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風景名勝區,隸屬於江西省九江市,位於九江市南36公裡處,北靠長江,南傍鄱陽湖。南北長約25公裡,東西寬約20公裡。
景區大部分山峰在海拔1000米以上,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 ,是我國著名的旅遊風景區和避暑療養勝地,於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登廬山一景 2019.6攝
登廬山一景
廬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勝古蹟遍布。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
此留下了浩如煙海的丹青墨跡和膾炙人口的篇章。蘇軾寫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廬山雲霧;李白寫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秀峰馬尾瀑;毛澤東寫的「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呂洞賓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詩景交融、名揚四海的絕境。廬山,傳說殷周時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結廬隱居於此,後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廬幻化為山,故而得名。古人云「匡廬奇秀甲天下」,自司馬遷將廬山載入《史記》後,歷代詩人墨客相繼慕名而來,陶淵明、謝靈運、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陸遊、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餘位詩人相繼登山,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名篇佳作。等一批文化名人,在廬山進行了大量的文學藝術創作活動,使廬山成為中國田園詩的誕生地、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中國山水畫的發祥地。此後,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等1500多名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相繼登臨廬山生活、遊覽,寫下1萬餘首讚頌廬山的詩詞歌賦。蘇軾所寫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形象描繪了廬山的景色,成為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
登廬山一景 2019.6攝
廬山山水文化,是中國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國山水文化的歷史縮影。廬山的自然,是詩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東晉以來,詩人們以其豪邁激情、生花妙筆,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有4000餘首。東晉詩人謝靈運的《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南朝詩人鮑照的《望石門》等,是中國最早的山水詩之一,廬山並成為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之一。詩人陶淵明一生以廬山為背景進行創作,他所開創的田園詩風,影響了他以後的整個中國詩壇。唐代詩人李白,五次遊歷廬山,為廬山留下了《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等14首詩歌,他的《望廬山瀑布》同廬山瀑布千古長流,在中國華大地及海外華人社會中家喻戶曉,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極品。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流傳廣泛,影響深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為充滿辯證哲理的名句。山水文化,是人們以自然山水為素材而創造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客觀世界和自身的過程中闢出的一片壯麗天地,亦是構成中華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
