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而一洩其密,120年識讀三分之一:甲骨文,中華文明之光

2020-12-11 北京日報客戶端

(遊客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觀看展出的卜甲 2018年10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安攝)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之際,一場引人關注的紀念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今山川效靈,三千年而一洩其密,且適我之生,所以謀流傳而悠遠之,我之責也。」一個多世紀前,當學者羅振玉初見甲骨,既驚且喜下發出的感慨,反映了中國知識界的心聲。此後,一代代甲骨文研究者上下求索,為破解古老文明密碼而矢志不渝。

走過120年,甲骨文及後世文字的價值正愈發受到珍視。作為中華文明傳承的載體和見證,漢字歷經三千多年演變而不改其形,以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綿延不斷的歷史,印證著中華民族前進的足跡,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卓越智慧和偉大創新精神。

漢字之源

中華基因的傳承

位於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內,一堂面向幼兒園大班的漢字課正在進行。

(這是位於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 10月18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李安攝)

屏幕上顯示「人」「日」「田」等幾個甲骨文,從字形看與現代漢字十分接近,陸續有小朋友猶豫著念出聲來。當老師告訴他們,這是三千多年前祖先用的文字時,伴隨著一雙雙瞬間瞪大的眼睛,嘁嘁喳喳的私語彙成了整齊的一聲「哇哦」。

「甲骨學堂自開辦以來,無論參與者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類似的場景反覆發生。」中國文字博物館甲骨學堂負責人楊軍輝說,很多人在這裡第一次發現漢字的神奇之處,而讓公眾認識甲骨文、了解漢字的傳承和歷史,正是這個公益性課堂的初衷。

外地人到訪安陽,除了名震海內外的殷墟,中國文字博物館越來越成為另一個必去之處。

作為國內首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它依託數千件文物精華,系統詮釋了中國文字的構形特徵和演化歷程,堪稱「一部讓世人領略中華文明的景觀式文字大典」。

「文字歸巢」,首任館長馮其庸曾這樣評價中國文字博物館的設立。在許多人心目中,身為甲骨文的故鄉,安陽當之無愧是中國漢字的家。

1899年,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在古董商售賣的骨頭上,發現了一種神秘符號,這就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今天的人們,對這段故事早已耳熟能詳,卻很難從寥寥幾句敘述中體會到,一片甲骨如何震驚天下。

「三千年而一洩其密」,甲骨學奠基者羅振玉這樣評價甲骨文的橫空出世。時值國運衰微,西學東漸,一些學者甚至開始懷疑中華文明,「廢除漢字」的呼聲甚囂塵上。甲骨文的發現,使彷徨的知識分子看到了一絲曙光。

從多次主持殷墟發掘的董作賓,到考證出商王世系的王國維,再到集甲骨文研究之大成的《甲骨文合集》編撰者胡厚宣……一代代學者前赴後繼,以解開古老的文明密碼為畢生使命。

「殷墟出土了極為豐富的文物,但甲骨文是分量最重的一類。因為它是人思想的反映,是歷史的直接記錄,它讓我們了解商代的很多事件和人物,也讓我們直接面對商代的文明高度。」曾主持殷墟考古發掘20餘年的唐際根說,甲骨文和殷墟使傳說中的商朝徹底被證實,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往前推進了一千年。

作為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雖然深埋地下數千年,甲骨文一出土即可被部分識讀。120年來,共發現不重複的甲骨文字4500個左右,已識讀約三分之一,剩下的多是人名、地名。看似不可思議,卻正是漢字的獨特之處。

「跟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瑪雅文字不同,甲骨文沒有死,一直綿延流傳下來,演變成今天通行的漢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鎮豪表示,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之一,漢字是唯一沿用至今的,對破解其他古文字也能起到重要借鑑意義。

宋鎮豪與甲骨文結緣四十餘年,大多數時候是枯坐冷板凳,卻樂在其中。他說:「甲骨文到今天還有生命力,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們不搞研究誰來搞?有一種學者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在裡面。」

歷經三千多年漫長歲月的淘洗,漢字也不斷遭遇挑戰,然而每一次都能化解危機並自我完善,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穩定性。

「在造字階段,漢字突破以形表意,走上了『形聲化』道路,天地為之一寬;隸書的產生,突破了古文篆體書寫效率低下的困境;20世紀,漢字放棄拼音化道路,完成了現代轉型。」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黃德寬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漢字不斷在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漢字文明是中華文明智慧的體現。

