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北海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1-2020年)的...

2021-01-12 北海政府網

北政發〔2012〕21號

北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北海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管委會,市直各事業、企業單位:
  《北海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已經市十四屆人民政府第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二日

第一章 地質災害防治現狀與面臨的形勢
  
  一、地質環境背景
  (一)北海市概況。
  北海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瀕臨北部灣,位於東經    108°50′~109°47′、北緯20°54′~21°55′ 之間。國土面積約3337平方公裡,轄一縣三區(合浦縣、海城區、銀海區、鐵山港區),總人口約162萬人。
  (二)氣象水文。
  北海市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地處低緯度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季風型海洋氣候區,夏季盛吹偏南風,空氣暖溼,高溫多雨,冬季多吹偏北風,低溫乾燥。全市年平均氣溫22.6℃,7~8月份氣溫最高,多年極端最高溫37.1℃,極端最低溫2℃。
  北海市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703.0mm,降雨多集中於4~9月。境內河流、水庫眾多,主要分布在合浦縣境內,地表水資源分區屬桂南沿海諸流域區,區內共有大小河流93條,總長558.1km。其中集雨面積25km2以上的河流有23條,縣內流域面積2323.6km2,年平均徑流量為287.75m3/s。最大的河流為南流江,幹流全長287km,流域面積9704km2,其中合浦縣境內幹流長約100km,流域面積1381.2km2。調查區內水庫約39座,其中大型水庫1座(不含合浦水庫),中型4座,其餘均為小型。洪潮江水庫是調查區內最大庫容的水庫,集雨面積約400 km2,總庫容7.03億m3,有效庫容3.0億m3。
  (三)地形地貌。
  北海市位於廣西南部沿海地區,瀕臨北部灣。東北部為壟狀丘陵,海拔一般100~200m,最高為492.8m;西北部大部分為壟狀丘陵,海拔一般為50~100m,最高為154m,局部波狀丘陵標高一般50~80m;中部和南部大部分為新生代鬆散層組成的傾斜平原,其中部為北東走向的隆起帶,標高為45~120m。整個地形為北高南低和東北高西南低,由北部的丘陵逐漸過渡為殘丘、平原直至沿海灘涂。平原標高一般為10~40 m,灘涂標高一般為1~5m。南部海上分布有潿洲和斜陽兩個海島,為火山緩丘地貌。
  (四)地層巖性。
     北海市除廣泛分布第四系外,其餘出露的地層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白堊系和第三系等。巖性主要為第四系和第三系的鬆散土體,巖性主要為粉質粘土、粘土、礫砂等,其次為砂巖、泥巖、頁巖、碳酸鹽巖和花崗巖、火山角礫巖和玄武巖等。具體各地層巖性及分布情況詳見表1-1。
  (五)地質構造。
     北海市位於新華夏系第二沉降帶的西南端與南嶺緯向構造帶的複合地帶,按照各類構造形跡的性質、規模和排列關係,將其分為隸屬於華夏系構造、東西向構造和北西向構造。
     1.華夏—新華夏系。 
  該構造體系為調查區的構造主幹骨架,由一系列北東向的褶皺和斷裂所組成,伴生有不同時期的巖漿巖。在地貌上反映為:走向北東的山脈、盆地和西南走向的主要河流。如合浦斷陷盆地、南康盆地、十字路隆起帶、公館向斜盆地、南流江等。
  2.東西向構造。 
  該構造主要分布在調查區北西部的星島湖周圍,褶皺多呈長條狀、線狀,走向近東西向,白沙盆地也呈近東西向展布。
  3.北西向構造。 
  僅見於斷裂構造,遍及整個調查區。北西向斷裂通常切割華夏—新華夏系和東西向構造,表明其發育時期較晚,斷裂規模一般較小,均具壓扭性特徵。
  (六)工程地質巖組。
  根據北海市各巖土體的成因、建造類型、巖性、結構、巖石強度,以及巖土體的組合關係,調查區巖土體劃分為:鬆散土體、碎屑巖類、碳酸鹽巖類和巖漿巖類四大類型,五個工程地質巖組(表1-1)。
    (七)人類工程活動。
  北海市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影響的主要有建房、礦山開採、交通和水利建設以及地下水開採等。
  丘陵地區削坡建房和渠道開挖邊坡的坡度較陡,一般在60°~80°之間,邊坡開挖後大多數未進行防護治理,強降雨時引發滑坡、崩塌產生的可能性大。公路削坡的坡度稍緩,一般50~60°鐵路削坡腳較陡,但一般都採取護坡措施。這些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破壞程度較高,開挖邊坡大部分為土質邊坡,強降雨時容易引發滑坡、崩塌。
  礦山以粘土礦和石灰巖為主,粘土礦開採主要影響環境,其次是破壞道路,石灰巖開採主要是大量抽排地下水而引發巖溶地面塌陷。
  二、地質災害現狀
  (一)地質災害類型。
  根據《北海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和《合浦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以及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情況,北海市現狀的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縫、海水入侵等五種類型。
  (二)地質災害規模。
  我市發生的滑坡、崩塌規模一般比較小,崩塌規模除南流江河岸崩塌及個別邊坡崩塌相對較大(500~1000m3)外,其餘都小於100m3,大部分的崩塌規模為10~50m3之間;滑坡規模相對較大,但均小於10000m3,一般以100~500m3之間為主。不穩定斜坡的規模約800~1000m3。巖溶地面塌陷規模均為小型,陷坑面積一般為1~30m2,最大不超過100m2。調查發現地裂縫1處(3條),長80~200m,寬0.3~1.5m,深約1~5m。
  根據《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基本要求》實施細則(修訂稿)(以下稱實施細則)有關劃分標準(表1-2),調查區內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地面塌陷、地裂縫的規模均為小型。
  (三)地質災害分布規律。
  1.空間分布規律。
  (1)崩塌的分布規律。全市共有崩塌地質災害點109處,崩塌主要分布在衝洪積平原及河成高階地、丘陵,其次是南流江河岸、海蝕崖等。其中衝洪積平原及河成高階地76處,丘陵區18處,南流江河岸(含海堤)崩塌8處,海蝕崖7處。各類地貌的崩塌分別佔崩塌總數的69.7%、16.5%、7.4%、6.4%。崩塌體的巖性大部分為第四系鬆散土體。
  (2)滑坡的分布規律。滑坡共32處,其中,丘陵區31個,佔滑坡總數的96.9%,只有1處發生在河成高階地的前緣,佔滑坡總數的3.1%。
  (3)地面塌陷的分布規律。地面塌陷均為巖溶塌陷,共發現13處,其中11處分布在閘口~公館一帶的巖溶殘丘谷地中,2處分布在山口鎮北側。大部分以塌陷群的形式出現,每處陷坑一般3~7個不等,最多可達20多個,每個陷坑相距約5~20m左右。以上巖溶塌陷大部分分布在採石場及開採井周圍。
  (4)不穩定斜坡(含危巖)。調查中發現有3處不穩定斜坡,主要分布在斜坡較陡的丘陵區和海蝕崖地帶。其中2處分布在合浦縣北東部較陡的丘陵區,1處在潿洲島海蝕崖地帶,明顯受地形地貌限制。
  (5)地裂縫的分布規律。在合浦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調查中發現一處地裂縫,分布在山口鎮新圩村委新圩村附近,地貌為火山緩丘,巖性為玄武巖風化層。共有裂縫3條。
