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達爾文基地會成為第二個關島嗎?美澳12日籤署一項有效期為25年的軍力部署協議,把一個沉甸甸的問題拋向本就不平靜的亞太。
美澳兩國在會上講了不少和平、合作之類的外交話語,但外界議論最多的是:美軍加強在澳大利亞的軍事存在,駐達爾文基地的美軍人數將增加1倍有餘,達到2500人。「今日俄羅斯」電視臺評論稱:為圍堵中國,美國繼與菲律賓籤署協議之後,又與澳大利亞籤了軍事協議。
日本《產經新聞》說,美國加強與澳大利亞的軍事合作,顯然是要「通過實力震懾來控制中國的行動」。從北半球的內比都,到南半球的雪梨,遏制中國的話題跟著克裡走了一路。美國務院11日還針對中國媒體的評論回擊說,中國才是「造成南海不穩定」的一方。美國防長哈格爾說得則像是在賭氣:美國堅定地致力於亞太「再平衡」戰略,美國是一個「太平洋大國」,「哪兒也不去」。
12日,美澳兩國在雪梨舉行部長級會議,雙方正式籤署一項為期25年的軍力部署協議
美澳達成軍力部署協議
美澳年度部長級會議12日在雪梨召開,美國國務卿克裡、國防部長哈格爾、澳大利亞外交部長畢曉普和國防部長約翰斯頓參加本次會議。會議期間,雙方就儘快達成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中國崛起、伊拉克局勢、烏克蘭東部危機等話題發表意見。
會議的重要議程是籤署一項有效期為25年的軍力部署協議。該協議是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今年6月訪問美國時和美國總統歐巴馬共同商定的,將為澳美之間的軍事合作提供有力的政策和法律框架。在協議中,雙方就在澳大利亞達爾文地區增加美國海軍陸戰隊輪駐軍隊的規模達成共識,目前,美國在該地區的駐軍約有1150人,計劃到2017年增至2500人。該協議還確定,增強美澳特種兵間的協作能力,以應對亞太地區安全威脅;承諾通過建立一個雙邊工作小組來繼續雙方在彈道飛彈防禦系統方面的合作;雙方肯定了代號為「護身軍刀」的聯合軍演在同盟防務合作上的重要意義。
「美國將增加在澳大利亞北部的航空、海軍活動」,路透社12日報導稱,美國加強與地區盟友的防禦關係,以便在中國影響力越來越大的亞太地區投射更多影響力。中國一直抗議美國「插手」該地區事務,尤其是在有爭議的東海與南海。
澳大利亞達爾文港位置
為什麼選達爾文?
2011年之前,美國在澳大利亞沒有駐軍。2011年,美國宣布「再平衡」戰略,計劃在達爾文港增加駐軍,但澳大利亞並沒有承認達爾文港是永久性軍事基地。現在,隨著這次美澳協議的籤訂,意味著達爾文港要向永久性軍事基地轉變。
「2500人也就是幾個團,不算規模太大,但美國要用心經營達爾文基地的真正意義在於,一旦南海有事,美軍的艦艇、潛艇和戰機將可以大批量駐紮在澳大利亞的各大基地中,比如北邊的達爾文基地,西邊的珀斯基地,那裡是澳的潛艇基地,還有雪梨和阿德萊德等基地,這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一名熟悉美軍戰略的中國軍事專家12日向《環球時報》記者說。
中國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的李傑認為,澳大利亞軍事基地的價值在於,一方面,它與在日本、韓國和關島的現有基地形成聯動,進一步增加在南海地區的兵力,方便調動,有合圍中國之勢。另一方面,由於達爾文港的地理位置靠近南海、印尼和馬六甲海峽,有利於在未來局勢有變化的時候能夠對印尼附近、菲律賓附近,特別是馬六甲這個重要的航道形成堵截,給中國壓力。
達爾文港地處澳大利亞北部,是個乾淨閒適的小城市,它是澳大利亞離亞洲最近的重要城市。現在很難想像70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裡是澳大利亞本土唯一遭受戰爭洗禮的地方。《環球時報》記者3年前曾走進達爾文的軍事基地採訪。基地的名字叫羅伯遜軍營,位於達爾文一處人煙稀少的開闊區,附近只有當地土著居住。基地大門是兩扇八字對開的黃色磚石屏,寫著「羅伯遜軍營」。走進去100米是個不大的檢查站。該軍營建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是澳大利亞最新、設施最好的基地之一。一眼看去,板式營房、低層建築和坦克裝甲車等散落在營區中。
