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滅六國時,有幾位蓋世名將?秦國滅亡時他們為何沒出手相救

2020-12-17 歷史鑑賞者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滅亡韓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亡齊國,繼而完成了吞併六國,一統江山的偉大業績。

這10年的時間裡,為秦始皇立下汗馬功勞的將軍數不勝數。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王翦、王賁父子,蒙武、蒙恬父子,李信和章邯。

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乃至秦國宣布滅亡。此時距離秦始皇一統天下,只不過經過了14年,這幾位名將,除了章邯以外,其他人都跑哪兒去了呢?

一、王翦和王賁父子倆,早早交出了兵權,秦二世時期已經去世。

歷史上有兩位將軍的情商相當高,一個是王翦,還有一個就是郭子儀。這兩位將軍足以功高蓋主,但是他們卻讓君主絲毫感覺不到他們有功高蓋主的可能,你說厲不厲害?

王翦和王賁父子倆,在秦始皇一統六國的道路上,那簡直就是開掛了一般。其中趙魏齊楚燕這五個國家,全部都是他們父子倆帶兵滅的。

這要是換成其他人,早就被皇帝給滅了,為啥?因為他們的這種功勞,壓根就沒法再封賞了,總不能把皇位讓給他們老王家坐吧?

可王翦就很聰明,他每次出去滅了一個國家以後,立馬回來把兵權交還給秦始皇,並且表示自己實在是老邁了,帶不動兵了,這是最後一次。

可是下次秦始皇搞不定的時候,還是請王翦出馬。王翦費了好大勁把事情擺平了,比如說滅了楚國以後,立刻回來又要告老還鄉。

於是王翦將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始皇大笑。---《史記》

並且對秦始皇要這要那,就是不要官位,表現出一副貪財的樣子。在攻打楚國之前,王翦一連五次跟秦始皇要田產,想要給子孫留點財產。連手下人都覺得王翦有些過分了,可是秦始皇偏偏非常高興。為啥,因為王翦喜歡田產,那就不會造反了。

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而又滅蒙氏。---《史記》

等到秦始皇完成一統大業以後,王翦也就告老還鄉,放棄了兵權。而王賁作為王翦的兒子,被封為通武侯,此後在史料中消失,估摸著是跟隨王翦一同歸隱了。到了秦二世時期,王翦和王賁都已經去世了。

至於王翦的孫子,也就是王賁的兒子王離,是在秦朝末年出現過的。不過王離的下場就比較慘了,在巨鹿之戰中,王離和章邯一起,都被項羽擊敗,此後去向不明,有史料表明,這位大兄弟被項羽給宰了。

二、蒙武、蒙恬父子,秦二世時期都已經不在了。

蒙家父子一直以來都是秦國忠心耿耿的大臣,老將蒙驁,輔佐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和秦始皇四代君王,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惜沒能看到秦始皇一統六國的日子。

蒙驁的兒子蒙武,曾經擔任王翦的副將,跟隨他一起攻打楚國。在楚國境內帶兵擊殺了楚國名將項燕,後來又俘虜楚國國君楚王負芻,為滅亡楚國立下了大功。

但是關於蒙武的結局,歷史上也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答案。不過大概率蒙武在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去世了,因為他兒子蒙恬在秦始皇去世之前,就已經成為了擊敗匈奴的大將軍。

是時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史記》

蒙武有倆兒子,分別是蒙恬和蒙毅。蒙毅是文官,肯動腦子,一路做到了上卿的高位。至於蒙恬,那就更加了不起了。

蒙恬在滅齊之戰中立下大功,所以被封為內史。此後他長期帶兵抵禦匈奴,在北方邊境蒙恬帶著30萬大軍,擊潰了匈奴人,收復了河套以南地區,在當地設立了34個縣。

此外他又肩負起了將趙國、燕國和秦國的長城連為一體的重任,使得匈奴人不敢再隨隨便便就南下入侵。只要有蒙恬在北方鎮守,匈奴人就不敢南下搗亂。

蒙恬的結局就比較慘了,因為趙高連同李斯,搞了個沙丘之變,將公子胡亥扶上了皇位。結果胡亥一上臺先以秦始皇的命令賜死了扶蘇。

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裡,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藥自殺。---《史記》

本來蒙恬還想勸扶蘇思考一下,結果扶蘇手速太快,直接把自己給乾沒了。蒙恬一看扶蘇都掛了,自己也就跟著自盡了。至於蒙毅,也沒有好下場,因為曾經得罪過胡亥,所以早就被胡亥給殺了。

因此,等到項羽要收拾秦國的時候,蒙家幾個有用的好二郎,都已經被秦二世給滅掉了,他們自然就無法保衛秦國了。

三、李信不知所蹤。

李信其實也是名將,但是跟王翦不好比,因為他是後起之秀,一直充當的不是主力。所以他的功勞在前期體現不出來。

比如說在攻打趙國的時候,王翦是主力部隊,帶著幾十萬人馬從漳水、鄴城攻打趙軍,而李信則從太原、雲中出兵,配合王翦的行動,最終滅亡趙國。

在攻打燕國的時候,李信先帶著人馬率先抵達易水河畔,擊敗了燕太子丹的人馬。王翦大軍攻克薊城後,李信主要負責追趕燕王喜的殘兵,最終逼迫燕王喜將燕太子丹的腦袋送到了秦始皇跟前。