廬山風景,是以山水景觀為依託,滲透著人文景觀的綜合體。廬山,通過詩人、書畫家、文學家、哲學家們的心靈審視,創造出眾多散發著特別濃鬱人文氛圍的歷史遺蹟。正如一位新加坡學者所評論的那樣:「如果說泰山的歷史景觀是帝王創造的,廬山的歷史景觀則是文人創造的"。
登廬山一景 2019.6攝
廬山主要景點
仙人洞
仙人洞
仙人洞位於廬山天池山西麓,也位於錦繡谷的南端,海拔1031米,洞高、深各約10米,是一個由砂崖構成的巖石洞,是廬山著名景點之一。由於大自然的不斷風化和山水長期衝刷,慢慢形成天然洞窟,因其形似佛手,故名佛手巖。 相傳唐代名道呂洞賓曾在此洞中修煉,直至成仙。後人為奉祠呂洞賓,將佛手巖更名為仙人洞。仙人洞在佛手巖的覆蓋下,一洞中開為仙人洞。洞壁有「洞天玉液」等石刻題詞,洞中央「純陽殿」內置呂洞賓石像。 至清朝,佛手巖成道家的洞天福地,改稱仙人洞。毛澤東同志的著名詩句「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石門澗
石門澗
石門澗位於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西麓,海拔400米,景區面積大約4平方公裡,景觀百餘處,素稱「廬山西大門」。因天池山、鐵船鋒對峙如門,內有瀑布垂落而得名。澗兩側的山上生長著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多種植物,山外有石楠、野桐、馬褂木等。其次還有兩株千年黃楊,可謂「廬山植物一絕」。石門澗集「雄、險、奇、秀」於一體,是一座地質變化、生物進化、自然造化、歷史文化的綜合大觀園,是廬山第四紀冰川遺蹟最典型的地貌代表,有「匡廬絕勝」、「山水絕勝」的美譽。
三疊泉
三疊泉
三疊泉又名三級泉、水簾泉,位於五老峰下部,總面積16.5平方公裡,海拔1160米,飛瀑流經的峭壁有三級,落差共155米。古人稱「匡廬瀑布,首推三疊」,譽為「廬山第一奇觀」。三疊泉由大月山、五老峰的澗水匯合,從大月山流出,經過五老峰背,由北崖懸口注入大盤石上,又飛瀉到二級大盤石,再噴灑至三級盤石,形成三疊,故得名。 三疊中,一疊直垂,水從20多米的巔萁背上一傾而下;二疊彎曲,直入潭中。
登廬山一景 2019.6攝
五老峰
五老峰
五老峰地處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東南,海拔1436米,高度194米。因山的絕頂被埡口所斷,分成並列的五個山峰,仰望時像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人們便把這原出一山的五個山峰統稱為「五老峰」。五老峰根連鄱陽湖,峰尖觸天,是全山形勢最雄偉奇險的景點。五峰中以第三峰最險,奇巖怪石千姿百態;第四峰最高,峰頂雲松彎曲如虯,下有五小峰,即獅子峰、金印峰、石艦峰、凌雲峰和旗竿峰,再往下為觀音崖,獅子崖,背後山谷有青蓮寺。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南麓,與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
白鹿洞書院
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合稱為「中國四大書院」。 [24] 相傳書院的創始人可以追溯到南唐的李渤。李渤養有一隻白鹿,終日相隨,故人稱白鹿先生。後來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舊地重遊,於此修建亭臺樓閣,疏引山泉,種植花木,成為一處遊覽勝地。由於這裡山峰迴合,形如一洞,故取名為白鹿洞。從方位格局上看,書院座北朝南,幾進幾出的大四合院建築,布局相當考究;從建築材質結構上看,石木或磚木結構,以明、清建築為主,屋頂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
登廬山一景 2019.6攝
東林寺
東林寺
