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江西無景點?只怪你不識廬山真面目

2020-12-18 騰訊網

誰說江西沒景點?只怪你不識廬山真面目

【江西九江之廬山】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境內。東偎婺源、鄱陽湖,南靠滕王閣,西鄰京九鐵路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長約25千米,寬約10千米,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

【錦繡谷】

錦繡谷是由大林峰與天池山交匯而成。因四季紅紫匝地,花團錦簇,故名錦繡。錦繡谷是因第四紀冰川作用,經過冰川的反覆刻切,形成了一個平底陡壁的山谷。毛主席的七絕詩:「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所描寫的就是錦繡谷景色。

【三疊泉】

古人稱「匡廬瀑布,譽為「廬山第一奇觀」。由大月山、五老峰的澗水匯合,從大月山流出,經過五老峰背,由北崖懸口注入大盤石上,又飛瀉到二級大盤石,再噴灑至三級盤石,形成三疊,故名;勢如奔馬,聲若洪鐘,總落差155米。古人描繪曰:「上級如飄雲拖練,中級如碎石摧冰,下級如玉龍走潭。極為壯觀,撼人魂魄。

【含鄱口】

位於東南部含鄱嶺的一個山口,此處三面環山,一面臨湖,三座山峰連在一起優如一隻張開的巨口,有欲飲鄱陽之水,而得名於含鄱口。

含鄱口也是中國九大觀日出地之一,最佳地為含鄱亭。登上含鄱亭,極目四眺,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五老峰】

五老峰為廬山主峰,地處廬山東南側,海拔1436米,因山的絕頂被埡口所斷,分成並列的五個山峰,仰望儼若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人們便把這原出一山的五個山峰統稱為「五老峰」。

李白曾多次登五老峰,並留下詩文:「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覽結,吾將此地巢雲松。」意指:廬山五老峰的峭拔秀麗,登上此峰可俯視山下美景。

【植物園】

創建於1934年,位於廬山東谷大月山和含鄱嶺之間,是中國第一座高山植物園。創始人為中國著名的植物學家胡先驌、秦仁昌、陳封懷等教授。植物園位於1000-1320米的海拔高山上,四周環山,年平均氣溫11.4℃,年平均霧日193天,年均降雨量1800-2000毫米,平均相對溼度79.7%,是著名的科研和旅遊勝地。

【三寶樹】

因三株特殊古樹而得名。其中兩棵為柳杉,一棵為銀杏。此處濃蔭蔽日,綠浪連天,三棵參天古樹凌空聳立,二棵柳杉,各高40餘米,有600餘年的歷史。一棵為銀杏,形同寶塔,高約30米,有1600餘年的歷史。此外還有「黃龍寺(廬山唯一倖存的寺廟)」、「黃龍潭」、「烏龍潭」、「電站大壩」等。

【廬山會議舊址】

是廬山重要的人文景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興建於1935年,曾是蔣介石在廬山創辦軍官訓練團的三大建築之一。解放後改名為「人民劇院」。毛澤東曾在這裡召開過三次會議,分別為:1959年中國共產黨八屆八中全會,1961年中央工作會議和1970年九屆二中全會均在此召開。

蘆林湖

位於廬山區海拔1040米的東谷蘆林盆地。毛澤東生前曾多次在蘆林湖中暢遊。1993年在橋頭建「毛澤東詩碑園」,以紀念其百年誕辰。碑上鐫刻著毛澤東手跡《登廬山》、《題仙人洞》和古詩多首。這裡也是電影《廬山戀》中男女主人翁最後見面遊泳相抱的取景地。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江西廬山風景如畫,奇,險,秀,絕,只等你去發現。

