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 走進神秘的摩梭族

2021-02-17 博風雅頌

走進神秘的摩梭族


文 | 落葉無痕

國慶期間我從木裡去了瀘沽湖。無意間闖進了當地研究摩梭族歷史民俗文化的專家格則多吉家。格則多吉因為熱情好客,見識廣博而被當地人和遊客們尊稱為「摩梭博士」。

吃完晚飯,熱情的多吉將我引到他家右邊一間紅房子裡,這就是摩梭族家庭裡老祖母居住的「祖母房」。我們圍在火爐邊,聆聽他娓娓道來摩梭族的故事……

在這裡,我第一次了解了摩梭族獨特的火與家、生與死、走婚習俗、民族觀念等不為人知的真實故事。讓我對摩梭族的前世今生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

摩梭族所住的房屋結構是一個漢字「回」字結構,中間是一大的天井,四周的房屋按不同用途分為很多區域,祖母房是整個建築的中心,即是「回」字中間的「口」字,是摩梭族整個家族飲食起居和接待親友、共享天倫之樂之地。多吉在這裡用他那帶有磁性和穿透力的聲音為我講述了他們民族的歷史民俗文化,眼裡時常閃動淚光,不時感染周圍聆聽的人……

火與家

在祖母屋中間,有一堆燃燒著的木炭火,上面吊著一個銅質燒水壺,多吉說這堆木炭火24小時不熄,終年不滅,從修好新房使用那天就從最古老的老屋把火種帶到堂屋點燃,從此這堆火再也不會熄滅。多吉說這是摩梭族最原始最獨特的「家」的感覺,預示著無論你在外奔波多年,無論你在外經歷著多少苦與樂都會時時想念這堆火、這壺茶,這個家!家裡人永遠都等著你的歸來。無論你回家是深更半夜還是凌晨時分,都有這一堆溫暖的火、熱乎乎的茶等著你,給你溫暖,給你解渴。老祖母隨時都在為遠方的你燒火煨茶,為你祈禱,為你祝福。當你遠方歸來,都會不厭其煩傾聽你的述說,給你安慰給你鼓勵給你關懷……

生與死

在祖母屋,面對火塘最左面是祖母床,世世代代的祖母生活起居就在這裡,老祖母去世了,二祖母繼續在這裡居住,就這樣延續了千百年。面對火塘最右邊的是生死門,門後有一間小屋是嬰兒出生的地方和家人去世的斂房。因為信奉藏傳佛教的摩梭人認為生與死只是一輪迴,來去都是同一個地方。這間小屋,平時是生活用品的堆放地。每當家人生小孩時就清理打掃乾淨當產房。小孩生下後,在祖母床邊搭上臨時地鋪,讓女人和孩子睡在地鋪上,全家人圍著火塘照顧她們。選擇這裡出生是因為這裡是世代母親居住之地,讓祖先們共同保佑小孩健康成長。同時這裡也是家人死去之地,生與死的輪迴,只是一個過程。凡家族裡即將離世的人,無論在醫院還是在外地,臨死之前都必須送回他出生的地方,咽下最後一口氣。他們認為人將死去的時候都會害怕,都會感到孤獨,在這裡有你世代居住的母親,這裡充滿著女性的愛,你不會感到孤獨和害怕,神靈會保佑你家人會陪伴你度過這最後時光,臨世時大家都會圍著你誦經,讓你在平靜溫暖中離去。

人死後用檀香木和一些香料煮水沐浴洗淨,用麻布條包裹成在母體內的胎兒形狀,手握一掌酥油燈,蜷曲著身軀,塗抹酥油,抬到出生時的那間小屋存放,從此完成了自己一生的輪迴,這稱之為「重歸母體」。 擇時辰吉日火葬,每個村落都有火葬臺,死者存放少者七、八天,多者近一個月。火葬前晚上,要在院子裡點燃篝火,殺豬宰羊,族人唱歌跳舞,祝福解脫今生。因為摩梭族人認為人的今生都是來受苦的,來生才是享福。早上把死者抬上花轎,死者生前用過的東西能捐的就捐出去,不能捐的全都送到火葬臺一起燒掉。火葬之後,選定十二點將骨灰灑到周圍高山之巔,把剩餘骨灰葬在一片樹林的樹根下,這就是後人為死者做的最後一件善事。用死者的骨灰做樹木的養分,樹木成材後後代可以砍伐利用,這被稱之為世界上最環保的喪葬。人死後沒有墳頭,沒有墓碑,在摩梭村頭看不見墳頭墓碑,只有迎風吹拂的經幡,讓風吹動經幡為死者誦經,為來生祈福。因此摩梭族沒有清明掃墓風俗。他們認為世上沒有陰間陽間之分,人類只是在平行的世界不斷投胎輪迴,人死後第四十九天後又會投胎到人間,從投胎開始你又開始新的人生,為何還去祭拜呢?在堂屋有供奉祭拜,只是說明你曾經在這裡生活過,你的祖輩在這裡生活過,有你的意念在,生與死的輪迴,不應留下任何痕跡……

