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滅亡時,名將王翦為什麼就忽然間消失匿跡了?

2020-12-21 騰訊網

王翦是戰國晚期非常有名的一個將軍,他滅亡楚國以後就忽然間消失匿跡了,從此再也沒有關於他的任何信息,不妨來談談這位老將最後的結局。根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21年,王翦急流勇退,告老還鄉,資料顯示他病逝於公元前208年,此後關於他的事跡不見於史籍。而且《史記》中對他病死記載也只是「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秦二世在位時,王翦與其子王賁都皆已去世)。並沒明說王翦病死在秦二世在位期間(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所以王翦病死於公元前208年的說法,證據不足。一般公認的說法,都還是認為王翦卒於前210年之前。畢竟王翦是服務了四代秦王的四朝元老,他如果活能到陳勝吳廣起義時,憑藉他的政治影響力和地位,不可能一點記載都沒有。另外我個人認為,即便秦末那會兒王翦還活著,他也不大可能有大多的作為。因為首先,假設王翦能活到秦末,他的年紀已經很大了。他第一次見於史書記載是獻計逼死魏齊。雖然史書上對於魏齊是死於長平之戰前還是長平之戰後沒有準確記載。但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之間,無論戰前戰後,趙國都怕秦國,都會逼殺魏齊討好秦相範雎。我假定是戰後,即公元前260年。作為一個以軍功為官,且能在秦國朝堂上獻計,並且記入史書的將領,王翦這時的年齡至少20歲以上,否則他沒資格說話。

按公元前260年王翦20歲來算,那麼他的出生時間就在公元前280年左右。以這個年紀活到公元前208年,七十多歲的王翦還能有多大的作為?人不服老不行,尤其是武將。像廉頗那種八十多歲還能領兵殺敵的例子,百年難遇。秦朝統一前後誕生了兩大武將家族,一是以王翦代表的王氏家族,二是以蒙恬為代表的蒙氏家族。蒙氏的崛起原本比王氏早,但由於王翦和王賁父子功勞大,六國被滅有五國跟他們父子都有關係,以至於滅楚後,功高震主了,蒙氏被王氏完全壓制。所以從秦始皇開始,秦朝皇室就一直在扶持蒙氏制約王翦父子。比如王翦攻楚時,帶走了六十萬大軍,給他當副將順便監視他的人,就是蒙恬和蒙毅的父親蒙武。後來王翦退隱,王氏衰落,蒙氏順理成章的成了頭號家族,王氏則排到了第二。直接證據就是王翦的孫子王離給蒙恬當副手,秦始皇把公子扶蘇也派到了蒙恬處實習,這妥妥的就是想扶蒙恬上位。

再到後來,秦二世登基,下詔害死了蒙恬和扶蘇,王離作為蒙恬的副手受到秦二世的拉攏和扶持,接替了蒙恬的位置。從這個過程來看,王、蒙兩家的地位在秦始皇父子的操縱下,翻過來,又翻過去,最後又翻了回來。再牛掰的武將,在皇帝手上也不過就是玩物罷了。所以,假設王翦還活著,以他的地位,以及秦二世和趙高的德性,他能不能善終,真的很難說。有可能秦二世會把他和蒙恬一鍋端了,再扶持其它家族的人充當頭牌。很多人喜歡習慣性地把秦滅的鍋甩給秦二世和趙高,好像大秦將士忠勇能戰,打不贏項羽完全是因為後方昏庸,接濟不上才敗下陣來。從對上楚軍的第一天起,秦軍就面臨著一個問題——打不過楚軍。定陶之戰前,章邯就打不過楚軍,從山東東阿一直打到河南杞縣,秦軍始終打不過。後來是秦二世的援軍來了,再加上項梁麻痺大意,章邯才翻了盤。定陶之戰後,項羽上位,章邯、王離集中了秦朝關中軍團和長城軍團兩大主力,四十萬精銳部隊,以勝利之師,佔據地勢,工事完備,並且士氣還很高漲,就等著圍點打援消滅不怕死的項羽。而項羽帶著新喪之師,區區五萬人,既沒有地利,又無糧草,僅攜三日乾糧就敢發動主動攻擊,以破釜沉舟,有進無退,所向無前的勇氣以弱擊強。就是硬生生把秦軍毫無破綻的部署正面打爆了。

章邯沒犯任何錯誤,項羽也沒偷奸耍滑,他被項羽直接幹翻,沒有任何道理可說,只能說明項羽的楚軍對於秦軍來說,完全是降維打擊的存在。秦末作戰慣用三板斧,深溝高壘,堅守不出,靠國力拼消耗對付項羽的楚軍採取的運動戰法不奏效。王翦當然是名將,但以他的年紀來說,遇上如此逆天,不講道理的項羽,很難說他不會被項羽挑翻在地。而且秦軍的殺手鐧反間計(當年打不過李牧就用反間計)對於項羽而言,也不奏效。

