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梟
上世紀90年代起,隨著全球化的日益發展,各國間的聯繫日益加深,不論是經濟、科技、教育還是社會都受到了全球化的影響。對於「全球化」的觀感是好是壞,目前仍是見仁見智,例如全球化對於本土文化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全球化可以大大推進本土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但也會使得本土文化的內涵與自我更新能力逐漸模糊與喪失。
從最初的進出口貿易,到如今的一帶一路,我國積極參與並受益於全球化的進程,同時也持續為之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由於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加之人口眾多,勞動力低廉等因素,吸引了大量外資來到中國投資建廠。這些外資來到中國後,不僅為我國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同時也為我國製造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石。經過數十年的沉澱,我國製造業已經處於世界一流水平,在全球產業鏈中也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製造業的推動。而如今,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勞動力、土地等成本有所上升,越來越多的外企開始尋找新的合作對象。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製造業能否蓬勃發展,取決於人口紅利,勞動力越充足,製造業發展也就越快。也正是因為如此,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在近年來出臺了不少優惠政策,並依靠相對低廉的勞動成本,吸引到不少外資投資建廠,三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然而如今,那些離開中國,前往印度、越南等國建廠的企業卻紛紛開始後悔了,甚至想要重回中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這些企業來到印度、越南等國最大的目的,便是低價勞動力。但到了之後才發現,現實遠不如理想那般豐滿。以印度為例,雖然勞動力成本低,但不論是工人技術,還是勞動效率,都並不理想。總體算下來,還是中國的性價比更高。而越南近年來的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上漲,與中國相比,優勢也並不明顯。
其次,由於這些國家的製造業正處於發展階段,整體產業鏈並不完善,與我國相比要差上很多。甚至一些複雜的加工步驟,還要運往我國進行加工。勞動力成本升高,產業鏈不完善,讓不少企業都感到後悔,想要回到中國。
除了外資的主動撤離之外,還有不少國家在號召本國企業離開中國,回歸國內發展。以日本為例,今年4月8日,日本宣布將在「補充預算」中撥款2200億日元協助日企撤離中國。而在今年7月,日本方面再次表示,已有包括愛麗絲、夏普在內的87家企業獲得730億日元撤離補貼,其中57家將回歸日本本土,30家遷往東南亞地區。在此之後,將會陸續有第二、第三批撤離企業,補充預算將於本年內全部補貼。
但即便是政府補貼,絕大多數企業依然不願離開中國。此前曾有記者採訪外資企業負責人,負責人直接表示:我以我工廠為中心點,在半徑三百公裡範圍內,可以找到我們產品的所有配件,我為什麼要搬走?再加上良好的基礎設施,產品又能快速運輸,幹嘛要搬走?
完整的產業鏈,正是我國製造業最大的優勢。對於很多企業來說,中國製造就是最好的選擇,不論從價格、質量還是技術上來講,中國製造的優勢都十分明顯。也正是因為如此,美國曾多次要求蘋果等企業撤離中國,回歸美國發展,但卻也遭到了多次拒絕。
對於外資撤離這一問題,商務部相關發言人也是表示,中國沒有也不會出現,大規模外資撤離的情況。很多外國投資者,依然看好中國市場,在中國長期投資的信心沒有改變。此番回應,也為我國製造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本文由大話企業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