母性的光輝

摩梭族的家庭結構單一——走婚制。家族沒有外人,男人不會把一個女子領回家和自家人一起生活,女人也不會嫁出去和一群陌生的家族成員生活在一起。整個家庭都是有血緣關係的人才一起居住。幾姊妹維繫著一個大家庭,一輩子就陪著媽媽生活,女兒們生的孩子喊母親的幾姊妹都叫「媽媽」,即使沒有生育的姐妹其他孩子也喊「媽媽」,媽媽們對下一輩的子女沒有親疏之分,無論是否是親身母親都不重要,孩子們都會照顧你的生老病死。因此,摩梭族沒有孤寡老人,他們老有所樂,老有所養,老有所終。這是全世界最單純的家庭結構,維繫著這個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延續。

行走的婚姻

走婚制有很多誤傳,特別是瀘沽湖打造成旅遊區後,為迎合遊客的好奇心,也為了增加旅遊收入,旅遊及相關部門為遊客增設了走婚節目,把走婚制搞得面目全非,多吉很是憤慨和擔憂。摩梭族古老的走婚制度是很嚴肅的,鼓勵年輕人談戀愛的時候多接觸,多尋找,最終找到適合自己一輩子的人。在尋找的過程中可以與不同的人相處,但也有一個度,不能濫交。選擇愛人的標準無視金錢與地位,對方財產多少與你沒有任何關係。因為你白天終歸要回到母親家裡生活勞作。訂婚也是很簡單,男子帶幾個好友到女方家裡和母親見一面,無需高昂的彩禮,被外界稱為「最廉價的婚姻」。 母親也無權決定自己女兒的婚姻,只要女兒同意,母親不會反對。見面後晚上就可直接住到女方家,但白天必須返回到自己母親的大家庭。感情完全獨立於金錢物質之外,姐妹是衣食,愛人是一輩子的精神支柱。孩子一般都歸女方家族來管教,大家分擔壓力,被外界稱之為「最輕鬆的生活」。他們沒有結婚證,沒有法律保障,沒有任何共同財產。小孩屬於母親與姐妹們,作為妻子女人不會和男方家族分財產,姐妹也不會嫁出去帶走財產。被外界稱之為最先進最穩固的婚姻、最自由的婚姻,這是世界上獨特的最毫無利益關係的婚姻制度。男人們每天都在媽媽和愛人之間行走,走到60歲後就再也不走了,他們的習俗是60歲以前為今生奮鬥,勞碌奔波。60歲後就放下一切,安心誦經求佛,為來世有好的歸宿。

對未來的反思

多吉兩個多小時的娓娓道來,讓我感受到多吉對這個民族的歷史民俗文化是多麼的尊重和熱愛,他幾十年來為境內外研究摩梭歷史民俗文化研究者提供方便,作為摩梭族歷史民俗文化的傳承人不遺餘力地宣傳,讓人十分欽佩!我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民俗文化研究者,我不會也不想去探究和考究多吉對摩梭族歷史民俗文化真實性,但對這樣一個延續了幾千年的古老民族的前世今生引發我更多的是思考:在這裡,我第一次了解到其實「摩梭族」不是瀘沽湖女兒國真正「族」名,歷史上瀘沽湖女兒國的族名是「納族」,這裡的人歷史上被稱為「納人」。由於解放初期某些原因,被劃歸為納西族。其實這個民族與雲南納西族根本沒有關係,是一個獨立的民族,「摩梭」當地語是「不知道」之意。據說是解放初期上面派人到瀘沽湖了解當地情況,問當地人是什麼民族?當地人根本聽不懂外地語言就說「摩梭」,意思是「不知道」,這些調查的人就輕率地認為是「摩梭族」,這是對這個民族極為不尊重不公平的,現在一些當地歷史民俗文化研究者還在為摩梭族正名而奔波。