相關焦點

  • 秦朝滅亡時,曾經替始皇帝連滅三國的名將王翦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秦國滅亡時,王翦早已去世,所以怎能出來救秦國呢?要是能出來,恐怕還沒帶兵出徵,秦軍將士就嚇死了! 《史記 王翦列傳》載:「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而又滅蒙氏」。
  • 秦朝滅亡時一百萬秦軍都去哪了,為什麼沒有回來勤王
    我們都知道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的王朝,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天下跟他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是密不可分的,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經濟、軍事、法制制度發展有一個飛躍的提升,人口是戰國時期最多的國家,軍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達到了一百多萬人。
  • 秦朝滅亡時,王剪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秦朝名將叫王翦,不是王剪。 王翦的生卒時間不詳,雖然百科上說他死於公元前208年,但這個說法缺乏充足證據。 因為根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21年,王翦急流勇退,告老還鄉,此後關於他的事跡不見於史籍。
  • 秦始皇滅六國時,有幾位蓋世名將?秦國滅亡時他們為何沒出手相救
    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乃至秦國宣布滅亡。此時距離秦始皇一統天下,只不過經過了14年,這幾位名將,除了章邯以外,其他人都跑哪兒去了呢?一、王翦和王賁父子倆,早早交出了兵權,秦二世時期已經去世。
  • 秦滅六國時,秦國派出了七大武將,除了王翦父子還有誰?
    在秦滅六國時,雖然白起、樗裡疾、司馬錯等名將已經不在了,不過,秦始皇嬴政麾下,還是有不少能徵善戰的武將,尤其是以下七位武將,更是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推動了秦朝的建立。王翦首先,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王翦、王賁父子立下的戰功,或者說是攻下的疆域可以說是最大的。一方面,王翦(?
  • 嶽飛認為不愛錢才是合格大臣,秦朝王翦愛財如命為什麼人人誇
    故此南宋名將嶽飛,才會發出那句振聾發聵的千古名言:「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則天下太平」,認為不愛錢才是合格的大臣。 然而也有例外。
  • 秦始皇麾下的五位名將
    1、2,王翦、王賁父子王翦與兒子王賁都是隋朝響噹噹的名將。王翦還是戰國時期「十大名將」之一,與白起、廉頗、李牧齊名。王翦父子是秦始皇滅六國,最終能統一天下的最大功臣,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看看他們都立下哪功勞。
  • 秦國名將—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詳),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王翦,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秦國高級軍事將領。早年的王翦比較低調,並沒有什麼出名的戰績。直到秦始皇嬴政當家的時候,王翦才漸漸地展露鋒芒。
  • 秦朝滅亡時,場景有多慘烈?
    同時宣布秦朝的屬吏原來做什麼,現在還是做什麼。當這些父老提出需要秦民提供糧食嗎?劉邦說糧食很多不需要。所以子嬰投降,劉邦入關之後,鹹陽依舊很平靜,只不過鹹陽宮中的主人從子嬰換成劉邦了。後來項羽來了,項羽是楚國之後,秦國和楚國是有大仇恨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鴻門宴」之後,劉邦認慫,項羽入關。項羽入關之後肯定要報仇,為什麼一定要報仇?
  • 秦朝滅亡之際,當時平定六國的三位大將都去了哪裡?
    不可否認,在秦國掃滅六國時,大將們起到了巨大作用。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大將們的南徵北戰,沒有武力值強悍的他們,怎麼可能大贏六國呢?秦國都有哪些大將?白起、蒙恬以及王翦,都為秦國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這幾位大將,一個個都很厲害,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都有哪些?