  (6)海水入侵的分布規律。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合浦縣西場鎮至沙崗鎮以南一帶、黨江鎮的大部分地段。地貌上基本屬河口三角洲及海積階地,分布範圍約163km2,沿海岸縱深約3~13km,寬約28km,基本屬自然入侵;市區的海角大道及僑港鎮的海水入侵面積約2.3km2,主要是不合理開採造成的。
  2.時間分布規律。
  崩塌、滑坡一般發生在每年的7~8月份,尤其是颱風伴隨強降雨的情況下,發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最大。巖溶地面塌陷除人為因素外,主要發生的時間是在枯水期12月至翌年的1、2月份。
  (四)地質災害引發因素。
  1.降雨。
  降雨是引發崩塌、滑坡的主要因素。從調查的109處和32處滑坡點看,均集中發生在6~8月份的雨季,一次強降雨過後就會造成多處邊坡崩塌、滑坡,調查區的崩塌、滑坡絕大部分都發生在7~8月份。
  2.人類工程活動。
  崩塌、滑坡、巖溶地面塌陷與人類工程活動密切相關,尤其在丘陵區,天然狀態下斜坡穩定性比較穩定,丘陵區12處邊坡崩塌和28處滑坡均發生在人工開挖邊坡上,主要是人工開挖邊坡,形成臨空面,破壞了斜坡天然狀態下的穩定性。人類工程活動是導致崩塌、滑坡的重要因素。巖溶地面塌陷大部分是大量抽排地下水引起的。
  (五)地質災害災情。
  根據《北海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和《合浦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以及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情況,截至2010年,全市發生的地質災害和潛在地質災害隱患共有158處(表1-3),造成9人死亡,破壞房屋52間,直接經濟損失約178.11萬元。其中滑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36.9萬元;崩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123.21萬元;地面塌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13.9萬元;地裂縫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0.1萬元;不穩定斜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萬元(為HP-60不穩定斜坡點的前期滑坡損失)。受各類地質災害威脅的人員共1352人,受威脅財產共計1449.29萬元。其中威脅最嚴重的災種是崩塌(主要是南流江河岸崩塌),共威脅人員1196人,威脅財產1265.19萬元;其次為滑坡,共威脅人員38人,威脅財產76.6萬元。地質災害直接造成的損失和威脅情況詳見表1-4。根據地質災害災情分級標準,北海市現狀地質災害災情全部為小型(災情和險情分級標準見表1-5)。另外,海水入侵造成海角大道以西一帶的民井(機井)變鹹,被逼關閉,僑港鎮部分民井(機井)變鹹關閉。
  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成就及存在的問題
  (一)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
  市、縣區設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由市、縣區分管領導擔任組長,辦公室設在各級國土資源局。市國土資源局按計劃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對規模不大,但危險性較大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積極籌措經費進行應急治理。
  (二)地質災害調查工作。
     合浦縣和北海市於2007年和2008年先後開展了1:10萬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對全市發生的突發性地質災害進行調查;2010年對地質災害隱患進行了全面排查。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有關規定,對沒有進行評估的新建和擴建的項目不予審批,對評估過的項目進行備案。
  (三)群測群防體系建設。
  通過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後,我市建立了群測群防體系網絡,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有序進行,堅持每年汛期進行地質災害巡查(群測群防地質災害點詳見表1-6)。
  市、縣區成立群測群防網絡指揮中心,由分管領導任指揮長,建立群測群防網絡系統。鄉鎮一級設群測群防網絡指領導小組,村委一級設群測群防網絡監測小組,各村具體落實各相關責任人、監測人及各項防治措施,形成市、縣區、鄉鎮、村四級群測群防體系。對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村民發放明白卡和避險卡,編制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並廣泛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和培訓工作,使監測人員掌握各種地質災害類型的監測方法,增強了村民的防災意識,提高村民的防災能力。
  (四)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每年汛期,市國土資源局均組織赴各個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村進行險情巡查,給受威脅的村民發放應急避險表和明白卡,向群眾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指導監測人進行監測。安排人員到各鄉鎮國土所進行24小時值班,做好颱風和強降雨等突發氣候主要隱患點指揮和動員群眾撤出準備。編制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及防災預案,建立災情速報制度,及時編寫調查簡報。但由於各種原因,至國土、氣象、水文等部門尚未建立預報預警網絡。
  (五)勘查治理工作。
  自2007年完成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以來,我市對南流江石灣河段東邊江村河岸崩塌(HP-23)治理(該災害隱患點為水利部門治理)、曲樟中學崩塌(T02)、閘口中學崩塌(T05)、赤江中學崩塌(BH-14)等4處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工程治理,搬遷避讓2處(HP-046、HP-053,其中HP-53隻搬遷一部分),應急治理7處(HP-059、T003、T004、T006、T007、BH-059、BH-060)。在資金比較緊缺的情況下共投入治理費用約35萬元(不含水利部門的治理費用),減少受地質災害威脅人數281人(已治理(含應急治理)的災害點詳見表1-7);鐵道部門也及時治理芋萌塘鐵路邊坡崩塌(HP-020),確保鐵路暢通。
  (六)存在問題。
  1.主要是地質災害防治資金不足,原區劃報告中防災預案的10個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大部分未得到有效治理。
  2.由於各種原因,北部灣地質環境監測站及氣象、水利、廣電等部門未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
  四、地質災害面臨的形勢
  我市瀕臨北部灣,每年都遭受熱帶風暴(颱風)的影響,強降雨較多,局部地段發生地質災害。如合浦水庫滑坡、合浦縣曲樟鄉黃坭塘村崩塌,都是由於颱風伴隨強降雨的情況下發生的。潿洲島南灣街的海蝕崖,由於風化和根劈作用,形成危巖,造成崩塌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範圍也在不斷擴大,危險程度也不斷增加。

