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英主拓跋宏任用賢才,北魏文治武功齊步推進

2020-12-21 寒七琪

北魏孝文帝命令中書監高允制訂刑律法令,雖然高允年事已高,但是神志清楚,記憶不衰。由於高允家境貧寒,供養菲薄,孝文帝下詔令樂隊每隔五天便派十個人前往高允處演奏,以便使高允心情愉快;又供給他早晨與晚間的膳食,每逢初一和十五日便送去牛肉與美酒,每月供給衣服、絲綿和絹帛,高允入朝晉見的時候,孝文帝還為他準備几案與手杖,向他詢問治理國家政務的意見。

高允一生侍奉過五位皇帝,在尚書省、中書省、秘書省三省中擔任過重要職位,五十多年,從未受到過責備。

馮太后和孝文帝都非常尊重他,經常命令黃門蘇興壽扶持侍奉他。高允仁義寬厚、簡樸恬靜,雖然處在極其尊重重要的位置上,但他的情況卻跟普通士人一樣。他每天拿起書來不停地吟詠瀏覽,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總是書不離手。

當獻文帝拓跋弘奪取劉宋青州、徐州時,把當地望族全都遷到了代郡,他們中有很多人都是高允的姻親,流離失所、饑寒交迫地來到這裡,高允拿出全部家產賑濟,使他們得到安置。

接著,高允又在他們當中根據才能品行的不同,把一些人推薦給朝廷。當時朝中許多人都因為他們剛剛歸附而不加信任。高允說:「任用賢才,使用能人,為什麼要分他們是新歸附的還是早就歸附的呢?如果他們肯定有用,怎麼可以用這種理由去壓制他們!」

高允身體一向無病,到這一年,稍感不適,但他的起居仍如平日一樣。幾天之後去世,享年九十八歲。孝文帝下詔追贈他為侍中、司空,陪葬十分豐厚,北魏建國以來,對活著或者死去了的官員的賞賜,從沒有趕得上高允的。

北魏僧人法秀以邪術迷惑民眾,打算在平城製造叛亂,苟頹率領禁衛軍前去搜捕,將他們全部抓獲。孝文帝回到平城以後,有關部門將法秀拘禁起來,給他戴上籠頭,但是籠頭上的鐵鎖無緣無故地自動打開了。

看守人員準備用鐵鏈穿透法秀的頸骨,詛咒他說:「倘若你果真神通廣大,就應該讓鐵鏈穿不進皮肉。」結果看守人員用鐵鏈穿著法秀的頸骨示眾,歷時三天,法秀才死去。有些人趁機建議將僧人全部殺掉,馮太后不同意,這才沒有施行。

法秀作亂的事情,牽連到蘭臺御史張求等一百多人,按照有關謀反的刑法全部應當滅族。尚書令王睿請求只誅殺罪魁禍首,而寬恕法秀殘餘的黨羽。

於是,孝文帝頒詔說:「應當誅滅五族的,降為誅滅三族;應當誅滅三族的,降為誅滅全家;應當誅滅全家的,只誅滅本人。」因此而得到倖免的有一千多人。

北魏尉元與薛虎子攻克五固,斬殺司馬朗之,將東南各州的變亂全部被平定。尉元回朝後擔任侍中、都曹尚書,薛虎子擔任彭城鎮將,晉升為徐州刺史。

當時,戍守州鎮的軍隊,都是將財物絹帛隨軍攜帶,不用上繳官府的倉庫。薛虎子上表認為:「既然朝廷準備進攻江東地區,就必須首先在彭城貯存穀物。我考慮安置在州鎮上的兵力,不少於數萬人,充當軍資糧餉的絹帛,每人十二匹,由於開支沒有準則,士兵們沒有等到替換下來,就無法避免地忍飢受凍了。這對於官府和私人來說,都是一種損害和浪費。現在,徐州擁有良田十萬多頃,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清水與汴水流經全境,足夠灌溉土地的了。倘若用軍用的絹帛去購買耕牛,能夠買到一萬頭,用來興辦屯田。在頭一年裡,可以暫且由官府供應軍隊的食用。用一半的兵員開荒種地,用其餘的兵員屯兵戍守,邊耕種邊防守,並不妨礙保衛邊疆。而一年的收穫,要超過絹帛價值的十倍,短期的耕種,能夠滿足數年的食物需求。此後,軍用物資要全部貯存在官府的倉庫裡,這樣五年之後,穀物與絹帛便都會充盈起來,不僅可以使屯戍的士兵豐衣足食,而且會產生消滅敵軍的氣勢。」 孝文帝聽從了他的建議。

