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悄然崛起 85.9%的人去年看過紀錄片

2020-12-17 中國青年報

    新年伊始,6集紀錄片《美麗中國》作為首播節目,揭開了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的面紗。《美麗中國》出身不凡,由央視和英國廣播公司聯合攝製,曾獲「艾美獎」的3個獎項。

    隨後,紀錄頻道相繼播出《玉石傳奇》、《隱蔽戰線》、《地球脈動》等紀錄片,受到觀眾熱捧,成為央視新年的收視熱點。

    作為中國第一個全球覆蓋的國家級專業紀錄片頻道,央視紀錄頻道給自己確立了一個目標——「為時代中國存像,與大千世界共鳴」。它能否向世人真正展現中國的人文精神?國產紀錄片的春天,是否因此開始?在這個娛樂盛行的年代,紀錄片還有多少人在看呢?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對2500人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發現,2010年多達85.9%的受訪者看到一部或多部紀錄片,沒看過的人僅有14.1%。    

    中國電視僅有選秀、相親、肥皂劇是不夠的

    近年來,不少人抱怨,打開電視不是「超女」就是「偽娘」,除了肥皂劇就是「選秀」、「相親」。中國電視文化品質明顯下滑,媒介生態趨於惡化。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嶽川曾尖銳地指出,內地電視節目世俗化,是「集體弱智、集體作秀、集體時尚化」的禍首。「西方電視臺從來沒有將電視看成大眾共同的世俗化平臺,而是一個分層的平臺。文化節目的分量和精度總是讓人刮目相看。」

    當感覺電視不能滿足個性化需求時,一些人選擇逃離螢屏轉戰網絡。有調查顯示,很多大學生與知識分子,除了偶爾看新聞與科教節目之外,已基本沒有看電視的習慣。

    「很長時間不看電視,電視早送人了。」聽到央視要開紀錄片頻道的消息,資深媒體人馬女士立刻把選購電視機的計劃,放進了新年採購日程中。她對這個頻道充滿期待。

    紀錄片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在國際傳播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有資料顯示,現在全球每天至少有15億人在收看紀錄片。美國的探索頻道、國家地理頻道、歷史頻道以及英國的BBC紀錄片、日本NHK紀錄片等,在世界很多國家的收視率都很高,已形成了獨特風格和品牌,擁有大批忠實觀眾。

    本次調查也證實了紀錄片的國際傳播力度。在過去一年看過紀錄片的觀眾當中,67.8%的人看過中國人拍攝的紀錄片,59.3%的人看過外國人拍攝的紀錄片,34.8%的人看過中外合作拍攝的紀錄片。

    電視作為紀錄片的傳播主渠道,仍然擁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此次調查發現,76.5%的人通過電視收看紀錄片,59.4%的人通過網絡視頻來看,而通過光碟和影院看紀錄片的人分別佔15.0%和12.6%。

    「新聞是傳播信息的,綜藝是用來娛樂的,電視劇和電影是用來圓夢的,它們共同構成了社會文化的多樣性。然而,我們用什麼來塑造心靈,引領社會價值觀?我想應該是紀錄片。紀錄片不是唯一的方式,但確實是非常重要的方式。」紀錄片編導梁碧波說。

    從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和《故宮》的熱播,到各地電視臺紛紛開設紀錄片欄目或頻道,紀錄片正在螢屏上悄然崛起。業界專家認為,在經歷了娛樂致死的躁動後,人們開始冷靜觀察和思考社會問題,電視正從娛樂工具回歸到大眾傳媒。

    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

    「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智利紀錄片導演顧茲曼的這句話,常常被紀錄片人掛在嘴邊。然而,對於一直徘徊在商業大門之外的國產紀錄片,央視紀錄頻道能否帶來充滿希望的春天?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紀錄片曾輝煌一時。《話說長江》、《話說運河》、《望長城》等一系列經典作品,宛若珍珠,點綴在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中。這些紀錄片佔據著當時螢屏的黃金時段,與《四世同堂》和《紅樓夢》等熱播劇的收視率不相上下。

