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廬山

2020-10-20 沙鷗白

10月29日下午5時許,在霏霏細雨中,我驅車開始了攀登廬山之旅。

從山下遠遠望去,廬山完全處在風雨雲煙的籠罩之下,只顯出一帶朦朧的山巒輪廓罷了。

上山的盤道可謂「九曲十八轉」,中巴車在蜿蜒的山道上一路盤旋上升。深秋時節的雨,時緊時慢的抽打著汽車舷窗。車窗外,深溝大壑裡挺拔上來的高可參天的樹木,身上一例是溼漉漉的,但樹冠卻依然葳蕤蔥茂,與時下裡北方的落葉喬木迥然相異。

煙霧繚繞的山道能見度很低,大概只有十幾米的樣子。路面在雨水的衝刷下乾乾淨淨的,偶爾有幾片落葉,也被時緩時促的山風吹到側邊的山谷裡去了。

平生第一次登廬山,我懷著一樣神秘而敬畏的心情而來。這座雄奇而神秘的大山,不僅僅是我國第四季冰川的活化石,還是中華文明影響世界數千年的宗教、文化和政治歷史的精彩縮影。

人們常將廬山比作「宗教大山」,確實一點兒也不為過。遠在商周時期,我們的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一段段有文字或沒文字的故事和神話。

傳說商朝初年,一位名叫匡俗的賢人結廬山中修煉問道,後羽化成仙飛去,山中只剩下空無人跡的茅廬,於是人們便把此山喚作「匡廬」;周武王時,老子李聃偕友騎白驢而來,修行有時也成神仙而去。唐朝時候,儒士呂洞賓在廬山純陽洞潛心修道,終成道教一代祖師。開國領袖毛澤東同志在遊歷廬山純陽洞時,留下了「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慨嘆。

到東晉時期,高僧慧遠傳播佛法來此,建立東林禪寺,嗣後,山上山下道院寺廟廣布,最盛時有大大小小的各種寺院宮觀560多座,成為香菸綿延千年的江南最大的釋道聖地。

北宋時候,為避皇帝趙匡胤名諱,「匡廬」始稱廬山。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打敗陳友諒義軍定鼎江南後,有感於廬山的雋秀神奇,將廬山與「五嶽」一樣進行封禪,稱為「第六嶽」,並以保護龍脈為由,把廬山方圓四十裡作為皇家山林,開始了直到清朝中後期長達四五百年的禁止樵採的圈禁,客觀上為後人留下了一座植被豐茂的天然植物園,同時也為宗教的傳播保留了理想的活動場所。

十九世紀末葉,隨著《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籤訂,山下的九江開埠通商,西方各色商人傳教士紛至沓來。英國商人傳教士李德立借中日甲午戰敗之機,以逼迫欺詐的方式與地方官府籤訂協議,於牯牛嶺以極低的價格承租4500畝土地,租期竟長達999年,開始了為期三十多年的興教會、建教堂、傳福音、辦教育、修別墅的社會服務。於是,山上的各種西式風格的別墅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達1300多棟,最美最具代表性的當數始建於1903年的「美廬」。而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也隨之紛紛在山上傳播開來,山上有各類教堂、禮拜寺共達30多座,加之原來的釋道廟宇,於是坊間便有了「一山藏六教、天下找不到」的說法,極言廬山宗教的包容性和繁榮鼎盛……

人們常將廬山比作「文化大山」,確實一點兒也不為過。從遠古時期的大禹治水疏通九江開始,中華文化的特有因子便點點滴滴的滲透進了這座神奇大山的邊邊角角。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結廬山下,恬然耕讀,並以康王谷為背景創作出傳頌千年的《桃花源記》,為後世留下了大量名篇佳作。李白在遊歷過祖國的大好河山後,來到廬山,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懾,吟詠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千古絕唱;白居易在任職江州司馬期間,暮春四月徜徉廬山名剎大林寺,作《大林寺桃花》詩,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之句,為觀花方便,在寺旁築草堂,成日徘徊花徑,至今留有草書「花徑」遺蹟;而蘇東坡則對雲霧廬山發出了極富哲理的浩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著名的理學家朱熹,知南康軍期間,倡興廬山教育,重振白鹿洞書院,勘定《白鹿洞書院教規》,其辦學模式為後世效仿,並影響日本、韓國及東南亞一帶;還有周敦頤也是在廬山腳下的愛蓮池畔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愛蓮說》;明朝的大畫家唐伯虎在廬山描畫《廬山圖》觀音橋景致,等等。據史料記載,歷史上廬山曾留有1500多名歷代詩人和著名學者的足跡,而廬山影院自電影《廬山戀》1980年公映以來,連續30年在一個影院每天只播映同一部電影,更是對廬山文化的眷戀做了一個恆久的詮釋,所有這些,是海內任何一座名山大嶽所不具備的……