薛虎子處理政務時恩威並重,軍民都歸向於他。沛郡太守邵安與下邳太守張攀由於貪贓枉法,被薛虎子檢舉彈劾,邵安與張攀便各自指使兒子上書,控告薛虎子暗通南齊。

孝文帝說:「薛虎子肯定不會做出這種事情來的。」經過追查,果然實屬虛構,孝文帝便頒詔賜邵安與張攀一律自裁而死,對他們二人的兒子分別鞭打一百。

由於荊州的巴人和氐人騷擾變亂,北魏任命鎮西大將軍李崇為荊州刺史。李崇準備上任的時候,孝文帝敕令調集陝州與秦州兩地兵馬去護送他,李崇推辭說:「邊地的百姓有失和睦,本來是由於怨恨當地刺史造成的。現在,我接受詔命去替代那裡的刺史,當地百姓自然會安定下來。我只需要一紙詔書就足夠了,不必麻煩陛下派兵保護,使當地百姓心懷恐懼。」孝文帝同意了他的建議。

於是,李崇輕裝率領數十人騎馬急奔到上洛,宣布詔書,安慰勸導,當地的百姓與蠻夷都心悅誠服。李崇命令邊防據點將擄掠來的南齊百姓全部送還,因此南齊方面也將大約二百名俘虜送還北魏,兩國邊境軍民和睦相處,不再發生戰事。

很久以後,李崇被改任為兗州刺史。以往,兗州境內經常出現搶劫的盜匪,李崇上任之後,命令在每一個村莊都設置一座樓,樓內都懸掛著大鼓。在強盜出現的地方,要猛烈地敲擊大鼓,最初聽到鼓聲的鄰近村莊,以敲擊一下為信號,聽到一下鼓聲的村莊就敲擊兩下,聽到鼓聲兩下的村莊就擊鼓三下,不一會兒,鼓聲傳遍百裡,各村莊都派人防守險要地帶。從此,只要強盜有所行動,沒有不抓獲的。後來,各州都效法這一做法,就是由李崇首創的。

北魏舊制規定:每年戶掉為二匹布帛,二斤棉絮,一斤絲,二十斛穀米。另外,又增繳一匹二丈的布帛,存入本州州庫,用來供應戶調的需要。各州所徵調的物品,可以按照本地所出產的繳納。

後來,孝武帝下詔說:「設置官吏,發放俸祿,很早就已開始實行,自從中原戰亂,這一制度才開始中斷。朕依照舊有的典章制度,開始頒賜官吏們的俸祿。所以,每戶戶調應增繳三匹帛,二斛九鬥穀米,作為官員們的俸祿。俸祿制度執行以後,貪贓達一匹布帛的處死。」

九月,北魏下詔,官員們的俸祿制度,從本年十月開始實行,每個季度發放一次。以前的法律規定,貪汙十匹布帛,受賄二十匹布帛的人,一律處以死刑。到現在,凡是受賄一匹布帛的,以及貪汙無論多少,都處以死刑。朝廷分別派出檢察官,到各地巡視檢查有貪汙行為的地方官。

秦、益二州刺史李洪之自恃皇親國戚、身份顯貴,為官殘暴貪贓枉法。實行俸祿制度後,李洪之因貪汙事露,第一個就被揭發出來。孝文帝下令給李洪之戴上手銬腳鐐,押送到平城來,然後召集文武百官,親自歷數他的罪狀。由於他是朝廷大臣,允許他在家裡自殺。

凡是有貪汙受賄的地方官大約有四十多人,也全都處以死刑。那些受過賄賂的人,無不恐慌害怕,行賄受賄的事,幾乎被杜絕了。然而,官吏和老百姓犯了其他罪時,孝文帝大都寬大處理。

很久以後,淮南王拓跋佗奏請仍按舊例,停止向官員發放俸祿,馮太后召集文武百官討論這件事。中書監高閭認為:「自身深感饑寒交迫,慈母卻不能保護她的孩子。如今,發放俸祿,廉潔的官吏更加清白,而那些貪官汙吏也足以改過為善;如果停止發放俸祿,貪官汙吏會更加肆無忌憚地貪贓枉法,廉潔的人卻不能維持生計,淮南王的建議,豈不是很荒唐嗎?」朝廷最後頒詔採納高閭的建議。

