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頭魚,即用木頭刻制的一條魚,是舊時乳山西北部農村酒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舊時乳山西北部山區如諸往鎮、馬石店鎮、育黎鎮及周邊村鎮,離海較遠,交通運輸不方便。在這些地方,家裡待客,想吃到新鮮的海魚非常困難。但是依照這裡的風俗,家裡待客酒席上沒魚是件很沒面子的事情。當地人就發明了木頭魚。用木頭雕刻成真魚的樣子,放在盤子裡,上面蓋上炒雞蛋、蔥花等各種材料,端到桌上真能以假亂真。此時主人往往開始勸酒,不惜把自己喝倒,把客人喝醉喝跑。目的是為了不讓客人看出破綻,保全一點面子。大多時候,都是連魚還沒看見,就被喝跑了。所以,民間故事有說一個人坐了一輩子酒席,可從沒吃過一條酒席上的魚。
乳山的「魚」難吃,在膠東遠近聞名。其實,並非是魚難吃,實為酒難喝。乳山人性格豪放,熱情好客。乳山人待客,無魚不成宴。新中國成立後,在乳山上桌的魚要是新鮮的海魚且要是有鱗的海魚。魚的上桌次序,在桌上擺放的位置和魚的朝向以及吃魚都是很有講究的。一桌酒席,傳統上是菜上到一半的時候魚才上桌。過去在農村講究「頭朝北,肚朝客」,現在隨便一些,但是魚肚一定要朝著主客。魚雖然上桌了,但卻不能隨便動筷。一桌酒席,其他的菜可以不喝酒,不勸酒,但是,吃魚時,酒是不能不喝的,而且酒杯一定要清杯重新斟滿。想吃魚的人,必須要先喝酒才能吃魚。民間流傳「頭三、尾四、背五、肚六」之說,亦即頭朝向哪位客人,這位客人就要領酒三杯,且祝酒詞不能重複,要吉祥,讓接受敬酒的客人不得不喝,其它的就依此類推。常常因為一條魚,主人把全桌的客人喝醉才心滿意足。客人喝不喝酒,酒喝得足不足,直接關係到主人的信任、重視和被尊敬的程度。這實際上是古老的木頭魚傳統演繹而成的習俗。
如今,乳山人酒宴上的魚品種越來越多,魚味鮮美,也不「難」吃了,「木頭魚」演變成了當地人酒席上的一種風俗被流傳下來。
木頭魚是乳山飲食文化的縮影,對研究乳山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飲食文化發展情況以及民俗風情、意識形態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通便利,海魚品種增多,偏僻山區家家戶戶都能吃到新鮮的海魚。只有提高全社會的保護意識,才能夠使乳山這一重要的飲食文化習俗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展。
2008年8月,木頭魚的傳說被乳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第一批乳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9年,木頭魚的傳說被威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第二批威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