第二章 規劃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貫徹執行中央「人口、資源、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強領導,認真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網絡,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和培訓,提高群眾抗災防災能力,科學地有計劃地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綜合治理。
  二、原則
  (一)實行「以人為本、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二)堅持因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誰誘發誰治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由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治理的原則。
  (三)實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兼顧一般」 的原則。
  (四)與北海市社會經濟發展及規劃相結合的原則。
  (五)根據地質災害類型、危害程度等因素按輕重緩急,選擇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分步實施治理的原則。
  (六)採取專業隊伍與當地群眾相配合、技術措施與行政措施並舉的原則。
  三、具體目標
     以縣、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和截至2010年末止調查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依據,結合地質災害的規模、危險性和危害程度等,進行分批分期治理。目前需治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有74處,其中近期(2011~2012年)治理25處,中期(2013~2015年)治理25處,遠期(2016~2020年)治理24處。各期治理的具體隱患點詳見表2-1。
  (一)近期(2011~2012年)防治具體目標。
  1.明確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是建立和健全群專結合監測網絡、進行地質災害科學防治與綜合治理的依據,經批准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是我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必備的組成部分。
  2.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防治監督管理體系和縣、鄉鎮、村、屯四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
  3.建立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指揮系統,加強裝備建設,全面提高快速反應和應急處能力。
  4.治理地質災害隱患點25處,確保約1044人免受威脅,約1187.5萬元財產免受損失。
  5.加強對地下水水源地的地下水動態監測,在禾塘村、龍潭村水源地和潿洲島增加地下水動態監測點,防止海水入侵地下水,確保地下水正常開採。
  (二)中期(2013~2015年)治理具體目標。
  1.加大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及有關法規的宣傳力度,培養高素質的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與監測隊伍,使人為引發地質災害日益突出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
  2.建設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系統,實現在汛期預警預報,及時為政府和社會提供服務,為防災減災提供基礎信息。
  3.開展重點防治區、旅遊景區、礦山等專項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更加精確基礎資料。
  4.治理地質災害隱患點25處,確保約24人免受威脅,約57萬元財產免受損失;修復危險路段約900m,恢復和保護(防止擴大對農田的破壞)農田約15畝。
  (三)遠期(2016~2020年展望期)治理目標。
  1.建立相對完善的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提供主要地質災害信息的適時查詢。
  2.建設和完善我市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建成現代化專業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系統,使其符合向社會提供地質災害信息服務的要求。
  3.治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24處,使被毀壞的農田及道路得到恢復。
  
第三章 地質災害防治主要任務

  一、地質災害調查評價
  根據《北海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和《合浦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基本查明了地質災害隱患的分布發育規律、形成條件、誘發因素、穩定狀態及危害程度,並劃分5個地質災害中易發區、7個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和1個地質災害不易發區。
  目前,已調查的地質災害點158處(含已治理的),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帶的曲樟、公館、白沙、常樂等鄉鎮,其次分布在南流江河岸、沿海斜坡陡坎處及潿洲島(見附圖1)。根據地質災害災情、險情的分級標準,我市的地質災害均為小型,險情為大型的有3處(HP-016、HP-017、HP-023,其中HP-023已治理),中型的有4處(HP-036、 HP-053、HP-059、HP-060,其中HP-053、 HP-059已搬遷),其餘的均為小型。在所有的地質災害點中直接威脅和影響到學校的3處(已治理)、醫院1處(已作應急治理)、村莊26處(已搬遷避讓2處、應急治理3處)、主要公路5處、鐵路1處(已治理)、旅遊景區3處、水庫1處(已作應急治理),其餘的災害點多分布在鄉村道路邊坡及渠道邊坡。
  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建設
  我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已完成,已建立縣、鄉鎮、村、屯四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體系,但未達到與氣象、水利、廣電等有關部門協作,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發布機制,及時發布預警預報信息的要求。因此,要在加強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建設,不斷完善地質災害點及防治成果等基礎資料庫建設的同時,大力推進地質災害防治信息資源的集成、整理、利用與開發,促進信息共享,實現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網絡化、信息規範化、數據採集與處理自動化,提高政府決策和快速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為地質災害防治全過程提供信息保障。
  三、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與救援系統建設
  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指揮系統,建立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分級管理、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編制與修訂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基本形成橫向到人(監測負責人),縱向到點(災害隱患點)的預案體系。由衛生、公安、國土資源、水利、民政、交通運輸等相關部門組成應急小分隊和應急處置救援隊伍,加強裝備建設,全面提高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
  四、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和搬遷(避讓)措施
  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和搬遷(避讓)措施的制訂要與經濟開發區建設、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新農村建設(主要是危房改造)、小城鎮建設、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土地整理、防洪等項目相結合。南流江河岸崩塌、常樂鎮黃竹角村的渠道邊坡滑坡等由水利管理部門負責,在防洪措施中應優先考慮;黃竹角村搬遷避讓、曲樟鄉坡禾角、黃坭塘村的崩塌等應列入新農村建設中綜合治理;礦山開採毀壞的鄉村道路應與礦山治理相結合。屬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由「誰引發,誰治理」,屬自然因素造成的由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治理的原則,受威脅80人以上或資產100萬元以上的地質災害治理,由自治區負責;受威脅30人以下或資產3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治理,由縣級政府負責;受威脅30~80人或資產30~100萬元的由市級政府負責。
  五、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
  根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要求,認真做好「十有縣」建設。
  (一)成立由分管縣、區長為組長,縣、區國土資源局局長為副組長,有關部門和各鄉鎮為成員單位的領導小組,並設立地質災害防治辦公室。
  (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穩定的經費渠道。
  (三)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全面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排查調查,及時發放防治工作明白卡和防災避險明白卡,明確險情發生時的撤離信號、路線和安置場所。
  (四)進一步完善落實汛期地質災害值班、監測、巡迴檢查以及災情險情速報四項制度。組織做好險情巡查,督促各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員在汛期每天監測一次,雨水季節要加密監測。
  (五)定期組織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使基層幹部和群測群防人員做到「四應知」(應知隱患點情況和威脅範圍,應知群眾避險場所和轉移路線,應知險情災情報告程序和辦法,應知災害點的監測時間和次數)和四應會(應會識別地質災害發生前兆,應會使用簡易監測方法,應會對監測數據記錄分析和初步判斷,應會指導防治和應急處置)。積極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教育,豐富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知識,增強地質災害防範意識和臨災自救、互救能力。
  (六)加強部門合作。氣象部門要對降水和風力變化情況等氣象信息進行分析預測並及時報國土部門,國土部門對地質災害發生和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分析,同時聯合要在電視臺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並將預報信息利用電話、手機簡訊等形式通知防治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
  (七)落實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鄉、村、屯群測群防責任人和監測員,監測情況要記錄完整,發生險情、災情時要及時上報並妥善處置。
  (八)在具備安裝條件的隱患點安裝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器材,要加強日常管理和維護,提高監測技術水平和監測準確率,確保監測預警儀器正常運轉。
  (九)在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醒目位置設置警示牌、張貼宣傳畫,為群眾提供警示信息。
  (十)市地質環境監測站要提供技術支撐,加強地質災害應急專家隊伍建設,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研究,探索規律,總結經驗,發揮專家諮詢會商作用,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科技水平。
  
