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碼頭與古城空間關係示意圖
引子
PREFACE
近些年,各種炫富「你方唱罷我登場」,讓人羨慕的少,被當成腦殘的多,真不知道是何苦。說起來,中國自古不缺各種郭美美,隋煬帝,即是位「超級版郭美美」。
隋煬帝完成了一項偉大的事業:興修大運河,此舉推動中國南北大交流,造福唐宋盛世,功德無量。但他卻沒落著啥好兒,身後一片罵名。某種程度上,這倒黴蛋就倒黴在浮華和炫富上。
隋煬帝炫富,耍的不是名包豪車,而是絲綢。
大業六年,西域「諸蕃酋長畢集洛陽」,朝賀隋煬帝。當時正是冬季,樹葉落盡,隋煬帝命人剪裁彩色絲綢,製成花葉,滿綴宮樹枝頭,顏色一殘褪就更換新的,使其常如陽春;「酋長」們要到市場上看看,隋煬帝即下令「整飾店肆,簷宇如一,盛設帷帳,珍貨充積」。而市場的樹上,則纏滿絲綢;隋煬帝每次下江都,隨行船隻彩錦作帆,千艘相銜,李商隱曾用寥寥數筆,渲染出那種奢華:「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錦帆百幅風力滿,連天展盡金芙蓉。」
隋朝時,紡織、陶瓷等技術快速發展,絲織業十分發達,但生產力的發展,如果只用於滿足帝王將相的奢華,不能給國民帶來福祉,那就沒有價值,也註定不長久。
不過,隋煬帝與郭美美們畢竟不同,除了炫富,他還有著驚人的創造力,他所開創的大運河不僅可以淤灌肥田,更以運輸方便,促進各業活力,令後世運河沿線絲織業、陶瓷業等得到充分發展。
近幾年,絲綢之路起點之爭很熱鬧,我的朋友劉書志觀點「尖新」:絲路起點,在蠶之口。唐宋時期,河南到處是好蠶,當時天下絹分八等,四等以上集中在河南、河北,大都在汴河和永濟渠流域。商丘一帶絲織業尤為發達,絲織品品質優良,是唐代一等絹的主產區。發達的交通,更使這裡成為東部絲織品交易中心。
□首席記者 姚偉 文圖
均田制
推動植桑養蠶
古代商丘氣候溫暖溼潤,河流縱橫,桑林廣布,絲織業歷史悠久。而唐王朝時期,均田制的推行,更使這裡傳統的植桑養蠶業迅速發展,紡織業成為不可或缺的副業。
商丘師院辦公區,一排排的小樓安穩有序。按照約定的時間,我走進了李可亭教授的辦公室。
李教授在商丘地方史研究方面頗有成績,十多年前,他與同事合著《商丘通史》,如今,他又與付先召、安秀玲等商丘才俊聯手,增添新材料、擴展規模,重著《商丘通史》。
李可亭、付先召等先生從新發現的南關大運河碼頭入手,回望商丘歷史,令我們受益良多。
古代商丘氣候溫暖溼潤,沼澤密布,河流縱橫,桑林廣布,絲織業歷史悠久。柘城之名,現在很多人認為是老城被黃河淤埋,「折」進去了,轉音成「柘城」。其實該縣古代有一條長滿柘桑樹的大溝,柘城因此得名;商丘城南,原有睢水、渙水,兩條河之間桑林繁茂,所產絲織品曾廣受稱道;而襄邑(今睢縣)更是以織錦聞名,向有「襄邑俗織錦,鈍婦無不巧」之說,漢代曾在襄邑設立織室,專門為皇室織造服裝用品。
隋末天下大亂,經濟遭遇毀滅性打擊。唐朝建立後,唐高祖下令繼續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
唐代均田令規定,男丁十八歲以上給田一頃(100畝),其中二十畝為永業田,其餘八十畝為口分田。受田人身死以後,永業田可由家族繼承,口分田歸還官府,另行分配。
唐代均田,將全國區分為「寬鄉」、「狹鄉」。所謂「寬鄉」,即「田多可以足其人者」,反之為「狹鄉」。「狹鄉」授田減半。相比而言,「寬鄉」的均田制推行更好些。
隋末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分布也不均衡,商丘一帶遭受破壞更嚴重。因此地是水陸衝要,政治、經濟地位十分重要,唐王朝非常重視該地區的恢復和發展,曾數次遷北方遊牧民族前來,如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遷浮渝靺鞨「烏素固部落」到宋州,第二年,再遷契丹「李去閭部落」、突厥「烏突汗達幹部落」到徐州、宋州。後來商丘有所恢復,這幾支遊牧部落又被遷回北方。由此判斷,當時商丘一帶是典型的「寬鄉」,均田制推行較好,並且戰後經濟迅速得以恢復和發展。