從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隸書、楷書,漢字的結構數千年來沒有改變,人們得以突破時空的限制溝通思想,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它寫下了商王的夢境、孔子的思考、司馬遷的史書,它記錄了唐詩宋詞的風韻和中華文明的苦難輝煌,並將繼續書寫新時代的篇章。

漢字之魂

中華文明的根脈

作為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黃德寬在不同場合被年輕人問過同一個問題:「信息化時代了,想交流對著手機說句話就行,語音、視頻也能存儲很久,文字還有那麼大用處嗎?」

即使早已回答過很多遍,黃德寬並不吝嗇重複。他認為,文字的價值需要審視,更需要正視,「語言文字儲藏的信息最能經得起歷史檢驗,網際網路是傳遞信息的新技術,不能代替語言文字的功能。從中華文明的誕生與發展看,漢字發揮了關鍵性、基礎性作用。」

在甲骨文出土之前,商朝是否存在屬於懸而未決的千古之謎。中國從哪裡來,中國歷史的可信開端究竟在何處?這一事關文明起源和民族認同的課題,因甲骨文的豐富記載而曙光初現。戰爭的勝利、奴隸的逃跑、國王的夢境、流星雨的爆發……甲骨文還原了一個鮮活的商代世界。

「甲骨文具有極大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是重建中國上古史,透視三千年前殷商社會生活的重要素材。」宋鎮豪說,甲骨文不僅是可以「證經補史」的物質文化遺存,也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

從甲骨文至今,一脈相承的漢字使中華文明傳承沒有中斷,而中華文明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又使漢字更加具備生命力。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運富表示:「漢字既是中華文明形成的標誌,也是記錄中華文明的載體,更是追溯中華文明源流的根脈和紐帶。」

(考古學家劉一曼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內指著復原了的花園莊東地甲骨坑向記者介紹發掘時的情形 2018年10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安攝)

今天,在中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大地上,無論方言口音、生活習俗如何迥異,通過共同的文字,人們可以毫無障礙地溝通思想、交流情感,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後是漢字這塊積澱數千年的文化基石。在歷史上,漢字對促進多民族團結同樣功不可沒,成為具有強大民族凝聚力的符號系統。

「中國歷史記憶的獨特面貌、東亞地區漢字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與甲骨文及由此發展出的漢字系統緊密相關。」最近在安陽舉行的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翔的一段致辭得到與會人員的熱烈回應。

中國在人類文明史上曾長期處於領先地位,並深刻地影響了朝鮮、日本、越南等許多周邊國家,形成了「漢字文化圈」。這些國家和地區,不僅曾用漢字書寫歷史,各自的文字、文化和習俗也多受中華文明影響。

時至今日,漢字仍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越來越多外國人踏上學習漢語之路,「漢語熱」風靡全球多個地區。其中一些學習者,完全出於對漢字的興趣。

「許多人學漢字是死記硬背,其實每個構件都有象形文字的來源,我想找到這個象形的本意和邏輯,那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個故事。」被網友稱為「漢字叔叔」的美國人理察·西爾斯,痴迷漢字研究數十年,還傾其所有創辦了一個漢字字源網站,免費提供給全世界愛好漢字的人來查閱。

在安陽參加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時,理察·西爾斯參觀了中國文字博物館。近距離面對甲骨文、金文等古老文字,他讚嘆:「漢字是使用最久、至今還存在的文字,非常了不起!」

為了研究漢字,理察·西爾斯搬到了中國居住。現在,他不僅是漢字研究者,更是漢字文化的傳播者,他開設有公眾號,以中英兩種語言解析漢字字形,還登上《漢語橋》等電視節目講漢字故事,想將漢字之美告訴全世界。

漢字之美

重新發現甲骨文

像理察·西爾斯一樣,在實用功能之外,無數人被漢字與生俱來的美所俘虜。

作為象形文字,甲骨文自誕生起就是美的載體,為藝術創造提供了廣闊空間。數千年來,伴隨著漢字的演變,也形成了舉世無雙、源遠流長的書法藝術,漢隸的生動流暢、魏碑的雄渾大氣、唐楷的法度莊嚴,王羲之的飄逸端秀、顏筋柳骨的遒勁灑脫……陶冶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情操。

「橫平豎直皆風骨,漢字中藏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傳達出中國人特有的人格風範與性情志趣。」李運富說,可喜的是,博大精深的漢字書法藝術還在不斷增加門類,充實漢字之美的內涵。

