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場直播下來,又漲了幾千的粉,到今天為止,粉絲超34萬了。」5月16日,剛下直播的網紅「星夢國際大琴琴」興奮地對記者對記者說,「從開直播到今天,不到2個月,從零粉絲開始做起,雖然現在只能稱個『小網紅』,但證明了我參加的培訓是正確的。」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直播帶貨成為現象級電商模式,在諸多電商平臺積極推動下,直播帶貨席捲了各個角落。在網絡面前,每個人都可以因為一個麥克風、一個攝像頭一夜暴紅。「走紅」的門檻越來越低,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主播培訓也隨之興起。
主播培訓熱隨之而來
「我從去年3月開始關注網絡直播,但那時是一個真正的小白,連最基本的拍攝都不懂。」來自新疆庫爾勒的「星夢國際大琴琴」在說起自己的「走紅」歷程時,感慨地說。
「一開始在當地報了一個短視頻培訓班,學費1319元,實際上只學到了基礎剪輯。辦這個班的人只是本地的一個攝影老師,每個星期學兩次,一次兩個小時,大部分時間給學員們下載各種軟體,真正學習到的東西少之又少。」看到沒有效果,「星夢國際大琴琴」中斷了學習。
之後,「星夢國際大琴琴」又在庫爾勒當地參加了多個「主播」培訓班,「沒學到什麼想要學的。」
極低的行業門檻和足不出戶就可賺錢的誘惑,讓越來越多的想當主播。特別是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突發,線下實體商戶的日子越來越難過,紛紛到線上尋求出路。2月11日,淘寶直播發布公開信,宣布面向全國線下商戶「零門檻開放,免費入駐通道」。與此同時,拼多多、抖音、快手、蘇寧、小紅書等眾多平臺也迅速跟進。渠道打通,原本堅守線下實體商戶開始「跑步」入場,成了直播電商陣營中的「菜鳥」。
相關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復工後一個月內,企業整體招聘職位數與招聘人數都在下降,但直播行業人才需求量卻逆勢猛增。今年一季度,新疆企業通過國內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實現的網上零售額達44.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1%。
從「網絡小白到網紅」,看似容易,做起來卻難。「一打開攝像頭,舌頭就結巴,感覺跟別人差跟太大了!」在烏魯木齊經營新疆特產的阿彬說,為了帶貨直播,參加了培訓班。
記者了解到,目前越來多的培訓機構「盯上」主播培訓這塊蛋糕,培訓費用根據課程的安排,從幾百元到上數萬元不等。雖然價格不菲,但報名的人還是很多。
地方政府也在推動發展,各個城市也紛紛建立網紅直播基地。新疆麥蓋提縣商務和工業信息化局副局長趙自坤介紹,該縣開展了直播帶貨本地網紅培訓培育工作,打造一部分能唱會跳的網紅,擴大知名度,達到帶貨目的。
培訓並非「造星」
「網絡上有很多直播的課,看直播免費,但會引導你去交錢,「真的不實用,交完錢,所謂一對一教,就是加上微信,給你發一堆的理論知識。」「星夢國際大琴琴」說,她走過很多的彎路。
「如何從一個小白成為網紅」這是一家提供網絡主播零起點培訓機構的打出的廣告語,99元即可入門,記者發現,99元其實僅僅發給學員培訓材實,教材以視頻為主,涉及怎麼選文案、選題材,以及如何養號等。「你能不能漲粉,能不能帶貨,能不能變現,都必須靠自己,不保證效果。」
一次偶然的機會,「星夢國際大琴琴」刷到了一個帶貨收徒弟的視頻。交了580元,買了幾款產品後,她進入團隊學習,「拍攝、熱門、漲粉,各個平臺的運營規則,拍攝的設備等。授課老師都有實操經驗,基本都有上百萬粉絲。」感覺很適合自己的需要,「星夢國際大琴琴」專程去了一趟湖南,到這家培訓機構學習了實操。「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實際操作,再多的理論知識,沒辦法漲粉都是虛的。」「星夢國際大琴琴」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相關的培訓機構特別多,但主要是以網絡培訓為主。一位自稱培訓出數十名百萬級粉絲主播的培訓師稱,經過他培訓只要幾天就能上手,培訓費開價5800元。但當記者要進一步了解時,他卻要求記者必須先交費。
「一開始只收99元,但只是拿到視頻資料。要進一步學習,交588元,才能進入基礎班,後面還有更高級別的實戰班,但得不斷交錢……」阿彬說。
沒人保證學有所成
「培訓的本質是複製成功,但並不能確保成功,沒人能保證你學有所成。」長期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餘治認為,目前網絡主播培訓存在泡沫,「套路深、陷阱多」,要睜大眼睛,小心被「割韭菜」。
「要針對自己的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不要盲目跟風。對線上線下多進行比較,特別對一些網絡培訓機構,更要睜大眼睛。強化實際操作能力更靠譜些,我帶的徒弟粉絲數已經超過我了。」結合自己經歷,「星夢國際大琴琴」說,「網紅」有期偶然性,也有期必然性。
業內人士也表示,選擇培訓課程時要謹慎,目前培訓課不成系統,所謂的培訓師大都為了切割眼前的「蛋糕」,並沒有真正的教學技能,一些網上發布的培訓招生信息甚至可能是詐騙陷阱。此外,目前網絡主播很多,新主播生存不易,並不是人人都能成為大主播,入行需謹慎。
餘治認為,直播相關人才具有特殊才藝、表達能力強、互動能力強,需要的是帶貨能力,有些還要精通美妝或時尚等領域的專業知識。而短期的培訓顯然不可能做到,入行者要找準定位並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質,才能在網際網路這個日新月異的行業中獲得生存空間。(工人日報記者 吳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