當然了,在滅楚之戰的時候,李信就有點飄了,王翦要60萬大軍滅楚,可李信卻只要20萬大軍。結果吃了打敗仗,差點把小命丟在那兒。

始皇以為賢勇。於是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史記》

此後在滅亡燕國和齊國的戰役中,李信都曾經立下過戰功。不過再也沒有獨自帶領軍團作戰的機會了。後來李信就不見了,估摸著是不受重用了。

畢竟滅楚之戰吃了大虧,從此秦始皇不敢重用,久而久之,李信也就泯然眾人了。值得一提的是,漢朝飛將軍李廣,便是李信的後代。

總結:秦國滅亡的時候,這些名將都沒了。

在滅亡六國的過程中,章邯跟上面這幾位比,真的是不入流的水平。不過後期能夠挑大梁的,只剩下章邯了。

所以說如果那五個人還在的話,秦國是不會滅亡的。可惜秦二世時期,這五個人都銷聲匿跡了,這是老天要滅了秦國。

參考資料:《史記》

相關焦點

  • 秦滅六國時,秦國派出了七大武將,除了王翦父子還有誰?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秦始皇嬴政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自春秋以來長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即秦朝。在戰國末期,雖然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齊國這六國已經是非常衰弱了,也即無法和秦國相抗衡了。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那麼,秦始皇真的是一個「不施仁義」的人嗎?儒者說,仁者愛人。也就是一個人是否仁義的最核心問題,就是他是不是對於百姓有著愛惜之心。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專家:結局有好有壞!首先被秦始皇滅掉的國家是六國當中最為弱小的韓國。韓國這個國家比較尷尬,它大部分領土被秦國所包圍,所以它一直處在秦國的極度高壓之下。
  • 秦始皇麾下的五位名將
    當然了,秦始皇能完成一統大業,離不開他麾下許多能徵善戰的名將,他們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今天盤點五位。1、2,王翦、王賁父子王翦與兒子王賁都是隋朝響噹噹的名將。王翦還是戰國時期「十大名將」之一,與白起、廉頗、李牧齊名。
  • 秦始皇統一天下時,秦國那麼強大,為何短短十幾年便迅速滅亡了
    秦始皇曆時十餘年而滅六國,進而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初立的秦國可以說強盛無比,然而短短十餘年後,秦國卻又迅速滅亡,當真令人唏噓不已。那麼,秦朝滅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個人認為應該是由根本隱患、改革缺陷和秦二世的胡作非為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分別來說。
  • 秦國滅六國是按照什麼順序來滅的,為什麼第一個躺槍的是韓國?
    這樣的話秦國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六國的國土就會縮小,就會變得越來越弱。之所以先把韓國拿下來,是因為韓國距離秦國最近,在秦始皇滅韓國之前,韓國的一半土地就已經是秦國的了。另外的這一半,秦國只要想要,也就是舉手之勞而已。所以,滅掉韓國,秦國也就是僅僅用了個吹風之力。可見,當時的韓國已經成了個什麼樣子。
  •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這六國君是怎樣的下場呢?歷史誤會秦始皇了
    從公元前230年起,秦王終於開始了「最後的戰爭」,首先攻打韓國,直到公元前221年消滅齊國,前後十年完成了針對六國的滅國之戰。嬴政消滅六國的順序,分別是韓、趙、魏、楚、燕和齊。一、公元前230年滅韓國公元前230年,秦國率先向六國中最弱小的韓國發難,韓國抵擋不住秦國的進攻,最終韓國最後一位國王韓王安選擇投降,韓國滅亡。
  • 秦國滅東方六國是按什麼順序進行的,為什麼這樣推進?
    眾所周知,秦國最後滅掉了另外的六國,但六國是怎樣被滅的,它們滅亡的順序又是怎樣的呢?秦滅六國大致是按照先易後難和先北後南的順序開始的。戰國末期,齊國勢力最弱小的就是韓國,所以,秦國從韓國開始了掃平六國的行動。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內史騰率軍進攻韓國,韓國無力抵抗,又無大國救援,所以秦軍長驅直入,一舉滅亡韓國,俘虜了韓王安。韓國的滅亡,是秦國統一六國的開始。
  • 分享秦滅六國,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
    本文分享秦滅六國,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 秦滅六國圖 秦國滅六國用了差不多十年,先後按照韓、趙、魏、楚、燕、齊的順序進行出擊,在戰國七雄當中,韓國的領土和實力可以說是最弱的,而當時韓國的國君是韓王安,在秦國連年的攻打之下
  • 秦國滅六國的順序,秦始皇徵戰天下坑殺趙國40萬人!
    戰國七雄是歷史上一個各封地軍閥混戰的年代,七個王國在中華大地上上演著你攻我打的劇情,直到最後大秦帝國的崛起,秦滅六國統一中原,秦始皇也成為了中國的第一任皇帝,那麼秦國滅六國的順序是怎樣的?下面一起去看看吧!秦國滅六國的順序是按照先易後難和先北後南的順序開始的。
  •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什麼?哪一國讓秦軍吃了大虧?