    2、王翦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少時喜歡軍事,隨侍秦王嬴政。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統兵六十萬大敗項燕,消滅楚國。聯同兒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憑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司馬遷《史記》認為: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被秦始皇尊為太師。
  • 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父子,為何在秦朝統一後便去向不明
    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父子,為何在秦朝統一後便去向不明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王朝更迭,文化不斷累積,歷史不斷發展。既然秦這麼重要,那麼他的統一全國的一系列戰爭自然更重要,如果沒有這一系列的戰爭勝利,秦朝也不可能統一六國成為天下的主宰!秦朝能順利的統一全國,離不開王翦父子。王翦父子,何許人也?他們是秦朝鼎鼎大名的戰將。
  • 50萬大軍看著秦朝滅亡卻按兵不動,是不想救還是?
    在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6年長達三年的戰亂中,戍守嶺南的五十萬秦軍竟然坐視秦朝滅亡而無動於衷。這是為什麼呢?在巨鹿之戰中,項羽只有幾萬起義軍。這支起義軍部隊,還是多路諸侯部隊東拼西湊而成,哪個諸侯不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所以軍隊的戰鬥力可想而知。秦軍有著四十萬兵力,號稱是秦朝主力部隊。由章邯率領著,在巨鹿展開一場決戰性戰役。
  • 盤點秦朝歷史上的6大名將,第一殺敵百萬,第二統兵60萬滅楚國
    秦朝,或者說是秦國,在崛起途中誕生了很多能徵善戰之輩;當然,這與秦國先進的軍功制度有很大的關係,可以說,只要有足夠的能力,秦王就能給你發揮的機會;而庸才,在秦國是混不下去的。內有賢臣外有猛將,君王有大志,這是秦國一統天下的基礎;現在來看看秦朝歷史上的六大名將。
  • 嬴政的這位名將雖不如王翦、蒙恬,但其子孫後代卻影響了中國千年
    戰國時期各國混戰,秦國之所以能夠戰敗各國實現大一統和秦國的名將脫不了關係,李信就是秦國的一個名將,李信,生卒年不詳,字有成,槐裡(今陝西鹹陽興平東)人,戰國末期秦國著名將領。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國俘虜韓王安、滅亡韓國後,秦王政派王翦率領數十萬大軍逼近漳水、鄴城,李信則出兵太原、雲中,與王翦軍隊共同包圍趙軍,並一舉攻破趙國。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李信率領先遣部隊最先抵達易水河畔,以輕裝騎兵突進大敗燕太子丹,迫使燕太子丹逃入燕都薊城堅守。不久,王翦率領大軍抵達並攻克薊城,燕王喜和燕太子丹退保遼東,李信率軍緊追不捨。
  • 相比較白起的耿直,王翦看似貪圖富貴,實則是無形智慧
    王翦,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他年輕時就喜好武器格鬥之術、排兵布陣之法,投於秦始皇麾下為將。秦始皇滅趙、掃燕、亡楚、平越的關鍵戰役都是由王翦指揮的。
  • 秦朝大將王翦:他手下有六十萬兵,秦始皇為啥不怕他造反?
    但是有一員大將,手下六十萬兵,秦始皇卻信任他,不怕他造反,這是為什麼呢?一、猛將王翦王翦是大秦的一員猛將,他年少時就喜好軍事,為秦始皇辦事,立下了赫赫戰功!王翦不僅自己能打,他的兒子王賁也很能打。王賁不僅打敗過楚國,還滅了魏國,看樣子也是個狠人!不過王翦雖然是秦始皇的功臣,但秦始皇也不敢完全相信他。畢竟王翦這麼能打的人,萬一背叛自己造反,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 《大秦賦》:嫪毐下線,秦朝真正的禍害趙高上線了!
    與此同時,嬴政在雍城舉行加冠大禮,王翦在叛軍經過的路上設伏。嫪毐退守章臺,鹹陽百姓、相府門客、嬴姓宗親等眾人合力在章臺宮剿殺嫪毐叛軍,嫪毐逃出鹹陽。嬴政冠冕佩劍,王翦在途中截殺嬴虞、王竭率領的叛軍,嬴虞被俘,交出虎符,驪山大軍聽從王翦命令停戰。王翦命王賁帶三萬精騎奔赴鹹陽剿殺嫪毐,自己帶人去雍城勤王護駕。
  • 王翦守南中國的歷史作用和秦始皇的決策邏輯:格局決定布局
    要解決這個問題,名將王翦就成為了一個無法迴避的人物。他雖然只是一個將領,然而卻異常關鍵。王翦打敗百越之後,受秦始皇的指令鎮守百越各族蠻人。那麼,秦始皇為什麼為了守好百越,將一百萬老秦人全部遷走,並派出60萬軍隊鎮守呢?秦始皇身為千古一帝,他為什麼會做出這種看似自暴自棄的決定呢?了解秦始皇決策背後的意圖,就是本文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 「對不起,在下王翦,白起的戰績我看不上,我只接滅國的大項目」
    也是很慶幸秦國有那麼多的牛人和名將。一代殺神白起,從北到南,橫掃趙,魏,韓,楚把這四個國家的有生力量消滅的差不多了。剩下就只是一口遊絲氣了。這個時候,輪到本故事的主角王翦出場了。這一出場不得了,和兒子王賁一口氣平滅了五國,戰國七雄的輝煌時代被王翦父子的兵鋒咔嚓切掉,歷史的車輪推向了大一統的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