    但是,2000年後,儘管國際紀錄片市場一片利好,但中國紀錄片市場卻一直處於「低收視率」、「賠本賺吆喝」的陰影中。隨著中國電視媒介生態的劇變,紀錄片在殘酷的競爭中一路敗退,逐漸邊緣化。

    當今紀錄片市場長期低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調查中,55.4%的受訪者認為原因是「播出平臺受嚴重製約,頻道太少」;53.5%的人認為在收視率就是硬道理的商業娛樂環境裡,創作者心態浮躁;51.7%的人覺得,現有的紀錄片拍得不好看;37.8%的人表示是「觀眾沒興趣看」;32.6%的人選擇「政府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不夠」;31.6%的人表示是因為「紀錄片價格與價值嚴重失衡」;另有27.7%的人認為原因是「播出時間太晚」。

    缺少播映平臺,一直是國內紀錄片難以產生市場效益的一大原因。央視紀錄片頻道開播前,紀錄片一直沒有覆蓋全國的專業頻道。

    「中國紀錄片的播出渠道一直很成問題,大部分電視臺苦於收視率的壓力,都以播電視劇、娛樂節目為主,對紀錄片不『感冒』。雖然少數地方臺開辦了紀錄片頻道,但影響力太小,有價值沒市場。」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知名紀錄片製作人張同道說。

    他還介紹,《2009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的數據顯示,全國衛星頻道和專業頻道2009年紀錄片的年度播出量約5000小時,收入不過5億元上下。這在年產值過千億元的電視行業裡,僅佔0.5%。價格與價值的嚴重失衡,極大打擊了紀錄片製作者的積極性,直接導致這一領域的惡性循環與投機心理。

    「央視紀錄頻道平臺的搭建,對國內紀錄片界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信號。」張同道認為,這個頻道的開播,將鼓舞更多愛好者和專家,投入到紀錄片的拍攝和製作中去。

    紀錄片研究者冷冶夫也表示,全國性紀錄片平臺的建立,將打破紀錄片低端製作與低效傳播的怪圈。更有人認為,該頻道的開通將撬動整個中國紀錄片產業市場。

    近年來,雖說《故宮》、《再說長江》、《大國崛起》、《復興之路》等中國紀錄片逐步走向海外市場,但與美國相比,中國紀錄片市場化的腳步才剛開始。到目前,我國連一家有實力的紀錄片專業製作公司都沒有。僅靠電視臺和政府作坊式的生產,市場需求很難滿足。

    業內人士估計,即使在大事不斷的2008年,我國紀錄片的生產量也只有3000部共4000集。就算全部歸一個電視臺播,每天也就3個小時的量。

    而24小時滾動播出的央視紀錄頻道,每天僅首播節目就有4小時。不過,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並不擔心「斷糧」,「紀錄頻道是制播分離的,採用全球採購的方式。除了國內的製作,還有四分之一的節目是購買自BBC、NHK製作的紀錄大片,比如《黃石公園》和《生命》等。此外,紀錄頻道還會和電影一樣,採用全球首映的方式。」

    可能你今天在電視前看紀錄片,明天就導演自己的作品

    央視紀錄頻道開播後,在微博的上千條評論中,北大教授徐泓的微博尤為引人關注。她引用央視已故紀錄片導演陳虻的話說:「紀錄片的最終結果是和社會發生關聯。中國紀錄片創作者必須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現實的土地上來。關注中國現實生活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可以說是中國紀錄片的生命和基礎。」

    漢代宮殿、蒙古草原、西部沙漠、絲綢之路、青藏高原,作為央視紀錄頻道開篇的自然歷史系列片《美麗中國》,是英國BBC和中國電視臺的首次合作。6小時的播映時間,使觀眾置身於中國的多彩風光中,可謂一張遞給世界的「中國名片」。