第四章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重點防治區劃分

  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
  根據《北海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和《合浦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的方法和依據,結合近年來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分布情況,將全市劃分5個地質災害中易發區、7個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和1個地質災害不易發區。
  (一)地質災害中易發區。
  1.山貝~曲樟崩塌、滑坡中易發區(B1-1)。
  位於我市北部的丘陵區,山貝~曲樟及黃京坑一帶。在行政區劃上,主要分布於閘口鎮以北~曲樟鄉~公館鎮西部至北東部以及白沙鎮的北部,面積約356km2,佔調查區總面積的10.67%。該區地貌類型為壟狀丘陵,地面相對高差多為50~100m。區內出露的巖性主要為志留系和泥盆系的泥質砂巖、粉砂質泥巖;區內現狀地質災害較發育,已發生的地質災害均為滑坡、崩塌,共34處,另有2處為不穩定斜坡,規模均為小型,災害點密度為0.095處/km2;現狀地質災害未造成人員死亡,毀壞房屋44間,直接經濟損失60萬元,潛在威脅人員244人,潛在經濟損失約152.8萬元。
  2.南流江河岸崩塌中易發區(B1-2)。
  主要沿南流江兩岸呈條帶狀分布,面積約107km2,佔調查區總面積的3.2%。該區主要為河流階地,其次為河口三角洲,地面標高一般為3~10m,地形平坦開闊,分布的巖性主要為粉質粘土、粘土和礫砂。洪水期河水對河岸的侵蝕強烈,河岸崩塌加快,崩塌體積一般為200~1000m3。該區初步調查有崩塌災害8處,災害點密度為0.075處/km2;災情為小型,主要是破壞河岸農田和河堤,直接經濟損失約24.5萬元;險情重大,主要是威脅南流江兩岸居住的村民,受威脅人口約919人,受威脅財產約965.7萬元。
  3.冠頭嶺崩塌、滑坡中易發區(B1-3)。
  位於海城區西端冠頭嶺一帶,面積約3km2,佔調查區總面積的0.09%。該區地貌為壟狀丘陵,山頂標高120m。分布的巖性主要為砂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區內現狀地質災害較發育,已發生的地質災害有滑坡、崩塌,現狀共發育3處,規模均為小型,災害點密度為1處/km2;現狀地質災害未造成人員死亡,沒有房屋毀壞,直接經濟損失0.2萬元;威脅人員9人,潛在經濟損失約1.5萬元。
  4.灣仔~滴水崩塌中易發區(B1-4)。
  分布於潿洲島南部的灣仔~滴水一帶,面積3.5km2,佔調查區總面積的0.1%。該區地處火山緩丘區,南部臨海邊緣由於海浪長期衝刷侵蝕作用,形成海蝕陡崖,陡崖高10~45m,坡度近直立。出露的巖性為沉凝灰巖、火山角礫巖,玄武質沉凝灰巖。坡頂平緩處,坡殘積厚度1~8m,巖性為紅色粉質粘土、粘土。現狀地質災害較發育,調查發現該區崩塌(含隱患點)6處,不穩定斜坡1處,規模均為小型,災害點密度為2處/km2;現狀地質災害造成9人死亡,3間房屋被毀壞,直接經濟損失8.1萬元;威脅人員56人,潛在經濟損失約65萬元。
  5.閘口~公館地面塌陷中易發區(B4)。
  分布於閘口鎮南側~公館鎮周圍一帶,面積120km2,佔調查區總面積的3.60%。該區地處公館向斜盆地內,盆地沿構造線方向呈北東~南西向展布。盆地寬約3.5~5.5km,長約30km,向斜軸部為巖溶殘丘谷地地貌類型,兩側為衝積平原。巖溶殘丘谷地地面標高一般小於50m,殘坡積覆蓋層厚度約0~5m不等。出露巖性為泥盆系中~上統和石炭系下統的灰巖、白雲質灰巖、泥質灰巖夾粉砂巖、頁巖,地下水埋深0.5~2.0m。10~50m的巖溶較發育。調查發現該區巖溶塌陷11處,規模均為小型,災害點密度為0.09處/km2。該地段採石場較多,全為露天凹型基坑開採,在開採過程中要大量抽排地下水,造成採石基坑附近出現多處地面塌陷,塌陷多以群體出現,各陷坑表面形態多為近圓形、長條形或不規則狀,直徑一般為1~5m,邊長3~15 m,深度一般2~3 m,最深6m。巖溶塌陷未造成人員傷亡,主要危害是破壞農田,直接經濟損失約12.9萬元;威脅人員約18人,潛在經濟損失約41.5萬元。
  (二)地質災害低易發區。
  1.西場~新路口~大嶺腳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1-1)。
  分布於南流江北西側的全部地區,在行政區劃上為西場鎮、烏家鎮和星島湖鄉~石灣鎮北部~常樂鎮西部一帶,面積897km2,佔調查區總面積的26.88%。該區地貌類型北西部為壟狀低丘,南東部為高臺地、河成高階地、河成低階地和海積階地。整個區的地勢為北西高、南東低,標高一般為5~100m,由北西向南東緩緩傾斜。
  該區壟狀低丘出露的地層巖性以粉砂質泥巖、泥質砂巖、頁巖等為主,全風化層厚度一般3~5m,局部達10m,人類工程活動一般,對地質環境的破壞程度一般。高臺地、河成高階地、河成低階地和海積階地地勢平坦開闊,分布的巖性主要為第三系Ey和第四系Q2b、Qh的粉砂質粘土、粘土和礫砂層。由於地表匯水形成的坡面流對地表的衝刷比較強烈,在高階地和高臺地的前緣地帶形成多處崩溝。崩溝是漸發性的,每年約以0.5~3m的速度向後緣侵蝕。粘土基坑的人工開挖邊坡,主要是破壞林地和鄉村道路,對居住的居民和房屋沒有構成威脅,但崩塌危及道路,對過往車輛構成一定的威脅,崩塌隱患直接威脅邊坡下的施工人員。
  該區的地質災害類型均為崩塌、滑坡,共有23處,規模均為小型,災害點密度為0.026處/km2;地質災害未造成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約43.7萬元;受威脅人口約12人,受威脅財產39.6萬元。
  2.常樂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1-2)。
  該區分布於常樂鎮附近,面積約37km2,佔調查區總面積的1.11%。地貌類型為高臺地,標高一般為10~30m;巖性為粉質粘土、礫(卵)石、礫砂。調查發現公路開挖邊坡崩塌2處,規模40~50m3,災害點密度為0.054處/km2,主要危害是破壞林地和堵塞公路的排水溝;直接經濟損失約0.2萬元,威脅財產0.1萬元。
  3.白沙~沙田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1-3)。
  分布於白沙鎮~山口鎮~沙田鎮一帶,面積371km2,佔調查區總面積的11.12%。調查發現地質災害點10處,其中崩塌7處,地面巖溶塌陷2處,地裂縫1處(3條),規模均為小型,災害點密度為0.026處/km2。該區地貌類型較多,主要有波狀低丘、河成高階地、海積階地和火山緩丘等,地面標高除海積階地較低(3~5m)外,其餘標高一般10~50m,地形平坦開闊。地層巖性分布比較複雜,主要為第三系Ey、Q1z和第四系Qh、Qm的粉砂質粘土、粘土和礫砂層;其次為白堊系上統的火山碎屑巖和南部新圩的火山噴發的玄武巖,在山口鎮及其北、西部的河流高階地下伏有碳酸鹽巖。災害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3.7萬元,潛在威脅人口4人,潛在經濟損失約48.3萬元。
  4.鬥雞村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1-4)。
  位於中部、冠頭嶺~士字隆起帶中部的鬥雞村一帶,面積約24km2,佔調查區總面積的0.72%。該區地貌為壟狀丘陵,山頂標高172.9m,相對高差130m,斜坡坡度一般25~30°,局部達40°,屬陡坡地形,植被較發育。分布的巖性主要為砂巖、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該區人類工程活動一般,有零星開採建材石料場,對地質環境的有一定影響。已發生的地質災害有1處,災害類型為崩塌,規模為小型,災害點密度為0.042處/km2;現狀地質災害未造成人員死亡,沒有房屋毀壞,沒有直接經濟損失,潛在威脅人口3人,潛在經濟損失約0.2萬元。
  5.石頭埠~白龍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1-5)。
  位於調查區的東南部的衝積平原區,主要分布於興港鎮石頭埠~營盤鎮~白龍沿海一帶,面積約98km2,佔調查區總面積的2.94%。
