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6集紀錄片《美麗中國》作為首播節目,揭開了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的面紗。《美麗中國》出身不凡,由央視和英國廣播公司聯合攝製,曾獲「艾美獎」的3個獎項。
隨後,紀錄頻道相繼播出《玉石傳奇》、《隱蔽戰線》、《地球脈動》等紀錄片,受到觀眾熱捧,成為央視新年的收視熱點。
作為中國第一個全球覆蓋的國家級專業紀錄片頻道,央視紀錄頻道給自己確立了一個目標——「為時代中國存像,與大千世界共鳴」。它能否向世人真正展現中國的人文精神?國產紀錄片的春天,是否因此開始?在這個娛樂盛行的年代,紀錄片還有多少人在看呢?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對2500人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發現,2010年多達85.9%的受訪者看到一部或多部紀錄片,沒看過的人僅有14.1%。
中國電視僅有選秀、相親、肥皂劇是不夠的
近年來,不少人抱怨,打開電視不是「超女」就是「偽娘」,除了肥皂劇就是「選秀」、「相親」。中國電視文化品質明顯下滑,媒介生態趨於惡化。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嶽川曾尖銳地指出,內地電視節目世俗化,是「集體弱智、集體作秀、集體時尚化」的禍首。「西方電視臺從來沒有將電視看成大眾共同的世俗化平臺,而是一個分層的平臺。文化節目的分量和精度總是讓人刮目相看。」
當感覺電視不能滿足個性化需求時,一些人選擇逃離螢屏轉戰網絡。有調查顯示,很多大學生與知識分子,除了偶爾看新聞與科教節目之外,已基本沒有看電視的習慣。
「很長時間不看電視,電視早送人了。」聽到央視要開紀錄片頻道的消息,資深媒體人馬女士立刻把選購電視機的計劃,放進了新年採購日程中。她對這個頻道充滿期待。
紀錄片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在國際傳播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有資料顯示,現在全球每天至少有15億人在收看紀錄片。美國的探索頻道、國家地理頻道、歷史頻道以及英國的BBC紀錄片、日本NHK紀錄片等,在世界很多國家的收視率都很高,已形成了獨特風格和品牌,擁有大批忠實觀眾。
本次調查也證實了紀錄片的國際傳播力度。在過去一年看過紀錄片的觀眾當中,67.8%的人看過中國人拍攝的紀錄片,59.3%的人看過外國人拍攝的紀錄片,34.8%的人看過中外合作拍攝的紀錄片。
電視作為紀錄片的傳播主渠道,仍然擁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此次調查發現,76.5%的人通過電視收看紀錄片,59.4%的人通過網絡視頻來看,而通過光碟和影院看紀錄片的人分別佔15.0%和12.6%。
「新聞是傳播信息的,綜藝是用來娛樂的,電視劇和電影是用來圓夢的,它們共同構成了社會文化的多樣性。然而,我們用什麼來塑造心靈,引領社會價值觀?我想應該是紀錄片。紀錄片不是唯一的方式,但確實是非常重要的方式。」紀錄片編導梁碧波說。
從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和《故宮》的熱播,到各地電視臺紛紛開設紀錄片欄目或頻道,紀錄片正在螢屏上悄然崛起。業界專家認為,在經歷了娛樂致死的躁動後,人們開始冷靜觀察和思考社會問題,電視正從娛樂工具回歸到大眾傳媒。
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
「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智利紀錄片導演顧茲曼的這句話,常常被紀錄片人掛在嘴邊。然而,對於一直徘徊在商業大門之外的國產紀錄片,央視紀錄頻道能否帶來充滿希望的春天?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紀錄片曾輝煌一時。《話說長江》、《話說運河》、《望長城》等一系列經典作品,宛若珍珠,點綴在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中。這些紀錄片佔據著當時螢屏的黃金時段,與《四世同堂》和《紅樓夢》等熱播劇的收視率不相上下。
但是,2000年後,儘管國際紀錄片市場一片利好,但中國紀錄片市場卻一直處於「低收視率」、「賠本賺吆喝」的陰影中。隨著中國電視媒介生態的劇變,紀錄片在殘酷的競爭中一路敗退,逐漸邊緣化。
當今紀錄片市場長期低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調查中,55.4%的受訪者認為原因是「播出平臺受嚴重製約,頻道太少」;53.5%的人認為在收視率就是硬道理的商業娛樂環境裡,創作者心態浮躁;51.7%的人覺得,現有的紀錄片拍得不好看;37.8%的人表示是「觀眾沒興趣看」;32.6%的人選擇「政府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不夠」;31.6%的人表示是因為「紀錄片價格與價值嚴重失衡」;另有27.7%的人認為原因是「播出時間太晚」。
缺少播映平臺,一直是國內紀錄片難以產生市場效益的一大原因。央視紀錄片頻道開播前,紀錄片一直沒有覆蓋全國的專業頻道。