    「可能你今天在電視機前看紀錄片,明天就有可能導演自己的作品。」陳曉卿表示,央視紀錄頻道並不「高傲」。「紀錄頻道裡既有像《美麗中國》、《玉石傳奇》這樣的大片,也有一些常規節目,比如《帝國的興衰》。這部片子拍攝資金並不多,但講的故事非常有趣。普通人也有可能參與製作。」

    用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的說法,這個頻道需要更多地「接地氣」,「反映目前中國現代化進程和普通人生活」。未來,觀眾在紀錄頻道中不僅要看到專業紀錄片作品,還要看到更多跟社會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

    有調查發現,通常紀錄片頻道的主流觀眾,是「高職位、高收入、高學歷」的「三高」男性觀眾。

    去年,上海電視節上發布的《上海大學生電視關注度調研報告》顯示,紀錄片已成上海大學生喜愛的電視節目之一,僅次於電影和人物訪談。令創作者和播出者欣慰的是,較之娛樂節目或電視劇,紀錄片的觀眾群體雖然相對比較小,但「黏性」較強,忠誠度非常高。

    你希望通過央視紀錄頻道看到什麼樣的紀錄片?此次調查發現,86.6%的受訪者選擇歷史、地理、人文類作品;59.6%選擇旅遊、美食、探險、真人秀等輕鬆的小題材;58.0%的人期待紀錄片講述身邊普通人的生活;選擇「展示國家形象的大製作」的人佔41.8%。

    對於目前中國紀錄片創作中存在的問題,調查顯示,59.5%的人認為是「題材單一,不能滿足更多觀眾的收視需求」;59.3%的人希望紀錄片不要一味地追求宏大敘事或獵奇等邊緣化生存,要貼近大眾生活;52.4%的人認為一些紀錄片敘事手法簡單,不會講故事;還有39.1%的人選擇「精英化傾向嚴重,過於高高在上」。

    事實上,一些國產紀錄片收視率不高,往往是因為被賦予了過多宏大使命。那種正襟危坐的嚴肅面貌,與大眾文化時代崇尚輕鬆的風格格格不入。放眼望去,「重複工程」、「櫥窗工程」、「面子工程」比比皆是,而追逐邊緣化生存,一味獵奇的片子,也不在少數。

    針對目前紀錄片題材狹窄的現狀,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紀實頻道總監應啟明認為,應該探尋紀錄片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在「紀實」手法之外,還要各種創作手法多管齊下。不但要關注社會邊緣人物題材,還要擴展至歷史、人文、地理、自然、社會等縱深題材。這樣才能更大程度地滿足各階層觀眾的需要。

    面對困境,越來越多的紀錄片人達成共識,「囊中羞澀」、「播出無門」並不是中國紀錄片成不了氣候的必然原因,學習借鑑國外紀錄片市場的成熟經驗,學習講故事的技巧、風格、思維模式以及高效的專業運作系統,才是中國紀錄片發展的當務之急。

