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一直夢想可以仗劍走天涯,所以特別羨慕那些身體和靈魂在路上的人。這本書,單名字就十分吸引我,臺灣、單車、環島,哪一個都讓我激動。
讀完,我知道,詩和遠方其實就在自己腳下。只要你敢走出去,你就會得到,因為「旅程一旦開始就不會停下,除非到達終點」。作者說,「實現夢想,是需要志氣、勇氣和傻氣的」。
在環島第九天,也是最後一天,他要翻越北宜公路的北宜界,海拔落差535米。整個上坡途中,他全身心的力量都在和肌肉的乳酸做鬥爭。騎在最後,看著前面的人漸行漸遠,身邊的人越來越少,自己的力量慢慢耗盡,而終點似乎還是那麼遙遙無期,這種恐慌和絕望,是別人難以體會的。所以,能夠在絕望中堅持到底的人,是多麼的了不起。
這裡,我不由想起高中時讀過的一句詩: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你有勇氣開始,並堅持到底,你一定就在遠方領略平時看不到的風景。
跟隨著作者的騎行,純美的如詩風景映入眼底,我感動得一塌糊塗。
天空是明朗的瓦藍色,雲就像漂浮在湖面上的蒲公英。
叢林呈現出鮮活的蒼翠,起伏的山峰交錯,遠遠近近的綠,顯出豐富的層次。
足夠開闊的視野,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的群峰,公路兩側色彩斑斕的波斯菊,還有青色稻穗隨風攢動,將人視線引向遙遠的天際。
光線透過葉片跌碎在路面,斑駁跳動,挺拔的枝幹像琴弦,風猶如指尖,撥弄出天籟之音。
這些如畫美景,就是遠方給予勇士的饋贈。作者站在太平洋與寶島之間,背靠厚實的山,遠望遼闊的海,如我親臨一般。
單車環島、登玉山和泳渡日月潭,成為臺灣最富挑戰、最具理想情懷的新「鐵人三項」。其中,單車環島,以其獨有的壯遊浪漫,最為大眾所愛,變成臺灣人的一項成人儀式。「一次單車環島的旅行,意味著生命的一次勃發,夢想的一次衝撞,情感的一次瞭望,痛苦的一次涅槃,過往的一次追思,未來的一次試練。」
騎行路上,一次次地淬鍊,人變得純粹。同行的單車騎友,上至70歲的龍惠先生,下至9歲的彥君小朋友,有醫生、教師,有退休的公務員,有來自大陸的作者自己,還有來自德國的外國友人,他們都帶有一種對生命的追求,對遠方的探索,匯聚在環島路上,相互鼓勵,相互幫扶,最後到達終點。他們都是自己的勇士。
我知道了:
詩和遠方,只需要兩步,一步是開始,一步是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