  該區處於南康盆地的東南側,地貌類型衝—洪積平原,地面標高10~20 m,地形平緩。在平原與海積階地接觸地帶,一般呈斜坡或陡坎,過渡斜坡坡度一般10~20°,陡坎坡度較陡,一般60~70°。出露的巖性主要為第四系北海組棕黃色粉質粘土、含粘土礫砂、礫砂,厚3~6m。該區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主要是修建工業開發區公路、大道、碼頭、樓房建設以及磚廠開採粘土等,已發生的地質災害均為崩塌,規模較小。調查共發育35處崩塌,災害點密度較大,為0.36處/km2,但威脅到居民及房屋的隱患點不多,除4處(BH-003、BH-014、BH-016、T006)隱患點威脅居民住房外,其餘31處隱患點遠離村莊,只對耕地、林地及其作物存在損害和毀壞的危害。現狀地質災害未造成人員死亡,沒有房屋毀壞,直接經濟損失約21.55萬元;威脅人員79人,潛在經濟損失約127.85萬元。
  6.橫嶺~西角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1-6)。
  分布於潿洲島除灣仔~滴水崩塌中易發區外的全部地區,面積21.24km2,佔調查區總面積的0.63%。該區地處火山緩丘區,地面標高10~35m,最高52.6m,高差15~40m。巖性為沉凝灰巖、火山角礫巖,玄武質沉凝灰巖,厚度大於200m。坡殘積為紅色粉質粘土、粘土,厚度5~12m。該區人類活動較強烈,但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調查未發現該區發生有地質災害。
  7.斜陽島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1-7)。
  分布於潿洲島南東約9海裡的斜陽島,面積1.89km2,佔調查區總面積的0.06%。該區為火山緩丘,地面標高一般20~99m,最高為羊尾嶺為140.4m,地面高差40~90m,植被發育。出露的地層巖性為沉凝灰巖、火山角礫巖,玄武巖。坡殘積巖性為紅色粉質粘土、粘土,厚度2~8m。調查發現1處崩塌,規模為小型,主要為道路邊坡開挖引發,目前未進行治理。災害點密度為0.53處/km2。地質災害未造成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約0.1萬元;受威脅人口2人,受威脅財產0.1萬元。
  (三)地質災害不易發區。
  該區分布在我市中南部的廉州鎮~石康鎮以及僑港鎮~南康鎮一帶,面積約1297.37km2,約佔調查區總面積的38.88%。地貌類型以衝-洪積平原及河流階地為主,其次為波狀丘陵及海積階地。全區的地面平坦開闊。區內分布的地層巖性主要為第四系中更新統北海組(Q2b)和全新統(Qh)河、海積相的粉質粘土、粘土和礫砂層,其次是S3M的花崗巖。該區地形平坦開闊,雖然人口居住較密集,人類工程活動也較強烈,但對地質環境的破壞較小。只在僑港~福成~南康一帶,因磚廠開挖引發20處基坑崩塌,這些崩塌點的規模均為小型。災害點密度為0.015處/km2,除了BH-050災害點威脅到人及房屋外,其餘19個災害點遠離村莊,對人及房屋沒有構成威脅,只對耕地、林地及其作物存在毀壞和損害的隱患,危害程度輕。按定性與定量分析的結果綜合評價該區為地質災害不易發區。現狀地質災害未造成人員死亡,地質災害對耕地、林地的破壞,直接經濟損失為3.16萬元;威脅人員6人,潛在經濟損失約6.64萬元。
  二、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劃分
  (一)分區原則。 
  1.以地質災害及其隱患的發育現狀、穩定性、成災可能性與危害程度為主要依據的原則。
  2.與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分布相結合的原則。
  3.與北海市社會經濟發展及規劃相結合的原則。
  (二)分區方法。
  依據上述分區原則,結合具體情況,將市地質災害防治分區的級別劃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三個等級。
  1.重點防治區主要為地質災害易發程度較高、成災可能性大、穩定性差及危害程度大、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的地區。在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內,將地質災害集中發育、危害嚴重的地段,圈劃為重點防治區。
  2.次重點防治區主要為地質災害危險程度不大,但屬地質災害中易發區,且在規劃中有重大建設項目、重點開發區段或公路、鐵路主要幹線等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的地區(段),圈劃為次重點防治區。
  3.除重點防治區外的其餘地段為一般防治區,部分地段為國民經濟規劃中有重大建設項目、重點開發區段、重要交通幹線或重要礦產開發區等地段,但地質災害易發程度低、成災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及穩定性好的區域。在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內,將地質災害發育較少、危害較輕的地段及地質災害不易發區,一併圈劃為一般防治區。
  (三)防治分區。
  根據上述的分區原則及方法,將全市劃分為4個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山貝~曲樟重點防治區、南流江重點防治區、冠頭嶺重點防治區和灣仔~滴水重點防治區),1個次重點防治區(閘口~公館次重點防治)和5個一般防治區(西場~新路口~大嶺腳一般防治區、廉州鎮~常樂鎮、僑港鎮~南康鎮一般防治區、白沙~沙田一般防治區、橫嶺~西角一般防治區、斜陽島一般防治區)。各防治區的分布情況詳見附圖2。
  (四)重點防治區的基本情況。重點防治區總面積469.5km2,佔調查區總面積的14.07%。
  1.山貝~曲樟重點防治區。主要分布於閘口鎮~曲樟鄉一帶及公館鎮東、北、西三面壟狀丘陵地帶,位於合浦縣東北部,面積356km2,佔調查區總面積的10.67%。該區屬滑坡、崩塌災害中易發區,重點防治的地質災害類型應為滑坡、崩塌。現狀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7處,威脅人員182人,潛在經濟損失136.9萬元。
  2.南流江重點防治區。主要分布於南流江兩岸及河口三角洲一帶,自北東向南西從合浦縣中部經過,面積107km2,約佔調查區總面積的3.21%。該區屬河岸(堤)崩塌災害中易發區,重點防治的地質災害類型應為崩塌。現狀共發現崩塌較嚴重、威脅較大的點7處,穩定性均屬較差;威脅人員739人,潛在經濟損失815.7萬元。
  3.冠頭嶺重點防治區。主要分布於冠頭嶺,位於調查區西端,面積3km2,佔調查區總面積的0.09%。該區內現有滑坡、崩塌點2處,穩定性均為差;威脅人員9人,潛在經濟損失約1.5萬元。
  4.灣仔~滴水重點防治區。主要分布於潿洲鎮南部灣仔~滴水沿海一帶,面積3.5km2,約佔調查區總面積的0.1%。該區屬崩塌中易發區,重點防治的地質災害類型應為崩塌。現區內發現崩塌點及存在崩塌隱患斜坡的共5處,其中穩定性差的3處,穩定性較差的2處;威脅人員56人,潛在經濟損失約65萬元。
  (五)防治工作重點及主要防治措施。
  1.防治工作重點。在重點防治區內既有重點防治點,又可能有一般防治點。根據《北海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合浦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和近年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在各重點防治區劃分出重點防治點見表4-1。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重點是對各個重點防治點進行詳細調查,明確提出可行的治理的方案,如工程治理、工程生物綜合治理等。對治理難度大的或治理成本大於搬遷的,採取搬遷避讓,並在規劃期間做好群測群防和監測預報預警工作,落實具體監測責任人。
  2.主要防治措施。
  (1)山貝~曲樟重點防治區。
  該區共有地質災害重點防治點9處,其中崩塌4處、滑坡3處、不穩定斜坡2處。除HP-036、HP-053、HP-060、HP-063採取搬遷避讓外,其餘的隱患點均採取工程治理。
  (2)南流江重點防治區。
  該區有2處重點防治點,可採取工程治理。
  (3)冠頭嶺重點防治區。
  該區只有1處重點防治點,屬人工開挖邊坡引發的,可採用工程治理。
  (4)灣仔~滴水重點防治區。
  該區共有3處重點防治點,其中BH-063號點(西拱手)屬不穩定斜坡,可採用工程治理。南灣街BH-059、BH-060號2個崩塌點治理難度較大,雖然規模不大,但整個海蝕崖的規模較大(寬約1000m,平均高約40m),風化裂隙和根劈裂隙都比較發育,穩定性較差,引發崩塌的可能性較大,治理範圍較大,治理費用較高。考慮到南灣街是潿洲島的主要街道,是潿洲島較繁華的地方和旅遊景觀區,如果搬遷將使旅遊景觀、環境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要經過詳細勘查論證後作出南灣街具體的治理方案。
  