我想,延續了幾千年古老淳樸的行走婚姻,這種沒有財產金錢瑣事之爭、輕鬆自由、毫無壓力、單一以血緣關係維繫一個家族的民族,是多麼令人嚮往!世上多麼罕見!這個獨特的民族和特有的民俗,國家為何不加以保護?!旅遊的過度開發,「走婚」習俗的歪曲和失實宣傳已經嚴重影響了摩梭人的形象甚至是正常生活,這種變味的走婚形式是對這個民族古老走婚制的褻瀆!

在此,我深深為摩梭族的前景擔憂,雖然這個民族無可避免地有他們自身的弱點,像這種以走婚制血緣關係維繫的民族,他們世代享受自由輕鬆安於現狀的生活,毫無競爭力和創新精神,這對民族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但這也正是這個民族的獨特之處。現在,由於受外來文明和旅遊的過度開發,衝擊到他們的習俗文化、生存生活方式,走婚制的範圍越來越受到限制,亦遭到一批年輕人的牴觸,也許在不久的未來,這個獨特的民族行將消失。並非危言聳聽,這也正是多吉他們擔憂的事情。我想,在旅遊開發的同時應該借鑑其他西方國家對土著民族歷史民俗文化的保護,讓這些獨特而脆弱的民族得以延續,這是繁榮多民族發展的一種責任!

責任編輯:大漠雄鷹 原野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落葉無痕

作者楊世忠,筆名:落葉無痕。六十年代末人。中學時代開始在全國各大報刊雜誌發表文章。2005年開始寫博,現有散文近300餘篇,60餘萬字。200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無痕記憶》,2010年6月加入四川省作家協會。即將出版《行走記憶》。

公眾微信號 : bofengyasong

QQ群號 :363152183

投稿郵箱:2979212865@qq.com

一群文學執著追尋者的原創基地,匯集了零五年起博客時代優秀圈主及寫手,清新的散文詩歌,犀利的評論雜談,雅美的音樂書畫,趣味入勝小小說,於碎片時間裡,煲淋雞湯,撫慰疲憊。博風雅頌,文學網際網路+,期待邂逅睿智、尋找、閱讀、紋字、分享的你。