羅伯遜軍營的陸軍準將費格斯·拉克蘭當時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北澳其實不會有美軍專門的基地,美軍就用澳軍在達爾文現有的基地,美軍可以使用這裡的所有設施。他稱達爾文的駐軍接待條件一般,美軍軍營是快速搭建起來的類型。軍隊訓練時會長期在布雷徹一帶活動,還將設立野戰營地、野戰廚房、野戰醫院等。軍隊有時也會回到達爾文的營地做一些調整。美軍會單獨訓練,北澳當地的地形適合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比方說開展阿富汗任務演練等。澳美會根據具體需要決定是聯合演練還是分開演練。在2016年之前,與美軍聯合訓練的最直接的目的是向美軍學習如何在阿富汗執行任務。今後會根據情況變化改變訓練重點。「我們對今後幾年的訓練內容持開放性態度」。 達爾文張開雙臂歡迎美軍到來,當然也歡迎由此而來的經濟收益。
澳大利亞羅伊國際政策研究所國際安全項目總監羅裡·梅德卡爾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達爾文不是一個駐軍的好選擇,也不是一個理想的戰略要點,那裡全年氣候分乾濕兩季。澳大利亞人歡迎美國更多地使用我們的軍事設施,因為這會刺激當地的經濟,但是建立一個像衝繩一樣的軍事基地則另當別論,肯定會引起激烈的公共討論。
一些分析認為,美軍選擇達爾文夾雜著很多政治因素。美國《國家》雜誌列舉在達爾文駐軍的理由時稱,主要是為了幫助澳大利亞繼續成為「美國的副警長」。霍華德在擔任澳大利亞總理時,曾自豪地宣稱澳大利亞是「美國的副警長」,他的政府曾支持美國入侵伊拉克。另外,通過支持澳大利亞,可以幫它從「下面」領導東協,而美國正試圖「從後面」領導東協。
文章還稱,美國第七艦隊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航空母艦——「喬治·華盛頓」號,而且美國在日本,韓國和關島有駐軍,但這些都不足以確保中國的崛起是「和平」的,不足以確保有爭議的南海的「和諧」。因此,美國需要再加一道保險,在達爾文建立基地。
美國戰略的「脊梁骨」
澳大利亞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盟國
《環球時報》記者參加了12日美澳部長級會議結束後的新聞發布會。或許是怕被問到敏感問題,提問媒體都是事前安排好的,僅限於美澳媒體,因此現場比較沉悶,沒出現火爆尖銳的問答場景。在會上,雙方反覆強調,美澳同盟是建立在互信和友誼基礎上的,《環球時報》記者能感受到美澳兩國同盟關係根深蒂固。
美國在南海問題上對中國的攻擊還在繼續。據路透社報導,有中國媒體指責美國的煽風點火,稱美國的介入讓太多地方陷入混亂。對此,美國務院發言人瑪麗·哈夫在11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回擊說:「我們不是挑起不穩定的一方,是中國在那裡的侵略性行動導致不穩定。我們採取的行動目的是要降低緊張,讓各方能夠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分歧,而不是採取一些脅迫性的、會引發不穩定的措施,就像我們看到中國過去幾個月來越做越多的那些行為一般。」
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陶文釗告訴《環球時報》,澳大利亞是美國在亞太地區重要的盟國。美國一再強調同盟的重要性,是「再平衡」戰略的「脊梁骨」。美國的亞太概念比較大,從東亞北部日本海算起,到西太平洋、印度洋,澳大利亞正是戰略要地。澳大利亞、日本、印度,這些國家經營好了,一片水域就聯繫起來了。歐巴馬政府「再平衡」戰略有了這3個國家就有了聲勢。而近期,歐巴馬的外交政策一直備受批評,所以歐巴馬一定要把「再平衡」戰略搞下去,成為自己的外交成果,也作為自己的個人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