第五章 地質災害防治主要工作安排

  根據《北海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合浦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以及近年來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情況,部分重要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雖不在重點防治區內,但對居住的村民及過往車輛、行人等造成一定的威脅,因此列入近、中期防治。近期防治的地質災害隱患點25個,中期防治的地質災害隱患點25個(表5-1)。
  一、近期防治的主要工作安排
  (一)健全和完善縣、鄉(鎮)、村、屯四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在常樂鎮、曲樟鄉、公館鎮、白沙鎮、冠頭嶺、潿洲島南灣街以及南流江石灣河段至七星島河口三角洲的河岸等重點防治區,以及公館至閘口巖溶殘丘谷地次重點防治區以及一般防治區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建立監測點,落實監測責任人,並對監測人進行指導、培訓和掌握相關監測要求,及時收集、匯兌和上報相關監測信息。
  (二)市國土部門要與氣象、水利、廣電等部門協商,儘快建立汛期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為防災減災提供基礎信息。
    (三)建立市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指揮系統(詳見表5-2),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任總指揮,分管副秘書長任副總指揮,市直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建立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分級管理、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編制與修訂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基本形成橫向到人(監測責任人)、縱向到點(災害隱患點)的預案體系,並由相關部門組成應急小分隊和應急處置與救援隊伍,加強其裝備建設,全面提高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
    (四)鄉鎮政府、村委及各相關部門要組建10~30人不等的應急搶險救援預備隊,由分管領導任隊長,健全領導指揮體系和明確內部分工,保證救災工作有序。各應急搶險救援預備隊要進行必要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和救援知識培訓,適當進行應急搶險救援演練。
  (五)做好各類必需救災物資的準備。縣、區政府負責組織做好各類救災物資的準備,主要是災民臨時生活物資的準備,搶險救災各類工具、器材、機械的準備,交通運輸工具的準備和醫療救治器材、藥品的準備。
  (六)對近期防治的各個地質災害隱患點逐個進行詳細勘查,編制治理設計方案。對潿洲島南灣街的海蝕崖崩塌進行詳細調查,分析論證,編寫專項調查報告,明確防治措施(治理或搬遷)。預計近期工程治理崩塌、滑坡及不穩定斜坡點21處,搬遷避讓4處(HP-036、HP-053、HP-060、HP-063、),確保約1044人免受威脅,約1187.5萬元財產免受損失。
  (七)嚴格執行地下水開採審批制度,堅決關閉地下水水源地範圍內超採和海水入侵地段的開採井。在禾塘村、龍潭村二個水源地的近海地段和潿洲島增加地下水動態監測點,加強地下水監測工作。
  (八)北部灣地質環境監測站積極配合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參與地質災害防治的論證、勘查、設計,為治理地質災害隱患提供技術支撐。
  二、中期治理的主要工作安排
  (一)在全市開展地質災害核查工作,對2010年排查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核查,落實監測責任人和制訂具體的治理方案,並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學校、旅遊景區(主要是潿洲島和星島湖)等重要區段進行專項地質災害詳細調查。
  (二)建立完善的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系統,實現在汛期特別是遭遇災害性天氣時監測、評價和預警預報,及時為政府和社會提供服務,為防災減災提供基礎信息。
  (三)加強與北部灣地質環境監測站聯繫,及時匯報突發性地質災害的信息、地質災害防治的經費估算及資金保障渠道。
  (四)每年安排一定的資金對規劃中期治理的隱患點進行治理。通過防治規劃的實施,中期治理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25處,確保約24人免受威脅,約57萬元財產免受損失;修復危險路段約900m,恢復和保護(防止擴大對農田的破壞)農田約15畝。
  三、地質災害防治基礎資料庫建設
  遠期根據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共享要求,依靠相關技術支撐,選擇合適的基礎資料庫與圖形平臺,不斷完善地質災害點及防治成果等基礎資料庫與易發區圖、防治規劃圖等的空間資料庫建設,並建成集地質災害點、易發區、防治分區和地質災害防治成果為一體的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地質災害相關信息採集、查詢、統計、發布等自動化,促進信息共享,提高政府決策和快速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第六章 經費估算及資金渠道