東林寺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裡,東距廬山牯嶺街50公裡。因處於西林寺以東,故名東林寺。東林寺是東晉名僧慧遠於公元386年創建,為廬山歷史悠久的寺廟之一,漢唐時成為中國佛教八大道場之一,有天王殿、三聖殿、大雄寶殿等建築。東林寺是佛教淨土宗(又稱蓮宗)的發源地,也被日本佛教淨土宗和淨土真宗視為祖庭。 [26] 唐代高僧鑑真曾至此,將東林教義攜入日本,至今日本東林教仍以慧遠為始祖。現寺內諸殿及聰明泉等名勝均已修復。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國家著名佛教道場、江西省三大國際交流道場之一。
錦繡谷
錦繡谷,自天橋循左側石級路前至仙人洞,
錦繡谷
為一段長約1.5公裡、海拔1102米的山谷,是廬山1980年新闢的著名風景點。相傳為晉代東方名僧慧遠採擷花卉、草藥處。這兒四時花開,猶如錦繡,故名。北宋文學家王安石詩云:「還家一笑即芳晨,好與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興往,相邀錦繡谷中春。」據說是他遊覽即興之作。
登廬山一景 廬山險峰 2019.6攝
花徑
花徑公園位於牯嶺街西南2公裡處的如琴湖畔。
花徑
有公路抵達,沿大林路步行,順路可見冰川遺蹟──冰桌巨石,又叫飛來石。花徑相傳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詠詩《大林寺桃花》的地方。[29] 白居易被貶任江洲(九江)司馬時,於公元816年登廬山遊覽。時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處卻桃花盛開,白居易有感吟詩一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秀峰
秀峰位於廬山南麓,海拔53米。
秀峰
秀峰是香爐峰,雙劍峰、文殊峰、鶴鳴峰、獅子峰、龜背峰、姊妹峰等諸峰的總稱。 鶴鳴峰下,原坐落著被稱為「廬山五大叢林」之一的秀峰寺。秀峰寺原名開先寺,後康熙皇帝手書「秀峰寺」從此改為秀峰寺。 秀峰內「漱玉亭」、「玉峽」、「龍潭」、「瀑布」、「觀瀑亭」、「日照亭」等勝景和歷史名人留下的許多珍跡。 著名的開先瀑布,唐代大詩人李白讚頌道:「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碧龍潭瀑布
廬山瀑布海拔41米,廬山瀑布有
碧龍潭瀑布
許多以「龍」字為名,如「臥龍潭」、「神龍潭」、「烏龍潭」、「黃龍潭」等。在距廬山牯嶺約10多裡處的重巖幽林中有一巨大的池潭,這就是「碧龍潭瀑布」,也即王家坡瀑布。這個瀑布是在二十年代初由一個砍柴的樵夫發現的,此後四方遊客爭相觀賞,被視作山北絕勝。其水來自梭子崗北麓,由於這裡層巖疊石,水流一路逶迤環繞。在注入碧龍潭的上段,分成三屋掛瀑,而每層分為兩條似白練般的懸瀑,連成數十米長。潭旁建有「觀瀑亭」。在潭中還有一巨石橫列,站在石上可東望鄱陽湖。
三寶樹
由黃龍潭沿林間石階上行約300米即
三寶樹
到三寶樹。三寶樹海拔1027米,三棵參天古樹凌空聳立,二棵是柳杉,樹齡600餘年,一棵為銀杏,樹齡1600年,主幹數人合抱不攏,形同寶塔。三寶樹相傳為千年古可柯,樹下石碑上鐫有「晉僧曇詵手記」6字,寶樹已被重點保護。
登廬山一景 2019.6攝
美 廬
美廬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區河東路180號,「美廬」,
而整個「美廬」庭園佔地面積為4928平方米,建築佔地面積,僅佔其中不足10%,因而顯得庭園特別敞淨,而建築主體卻又顯得適宜,既不感到笨拙,又不感到纖弱,產生出一種和諧的美。
蘆林湖
蘆林湖海拔48米,蘆林大橋高30米
蘆林湖
,橋壩一體,攔水成湖。從黃龍寺沿石階曲徑上行約20分鐘,便到蘆林大橋。二、三百萬年前,廬山處於第四紀冰期,這裡是一個典型的冰窖,是當年廬山最大的屯積冰雪的谷地。
1954年在此築壩蓄水,於是高峽出平湖。毛澤東同志曾多次於湖中遊泳。
廬山會議舊址
廬山會議舊址位於牯嶺東谷擲筆峰麓。
廬山會議舊址
原是蔣介石在廬山創辦軍官訓練團的三大建築之一,於1937年落成,名廬山大禮堂。解放後改名「人民劇院」。1959年中國共產黨八屆八中全會,1961年中央工作會議和1970年九屆二中全會均在此召開。 毛澤東同志主持了這三次重要會議。現在,這裡已闢為廬山會議紀念館。裡面保存著當年許多珍貴的實物、照片、材料和根據紀錄片製作的錄相片,供遊人觀看。 右側不遠處的「廬山大廈」為外觀4層、內有6層的鋼筋水泥建築,原為國民黨軍官訓練團的中下級軍官住所,正面額上原有蔣介石題寫的「廬山傳習學舍」四個大字。位於會址和大廈中間的一座宮殿式建築即為1935年落成的廬山圖書館。