「中國紀錄片的播出渠道一直很成問題,大部分電視臺苦於收視率的壓力,都以播電視劇、娛樂節目為主,對紀錄片不『感冒』。雖然少數地方臺開辦了紀錄片頻道,但影響力太小,有價值沒市場。」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知名紀錄片製作人張同道說。
他還介紹,《2009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的數據顯示,全國衛星頻道和專業頻道2009年紀錄片的年度播出量約5000小時,收入不過5億元上下。這在年產值過千億元的電視行業裡,僅佔0.5%。價格與價值的嚴重失衡,極大打擊了紀錄片製作者的積極性,直接導致這一領域的惡性循環與投機心理。
「央視紀錄頻道平臺的搭建,對國內紀錄片界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信號。」張同道認為,這個頻道的開播,將鼓舞更多愛好者和專家,投入到紀錄片的拍攝和製作中去。
紀錄片研究者冷冶夫也表示,全國性紀錄片平臺的建立,將打破紀錄片低端製作與低效傳播的怪圈。更有人認為,該頻道的開通將撬動整個中國紀錄片產業市場。
近年來,雖說《故宮》、《再說長江》、《大國崛起》、《復興之路》等中國紀錄片逐步走向海外市場,但與美國相比,中國紀錄片市場化的腳步才剛開始。到目前,我國連一家有實力的紀錄片專業製作公司都沒有。僅靠電視臺和政府作坊式的生產,市場需求很難滿足。
業內人士估計,即使在大事不斷的2008年,我國紀錄片的生產量也只有3000部共4000集。就算全部歸一個電視臺播,每天也就3個小時的量。
而24小時滾動播出的央視紀錄頻道,每天僅首播節目就有4小時。不過,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並不擔心「斷糧」,「紀錄頻道是制播分離的,採用全球採購的方式。除了國內的製作,還有四分之一的節目是購買自BBC、NHK製作的紀錄大片,比如《黃石公園》和《生命》等。此外,紀錄頻道還會和電影一樣,採用全球首映的方式。」
可能你今天在電視前看紀錄片,明天就導演自己的作品
央視紀錄頻道開播後,在微博的上千條評論中,北大教授徐泓的微博尤為引人關注。她引用央視已故紀錄片導演陳虻的話說:「紀錄片的最終結果是和社會發生關聯。中國紀錄片創作者必須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現實的土地上來。關注中國現實生活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可以說是中國紀錄片的生命和基礎。」
漢代宮殿、蒙古草原、西部沙漠、絲綢之路、青藏高原,作為央視紀錄頻道開篇的自然歷史系列片《美麗中國》,是英國BBC和中國電視臺的首次合作。6小時的播映時間,使觀眾置身於中國的多彩風光中,可謂一張遞給世界的「中國名片」。
「可能你今天在電視機前看紀錄片,明天就有可能導演自己的作品。」陳曉卿表示,央視紀錄頻道並不「高傲」。「紀錄頻道裡既有像《美麗中國》、《玉石傳奇》這樣的大片,也有一些常規節目,比如《帝國的興衰》。這部片子拍攝資金並不多,但講的故事非常有趣。普通人也有可能參與製作。」
用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的說法,這個頻道需要更多地「接地氣」,「反映目前中國現代化進程和普通人生活」。未來,觀眾在紀錄頻道中不僅要看到專業紀錄片作品,還要看到更多跟社會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
有調查發現,通常紀錄片頻道的主流觀眾,是「高職位、高收入、高學歷」的「三高」男性觀眾。
去年,上海電視節上發布的《上海大學生電視關注度調研報告》顯示,紀錄片已成上海大學生喜愛的電視節目之一,僅次於電影和人物訪談。令創作者和播出者欣慰的是,較之娛樂節目或電視劇,紀錄片的觀眾群體雖然相對比較小,但「黏性」較強,忠誠度非常高。
你希望通過央視紀錄頻道看到什麼樣的紀錄片?此次調查發現,86.6%的受訪者選擇歷史、地理、人文類作品;59.6%選擇旅遊、美食、探險、真人秀等輕鬆的小題材;58.0%的人期待紀錄片講述身邊普通人的生活;選擇「展示國家形象的大製作」的人佔41.8%。
對於目前中國紀錄片創作中存在的問題,調查顯示,59.5%的人認為是「題材單一,不能滿足更多觀眾的收視需求」;59.3%的人希望紀錄片不要一味地追求宏大敘事或獵奇等邊緣化生存,要貼近大眾生活;52.4%的人認為一些紀錄片敘事手法簡單,不會講故事;還有39.1%的人選擇「精英化傾向嚴重,過於高高在上」。
事實上,一些國產紀錄片收視率不高,往往是因為被賦予了過多宏大使命。那種正襟危坐的嚴肅面貌,與大眾文化時代崇尚輕鬆的風格格格不入。放眼望去,「重複工程」、「櫥窗工程」、「面子工程」比比皆是,而追逐邊緣化生存,一味獵奇的片子,也不在少數。
針對目前紀錄片題材狹窄的現狀,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紀實頻道總監應啟明認為,應該探尋紀錄片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在「紀實」手法之外,還要各種創作手法多管齊下。不但要關注社會邊緣人物題材,還要擴展至歷史、人文、地理、自然、社會等縱深題材。這樣才能更大程度地滿足各階層觀眾的需要。
面對困境,越來越多的紀錄片人達成共識,「囊中羞澀」、「播出無門」並不是中國紀錄片成不了氣候的必然原因,學習借鑑國外紀錄片市場的成熟經驗,學習講故事的技巧、風格、思維模式以及高效的專業運作系統,才是中國紀錄片發展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