相關焦點

  • 蘇軾,為何不識廬山「真面目」?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大約千年前,有一位47歲的中年官員,在前往河南汝州的路上,途經廬山,望著巍峨廬山在眼前展開,心中感慨不已。『01』景色幽美,旅途莫測廬山自古風景幽美,山石林密密麻麻,加上古代交通不便,身在其中很容易迷路。蘇軾當時寫下這首詩,一方面是描述自然風景的曲折通幽,另一方面更是借景抒情。
  • 江西:我從前風聞有你,不識廬山真面目,廬山之美在山南!
    到江西沒到廬山就等於沒有到過江西。廬山的自然景區主要集中在山南,有「廬山之美在山南」一說,但山南的景區比較分散,而且路途艱險。集中幹牯嶺鎮附近的主要是一些人文景觀,每座建築或每處風景都有一個傳說或者一段歷史。
  • 讓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廬山原來位於江西九江!
    其中,「敷淺原」就是廬山別名;此外,廬山還有南彰山、天子彰等別名。而最早以「廬山」之名被寫進史書的則是司馬遷的《史記》:「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廬山而大部分人是從蘇軾的這句詩「不識廬山真面目」中得知廬山的,這句詩來自《題西林壁》,全文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 人民日報金臺隨感:不識廬山真面目
    「不識廬山真面目」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七絕《題西林壁》。神宗元豐七年(1084)春,蘇軾進入廬山遊覽,先後寫了《初入廬山五言絕句》(三首)《瀑布亭》《廬山二勝》(兩首)《贈總長老》等七首詩,之後方寫出《題西林壁》。   《初入廬山》的第一首詩: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 誰識廬山真面目?並非蘇軾,毛主席的詩裡有答案
    廬山位於江西北部,聳立鄱陽湖,長江之濱,江湖水氣鬱結,雲海瀰漫,多裸巖峭壁,清泉飛瀑勝景,樹木蔥蘢,氣候宜人,歷來為著名的休養遊覽勝地。文人墨客為廬山題詩著文者不計其數,我們熟知的有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蘇軾的《題西林壁》……一,蘇軾是否識廬山真面目?
  • 張立:違紀案件豈能「不識廬山真面目」
    原標題:張立:違紀案件豈能「不識廬山真面目」   3月18日,網友向中國江西網爆料,廬山管理局所轄(屬)事業單位菜市場負責人鄭少東違紀,中國江西網記者欲對此事採訪時遭遇紀委、宣傳等部門婉拒。
  • 【棲·品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北宋】蘇軾《題西林壁》  釋義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時路過江西九江,遊覽了廬山。瑰麗的山水激發了詩人的逸興壯思,寫下多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為其中一首。
  • 用典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時路過江西九江,遊覽了廬山。瑰麗的山水激發了詩人的逸興壯思,寫下多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為其中一首。這既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也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詩。詩人不是抽象地議論,而是緊扣遊山談體會,深入淺出地闡釋哲理。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門票沒買夠?
    有網友統計,逛遍廬山所有景點需花1792元。(10月6日  京華時報 ) 花180元買了一張廬山「通票」,以為能夠識得「廬山真面目」,沒想到的卻是「就好像案板上的一塊肉,進了景區被你割一塊,我分割一塊,一塊一塊地割來割去。」結果是要花1792元,才能識得「真面目」,只是「真面目」太猙獰了。 「通票」,顧名思義,該是「一通百通」,能夠玩遍廬山所有景點,可為何不行?
  • 不識廬山真面目……
    外地出差和幾個「新」朋友聊天老張:你是洛陽的?我:是小王:洛陽好景點多,龍門、關林、白馬寺我都去過。我:嗯小李:你經常去嗎?我:……說實在話我去過,是好多年年前去的。龍門石窟那時候不要門票,可以近距離接觸「大佛」,也抱過「大佛」的腿,據說能抱住「大佛」的腿,且兩手能碰到就能幸福一生。我當時沒碰到,但目前為止還算是幸福的。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播音:豆豆 & 智在    橫看是山嶺,側看是山峰。遠看、近看、高處看、低處看各有不同的風光。那廬山究竟是什麼樣子呢?為何總是如此千般變化,只因為你是在這個山裡面啊。
  • 蘇軾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我們小時候就學過的蘇軾的一首詩,這首詩傳誦甚廣,和李白的《靜夜思》有的一拼。元豐七年,朝廷下詔讓蘇軾離開黃州,前往汝州任職。蘇軾在前往汝州的途中,打算順便去探望弟弟蘇轍,一路又與參寥子結伴到廬山,《題西林壁》即作於此時。
  • 科學網—不識廬山真面目
    總而言之,幾千年來,廬山已經深深地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甚至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們童年美好的記憶,幾乎沒有一個人的是與廬山無關的。這也是人與自然相依為命的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吧。 與此相似,當一個外鄉人偶爾來到廬山,在此落腳,時間不用多久,廬山也將在他們心中留下深深的記憶。至於那些名人,廬山會更加永久地記住他們的名字。
  • 不識廬山真面目?廬山魅力非凡,等你來揭秘
    廬山是一個具有著神秘色彩的著名旅遊勝地,在小的時候背古詩時,大家一定都有接觸過不少讚美廬山的詩詞,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等千古名句讓人對廬山產生極大的好奇心,一座山為何可以讓這麼多文人墨客讚美有加。
  • 不識廬山真面目這句話越來越形容廬山了,外國人免費我國人收費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文章,隨著我國人民的經濟發展,我國遊客出國旅行越來越多,而來我國旅行的外國遊客也是越來越多,但是我國有這麼一個景區,對我國人收取門票,卻對外國人免費,意思就是,不賺外國人的錢,使勁的宰國人腰包,這不僅讓遊客不滿,就連廣大的網友都覺得不公平。
  • 廬山,讓無數國人寒心,網友:不識廬山真面目!
    隨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今年外出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了,大家只要有足夠的空閒時間,就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因此呢,我們國家對一些景區就進行了非常嚴格的等級劃分,當然大家在選擇旅遊景點的時候,可能會偏向於選擇國家級的5a級景區吧。這些被評為5a級景區的旅遊景點,無論是從當地的景區環境還是娛樂設施服務態度等等,可以說都是旅遊行業的佼佼者。
  • 蘇軾真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嗎?
    蘇軾真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嗎?中國的詩詞文化源遠流長,至今仍在以它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滋養著堅持品讀古詩詞的人們。沿著歷史的長河溯流而上,我們總能撿拾到古代文人墨客於中華山水之間留下的那些經典之作,讀來朗朗上口、妙趣無窮。蘇軾的《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不朽之作。
  •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婺源被稱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向你詮釋了什麼才是「烏託邦」式的理想家園。還有那個以一個皇帝名號命名的千年古鎮--景德鎮。千年瓷都,薪火相傳。。江西有太多故事,你只有走進她,才會知道江西為什麼會成為今天的江西。。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旅遊話題:廬山,常言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廬山其實是一座真山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不識廬山真面目」這句話這句話,估計很多人都認為這只是一句成語更不知道這個廬山指的是什麼。其實這個廬山是真有其山,它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內,這句話是源自蘇軾的「題西林壁」是一首古詩描述的就是廬山。
  • 「不識廬山真面目」這首詩的真面目我們真的認識麼?奇趣而崎嶇
    在蘇軾的詩中,最為後世所熟知的,莫過於「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隨著這首詩的流傳,「廬山真面目」也成為了市井熟語。那麼這首《題西林壁》是怎樣創作出來的?對蘇軾來說,「廬山真面目」不僅是一個感官命題,更是一個人生的哲學命題,蘇軾不僅要探究廬山的真面目,更要託物言志,用廬山的詩來探究人生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