大口瀑布
大口瀑布是廬山管理局近年開發出來
大口瀑布
的景點,遊客可乘索道直接到大口瀑布,也可以從含鄱口坐索道直接到大口瀑布,大口瀑布又稱彩虹瀑布,因為往往在雨過天晴過了以後,在這裡往往可以從燦爛的陽光下看到五顏六色的彩虹。
烏龍潭
烏龍潭位於廬山東谷山衝底頭 ,兩山夾峙,
烏龍潭
中為一線幽澗。此潭與黃龍潭相鄰,兩潭各有千秋。烏龍潭原由三個大小不一的潭淵組成。古書中記載:「烏龍潭凡三潭,中、上兩潭皆海拔:1025米,高度333米下潭稍平夷。」至今,只見一潭。潭水分五股從石隙縫中飛揚而下。
黃龍潭
黃龍潭位於玉屏峰天王峰之間廬山三寶樹景點下方。
黃龍潭
潭邊瀑下之石塊崖壁上,有飛流而下的瀑布。烏龍潭原由3個大小不一的潭淵組成,古書中記載:「烏龍潭凡三潭,中、上兩潭皆海拔1025米,高度333米下潭稍平夷。」至今,只見一潭。潭水分5股從巨石隙縫中飛揚而下。
登廬山一景 2019.6攝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位於五老峰東南,全院山地面積為3000畝,
白鹿洞書院
建築面積為3800平方米。白鹿洞書院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7] 書院「始於唐、盛於宋,沿於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唐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李渤隱居這裡讀書,養一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長慶間(公元821--943年)李渤任江州(今九江)刺史,便在白鹿築臺榭,植花木,白鹿油書院現存在建築群沿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式而築,由書院門樓、紫陽書院、白鹿書院、延賓館等建築群落組成。建築體均座北朝南,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
植物園
植物園創建於1934年,面積3平方公裡。
植物園
植物園是中國最早的植物園之一,是我國著名的亞熱帶高山植物園,長江中下遊地區植物物種遷地保存的重要基地。 [39] 植物園已收集國內外植物標本10萬餘種,引種馴化3400多種,稱為「活化石」的我國水杉,繁殖萬株。植物園不僅是科研基地,且為風景勝地,按照植物自然群落,不同生態,分成11個展區,供遊客鑑賞。園中有休息廳,林蔭下設石凳石桌,供遊人休憩。
博物館
廬山博物館位於廬山蘆林湖畔,是一棟中西合璧的別墅式建築。
博物館
那是毛澤東在廬山期間曾住過的地方,人稱蘆林別墅。因房號是1號,故亦稱「蘆林一號」。 [41] 別墅系1961年興建,單層平頂,中有內院,總面積2700平方米。1984年改成博物館館址。解放前廬山各棟中外別墅中的精品、陳列品和歷史文物是館藏中的主要組成部分。 [41] 博物館的展品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清代畫家許從龍歷時6年所繪製的《五百羅漢圖》。原畫共有200幅,幾經戰亂,只剩110幅,後經多方搜集又找回兩幅,現共有112幅,都存放在博物館內。 [41] 博物館內展出歷代名瓷中的精品,有漢代的青瓷、唐三彩、宋影青瓷、明青花瓷、清逗彩瓷,特別是明清代的展品,都柔潤細膩,非常精美。此外,館中還藏有青銅器、陶器、工藝品、金石篆刻、歷代錢幣等藏品,其中也有許多是難得的珍品。
含鄱口
含鄱口位於廬山東谷含鄱嶺中央,海拔1286米,
含鄱口
含鄱嶺和對面的漢陽峰之間形成一個巨大壑口,大有一口汲盡山麓的鄱陽湖水之勢,故得名。含鄱口西側,為著名的冰川角鋒「犁頭尖」活象一塊犀利的犁頭,耕耘著茫茫雲海。含鄱口對面為廬山最高峰「漢陽峰」,北面為廬山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為廬山第三高峰「五老峰」,山麓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含鄱嶺上有一座雕梁畫棟的方型樓臺,這就是廬山觀日出的勝地「望鄱亭」。
龍首崖
龍首崖位於大天池西南側,海拔883米。龍首崖是觀雲霧的好地方。
在龍首崖上憑欄俯瞰石澗峽谷,可見彩虹橫臥,獅子巖、方印巖、文殊巖、清涼巖、萬丈梯等諸多景致。
漢陽峰
漢陽峰位於廬山東南部,海拔1474米,為廬山最高峰。
漢陽峰