最近,在河南安陽集中亮相的甲骨文書法令人眼前一亮。一場薈萃海內外116幅精品的甲骨文書法篆刻展,展示了別具一格的殷契韻味,還有120名書法愛好者現場演示創作。

「大小參差、牡牝相銜,以全體為一字,更能體現相管領和接應之美,這是甲骨文的美學精髓所在。」有作品入展的京師大學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副院長喬雁群表示,要傳承和弘揚甲骨文,需要深入發掘它的美,把這種美感傳遞給更多人。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楠在位於清華大學的工作室內展示他設計發布的甲骨文表情包 9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安攝)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楠,則用更新潮的形式,賦予這種古老文字以時尚美。他先後推出甲骨文動畫片《射日》、全球第一套甲骨文設計字庫、甲骨文文字畫和《生肖甲骨文》《甲骨熊貓俠》等不同主題的手機表情包,使沉睡在甲骨、書籍中的文字活了起來,其中多件作品成為「爆款」。

「甲骨文多是接近於圖畫的象形表意文字,具有遠古人類純真的視覺審美,加以設計會更加有趣。」陳楠坦言,過去對傳統文字的傳播有些刻板嚴肅,讓人望而生畏,在創作甲骨文作品之初,他們就考慮到普通人的需求,注重活潑現代的設計語境。

「甲骨文既是優秀的傳統文化符號,又是符合當今潮流的創意字符,將它融入現代設計中,是歷史文明的傳承,更是人類精神的進步,遠遠超越文字和字體本身的意義。」陳楠說。

伴隨著普通人的茫然無知到興致萌生,甲骨文的專業研究也不斷邁上新臺階。發現120年來,甲骨學已經發展成一個國際性學科,研究者遍布中國、美國、日本等數十個國家,成為認知中國早期歷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最近,「殷契文淵」甲骨文大數據平臺正式發布。這個對全世界免費開放的甲骨文資源共享平臺計劃收錄全部甲骨文著錄和文獻,目前已錄入2萬多篇論文,後期將收錄246種以上的甲骨著錄,任何對甲骨文感興趣的人都可以查詢使用。

「這是甲骨學研究的裡程碑。」宋鎮豪說,甲骨文資料浩繁紛雜,以往獲取難度很大,他的老師胡厚宣為追尋甲骨半生漂泊,耗時20餘載才編成一部《甲骨文合集》,如今甲骨學正以更開放的心胸、更便捷的條件迎接更多智慧注入。

新華社記者 王丁 桂娟 雙瑞

(新華社鄭州11月2日電)

新華時評:百世甲骨 春秋永傳

橫平豎直,鐵畫銀鉤;龍飛虎臥,鳳翥鸞回。漢字是人類目前仍在廣泛使用的最為古老的一種文字,它承載了中華文明,陶冶著中華精神。而120年前,在一味中藥「龍骨」上重現人間的甲骨文,作為漢字發展的重要階段,更是鐫刻在中華巨龍脊梁上的不朽印記。

甲骨文作為重要的一個實證,奠定了漢字造字的若干原則,為中華上古文明的傳承提供了重要載體。甲骨文大量記載了上古時期殷商王朝的各種信息,為中華文明史鑄就了堅實的一環。重視記載歷史,重視運用歷史,這也是中華民族古已有之的精神氣質。

甲骨文發現至今已經120年,但是它並沒有遠離我們。且不論古文字學者還在孜孜不倦地破譯它,也不說書法家還在精益求精地臨摹它,只看在啟蒙的語文課堂上,老師們也會用一些簡單的甲骨文向學生講解漢字,就知道它依舊鮮活有趣。文化,就是這樣一條來自祖先、流向未來的長河。

甲骨文發現和保護的歷史告訴我們,正是一代代中國人對中華文化的珍視,讓五千多年中華文明長河不斷孕育著百川匯聚的生機。即使在一百多年前中華民族多災多難的年代,也有一批大師為甲骨文殫精竭慮,上下求索。

文化傳承,需要世世代代接力,而能讓接力得以堅持的,需要深遠的文化自信和務實的科學態度。甲骨文發現已經120周年了,但是我們對它乃至漢字起源的認知還遠遠不夠,對於祖先留下的文化密碼還需要用心去探索和破解,從而實現傳承發揚。而只有具備了堅定的信念和科學的精神,文化的傳承發揚才能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