長按二維碼關注博風雅頌

相關焦點

  • 神秘的瀘沽湖摩梭族,當今仍然存在的母系氏族社會風情
    神秘的瀘沽湖初中時我正是青春年少期,歷史,語文老師講到瀘沽湖都好像帶了許多神秘色彩,說瀘沽湖是現存的唯一母系社會怎麼怎麼樣啊……那裡的男女都是走婚啊……,那裡的人很美,粗狂,原始,如果我們將來長大了去那裡桃花運多啊……現在想來我估計當時那些老師也沒去過瀘沽湖的,他們也只是道聽途說猜想是這樣,所以就誇大其詞好讓我們記住而已。不管怎樣,唯一給我印象的那就是瀘沽湖很美很神秘。
  • 探秘摩梭族走婚習俗
    瀘沽湖   最近和朋友一行到雲南旅遊,來到了風景秀麗的瀘沽湖,除了欣賞美麗的景色之外,我們還深入到了當地少數民族鄉村,懷著好奇心情走進訪了母系社會 - 摩梭族的家庭,了解她們生活習俗。摩梭族村落    摩梭族的習俗就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終身在各自的家庭生活,男子只是在夜晚到女方家過夜,天不亮之前必須返回自己家,這叫「走婚」。
  • 中國最後的母系社會遺風的女兒國,一生不嫁不娶神秘部落摩梭族
    這個民族部落是「摩梭族」是我國至今還保存的傳統母系社會遺風。豬槽船水性楊花探索神秘的傳統部落「摩梭族」 瀘沽湖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合為一體。沒有醫院,醫療診斷方法用的是摩梭族傳統民間神醫的醫治。
  • 瀘沽湖摩梭族:原始的母系氏族村落!
    從未住過青旅的我第一次走進傳說中的床位房,四張床,房間很大,看起來也很乾淨,還有單獨用來放行李的帶鎖的小柜子。同屋的四個女生閒聊之中覺得可以一起出行,我問她們想去哪裡,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之後決定要去瀘沽湖。瀘沽湖地處雲南和四川的交界處,其實我對於地理完全一竅不通,因為去到那裡環湖的時候看到一塊石碑才知道原來是兩個省交界的地方啊。
  • 兩省的交界地帶,是摩梭族的聚集地,這裡堪稱「世外桃源」
    地理位置的隱秘性以及居住著摩梭族人,說這裡是一個世外桃源簡直是不為過。瀘沽湖在最近幾年以來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裡,是什麼讓它出名了?廣為人知的親愛的客棧拍攝地,就是這美麗的瀘沽湖。由於這部綜藝節目的火熱,讓更多的人們看到了如此朦朧美的瀘沽湖。不少人聞名而來,而小林因此也在七月份的時候來到這裡一探究竟。
  • 李春雷:短篇報告文學的道與技
    短篇報告文學創作,以文學手段去融匯筆下的主體材料,拓展作品的文學張力和審美向度,提高作品的圓潤度和詩意美,進而記史、立言、明道、傳神;以短小的篇幅體量及時、準確、充分地表達出一個報告文學作家對國家、時代、社會的思考、情懷和擔當......謝謝《解放軍報》!
  • 中國報告文學70年經驗與啟示 展現鮮活生動的社會歷史畫卷
    1982年,中國作家協會將全國優秀報告文學評獎與詩歌、小說獎並列單獨評選;1983年,時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的張光年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由於我國報告文學作家的共同努力,近幾年來,報告文學這一生動活潑的文學品種,已經蔚為大觀。」這是報告文學走進文學殿堂的歷史性節點,標誌著報告文學文體特點的日益明晰和創作實踐的不斷成熟。
  • 神秘的瀘沽湖,現在仍然存在的母系氏族社會風情!
    讀書時我正是青春年少期,歷史,語文老師講到瀘沽湖都好像帶了許多神秘色彩,說瀘沽湖是現存的唯一母系社會怎麼怎麼樣啊……那裡的男女都是走婚啊……,那裡的人很美,粗狂,原始,如果我們將來長大了去那裡桃花運多啊……現在想來我估計當時那些老師也沒去過瀘沽湖的,他們只是道聽途說猜想是這樣,所以就誇大其詞好讓我們記住而已。不管怎樣,唯一給我印象的那就是瀘沽湖很美很神秘。
  • 如果可以,摩梭族的「走婚」將是多少人的首選
    都說愛情是婚姻的墳墓,我們為了和愛著的人長相廝守走進一段婚姻,可過著過著,咋就寡淡如白開水呢?婚姻是一冢墳,但不是它主觀毀滅了愛情,而是愛情的生命本就是短促的,自己死在了墳墓裡。喜新厭舊本就是人的天性。這時的婚姻唯一的職能就是繁衍後代,和圈定雙方財產的共享機制。
  • 在摩梭族「走婚」但不結婚,孩子父親不知道是誰,太荒唐了!
    在摩梭族,男女都不結婚,但可以傳宗接代。這是因為他們13歲的時候會舉行成人儀式,成年的摩梭人會有一個資格,叫做「走婚」。所謂的走婚,就是16歲的時候,在暗戀的男女之間,男方會去女方家一次,進行繁殖後代,然後不再聯繫,這種走婚的次數是沒有限制的。所以在摩梭族,養孩子完全是女人的責任,母親的堂兄妹會幫忙養。
  • 摩梭族走婚騙局的獨家揭秘