據說,在月明風清之夜,站在峰巔上,可觀漢陽燈火,故名。 漢陽峰峰巔上,有一方形石臺,名與禹王臺,為大禹治水登臨處。漢陽峰南為紫霄峰、東北有小漢陽峰。西北乃一峽谷,系張性斷層,長七、八公裡,是廬山較大的山谷之一,名「康王谷」,相傳晉著名詩人陶淵明的千古佳作《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就是以此谷為原型。谷的末端有一飛瀑,史載「谷簾泉」,傳說諸葛亮見此瀑,大為驚嘆。
石門澗
廬山石門澗位於廬山西麓,素稱廬山西大門。海拔400米,
石門澗
景區面積一萬餘畝、景觀百餘處。因天池山、鐵船峰對峙如門,內有瀑布而得名。集「雄、奇、險、奇、秀」於一體,是一座地質變化、生物進化、自然造化、歷史文化的綜合大觀園,有「匡廬絕勝」、「山水絕勝」之美譽、古譽廬山第一景。石門澗瀑布是廬山眾多瀑布中最早錄入史冊的。兩千多年前的《後漢書地理》中就有記載:「廬山西南有雙闕,壁立千餘仞,有瀑布存焉」。最窄處的「小石門」,兩崖之間僅存一縫,遊人入「門」須側身才能通過。峪谷間,高崖懸流成瀑,深谷積水成湖。潛隱湖底的雜亂怪石與兀立溪澗的巨巖,沿澗巧布,成為「石臺」,最大的一塊光滑的磐石上可坐數十人,石上攜有「石門澗」三個大字。2]
小天池
小天池位於廬山牯嶺東北小天池山頂,
小天池
海拔1213米。池中之水置於高山而終年不溢不涸。池後山脊上,屹立著一座白塔似的喇嘛塔。塔建於1936年。 小天池山對面還有一怪石,遠望似一雄鷹伸頸欲鳴。
牯嶺
牯嶺原名牯牛嶺,因嶺形如一頭牯牛而得名。
牯嶺
位於廬山的中心,三面環山,一面臨谷,海拔1164米,方圓46.6公裡。是廬山景區的中心,是一座美麗、別致的、公園式的小山城。19世紀末,英國傳教士李德立入山,租用了牯牛嶺的長衝,在這裡興建住宅別墅,逐步開發,並按其氣候清涼的特點,據英文Cooling的音譯,把牯牛嶺簡稱為牯嶺。 [41] 牯嶺以牯牛嶺為界分為東西兩谷。解放後東西谷均闢為療、休養,旅遊接待區。山同城最繁華的地方是牯嶺街。
大天池
廬山西北的天池山頂登上廬山西部海拔900餘米的
大天池
天池山頂,南望九奇峰,下俯石門澗,東瞻佛手巖,西眺白雲峰。此處原建有天池寺,現已廢。 昔天池寺,寺西有一半月形的拜月臺,因供奉文殊菩薩而得名文殊臺。現存之臺為石木水泥混合結構,石室五楹,上有平臺。天池山脊上聳立著一座寶塔,塔為一閣式石塔,五層六面,高20餘米,始建於宋建炎年間(公元1127-1130年),現塔系公元1927年,唐生智募資易地重建。塔內藏有銀佛像、宋幣及水晶珠子等文物。 和塔平列於山脊的另一棟外觀粗壯、輪廓呈現圓形、傘頂的佛殿,名圓佛殿。塔西有一石質方臺,名天心臺,為林森所建。臺下有碩大臥石,平滑如鏡,上鐫「照江崖」字樣。 龍首崖之險、凌虛閣之雲、文殊臺之佛光,堪稱大天池「三絕」。
鐵船峰
鐵船峰位於石門澗峽谷西側,鐵船峰俗稱「桅杆石」,
鐵船峰
與龍首崖隔澗相望。海拔997米高峰矗立,似巨艦昂首,故名。相傳,東晉大將軍王敦,軍事大權在握,欲篡奪帝位。一天在建康(今南京市)邀請許遜等人,席間讓人釋夢。言昨晚夢一木破,問是否吉祥。許遜等人知其用心,便釋為「木上破天,乃「未」字,公欲用刀兵,未可輕舉妄動「。王敦聽後不悅,暗起殺心。許遜等人也已料到,遂乘船逃走。船行江中,王敦果然派兵追來,幸好許遜學有法術,呼來二龍挾船開飛,並告誡眾人緊閉雙目,不得窺視。當船飛臨廬山紫霄峰上空時,雲霧迷漫,船底擦著樹梢沙沙作響,舟人奇而竊視,二龍突然離去,船隨即墜於紫霄峰下的石門洞旁,而成為鐵船峰。1992年在鐵船峰頂建有靜觀亭及近人石刻等。
觀音橋景區
觀音橋景區座落在廬山南麓的國家森林公園之中,
觀音橋景區
東面有廬山第一奇峰五老峰,西面有廬山主峰漢陽峰,北面有神奇的太乙峰,南面有煙波浩渺的鄱陽湖。景區集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中國自然風景區於一體。整個景區隱藏在原始叢林之中,號稱「江南第一古橋」的千年國寶。橋長:19.4米,寬:4.8米建於公元1014年,它以雄偉的氣勢橫跨在廬山的大峽谷----棲賢大峽谷之中,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御碑亭
御碑亭位於廬山仙人洞一側的白鹿升仙臺上,
御碑亭
是明朝皇帝朱元璋所建造的。明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1393年)朱元璋為了紀念周顛仙等人就在這臺上建起了御碑亭。亭中至今還保存著朱元璋的御碑。碑上刻著這位朱皇帝親自撰寫的《周顛仙人傳》和《四仙詩》。這塊御碑高約4米、寬1.3米、厚0.23米。
登廬山一景 廬山險峰 2019.6攝
登廬山一景 廬山險峰 2019.6攝
201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