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人們對廬山的讚美詩篇可謂數不勝數。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把廬山放在中國名山的第一位,說:「匡廬奇秀,甲天下。」廬山是地壘式斷塊山,大小山峰重疊,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拔地而起,巍然屹立在長江九江的南岸。正如毛澤東同志在《登廬山》詩中所寫:「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雲霧茫茫的廬山主峰漢陽峰。
廬山漢陽峰,位於江西九江市廬山牯嶺街以南,約20公裡境內,雖不及五老峰奇險,但雄偉高大。因山高路遠,沒有被旅遊開發,鮮有人登臨。漢陽峰頂有一漢王臺,因漢武帝登臨此峰而得名。傳說登上漢王臺,可遠眺長江、漢水、楚山、吳地。如遇月明風清之夜,可觀湖北武漢的漢陽燈火,故又稱「漢陽臺」,山峰亦因此得名。
廬山最高峰漢陽峰。
我於2003年7月和我哥哥及廬山的朋友曾登臨漢陽峰。當年,我們驅車從牯嶺街出發,經仰天坪,20多分鐘即可到達廬山電視臺(江西七0一臺)。那裡有一條小路人去羊種場、筲箕窪,然後經小漢陽峰到大漢陽峰之巔,大約步行需一個半小時。
廬山漢陽峰腳下的漢陽峰茶場。
廬山的羊種場,早已無羊可養,當年只有幾幢無人居住的舊房屋。再往前走,在一處陡峭的峽谷中,深藏著兩棟紅頂石屋。這裡叫筲箕窪,是廬山林場漢陽峰茶場的所在地。60多畝茶園,年產茶葉約500公斤。漢陽峰茶場和植物園茶場、五老峰茶場是廬山雲霧茶的正宗產地,每年30多公斤的特供茶,這三個茶場各佔三分之一。這三處的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土地肥沃,雲霧繚繞,峽谷深幽,多斷崖陡壁,瞬息萬變的雲海,滋潤了茶樹的生長,所產青翠多豪,湯色透明如玉,香氣芬芳,濃醇鮮甘。1970年朱德委員長登廬山品茶時,曾即席賦詩:「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飲時,延年益壽法」。真是名山出名茶,名茶名人誇。
廬山漢陽峰茶廠特貢茶。
漢陽峰巔,建有兩幢石砌的房子,均為平頂,室外有階梯可上。南面的一間,門額橫匾隸書石刻「漢王臺」三字。北面的屋頂上立有一根長方形石柱,高約1.5米,四周都鐫刻有字:東面曰「廬山第一主峰」;西面曰「大漢陽峰」。南、北兩面為對聯:「峰從何處飛來,歷歷漢陽,正是斷魂迷楚雨;我欲乘風歸去,茫茫禹跡,可能留命待桑田」。由「武陵王以敏,光緒丁未(1907年)四月」題寫。
漢陽峰腳下的一路風光。
在峰頂西南端,有一巨石,上面鐫刻著海城陳興亞於民國甲戌(1934年)九月題的「廬頂」二個大字。
廬山漢陽峰峰頂石屋。
漢陽峰上有成片的黃山松。60年代,山上曾駐守解放軍的雷達部隊,1962年9月9日,他們密切配合空軍飛彈部隊,擊落國民黨空軍U-2型高空偵察機,立過戰功。因山頂沒有公路,不通車又不通電,所有物資、給養都要靠官兵肩挑背扛。1970年該雷達站搬到離牯嶺鎮較近的大月山巔。現在,大、小漢陽峰之間的隘口,仍有部隊當年建造的營房遺蹟。
廬山漢陽峰山頂的黃山松。
「依江臨湖傲蒼穹,層巒疊翠漢陽峰」。置身於漢王臺上,天高地闊,縱目遠眺,但見鄱湖浩淼,長江如帶,一瀉千裡。俯瞰腳下,群山連綿,山河壯麗,氣象萬千。清代曹龍樹寫詩讚它:「東南屏翰聳崔巍,一柄芙蓉頂上栽。四面水光隨地繞,萬層峰色倚天開。當頭紅日遲遲轉,俯首青雲得得來。到此乾坤無障礙,遙從瀛海看蓬萊。」這位家居山腳下星子縣(現為廬山市)廬山詩人,對漢陽峰特別鍾愛。他從遠處、高處、大處著眼,酣暢淋漓地描繪出了漢陽峰橫空出世、巍然聳立的氣勢。
通往漢陽峰頂處的石碑。
相傳,大禹治水的時候,曾登臨過漢陽峰;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也到過漢陽峰「觀禹疏九江」的史跡,並最早將廬山載入了史冊。登臨廬山,第一主峰漢陽峰不可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