人們常將廬山比作「政治大山」,確實一點兒也不為過。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的1933年夏,巴莉女士將別墅贈送給蔣介石宋美齡夫婦,正式命名為「美廬」,於是,廬山昔日這座宗教文化大山,便被賦予了另外一層——「政治大山」的深刻內涵。「美廬」作為國民黨蔣介石的「夏都」官邸,一時間冠蓋雲集,這所「美麗的房子」,她曾一度日夜被包裹在雲煙之中,令人神往,又令人困惑。如今「美廬」敞開她的真面目,以她獨有的綽約風姿和魅力,吸引著海內外遊人。她啊,曾經與世紀風雲緊密相連,見證了無數的重大政治內幕。廬山軍官訓練團、圍剿工農紅軍的計劃、第二次國共合作談判、廬山談話及「八一三」抗日文告出臺、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八上廬山「調處」國共內戰等等。

不獨於此,中國共產黨也同樣賦予這座神秘大山清晰的政治符號。1959年的時候,這座雲鎖霧繞的大山,曾發生了一件影響至今、爭議頗久的政治事件。那年7至8月份,中共八屆八中全會在廬山召開,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的彭德懷同志,因故被撤銷一切職務,打成「反黨軍事集團」首領。1961年8月中共中央在此召開中央工作會議。1970年8月中共中央在此召開九屆二中全會,會上,林彪就修改憲法關於應否設立國家主席的問題及「天才論」搶先發表講話,引起毛澤東的警覺,並對積極鼓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陳伯達做出了組織處分,以示警告,進而拉開了批陳整風、揭露林彪陰謀的帷幕,後來,毛澤東同志曾尖銳的比喻這次會議,林彪和他的「四大金剛」密謀活動,「大有炸平廬山、停止地球轉動之勢」……

嫋嫋的思緒伴著山間蒙蒙的雨霧升騰,盤旋的山道繼續向山頂延伸。綿綿的秋雨,絲毫沒有停歇的意思。

行前有人告訴我,廬山秋季多霧,登山是很難看得見廬山真面目的。我說,來廬山看霧也不錯的,也許廬山秋天的凌霄花還在灼灼綻放,霧裡看花一樣別有風味兒。

山風急促的時候,搖蕩著山道旁深溝大壑裡挺上來的林梢,嗚嗚作響,車窗外的雨煙一下子便如霧海奔濤、怒波卷瀾,雨沫狠狠的甩向車窗玻璃,濺出一朵朵透明的水花。

我想像著,此刻山頂的牯牛嶺,街上的行人在這樣的季節裡,定然手邊擎著雨傘偊偊而行;美女們定然如夏花一般,在人前飄過。大膽的你,上前抓住的也許就是一把雲,擁住的也許就是一團霧。但是潤溼的空氣卻是格外的清新爽咧,富含氧粒子。而遠來的旅客則站在臨街的旅館窗前,欣賞著街上的各色行人和雨中的景色,用心感受廬山的美麗,用心探尋著廬山的真面目……

我想像著,那座依然包裹在霧裡雲裡的見證過無數歷史大事的「美廬」,此刻定然也會更加神秘莫測;站上含鄱口的高處遠眺,無論如何也是看不見山下的鄱陽湖的,她定然遠遠的躲進濃重的霧靄和雨幕後,遲遲不願以真面目示人;三疊泉瀑布,由於並非豐水期,想必水流不會太大,定然與李太白所描幕的「廬山瀑布」的壯觀相去甚遠;雨中的「仙人洞」,繼續彌散著宗教和哲理的光芒,定然讓所有參觀者費盡猜度和遐思……