新華社記者 馮源

(新華社杭州11月2日電)

來源: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焦點

  • 研究甲骨文就是對中華文化的尋根
    120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是中國歷史研究的一件大事,同時鑑於甲骨文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也是世界歷史研究中的重要事件。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甲骨文:留住世界記憶與文化根脈
    3000多歲、120年,前者是甲骨文年齡,後者是它們重見天日後歷經的光陰。隨著「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在國家博物館啟幕,這種銘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古老文字再次引發公眾關注。在甲骨文被發現120周年之際,教育部聯合多部門,共同舉辦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成為甲骨文發現以來,首次在國家層面舉辦的系列紀念活動。
  • 甲骨文上的輝煌(九)——殷墟甲骨現世120年簡史
    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使用的一種古老文字,是現代漢語的前身,因契刻在龜甲和獸骨上而得名,其發現對於探秘中華上古文明和研究商周歷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37.1多領域多組織開展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自1899年殷墟甲骨文現世以來,迄今已有120年歷史。
  • 《簡讀中國史》:世界史坐標下的中華文明起源
    但是到了清末民初,中國遇到空前的外患,疑古學派的盛行,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兩千年來文化自尊心受到傷害,不少人接受"西來說",其中不乏蔣智由、劉師培、梁啓超等博學之士。甚至有些人認為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是同源同種,如此的想法也許對落後挨打的一方,心裡稍微好受點,既然中華文明是西來的,中華文明也應該可以跟歐洲一樣走向富強。
  • 漢字的誘惑——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後,我們需要思考什麼?
    殷墟甲骨文距離現在3000多年,3000多年來,漢字結構沒有變,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一片甲骨驚天下」的真正意義在於,其標註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也向世界展示著中國的文化自信,感知著文明互鑑的可貴。邁入「20」年代,像甲骨文這樣的中國傳統文化如何走出「清冷庫房」、走出「象牙塔」,有溫度地走向世界?如何促進世界文明交流,為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國博首次大規模展示館藏甲骨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王賓中丁·王往逐兕塗朱卜骨刻辭(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土方徵塗朱卜骨刻辭(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般無咎全甲刻辭(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毓娟):中國國家博物館10月22日將首次大規模展示館藏甲骨,證古澤今,紀念甲骨文發現一百二十周年
  • 用甲骨文寫高考作文得6分,卻被高校破格錄取!甲骨文魅力有多大
    甲骨文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道統中「文」的一部分。甲骨文的出現之前,人們對司馬遷《史記》中國記載的東周之前的歷史心存質疑,認為「東周以上無信史」。但是隨著甲骨文的出土和研究,證實了司馬遷所記載的商代歷史為「信史」。
  • 三千多年前,她打敗了東遷的古印歐人,守衛了大商保存了中華文明
    而盤庚完成了遷都的壯舉後若干年,商朝即迎來了她的中興之主——武丁。 武丁是盤庚的侄子,是盤庚四弟小乙的兒子。武丁很小的時候就被父親送到了民間歷練,所以這為武丁日後中興大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武丁在位時,通過一系列戰爭使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以至於在後世心目中,武丁時代成了商朝武功最盛的年代。
  • 沉睡的甲骨文,三千年不醒,醒來就是驚豔
    商代甲骨文一、甲骨文的發現甲骨文在歷史上曾經失傳過,直到公元1899年清代學者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因生病買藥才在中藥「龍骨」中被發現,這一發現石破天驚,改變了甲骨文的命運,改寫了中國歷史,也開啟了我國古文字研究的新領域。