相關焦點

  • 一代雄主,文治武功,千古一帝李世民
    千古一帝李世民文/南郭居士一代雄主,文治武功,千古帝王數第一,他,就是大唐真正意義上的奠基者,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他心胸寬廣,愛民如子,善於納諫。
  • 從重「門閥世家」和重「賢才名士」,看我國科舉制是如何產生的?
    5、重「門閥」和重「賢才」的矛盾世家門閥的形成,使我國幾乎又回到了貴族社會,南北朝時期關於重「門閥」和重「賢才」的爭論不斷,尤其是北朝的北魏時期。這可能是支持任用「世家子弟」的普遍看法,世家大族從小耳濡目染,對官場也更為熟悉,一般來說也更能勝任,用人自然以門第出身更為穩妥。但反對者並不這麼看,北魏時期的李衝、韓顯宗、李彪便是三位「賢才主義者」,他們認為:門第不過是先祖恩蔭,對國家並無益處,對國家有益的只能是賢才。
  • 漢朝這個皇帝文治超過漢文帝,武功超過漢武帝,為啥史上並不知名
    漢宣帝劉詢文治武功在西漢王朝也可謂首屈一指,文治超過漢文帝,武功超越漢武帝,但是在個人知名度上卻遠不如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武帝劉徹等人,甚至還不如漢景帝劉啟和漢昭帝劉弗陵等,這是為什麼呢?有的人認為這是由於漢宣帝為人比較低調,其實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評論歷史上的帝王是史學家和文人墨客等,皇帝高調不高調不在評選之例,因為這不由他們做主,漢宣帝之所以不太知名,主要是相比於其他幾位皇帝,漢宣帝做的開創性的事情比較少,他做的事大多都是水到渠成之下的推進事項。
  • 《中國》第八集《融合》,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拉開民族融合的大幕
    自幼習儒,堅定漢化由於北魏「子貴母死」的制度,拓跋宏自幼便由馮太后撫養。馮太后視拓跋宏為己出,傾注全力培養。她認為漢化才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唯一出路,於是安排拓跋宏從小學習儒家經典,拓跋宏的心中自幼被播下漢化的種子。
  • 詩經《簡兮》:一首諷刺君王不能任用賢才的詩
    這是一首諷刺衛宣公不能任用賢才的詩。那麼就讓我們來看一下詩中的主人公是一個怎樣的賢才吧。主人公應是一個略有傲氣之人,他高大魁梧、武藝超群,且儀表堂堂。他想把這一身的本領獻於君王,為其開疆拓土,守衛山河。但他不屑從小兵做起,他想受到君王的重用,被委於重任。所以他才想方設法的成為了這次君前演舞的領舞,他想在君王面前展示自己的勇武,讓其知曉自己的能力。
  • 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蘇綽出身武功大族,為三國時曹魏侍中蘇則的九世孫,其家族歷代都擔任二千石的官員。其父蘇協,曾任武功郡守。蘇綽少年時喜好學習,博覽群書,特別擅長算術。蘇綽的堂兄蘇讓出任汾州刺史時,西魏丞相宇文泰在東都門外為他餞行。
  • 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因何晚年會犯如此多的錯誤?
    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無不受到後世推崇,使得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是繼開國皇帝劉邦後又一位偉大的皇帝。這麼一位偉大的皇帝,為什麼在其統治的末期,會犯下那麼多的錯誤?劉徹是繼漢高祖劉邦後的又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政績也是備受推崇,令當時的漢朝的實力達到了空前的強大,經濟也是相當的繁榮。
  • 北魏孝文帝的悲哀:一代雄主治得了天下,卻治不了出軌的皇后
    一、孝文帝的仁慈孝謹與雄才偉略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後改姓元),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的第六位君王。生於皇興元年(公元467年)八月,3歲時被立為皇太子,5歲時,獻文帝退位自稱太上皇,把皇帝之位禪讓給了他。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六月,馮太后毒死獻文帝,臨朝稱制,當時拓跋宏年方10歲。
  • 一樽毒酒——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對幽皇后馮潤最後的溫柔
    ,北方再次分裂,拓跋氏子孫拓跋珪也舉兵復國,史稱「北魏」。 北魏第三任皇帝拓跋燾憑藉祖父和父親留下的基業,加之自己的雄才大略、軍事才幹,經過近20年的統一戰爭,最終統一了北方,從而與南方的劉宋政權並立,形成南北朝對峙的格局。 拓跋燾被害後,文成帝拓跋濬、獻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繼登基,孝文帝拓跋宏繼位後,在嫡祖母馮太后的輔佐下,北魏經濟急速發展,為隋唐統一奠定了基礎。