  一、經費估算
  (一)估算依據及標準。
    本《規劃》只對近、中期的防治經費估算,經費主要用於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以及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和監測預警預報體系建設等。根據對以往地質災害防治費用的分析、測算及物價水平,對規劃的地質災害防治所需費用進行估算。主要費用估算依據如下:
  1.工程治理項目:我市地質災害除潿洲島南灣街海蝕崖的崩塌規模較大外,其餘的一般較小。因此,除潿洲島南灣街的海蝕崖單獨計算外,其餘的隱患點的治理費用採取平均估算。由於近期治理的隱患點規模和治理難度較大,中期治理的隱患點相對較小,遠期治理的隱患點最小,根據2007~2010年已治理的隱患點實例,近期崩塌(滑坡)治理工程投資平均約15萬元/處,搬遷避讓平均約3萬元/戶;中期崩塌(滑坡)治理工程投資平均約5萬元/處。
  潿洲島南灣街北側的海蝕崖崩塌隱患規模大,海蝕崖存在崩塌隱患部分長約1000m,高約40m,面積約40000m2,治理類型為工程治理,以削坡和局部鉚杆加固為主。據初步估算,約2626.4萬元。
  2.群測群防項目:按工作經費1200元/處·年估算。
  3.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及應急處置費用:調查3萬元/年,應急處理10萬元/年。
  4.氣象預報預警運行:按20萬元/年預算。
  5.地下水監測項目:建立監測孔15萬元/孔,監測工作經費2500元/孔·年。
  6.地質災害調查項目費用參考《國土資源調查預算標準》(財建〔2007〕52號)。
  (二)費用估算。
  經過對近期、中期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的經費進行分類估算,總費用為4327.4萬元(詳見表6-1),其中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工程費3521.4萬元,各類網絡系統建設及運行費、重點區(段)地質災害、突發性調查及應急處理費、隱患點監測和地下水監測費等共806萬元。近期防治費用3933.4萬元,其中潿洲島南灣街海蝕的單項治理費用2626.4萬元,其他治理和網絡建設運行、監測及應急處理等1307萬元,中期治理資金約394萬元。潿洲島南灣街海蝕治理估算見表6-2,近期、中期的防治估算分別見表6-3、表6-4。
  二、資金渠道。
  計劃近期治理資金3933.4萬元,其中2755萬(約70%)向自治區申請,其餘1178.4萬元由市、縣區政府自籌。中期治理資金394萬元,其中276(約70%)萬元向自治區申請,其餘118萬元由市、縣區政府自籌。河岸、渠道邊坡崩塌(滑坡)、水庫堤壩滑坡,道路崩塌、滑坡等分別由水利、交通部門負責治理。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健全制度
  地質災害的防治任務實行各級政府主要領導負責制,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住建、水利、交通運輸、旅遊等部門,具體負責各部門所轄段(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進一步完善領導責任制,加強法制建設;健全基本制度,完善管理職能,實現地質災害防治法制化、規範化、制度化;健全地質災害防治目標制度、地質災害限期防治制度、汛期地質災害預報制度、災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災情速報制度、項目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依法加大地質環境監管力度;制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驗收等技術要求並嚴格執行。
  二、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入的保障機制。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同時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資保障機制,做到把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劃與防治和減輕地質災害工作的總體布署相結合,保證防治工作順利進行。要把地質災害防治與水利、交通、城市、防洪堤建設及資源開發、扶貧、移民工程等結合起來,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因素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努力爭取中央、自治區財政補助。
  三、建立搶險救災和應急防治機制。市、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指揮中心根據監測預報或氣象預警預報發出地質災害預警後,市、縣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立即組織技術人員進行緊急調查和採取相應應急防治措施,按地質災害速報制度要求填寫速報內容,準確、迅速地上報地質災害發生的相關情況。災害即將發生時,根據險情大小情況,及時上報市、縣區、鄉鎮政府,相關部門根據防災方案,調動搶險應急隊伍,將危險區內居民及財產及時撤離到安全地帶或預案中明確的宿營地,以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並安排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自救工作。
  四、加強宣傳,提高全民保護地質環境和防災減災意識加強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政府、部門、單位和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使地質災害防治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通過製作多媒體產品、宣傳冊、電視固定欄目短片等形式,多渠道開展地質災害防災知識的培訓,開展地質災害避險演習,提高人民群眾自防自救能力。
  