    摩梭族走婚習遠古習俗走婚是雲南和四川境內的少數民族摩梭人的習俗。摩梭人是中國唯一的母系社會,除了少數人因為要增加家庭勞動人口而娶妻或招婿外,基本上沒有結婚這種制度。其實還是有一定科學與和諧性。走婚就是情投意合的男女通過男去女家走婚,維持感情和生養下一代的方式。
  • 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在觀察與思考中的行旅——中國作協大力...
    為進一步推動廣大作家深入脫貧攻堅第一線,創作文學精品,中國作協於去年9月組織了「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組織遴選25位小說家、報告文學作家和詩人奔赴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的扶貧點深入生活、採訪創作。5月19日,「2020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創作交流會」在京舉行,參與創作工程的作家們通過線上線下參加交流,一同分享自己的經驗與心得。
  • 小康之路的真實寫照——評長篇報告文學《世紀江村》
    這是我讀章劍華先生新近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世紀江村》的真實感言。  一  報告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文體,既要歷史的真實,又要文學的生動。它要求作者不僅要有文學的天賦,還要有卓越的史才史識。章劍華擅長三部曲的創作。先有「故宮三部曲」,後有「長江大橋三部曲」,曾經摘取了徐遲報告文學獎的桂冠。
  • 山東省報告文學學會舉辦 「王村鎮創作基地揭牌成立暨蒲松齡創作故...
    省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大眾日報》高級記者逄春階在講話中談到:我們這次活動是尋根之旅,從悠久歷史文化傳統尋找文學之根、文化之根;這個活動又是一個尋味之旅,通過王村醋,我們找到五穀的味道、土地的味道,我們報告文學作品必須植根土地創作出人民大眾喜愛的味道;這次活動還是一次尋找靈感之旅,在這塊豐沛富饒文化積澱厚重的土地上,尋找到我們的無窮無盡的創作靈感。
  • 觀景臺的瀘沽湖靜靜的散發著獨特的藍色,神秘誘人
    今天上午,摩梭族大媽搖擺著照片上的小船,帶我們圍繞著「鱷魚頭」小島環繞,講述著瀘沽湖的傳說,以及現在她們的生活。摩梭族人愛瀘沽湖,我們也愛瀘沽湖。瀘沽湖真的超級美,時間充裕的話適合一個人住些日子,每天對著藍天白雲完全放空簡直是爽呆了!海景房比大理便宜很多,200左右就可以開窗看海,性價比不要太高!
  • 何建明文學研究院在滬成立,上海的報告文學如何再攀高峰
    自上世紀末至今的40多年來,何建明一直活躍在文學創作的第一線,創作出了一大批膾炙人口、影響廣泛的優秀作品,是繼徐遲之後的當代中國報告文學領軍人物。2018年,何建明受上海市宣傳部和上海市作協的邀約,書寫下了浦東開發開放二十八年間取得的成就,寫成了40萬字的《浦東史詩》,這是第一部全景展現浦東發展歷程的長篇報告文學。
  • 彩雲之南~神秘的女兒國(人文篇)
    瀘沽湖的美不止在她的景色美輪美奐,如痴如醉,還在於這裡居住著一個古老的原始的民族,被譽為「東方女兒國」「人類母系氏族領地活化石」的摩梭族這裡仍保持著原始古老的社會形態和獨特習俗而聞名,給人以神秘之感。
  • 瀘沽湖,十八條山溪水匯聚而成的高原湖泊,摩梭族人佳釀酥理瑪酒
    這裡的原住民是摩梭族。我在國家56個民族中沒有找到摩梭族,它應該在「未識別民族」之列?其實不然,在瀘沽湖周邊居住的「摩梭族人」是由兩部分所組成後官方將四川摩梭人歸為蒙古族的支系,雲南摩梭人歸為納西族的支系,摩梭族人終於有了官方身份。摩梭族人至今還承襲著「母系家庭」的傳統習慣。
  • 醫生白求恩的另一面:曾寫多篇中國抗戰報告文學
    今天,我願以此文共享我此後發掘出來的他的報告文學作品。這些都寫於戰地,可視為中國抗日戰爭史的珍貴史料。白求恩寫這篇報告文學的目的不在渲染地獄景象,而在於真實描寫戰地的慘境和苦難中不屈的中國人的意志。白求恩的第三篇報告文學是他發表在加拿大著名的《號角日報》上的《窯洞大學:中國解放者的基地》。這篇文章是白求恩到達延安以後所寫的對延安的觀感,也是他對革命聖地延安的最真實的寫照。
  • 長篇報告文學《蛟龍築夢》:講述「蛟龍號」深海探索故事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首部關於「蛟龍號」載人潛水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家陳新作品《蛟龍逐夢》,7月8日在中國作家協會舉辦作品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