是的,對於想一探廬山真面目的我,雨中登廬山也定然會不虛此行。

我期待著。

相關焦點

  • 雨中登樂山,別有意境
    雨中登樂山,別有意境。雨中登樂山,別有意境。漫山到處紅彤彤,一步一個「硃砂足印」。由上而下,打著傘照樣淋成落湯雞。管不了那麼許多。站在岸邊看那江水,濤聲滾滾中暗自佩服蘇東坡。覓得上佳一處來讀書,江聲山色如此美好,其文採如何能不雄闊?遠比長年寄居在空中樓閣水泥森林裡閉門造車的書生強到天上去。
  • 登廬山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來到九江,順便去看看廬山。上午九點,我們開始登山。
  • 談古論今話江西-4 登廬山
      登廬山一景廬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勝古蹟遍布。  登廬山一景     2019.6攝 廬山山水文化,是中國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國山水文化的歷史縮影。
  • 德宏人文|雨中登黑河
    因為下過雨的緣故,長長的棧道泛著亮光,叫人有些心驚,但穩穩的踩上去也沒怎麼滑,這時,天空又飄起了小雨,大家打著傘小心前行,不一會兒,大家就全然忘了腳下的艱難,被身旁的草甸美景吸引,只見空曠的山坡上,綠草如茵,黃花點點,一派綠意盎然的景象,坡地上稀稀疏疏的長著一些矮小的絲慄樹,枝繁葉茂,青翠欲滴,真是草木皆春,哪裡有夏末初秋草枯葉落的頹敗景象,有幾個友人已忍不住走下棧道,來和這美妙的草甸美景零距離的接觸,越往上登,
  • 雨中登華山
    登華山,是我的夢想。早就聽說華山的險峻和攀登的艱難。但是,華山的仙緣、傳說、修仙故事卻更具吸引力,尤其是沉香救母的蓮花峰,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華山派的令狐衝,《射鵰英雄傳》之華山論劍中華武術的精妙。以及人民解放軍突破華山天險,智取華山守敵等傳奇。都讓它更神秘,更美麗,更加撲朔迷離。與之相比,危險和艱辛似乎不算什麼。
  • 李白晚年再登廬山,寫下自己最孤獨的詩句
    還記得李白第一次登廬山的時候嗎?哪一首《望廬山瀑布》寫的何曾氣勢磅礴,「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個廬山瀑布寫得堪比九天外的銀河一般。而這狂傲不羈的李太白晚年再登廬山的時候,寫的《九日》,卻讓人心酸。
  • 在廬山等你
    9月20日,廬山牯嶺街心公園內擺放的廬山國際愛情電影周道旗迎風飄揚,道路兩邊擺滿了廬山國際愛情電影周宣傳牌,洋溢著熱烈喜慶的氣氛。廬山國際愛情電影周啟動活動在這裡舉行,這是九江舉辦的首個電影周,也是我省舉辦的首個以愛情為主題的電影周。
  • 雨中梵淨山
    登梵淨山那天正好下雨,但是因為日程安排好了,所以說還是登了。但是登了之後發現雨中登梵淨山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從下面圖片你們可以看到。山上霧蒙蒙的,什麼都看不到。下面的最後一張就是摩雲金頂的照片,摩雲經頂就是網紅裡面經常看到的那個,完全沒有網紅抖音裡面的效果。而且梵淨山從山腳到山頂路途十分的遙遠,如果你雨中登山必須要坐索道,來回光索道的話就是140元,坐上去什麼都看不到。
  • 星光熠熠耀廬山
    九江新聞網訊(九江報業融媒記者 陳沽玥)9月20日,初秋的牯嶺街被雨水洗滌得靜謐優美,而一眾影視大咖的到來則讓廬山更加閃耀。雨中的紅屋頂,幻化的煙雲,也讓遠道而來的嘉賓們體會到廬山的無限悠然。 來自影視界的50餘位大咖,分29組依次出場,在雨中和廣大影迷朋友及遊客們見面。
  • 廬山天下悠:夏日炎炎到人文聖山•避暑勝地廬山去清涼一夏
    登廬山路徑(一):自駕遊上廬山 登廬山路徑(一):自駕遊上廬山 登廬山公路有廬山南山公路和廬山北山公路兩條,可以打開導航搜索「廬山南門遊客服務中心」或「廬山北門換乘中心」按照導航提示均可到達登廬山的公路入口,當廬山山上車輛數保有量未達到5000臺時可在此購買廬山大門票(160元/人)和停車票(45元/臺)後開始自駕登廬山,開車到達廬山風景區牯嶺鎮駕駛時間大約需要45分鐘。