  • 一位明智的帝王,必須要學會任用賢才,李淵可算是個行家
    一位明智的帝王,必須要學會任用賢才,這一方面李淵可算是個行家一個人就算是有再大的本事,憑藉一個人力量也是幹不成什麼大事的。他們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學會招攬人才,使得很多賢能之人能助自己一臂之力。李淵在這件事上可是做得十分好的。
  • 同樣是推行漢化,為什麼清朝和北魏的結果完全相反
    全面漢化的北魏在拓跋宏死後35年就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而部分漢化的清朝,自入關後國祚長達268年,雙方漢化的成敗一目了然。 北魏和清朝在民族性上顯然不在一個頻道。拓跋宏遷都洛陽後,帶頭穿著漢族服飾,並向群臣「班賜冠服」。這位皇帝宣布漢語為「正音」,鮮卑語為「北語」,明確要求「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 太和二十年 (公元496 年)正月,拓跋宏下令:「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複,皆改之。」
  • 「擴張」建國,「仁政」治國,居魯士大帝的文治武功締造波斯帝國
    因此一代大帝國的蒸蒸日上,必然少不了一個有著文韜武略的君主。波斯帝國也曾是歷史上的大帝國,從其建立到崛起就要歸功於居魯士大帝的文治武功。 波斯最開始一直臣服於其他王國,只是個不起眼的小國度。而居魯士也和波斯的命運幾乎如出一轍,自小便深受神諭給其帶來的磨難,此後才逐漸一步步變得強大,最終將波斯從一個小小的附屬鑄就成了一代大帝國。
  • 鳩摩智何時才算一代高僧?答案是武功全失後
    如果僅按這兩個關鍵詞來看,鳩摩智絕對是一代高僧。而從鳩摩智出場時的相貌來看,也絕對是個寶相莊嚴的大德高僧。然而再從鳩摩智此後的行徑來看,他根本就不配高僧的稱號。在天龍寺中,鳩摩智求取六脈神劍劍譜,說是有一知己慕容博向來推崇六脈神劍,他便想借劍譜酬知己。
  • 為什麼說天下武功出少林?
    小說方面,少林武功出神入化,一覽眾山小《天龍八部》中,玄慈佛法精湛,武功修為高,輕鬆化解五臺山清涼寺神山上人和吐蕃國師鳩摩智的挑戰。而無名掃地僧更是輕鬆化解蕭遠山和慕容博的對決,並且「秒殺」二人,蕭峰威震當世一部分原因就是跟了少林玄苦大師學藝。
  • 解密從古至今北方武功獼猴桃的傳奇聰明果的由來
    武功,后稷教稼之地,物產豐盈,人傑地靈。大漢蘇武,忠貞仁臣,太宗世民,誕於斯地,文治武功,天下歸心,造就開元盛世。據傳,太宗自小便服食獼猴桃,體質日漸強盛,文採照人;隨父從軍,不忘食之,勇冠三軍,文韜武略,日臻純熟,一代名君,因此造就。而後,才人武媚,侍寢偷食,頓悟帝王秘事,託人尋之。
  • 北魏歷代皇帝列表,北魏歷代皇帝的年號及廟號,北魏怎麼滅亡的
    此外因為北魏是遊牧民族,歷史上北魏皇帝大多短命。獻文帝拓跋弘 -- 孝文帝拓跋宏 -- 宣武帝元恪 -- 文景帝元愉 -- 孝明帝元詡 -- 隱帝元法僧少帝元釗 -- 文穆帝元勰 -- 孝宣帝元劭 -- 孝莊帝元子攸 -- 順帝元顥 -- 惠哀帝元曄節閔帝元恭 -- 順文帝元朗 -- 武穆帝元懷 -- 出帝元修
  • 人們常說:天下武功出少林!但你知道他的後半句嗎?被打臉了!
    少林寺的由來我國有一聞名於世的武寺,也就是少林寺,它主要於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戰國時期被建立,直到建立過後三十年,著名的菩提達摩才開始來到少林寺,而後由於自己對於佛理的研究已經十分高深了,同時武藝又十分出彩,於是他在這裡把發揚了起來,一度成為佛教的高光時刻,只要是中原地區有信佛教的,
  • 文治超武帝的漢宣帝為何名氣不大?其實他能配享此廟號已比肩武帝
    漢宣帝是漢武帝子孫,開創了西漢中興局面的帝王,他在位時期降服匈奴,平定西羌,建立西域都護府,可以說是西漢綜合國力最為強盛的時期,說他文治超過漢武帝也不為過,但是為什麼他的名氣遠沒有武帝那麼大呢?
  • 紀錄片《中國》第八集播出,北魏孝文帝促成民族大融合
    自幼習儒,堅定漢化由於北魏「子貴母死」的制度,拓跋宏自幼便由馮太后撫養。馮太后視拓跋宏為己出,傾注全力培養。她認為漢化才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唯一出路,於是安排拓跋宏從小學習儒家經典,拓跋宏的心中自幼被播下漢化的種子。但北魏的鮮卑貴族卻無法容忍權力被分割,與漢人重臣衝突激烈。漢化並不容易。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努力實施太和改制,有效緩解民族隔閡
    拓跋宏在位初期因年齡小,其嫡祖母馮太后以他的名義頒布措施。馮太后足智多謀,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才能,自太和元年(公元477年)以後,為改變前朝的腐敗現象,她開始在社會風俗、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有意識地進行漢化,這些有效地改革措施,給北魏社會帶來重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