相關焦點

  • 紀錄片《傳家》將播 揭幕「內容帝國」的崛起
    然而這種戰略布局並非是BAT的專利,現如今,一個龐大的內容帝國也在悄然的崛起。圖片源自紀錄片《傳家》  近日,由樂視與視襲影視聯合出品的大型人文紀錄片《傳家》將在樂視網首播。這檔由國內一線團隊傾力打造的紀錄片,以「家、人、事、情」為內容脈絡,挖掘中國傳家傳統智慧與生活文化,生動演繹那些被漸漸遺落的「家傳之美」,找回中國人的生活味道。不得不說選擇這樣的題材,對於網際網路在線視頻平臺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具有冒險的嘗試,與所承受的風險相反,這部作品成為了國內唯一一個與電視臺進行聯動的紀錄片。
  • 韓國電影:高分紀錄片直擊內心,你看過幾部
    韓國電影質量高的很多,其中不乏高分紀錄片!今天為大家介紹5部韓國高分記錄片,直擊內心。不知道你看過幾部呢!;除了韓國人,很多中國網友看過之後也直呼看的熱血沸騰。2014年4月,世越號在韓國全羅南道珍島郡觀梅島西南方向約3公里海上沉沒,這起沉船事故造成296人失去生命,142人受傷,8人失蹤,讓韓國全國人民陷入了深深的沉痛之中。影片在最大程度上還原著事件的點滴,科學的分析。無論時間過去多久,這都是讓人無法忘懷的悲傷。三《非洲的眼淚》,豆瓣評分9.2。
  • 《大國崛起》導演、吳曉波等將探討紀錄片傳播
    今年,組委會特別邀請李成才、吳曉波、Sabine Lange、Pierre Cattan等國內外的大師共坐一席,分享他們在進行紀錄片跨媒介傳播方面的經驗,探討新媒體時代紀錄片將會以怎樣的模式進行製作和傳播。
  • "娛樂化紀錄片"興起 《探索發現》造中國紀錄片傳奇
    《華氏9·11》的大熱,使所有觀眾一下子對紀錄片有了新的認識,《茶馬古道》《布達拉宮》也借著這股紀錄片的「東風」進入影院與觀眾見面。然而,中國本土紀錄片卻從來都是缺乏觀眾緣的,內容真實,主題深刻,卻也留給大家枯燥乏味、題材邊緣、視角主觀的印象。
  • 《海豚灣》:一部看過就難以忘懷的紀錄片
    紀錄片通過參與型的方式,向人們敘述在這裡的所見所聞,人們通過理察.奧巴瑞在片中的所作所為,了解到真相。正是通過參與型的方法,《海豚灣》才會讓觀眾看過就難以忘懷。一、出演者介入影片的身份,為紀錄片增加了真實性並且增加記錄片的情感共鳴。
  • 中國歷史紀錄片前十名 中國好看紀錄片推薦2019(2)
    中國歷史紀錄片前十名1、《大國崛起》2、《西安事變》3、《敦煌》4、《河西走廊》5、《圓明園》6、《楚國八百年》7、《復活的軍團》8、《大明宮》9、《前清秘史1、《大國崛起》《大國崛起》是一部講述全球歷史發展的紀錄片,在近現代以來的世界舞臺上,有九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後登場,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 5分鐘也可以拍紀錄片《早餐中國》 開啟紀錄片短視頻時代
    原標題:仲局 | 5分鐘也可以拍紀錄片《早餐中國》 開啟紀錄片短視頻時代半島記者 仲維莉近期,《早餐中國》第二季完結。這部立志要做100集的美食短紀錄片已經吸引了相當多的粉絲,豆瓣分數居高不下,網絡平臺播放量截至目前也達到1.4億。
  • 推薦10部下飯美食紀錄片,果然還是中國美食最好吃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1、水果傳一部講世界各地水果的紀錄片,時間空間悄然變換,一顆種子從發芽到結出甜美的果實,節目用清新絢麗的畫面為我們展示了水果們的絕美歷程。可以認識到很多奇特的,聞所未聞的水果。第二季正在更新中。
  • 業餘導演,臨時劇組,這群人拍出來的紀錄片B站評分高達9.9
    劇組全體員工沒有一個是科班出身,可正是這麼一群人卻拍出了B站評分達9.9分的紀錄片。有網友這麼評價,「這是所看過最真實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究竟有多真實?沒有專業的剪輯,沒有專業的攝影師,影片中會出現各種劇組工作人員。本來是採訪一個傳統手藝人,你會在鏡頭中看到編導拿著麥克風在收音。
  • 西藏紀錄片《極地通途》9日首播 講述人與公路的故事