  • 從希臘三千年文明到北京文化遺產,2020首博重點展覽發布
    1月17日,首都博物館正式發布2020年重點展覽信息,2020年首都博物館將繼續圍繞「解讀燦爛中華、品鑑智慧北京、世界文明互鑑」的展覽體系推出新一年的展覽。其中,展覽「1420:從南京到北京」將展出約300組件作品,以增強人們對保護古都歷史文化遺存的理解;「希臘文明三千年」展將呈現來自希臘的14家博物館和機構的270餘組(件)文物和展品,涵蓋了古希臘從基克拉澤斯文明時代(公元前三千年)一直到希臘化時期(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30年)的禮器、首飾、雕塑、碑銘和生活用品等。
  • 以考古之光 照亮文明深處與細節
    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在《新書訪談錄》欄目第一期,我們選擇了2020年出版的三部新書。這三部著作的主題都是中華文明與中國歷史,三部著作都是知名學者撰寫的帶有普及性的「大家小書」,他們積極運用近年來的考古成果,從不同的角度為讀者描繪了中華文明的遼闊圖景。
  • 陳出新:甲骨文中話府谷
    年:甲骨文中的「年,從人負禾。」本義是谷熟。甲骨文大家董作賓釋:「在商代還沒有把年作紀歲之用的。到了周代,才把禾穀成熟一次稱為一年,而年字始含有歲,祀之意。」甲骨文中有關「年」的「卜辭」多為表達這方面的意思:丙午卜,爭,貞:我受年一月。
  • 為甲骨文字創造新活法——甲骨文活化利用的故事
    在聚焦甲骨文發現研究120年所取得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的同時,如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的要求,更好地做好甲骨文的傳承弘揚和科普工作,推動甲骨文走出實驗室、走出書齋,走向千家萬戶,走近廣大青少年?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訪了有關專家以及從事甲骨文活化利用文創研發的各界人士,發現了許多感人的故事。
  • 「地評線」甲骨文是中國文化自信的根基
    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向長期致力於傳承弘揚甲骨文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們表示熱烈的祝賀,並致以誠摯的問候。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讀《中國人的心靈——三千年理智與情感》:聽三千年喜怒哀樂慰文學...
    《中國人的心靈——三千年理智與情感》回答了這個問題。這是一本非常感性化的文學史,它通過對上自《詩經》下至《紅樓夢》三千年中國文學名家、名作的新意解讀和詩意感懷,試圖深入中華民族的內在心靈與思想,展示這個民族三千年的理智與情感。在書中我們看到,感情熱烈而思想敏銳的鮑鵬山,以其極富個性的文字帶領讀者去尋找那些在文學中避難的心靈,去接近古人的真實情懷,去感受古代文學的大美大善、大哀大痛、大喜大悲。
  • 中華之光丨陳國堅:堂吉訶德故鄉的譯詩人
    傳播中華文化 傳承中華文明他們,遍布全球為推廣中華文化而奔走1948年底回國,先後在肇慶、廣州讀小學。1957年在廣州華南師範學院附中畢業後,考進北京對外貿易學院(現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五年制的西班牙語專業學習。1961年4月,因教學需要被留在該院擔任西班牙語教學。1972年2月調到廣州外語學院(現廣東外貿外語大學),教授西語直到1991年出國定居。
  • 差點被吃貨毀掉的商代文明,甲骨文當初被磨成粉賣,每斤6文錢
    甲骨文是中國的文化瑰寶,是華夏文明的見證,是價值連城的財富,卻被村民吃掉,有沒有搞錯。國人確實沒有把甲骨文所在的龜甲獸骨咯嘣咯嘣嚼碎了咽到肚子裡,但是卻有人在剛發現它們的時候,覺得這些寫著各種符號、奇形怪狀的甲骨是天書,是上天的恩賜,神秘而高貴,無所不能,能夠治好多種疑難雜症。
  • 「大美甲骨文」——甲骨文書法高校巡迴展在河南藝術職業學院美術...
    12月11日上午,「大美甲骨文」——甲骨文書法高校巡迴展在河南藝術職業學院美術館隆重開幕。展覽由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研究院、河南藝術職業學院美術學院、河南藝術職業學院美術研究所共同承辦,甲骨文世界之旅研究院協辦。
  • 張國剛:古印歐人的遷徙與文明的匯流——三千年中西交流史
    與蘇美爾文明同時或稍後,尼羅河流域誕生了埃及文明,金字塔、象形文字、發達的王朝管理系統等是其璀璨成果。在上古巴比倫和埃及文明世界的邊緣地帶,有南亞的印度和南歐的希臘。印度河流域的本土文明哈拉本文化(早於公元前二千年)、希臘愛琴海周邊的米諾斯文明(約前二八五〇年-前一四五〇年),在與中東上古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互鑑中,產生了變異與創新,逐漸成長為新穎別致的新文明形態。
  • 第17集,文明之光-殷墟婦好墓
    盤庚14年,商王朝第十九位君主盤庚遷都於此,改「北蒙」為「殷」。盤庚十五年,開始營建殷都,以後商王朝便改稱為「殷商」,殷都,又經歷了8代12位帝王、273年的統治。殷商一直是商朝後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20世紀之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