    公元前230年韓國第一個滅亡,韓王安被抓,公元前226年,韓王安被殺。公元前229年王翦大破趙軍,趙王被俘,趙國滅亡。趙國公子嘉跑到代地自立為代王。公元前225年,王翦的兒子王賁水淹大梁,魏王投降,魏國滅亡。
  • 秦國滅亡時,為何曾經統一六國的百萬雄師沒有出現?他們去哪了
    秦始皇親自去到海南,看到了當地的情況,派100萬秦人入廣東廣西跟當地人通婚,守南中國,而且秦始皇走之前,王翦請了個將令:「秦王,我們百萬雄師,40萬在守南中國,60萬在守匈奴,國內空虛啊!如果將來秦國有難,臣當如何」?秦始皇說了這麼一句話:「他日如果秦國有難,你不準班師回朝勤王」。王翦撲通一下跪下了:「皇帝陛下,我是老秦人,如果秦國有難,臣不回國勤王,我會變成千古第一罪人」。
  • 秦始皇滅六國順序是什麼?哪一國先滅亡,哪一國讓秦軍吃了大虧?
    從秦王政十七年嬴政下令攻打韓國開始,到秦王政二十六年,齊王不戰而降,齊國滅亡。秦始皇用了十年時間,奮六世之餘烈,吞併六國,一統天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幾百年之久的諸侯分裂割據,戰亂紛飛的局面。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 秦始皇滅六國是現在的哪些地方?
    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趙國40萬將士被殺了,秦國取得了勝利。 後來,嬴政統一天下時,韓國只有三川郡和上蔡郡了。而且韓國已經是秦國的附屬國了,這個情況下,他們想要滅韓,當然就很容易了。 韓國的都城也就是新鄭市!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位國君的,你可能想像不到
    秦始皇嬴政以虎視龍捲之威,掃蕩、統一六個國家。揮舞手中天子之劍,天空中的浮雲隨即消逝,每個國家幾乎所有諸侯、富貴人遷徙至鹹陽。六國指:齊、楚、燕、韓、趙、魏六個諸侯國。秦始皇乃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也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改革家。繼位掌權嬴政父親秦莊襄王,三十五歲去世,嬴政13歲便繼承王位。
  • 秦始皇掃滅六國時,抓來的俘虜怎麼處置了?
    秦始皇掃滅六國,前後十餘年,出動兵力總計百餘萬人次,大小數百戰,當然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既然勝利,就會抓不少俘虜,那麼,這些俘虜,秦始皇以及秦國最後都怎麼處置了呢?事實上,關於俘虜,歷來無非三種處置方法,殺、放、用。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都有哪些?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獲封為諸侯,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國。後秦穆公滅西戎十二國,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至秦王嬴政攻滅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皇朝。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輩出,主要有以下9位戰將:1、白起白起(?
  • 秦國名將—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詳),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王翦,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秦國高級軍事將領。早年的王翦比較低調,並沒有什麼出名的戰績。直到秦始皇嬴政當家的時候,王翦才漸漸地展露鋒芒。
  • 秦滅六國以後,秦王嬴政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了10年的時間先後滅掉了六國。從此,中國第一次在秦始皇時期統一在了一起。 秦始皇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真正的皇帝! 這一次統一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 秦國滅掉六國之後,秦始皇為何唯獨留下衛國?原因其實很簡單
    但是在東周時期,衛國國力逐漸衰敗,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因為衛國國君無能,第二個原因則是地理位置的原因。衛國地處中心,要是中原大亂,自己四周肯定少不了戰事,再加上狄人的襲擾,使得衛國常年不得安穩。為了保證自己不被捲入戰爭,衛國的對外政策也比較明朗,那就是誰厲害就認誰做大哥。當年魏國強的時候依附魏國,趙國強的時候依附趙國,秦滅魏時又依附了秦國。
  • 秦國消滅六國時,六國中哪個國家最難攻下來?
    歡迎來到奇聞秘史解讀,秦朝消滅六國的戰爭也叫做秦朝統一的戰爭,但是秦王嬴政在李斯等人的幫助下,制定了統一天下,消滅諸侯國的策略。從公元前230年秦國攻打韓國到公元前221年,秦國消滅齊國結束統一六國的戰爭,秦國總共用了10年,結束了我國從春秋時期到那時長達五百多年的諸侯割據分裂局面。嬴政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制王朝,也就是秦朝。齊國一向是強國,到秦始皇初期,齊國的霸業早就成了歷史。齊國政治落後,經濟發展很慢,國家沒有賢臣,面對秦國的來勢洶洶,沒有準備,只能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