    9日,該紀錄片導演拉巴歐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紀錄片《極地通途》在長達一年的拍攝過程中,攝製組先後穿越了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及部分農村公路,講述高原民眾與公路的故事。涉藏紀錄片《極地通途》於12月9日在《西藏衛視》首播,講述人與公路的故事。
  • 臺灣電視臺來南澳拍攝的紀錄片,你看過嗎?
    臺灣電視臺來南澳拍攝的紀錄片,你看過嗎? 前言:《回憶南澳 · 老視頻》系列專題文章 ——魅力東方 · 汕頭南澳紀錄片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名單新鮮出爐!
    第24屆金衛星獎 電影部門 最佳紀錄片(提名) 第40屆倫敦影評人協會獎 年度紀錄片(提名) 年度突破英國/愛爾蘭電影人(提名) 第32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紀錄片(提名)
  • 推薦十部國產優質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不僅希望成為一部精品,更期望啟迪人生、啟示當代。人們或許對這5個節點的選擇有不同理解,但無法否認此片的思辨特性。編導在闡述中說:「敘事上以獨特的視角切入,同時加入引人深思的議論。迴避流水帳似的歷史記錄,而是在夾敘夾議中,升華具有思辨性的觀點。」 7、大國崛起(紀錄片)
  • 盤點2019年的那些嘻哈紀錄片/電視劇/綜藝!
    不把目光放得那麼遠,就說這2019年嘻哈屆又出了哪些讓樂迷們津津樂道的紀錄片/電視劇/綜藝吧!顧名思義,《Wu-Tang : An American Saga》故事圍繞著 Wu-Tang Clan 展開,劇中將會講述這支傳奇團體的崛起史。
  • 6部高分紀錄片,絲綢之路全收錄
    有人說看完這部紀錄片,就忘不了雅尼Yanni所作的主題音樂,這首《河西走廊之夢》遼遠壯闊、莊重肅穆,千年西域風光在眼前呈現;有人說看完這部紀錄片,就時常會想起那片河西走廊上方的浩瀚星空,如寒冰高牆般的八一冰川,還有黃沙、胡楊、長河落日,景色迷人又震撼;還有人說,看完這部紀錄片,就像回顧了一場河西走廊與中原王朝的歷代關係,從「創始人」張騫所在的漢朝開始
  • 國家地理100小時紀錄片獨家登錄騰訊
    據美蘭德(China Mainland Marketing Research Co.)日前發布的《2014年中國紀錄片網絡影響力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境內17家視頻網站共播出紀錄片約1萬部,全網總播放量超過153億。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關於「紀錄片觀看渠道」的網上調查結果顯示:網絡佔70%,電視佔56%,展映佔18%,院線佔5%。網絡無疑給紀錄片傳播和推廣帶來了更多契機。
  • 這幾部好看的美食紀錄片饞人又治癒!
    自從《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之後,有關美食的紀錄片也如雨後春筍般進入我們的視線。每次看完一集紀錄片,都有一種肚子咕咕叫,口水直流的感覺……其實,除了《舌尖上的中國》系列外,還有很多不錯的跟美食有關的紀錄片,今天罐頭君就給大家推薦幾部,看完保準讓你流口水,請自備好紙巾。
  • 紀錄片《中國》的美學超越電視劇了嗎?
    2017年,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在央視一套播出時,央視紀錄頻道同期排播了一部歷史紀錄片《喋血長平》。在《大秦帝國之崛起》中,主創用將近10集對長平之戰前前後後進行了全方位的表現,佔全劇四分之一的篇幅。
  • 【美食劇&電影&紀錄片&動漫】這些你看過嗎?
    關於美食你看過多少? 一拳覺得劇中對食物的誇張式拍攝真的讓人食慾滿滿,喜歡看美食的小夥伴們不要錯過哦~ 日版電影·小森林 小森林
  • 豆瓣8.8分良心紀錄片推薦《尋找手藝》被13家電視臺拒播的紀錄片
    導演為拍攝這部紀錄片將自己在北京的房子賣掉,拍攝器材均為二手,一路行走一路拍攝,尋找了中國199位最普通平凡甚至是貧窮的手藝人,完成了這部與你以往看過的精美的紀錄片相差甚大的《尋找手藝》豆瓣上的劇情簡介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