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木頭魚的傳說

2021-02-08 乳山時訊

木頭魚,即用木頭刻制的一條魚,是舊時乳山西北部農村酒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舊時乳山西北部山區如諸往鎮、馬石店鎮、育黎鎮及周邊村鎮,離海較遠,交通運輸不方便。在這些地方,家裡待客,想吃到新鮮的海魚非常困難。但是依照這裡的風俗,家裡待客酒席上沒魚是件很沒面子的事情。當地人就發明了木頭魚。用木頭雕刻成真魚的樣子,放在盤子裡,上面蓋上炒雞蛋、蔥花等各種材料,端到桌上真能以假亂真。此時主人往往開始勸酒,不惜把自己喝倒,把客人喝醉喝跑。目的是為了不讓客人看出破綻,保全一點面子。大多時候,都是連魚還沒看見,就被喝跑了。所以,民間故事有說一個人坐了一輩子酒席,可從沒吃過一條酒席上的魚。




乳山的「魚」難吃,在膠東遠近聞名。其實,並非是魚難吃,實為酒難喝。乳山人性格豪放,熱情好客。乳山人待客,無魚不成宴。新中國成立後,在乳山上桌的魚要是新鮮的海魚且要是有鱗的海魚。魚的上桌次序,在桌上擺放的位置和魚的朝向以及吃魚都是很有講究的。一桌酒席,傳統上是菜上到一半的時候魚才上桌。過去在農村講究「頭朝北,肚朝客」,現在隨便一些,但是魚肚一定要朝著主客。魚雖然上桌了,但卻不能隨便動筷。一桌酒席,其他的菜可以不喝酒,不勸酒,但是,吃魚時,酒是不能不喝的,而且酒杯一定要清杯重新斟滿。想吃魚的人,必須要先喝酒才能吃魚。民間流傳「頭三、尾四、背五、肚六」之說,亦即頭朝向哪位客人,這位客人就要領酒三杯,且祝酒詞不能重複,要吉祥,讓接受敬酒的客人不得不喝,其它的就依此類推。常常因為一條魚,主人把全桌的客人喝醉才心滿意足。客人喝不喝酒,酒喝得足不足,直接關係到主人的信任、重視和被尊敬的程度。這實際上是古老的木頭魚傳統演繹而成的習俗。




如今,乳山人酒宴上的魚品種越來越多,魚味鮮美,也不「難」吃了,「木頭魚」演變成了當地人酒席上的一種風俗被流傳下來。


木頭魚是乳山飲食文化的縮影,對研究乳山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飲食文化發展情況以及民俗風情、意識形態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通便利,海魚品種增多,偏僻山區家家戶戶都能吃到新鮮的海魚。只有提高全社會的保護意識,才能夠使乳山這一重要的飲食文化習俗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展。




2008年8月,木頭魚的傳說被乳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第一批乳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9年,木頭魚的傳說被威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第二批威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相關焦點