  • 《不識廬山真面目》年前登廬山親身體驗
    這兩天去的廬山,比較冷,所以看到了冰凌。廬山已經是第二次去了。廬山的風光,坦白來講,在南方是比較一般的,勝在人文薈萃和難得一見的雲海。廬山去了2次,看到半次雲海。廬山 行走的勇者2、五指峰,松山雲海往五指峰深處走,才看到這一角。其實,松樹地下就是懸崖。出門在外,切記小心。
  • 【登廬山,夜宿牯嶺】五言古風
    頓悟東坡語,身陷廬山由。三山,一般指黃山、廬山、雁蕩山。出語自清代曹寅詩「三山五嶽渺何許?」廬山,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其中以蘇東坡「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最為著名。如今,廬山已發展成為十分成熟的旅遊景區,山中的古木園林、飛瀑流泉、日出雲海、落日雲霞吸引了無數中外遊人來一睹廬山真容!
  • 雨中登興隆山
    便決定去雨中登山! 興隆山門前的小場上,人頭攢動,此時才覺的飄落的細雨並未礙了遊者的心!站在山腳下,山頂雲霧繚繞,不時散落的雨點,更加點綴了山的飄渺!似幻似真!是煙是霧?把老大的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個嚴實。古老的興隆山越發顯得崔嵬了。我們過山門,巨大的吼聲就把我們吸引到從峽中一瀉而出的巨龍前面。只見她碰著嶙嶙的亂石,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跳擲翻騰。
  • 乘纜車登廬山,解鎖廬山十二「楓味」
    然後乘坐纜車,解放雙腿,領略廬山隱秘的別樣風景從纜車上看,廬山更是一番亮麗的景色接下來讓我們一同解鎖秋日廬山的十二
  • 歷代名人與廬山 —徐霞客與廬山(上篇)
    現在,我們就按照徐霞客《遊廬山日記》記錄的先後順序,看看他在這個避暑勝地是怎樣度過富有意義的六天的。徐霞客和他的兩個哥哥一起乘船抵九江後,八月十八日開始遊歷廬山。這天,他們先到山北的東林寺,十九日一早出東林,往西南循山麓準備登天池山。
  • 雨中登王屋山見最美雲海蒼天!老子悟道捨身崖處老張悟出了什麼?
    房車重走中國路,我有一路故事連載23:雨中登中國十大洞天之首:王屋山!雨中登王屋山應該很有詩意,再說如果是昨天暴曬的天氣,那登山一定是更痛苦的,王屋山的頂峰有1700多米,雖然有索道也絕不會到山頂的,於是趕緊跑回車,收拾完畢就在雨中出發了,從停車場到景區的大門要走不近的路,不過都是新修好的風景,正好也一一走過。天下第一洞天的牌樓。
  • 九江-廬山東林寺《百城印象之旅》第一季10
    9月14日雨,在江西遭遇的連雨天,讓我感受到了煙雨濛濛的意境,雨中的薄霧讓人感覺很慵懶,有一絲絲困意。今天吃過早餐,冒雨驅車前往位於九江廬山的東林寺。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來到嚮往已久的佛教淨土宗的發祥地。
  • 廬山天下悠,明星閃耀現!廬山國際愛情電影周盛大啟幕
    本臺訊(九江廣電全媒體記者 高明)9月20日上午,首屆廬山國際愛情電影周在廬山牯嶺街心公園盛大啟幕。開幕式上,知名歌手毛阿敏的一首《我在廬山等你》,讓在場的嘉賓在優美的歌聲中暢遊廬山美景,也把開幕的氛圍帶上了高潮。
  • 廬山情緒,雲霧深處一杯茶
    去廬山是一個雨季,沒有見到傳說中的廬山雲霧,卻被溼漉漉的雨掩蓋了廬山的真面目。誠然,雨中的茶園又別有一番風味。
  • 詩人毛澤東的廬山情思
    毛澤東先後於1959年、1961年和1970年四次登上廬山,並欣然賦詩《七律·登廬山》和《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抒發深厚情懷和獨特感觸。毛澤東的兩首廬山詩,曾被賦予過多的政治意味,充滿神秘色彩。今天,我們揭示兩首詩的來龍去脈,不僅能擺脫無限拔高的窠臼,真正回歸詩詞藝術審美,也有助於人們更理性地看待廬山的歷史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