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壺友群,經常聽壺友聊關於紫砂壺真假好壞的問題,特別是很多新來的玩壺朋友對紫砂壺泥料的好壞非常重視。然而正如我們所知,宜興紫砂壺泥料的好壞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目前大家所了解的更多是「原礦泥料」、「本山料」、「外山料」、「化工料」和「灌漿料」等等這些名詞,而如果真要談到他們之間的泥料區別,很多壺友卻又說不出原因。
正因為紫砂壺泥料本身並沒有所謂的標準,所以市場上很多壺商包括玩壺人都希望能夠通過簡單的方法辨別泥料的真偽好壞。因此也衍生出了各種五花八門、千奇百怪,令人匪夷所思的各種鑑別紫砂壺泥料真假好壞的神器方法!包括紫砂壺的吸水性、透氣性、出汗、顏色變化、氣味、敲擊聲響、重量、泡養變化等各種方法。這些方法當中最為壺友所熟悉和困擾的應該當屬紫砂壺吸水性的說法了!
當我們選購紫砂壺的時候,會經常看到壺商或者賣家喜歡把紫砂壺內注滿開水,然後再用開水澆淋下壺身,看到壺身表面的水跡慢慢消失,從而靠水分消失的快慢來判斷那把壺泥料的好壞。這樣的方法真的靠譜嗎?其實並非如此!
有壺友做了下面這樣的一個實驗:同一把朱泥的西施壺,先用量杯量取300毫升的冷水澆注在壺身表面,水跡消失的時間大約50秒左右,然後用量杯同樣取300毫升的燒沸的開水澆注在壺身表面,發現水跡消失的時間只用了18秒左右。另外這位壺友又拿了同樣泥料的另一把仿古壺做實驗,結果發現同樣取300毫升水,冷水消失時間大概60秒左右,而沸騰的開水澆注後水跡消失的時間用了25秒左右。
用上述壺友的兩個對比實驗中,我們不難發現:同一個實驗環境下,所謂紫砂壺的「吸水性」和水溫、壺型都有關係。所以我們不難看得出來,水跡消失的過程其實並不是所謂的紫砂壺吸水性,而是一個水分蒸發的物理現象而已。其實真正懂紫砂壺的壺友應該也知道,雖然紫砂壺泥料中有雙氣孔結構,透氣性非常好,但其實這也並不意味著其具有吸水性。
所以,無論是通過壺友的對比測試實驗還是根據一些紫砂專業書籍的介紹,所謂紫砂壺吸水性好的壺就是好泥料這種講法根本是沒有科學依據的。而現在市場上,這種說法被壺商普遍拿來展示,更多的應該只是壺商營銷的一種做法,各位壺友只需要看看就好,切莫太過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