  • 乳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木頭魚的傳說
    木頭魚,即用木頭刻制的一條魚,是舊時乳山西北部農村酒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 【非遺文化】木頭魚的傳說
    乳山盛產魚,為什麼傳說從前用木魚招待客人?據老人講,魚有淡季和旺季,而紅白事卻不分淡旺季。
  • 【非遺文化】木頭魚的傳說
    乳山盛產魚,為什麼傳說從前用木魚招待客人?據老人講,魚有淡季和旺季,而紅白事卻不分淡旺季。
  • 威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開館,免費對外開放
    8月13日,威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正式開館展館面積800平方米,整體展陳分為「淵源共生」「懷恩敬海」「人文匠藝」三大篇章,依次介紹威海當地的生產生活、民俗風情以及特色人文三大方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該館隸屬於威海市群眾藝術館,位於該館二樓,免費對外開放。
  • 威海市群眾藝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示館開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乃彰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8月13日,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王磊和威海市副市長楊麗為威海市群眾藝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示館共同揭牌,並舉行了隆重的開館儀式。
  • 龍母傳說源遠流長,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現光彩
    粵桂是著名的「龍母之鄉」。龍母傳說在梧州地區、廣東悅城等地,尤其是西江流域一帶廣為流傳。要追溯起龍母傳說,就不能不從廣西梧州市的藤縣說起。藤縣位於廣西梧州西部,境內水系較為發育。潯江自西而東流貫中部,北流河由南往北,蒙江自北向南,它們的眾多支流呈葉脈狀分布,織成一張細密的河網覆蓋著藤縣。
  • 懸絲傀儡:給木頭以生命|季天淵|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戲|提線...
    它是一隻泰順提線木偶,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頭雕刻代表性傳承人季天淵的得意之作。12月18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造提線木偶的「女媧娘娘」》的報導。本文節選自該報導。泰順木偶戲 已有800多年歷史季天淵出生於一個泰順手藝世家,她的父親季桂芳是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木偶頭雕刻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母親張月員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泰順車木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 深度 | 乳山地域文化談
    《乳山時訊》對新版《大乳山的傳說》,也多次進行過推介。2008年12月4日,《大乳山的傳說》被威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第二批威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而切實抓好「非遺」保護,走一條傳統文化與現實創新相結合的道路,是乳山弘揚母愛文化的需要,是區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為加強「非遺」保護,乳山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城鄉規劃。自2008年以來,市財政先後投入專項經費用於「非遺」保護。
  • 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尋最有韻味的威海記憶
    富有漁家特色的海草房、生動有趣的古老傳說、源遠流長的傳統技藝……作為我市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現代文明的源泉,位於市群眾藝術館二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免費對外開放,114個非遺項目將各自承載的歷史徐徐展開,向人們訴說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哪裡有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信很多人,都是聽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成功的,但是很多人肯定,我敢肯定,他們不知道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有些人覺得這也是個問題?小題大做了吧?但是實際上真的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顧名思義,他不是物質,沒有具體的具象化呈現方式,像故宮博物館,我們都叫他世界文化遺產,因為它就在那,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一種精神上的,由少數人傳承表演等方式,展現出來的一種東西,這種是非遺,比如梅花篆字,有人可能會說,梅花篆字不是在那寫著嗎?怎麼就不是物質了。
  • 喜餅、糖畫、面兔,到威海乳山嘗嘗非遺的味道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25日訊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同時,也是古已有之的「匠藝傳心」。它不僅為這座城市留下了一個個動人的傳說,也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隨拍宮老師,傳承乳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鉤花的手藝人
    回到家中的老媽也是絲毫不得閒,閒著沒事兒,就拾掇起自己年輕時學會的乳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鉤花技術。雖然此刻,面對著鏡頭的老媽,些許還有些羞澀,但是老媽對於勾花的熱愛卻是熱度不減,既可以一邊聊著天,手上還能飛快地進行著鉤織,一心二用絕對是宮老師的獨門絕技。
  • 武夷山的文化遺產,可以分為文物、建築群、遺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些集磚雕、石雕、木雕藝術於一體的古民居建築群,是武夷山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豐厚的人文景觀資源。城村,位於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南20公裡、閩越王城附近,是一個具有眾多古蹟的古村鎮。五夫鎮自古就有「鄒魯淵源」之稱,是理學宗師朱熹的故鄉,朱子理學的形成地,境內、遺址遺蹟豐富,是武夷山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紫陽樓、興賢書院和朱子巷的古民居已經成為著名的建築群。
  • 龍傳說源遠流長,藤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再現光彩
    龍母傳說在梧州地區、廣東悅城等地,尤其是西江流域一帶廣為流傳。要追溯起龍母傳說,就不能不從廣西梧州市的藤縣說起。藤縣位於廣西梧州西部,境內水系較為發育。潯江自西而東流貫中部,北流河由南往北,蒙江自北向南,它們的眾多支流呈葉脈狀分布,織成一張細密的河網覆蓋著藤縣。
  • Hi視頻丨餐桌上的木頭魚(下)
    上回咱們說到,距離咱們較近的煙臺福山的趙于氏發明了木頭魚,而且老王我的一個忘年交還在乳山崖子見過實物,那這木頭魚究竟長什麼樣,到底怎麼個吃法呢?在乳山,木頭魚的形成有兩種說法,一是祭祖說,一是待客說。祭祖說和煙臺福山的版本差不多,窮,生活條件差,一年到頭看不到幾次魚,更吃不到幾次魚,到了數九寒天,新鮮魚更是少之有少,所以祭拜老祖宗時就刻條木頭魚。另一種說法是老輩的時候沒有冰箱,沒有冷凍條件,不容易吃到魚。用乳山當地話來說,就是「能應許一頭豬、不應許一條魚」,那麼酒桌上又需要魚這一道菜怎麼辦呢?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主標識形式上方採用簡體中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方採用漢語拼音「ZHONGGUO
  • 豫非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火龍舞」
    大戰勝利後,玉帝便命火龍駐守龍臺,為了紀念火龍為民除害,當地群眾便自發組織起來,製作火龍道具,且手舞之,足蹈之,用舞動火龍燈追逐紅蜘蛛的遊戲來再現火龍降服蜘蛛精的過程,以此表彰火龍的功績,這,就是「火龍舞」的原始雛形。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非物質文化遺產關係一個民族的文化與精神的傳承,較之有形遺產而言,如指間之沙,稍有不慎,就會流失於指縫。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哪裡有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信很多人,都是聽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成功的,但是很多人肯定,我敢肯定,他們不知道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有些人覺得這也是個問題?小題大做了吧?但是實際上真的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顧名思義,他不是物質,沒有具體的具象化呈現方式,像故宮博物館,我們都叫他世界文化遺產,因為它就在那,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一種精神上的,由少數人傳承表演等方式,展現出來的一種東西,這種是非遺,比如梅花篆字,有人可能會說,梅花篆字不是在那寫著嗎?怎麼就不是物質了。
  • 見證歷史的傳承 — 探尋珠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一) 裝泥魚
    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是最古老也是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是國家、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也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歷史、民族個性、民族氣質、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機組成和重要表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性質的認識,保護和弘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