第八章 地質災害防治的預期效果

  通過近期、中期、遠期的地質災害防治,預計我市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可達到以下效果:
  一、網絡系統建設。通過近、中期的群測群防網絡建設,將健全高效運行的群專結合的群測群防網絡系統,覆蓋所有區、鎮、村,並培訓大批熟練掌握監測、預報技術的監測員。通過群測群防工作,在災情發生前及時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經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明顯減少人員的傷亡和最大限度地減少財產的損失。
  二、規劃實施地質災害防治效果。近期完成25處隱患點的防治工作,中期完成25處隱患點的防治工作,遠期完成24處隱患點的防治工作,消除地質災害對1071人的威脅,避免1253.5萬元財產損失,使已調查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威脅降到最低。
  三、創建地質災害防治「十有縣」。

  附件:北海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圖表集.doc  
  
  
  
  
主題詞:土地  災害  規劃  通知
───────────────────────────
抄  送:市委各部門,各人民團體。
    市人大辦,市政協辦。市中級法院,市檢察院,北海海事法院。
    各民主黨派北海市委會,市工商聯。
───────────────────────────
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2年3月23日印發
───────────────────────────
                                 (共印120份)

相關焦點

  • 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北海市海上搜救應急預案》(2011年...
    《北海市海上搜救應急預案》(2011年修訂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8.2.3在海上出現罕見極端災害天氣造成大量人員被困水上時,北海海上搜救中心在北海市人民政府領導下,配合做好水上遇險群眾的救助和轉移工作  8.2.4在沿海或內河水域發生山體崩塌、山體滑坡、地震引發海嘯等嚴重地質災害造成大量船舶及人員遇險時,北海海上搜救中心在北海市人民政府領導下,協助市地質海洋災害應急指揮部、市抗震救災指揮部等做好水上遇險群眾的救助和轉移工作。
  • 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北海市開展招商引資項目大兌現工作...
    北政辦〔2011〕214號    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北海市開展招商引資項目大兌現工作「三千行動」實施細則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管委會,各有關單位:   《北海市關於開展招商引資項目大兌現工作「三千行動」實施細則》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 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北海市外沙內港、僑港內港、南氵萬...
    北政辦〔2016〕110號 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北海市外沙內港、僑港內港、南氵萬漁港水體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潿洲島旅遊區管委會
  • 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北海市外事僑務辦公室主要職責...
    、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經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審核,已報市人民政府批准,現予印發。 二○一一年四月十五日 北海市外事僑務辦公室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     根據《中共北海市委員會、北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北海市人民政府機構設置的通知》(北發〔2010〕17號),設立北海市外事僑務辦公室
  • 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杭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提升三年...
    杭政辦函〔2020〕51號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杭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2020年11月26日杭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為進一步鞏固我市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除險安居」三年行動成果,全面提高我市地質災害防治能力現代化水平,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浙江省地質災害
  • 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北海市人民政府及辦公室公文格式...
    2002年9月29日印發的《北海市人民政府公文格式細則》同時廢止。 第二條  北海市人民政府公文形式,按機關公文代字劃分,常規性公文形式包括:北政發、北政報、北政函、北政布、北政幹、北政土字、北政閱(北海市人民政府專項工作會議紀要)、北海市人民政府全體會議紀要、北海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紀要、北海市人民政府市長辦公會議紀要、內部情況通報等公文形式。
  • 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北海市人民政府行政複議委員會工作...
    各縣、區人民政府,潿洲島旅遊區管委會,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各園區管委會,各有關單位:    《北海市人民政府行政複議委員會工作規則》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 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開展北海市2016-2017年秋冬季重汙染天氣...
    北政辦〔2016〕155號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開展北海市2016-2017年秋冬季重汙染天氣應對專項行動的通知各縣、區人民政府,潿洲島旅遊區管委會,
  • 關於印發《汨羅市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汨政辦發〔2020〕5號汨羅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汨羅市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各鎮人民政府,市直及駐汨相關單位:《汨羅市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 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第二屆北海市全民健身運動會方案和...
    北政辦〔2016〕107號 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第二屆北海市全民健身運動會方案和第八屆廣西體育節北海市全民健身系列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潿洲島旅遊區管委會
  • 北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推動旅遊產業跨越發展扶持獎勵辦法的通知
    北政發〔2013〕47號北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推動旅遊產業跨越發展扶持獎勵辦法的通知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北海市委員會 北海市人民政府關於推動旅遊產業跨越發展的決定》(北發〔2013〕10號),制定如下扶持獎勵辦法:  一、財政方面  (一)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 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北海市民生路網工程徵地拆遷工作...
    《北海市民生路網工程徵地拆遷工作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市委關於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要求和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大力優化環境,建設宜居北海,著力改善民生,加快完善我市城市基礎設施,努力實現「四保」目標,市委、市政府決定,2009年下半年全面啟動民生路網工程建設。
  • 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北海市潿洲島上島遊客管控方案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潿洲島旅遊區管委會,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各園區管委會,各有關單位:  《北海市潿洲島上島遊客管控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2018年2月9日                                           北海市潿洲島上島遊客管控方案  確保潿洲島上島遊客安全
  • 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北海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規劃...
    各縣、區人民政府,潿洲島旅遊區管委會,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各園區管委會,各有關單位:  《北海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規劃(2019—2021年)》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2019年5月9日北海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規劃(2019—2021年)
  • 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北海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各縣、區人民政府,潿洲島旅遊區管委會,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各園區管委會,各有關單位:  《北海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20年1月23日                                    北海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方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和防控等方案》等有關法律法規及工作方案
  • 北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北海市促進旅遊業疫後恢復發展的扶持獎勵...
    各縣、區人民政府,潿洲島旅遊區管委會,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各園區管委會,各有關單位:    現將《北海市促進旅遊業疫後恢復發展的扶持獎勵措施》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 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北海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潿洲島旅遊區管委會,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各園區管委會,各有關單位:    《北海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北海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的部署要求,推動我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結合實際,制定本方案。
  • 北海市氣象局 - 關於我們 -中國天氣網
    北海都卜勒雷達北海市氣象局實行上級氣象主管機構與本級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上級氣象主管機構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屬事業編制性質。主要擔負氣象地面高空和雷達探測、北海市區域內陸地和北部灣海面的公眾氣象預警預報、為市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及時提供決策性氣象服務和專業氣象服務、組織實施北海市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管理北海市雷電災害防禦和進行雷電災害評估、開展氣象法制宣傳和氣象執法、發展氣象科技服務等工作,管轄合浦縣氣象局和潿洲島氣象站。
  • 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2019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北海活動實施...
    各縣、區人民政府,潿洲島旅遊區管委會,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各園區管委會,各有關單位:  《2019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北海活動實施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2019 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廣西活動暨第二十八屆廣西科技活動周·廣西創新驅動發展成果展工作方案》精神,為做好全國科技活動周我市相關工作,制定本實施方案。
  • 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連雲港市201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有關單位:   《連雲港市201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