均田制規定,每人20畝的永業田,必須種植榆、棗、桑等樹木;而租庸調製的「調」則規定,每丁每年要向國家「繳納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在此政策推動下,商丘一帶傳統的植桑養蠶業迅速發展起來,種桑養蠶成為農家要務,紡織業也成為不可或缺的副業。
商貿將「宋絹」帶到巔峰
因處大運河岸邊,便利的交通和繁榮的商貿,使當時宋州城內繅絲、織錦、紡紗、刺繡等手工業快速發展,「宋絹」質量甚至勝於江南,成為上品。
商丘自古商業發育較為充分。宋國水陸交通便利,地處中原諸侯與東南吳越、楚國與齊魯之間的要道,是商旅來往必經之路。而作為殷商後裔,宋國人的經商意識其來有自,賣酒者「懸幟甚高」,賣鞋者與國相為鄰,甚至有人遠赴越國販賣帽子。除了這些小商販,宋國還出過巨商陶朱公。先秦古籍所記載的這些一鱗半爪,透露了宋國商業的繁榮。
因絲織業發達,商丘一帶的絲織品貿易也一向活躍。漢初大將、商丘人灌嬰跟隨劉邦之前,就以販賣絲綢為業。
隨著均田制和租庸調製的推行,商丘一帶蠶桑業發展迅速。有了豐富優良的原材料,宋州城內繅絲、織錦、紡紗、刺繡等手工業也發展起來,花式繁多,爭奇鬥豔,琳琅滿目。因處大運河岸邊,交通極為便利,宋州逐漸成了東部絲織業交易中心。活躍的宋州商人形成「商幫」,不僅絲綢商,鹽商、糧商等也很具規模,影響遍及全國,使宋州經濟達到空前的鼎盛時期。
商貿的繁榮,帶動植桑養蠶和織造業「升級換代」。據《新唐書》、《元和郡縣圖志》、《唐六典》、《資治通鑑》等文獻記載,黃河流域河南、河北道產絹的州數超過了江南,而且質量也比江南更勝一籌。《唐六典》記載,當時絹分為八等,一等絹的產地是宋、亳二州;二等絹的產地為鄭、汴、漕、懷;四等以上幾乎全部集中在河南、河北,大都在通濟渠(汴水)和永濟渠流域。
大運河淤灌商丘良田
大運河不僅為商丘帶來交通之便和商貿的繁榮,同時在它的滋養下,這裡不斷充滿活力,尤其到了宋朝,這裡重新成為糧食主產區。
大運河不只帶來交通之便,也帶來淤灌之利。宋朝前期,正是大運河讓商丘一帶的鹽鹼地再度成為良田。
唐末至五代十國,藩鎮割據,連年混戰,致使鄉村寥落,市鎮蕭條,因地處運河要道,商丘一帶遭受的破壞尤為嚴重。
宋朝建立後,召集流民,獎勵墾荒,使經濟逐步得到恢復。作為趙匡胤的「龍興之地」,宋州極受重視,先後升格為應天府、南京。在全國一統的格局下,大運河再度繁榮,商丘也日漸恢復昔日風採。
但在宋朝前期,一大問題困擾商丘:這裡地勢平坦,因各種原因造成排澇不暢,久雨之後,往往形成大面積鹽鹼地。
汴水主要水源為黃河水,泥沙含量異常豐富,素來可用以淤灌。為了改造鹽鹼地,宋真宗下令在運河商丘段開設鬥門,進行大規模放淤,一次淤田數百頃。淤灌後的田野土質細膩而肥沃,原來不可種植的鹽鹼地,成了良田,原來畝產五七鬥的,可達兩三石。
開設鬥門後,每年均可進行淤灌。有時甚至暫停漕運,放水淤灌。
宋神宗時,淤灌規模更大,據王安石估計,利用運河進行淤田,每年可增收糧食數百萬石。
在大運河的滋養下,商丘大地煥發活力,重新成為糧食主產區,並盛產櫻桃、棗等果品,其金桃更是聞名,作為貢品運往京師開封。而桑麻也是普遍種植的,家家戶戶植桑養蠶。有的農民實行桑麻間作,「若能勤糞治,即一年三收」。桑麻的豐產,促進紡織業也再度繁榮,城鄉出現不少絲織、紡紗的作坊。據《宋史•地理志》記載,這一帶以「絲帛之利」出名,出現一批獨立經營絲織業的「機戶」,由官員供給絲,加工後出賣。由於質量上乘,官府常不惜重金收購,送入皇宮大內。(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