,而鬥母則是指導海上行船重要的神靈,所以被海邊的人們普遍崇拜。傳說道教的鬥母神是從印度的摩利支天菩薩演化而來的,所以馬來西亞人不管信奉印度教,還是佛教,送王船活動中的一些宗教元素總能讓他們感到熟悉和親切。從勇全殿能夠找到的歷史文物來看,送王船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清朝的嘉慶和道光年間。海外華人與中國人從那時候起就由於海上絲綢之路的聯繫,開始了共同的文化活動。印度裔和馬來族也把送王船活動看作中華文化的象徵,他們對王船充滿好奇。王船優美的船舷看上去猶如中國傳統建築的飛簷,所以當地有個說法就是,想知道中國建築的頂部為什麼有美麗的曲線,去看看王船的船舷就知道了。

相關焦點

  • 「送王船」知多少?來自海上絲綢之路的集體活動
    廈門市非遺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陳耕認為,中馬聯合申遺,構建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民心相通的文化平臺,呈現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價值的時代之光。作為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送王船燭照了中國與馬來西亞人民長期的友好互動,體現了「海上絲綢之路」在長期的人類活動中發揮著推動文化對話和文明交流互鑑的積極作用。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泉州舉行 送王船見證「海絲」文化流播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泉州舉行送王船見證「海絲」文化流播「送王船儀式被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馬文化交流交往的一個文化紐帶,更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 送王船成功申遺!145秒了解什麼是「送王船」
    你了解送王船嗎?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中國閩南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的禳災祈安儀式,既有共性,又有地方性。在閩南,大多每三或四年在秋季東北季風起時舉行;在馬六甲,則多在農曆閏年於旱季擇吉日舉行。儀式活動歷時數日,或長達數月。
  • 「送王船」,人與海的約定
    「送王船」是中國東南沿海和馬來西亞共同傳承的一項祭祀巡遊活動,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不僅承載著海外華人鄉情,更見證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傳承。「送王船」是「環中國海洋文化圈」一種重要而特殊的海洋祭祀文化,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在閩南,「送王船」儀式大多每三四年在秋季東北季風起時舉行。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福建泉州召開
    中新社泉州12月22日電 (孫虹 吳冠標)「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22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召開,50餘名專家學者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俗及「送王船」儀式這一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
  • 歷經五年,「送王船」成功申遺
    「送王船」是以廈門為主參與申報成功的首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更是我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聯合申報成功的第一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業界認為,「送王船」的成功申遺,將有助於向世界推廣閩南文化、中華文化。中馬視為共同遺產提及「送王船」,閩南人恐怕無人不知。
  • 廈門「海洋文化狂歡節」將開幕 探究「送王船」文化
    廈門「海洋文化狂歡節」將開幕 探究「送王船」文化 2019年12月13日 16:32   來源:廈門日報
  • 「送王船」成功申遺!
    昨晚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民俗文化活動 「送王船」
  • 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歷史記憶 共同遺產
    對於「送王船」申遺的成功,廈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閩南文化研究會原會長陳耕18日受訪時向中新社記者表示,這將為廈門和馬六甲兩個旅遊城市帶來契機。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由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報送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簡稱「送王船」),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揭秘:送王船是這樣成功申遺的!廈門驕傲!
    送王船習俗由相關社區的宮廟或宗祠於東北季風起時舉辦,一般每三到四年舉辦一次,包括迎王、造王船、樹燈篙、普度、送王船(踩街遊行及燒王船)等儀式。 廈港送王船隨著閩南人的海上貿易與遷徙,送王船習俗於17-20世紀流傳於閩南、臺灣和東南亞華僑華裔聚居地,是閩南海洋歷史文化的重要遺留,至今仍在有關社區活態傳承,是維繫海峽兩岸同胞、海外僑胞情感的紐帶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泉州舉行
    送王船見證「海絲」文化流播泉州網12月23日訊(記者 陳智勇 通訊員 楊繼泉)「送王船儀式被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馬文化交流交往的一個文化紐帶,更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 「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送王船」成功申遺 助力閩南文化走向世界
    「送王船」是以廈門為主參與申報成功的首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更是我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聯合申報成功的第一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業界認為,「送王船」的成功申遺,將有助於向世界推廣閩南文化、中華文化。  中馬視為共同遺產  提及「送王船」,閩南人恐怕無人不知。
  • 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 是怎樣一種盛況?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
  • 送王船的申遺故事
    葉細緻1 送王船: 悠久的海洋文化風俗自古以來,閩南就有送王船的傳統信俗。這一文化內容最早形成於中國閩南地區,傳播至中國臺灣南部;隨著「下南洋」移民和海上貿易傳到東南亞馬六甲海峽等華僑華人聚居區。這一信俗中「代天巡狩」的王爺,救苦救難,拯溺扶危。所到之處,民眾設廟祭祀、迎送嘉禮。
  • 「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送王船」申遺成功 福建又多一張世界名片
    這是廈門參與申報成功的首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更是我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聯合申報成功的第一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送王船」到底是什麼民俗?非遺送王船活動在廈門沙坡尾舉行。
  • 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項目申遺成功
    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項目申遺成功 @人民日報、央視新聞 2020-12-17 20:39
  • 送王船被列入人類非遺名錄!
    提及「送王船」閩南人恐怕無人不知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閩南傳播到東南亞。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
  • 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是怎樣一種盛況?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