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雷:短篇報告文學的道與技

2020-12-10 李春雷紀實文學

短篇報告文學創作,以文學手段去融匯筆下的主體材料,拓展作品的文學張力和審美向度,提高作品的圓潤度和詩意美,進而記史、立言、明道、傳神;以短小的篇幅體量及時、準確、充分地表達出一個報告文學作家對國家、時代、社會的思考、情懷和擔當......

謝謝《解放軍報》!

短篇報告文學的道與技

李春雷

近年來,動輒數十萬字甚至上百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佳作湧流。因應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大體量的長篇報告文學在書寫重大歷史與現實題材時,自有其不可替代的文體優勢。然而不可否認,一味地求大、求長,不切合實際甚至人為注水的冗長之作也著實不少,有的甚至難以卒讀。事實上,隨著新媒體的強勢崛起,報告文學的傳播方式、受眾的閱讀習慣也在悄然改變。那些篇幅精短、結構精煉、故事精彩、語言精到、思想深邃的短篇報告文學作品,更加適合人們快節奏的生活和閱讀需求,因而越來越受到讀者的青睞。

誠然,真實性是報告文學的生命線,不能虛構,但在具體的寫作策略上卻要儘可能地生動鮮活,給人以藝術娛悅和審美快感。如何在平實的素材中吹糠見米、披沙揀金,考驗的終究還是作家的思想能力和敘事能力。尤其是短篇報告文學創作,並沒有什麼高深玄妙的技巧,關鍵在於處理好思想性和文學性的關係,以增強文章的思想感召力和審美感染力。因此,從採訪到確定主題、選擇素材到語言、結構、意境的營造等,每一個環節,都必須苦心經營,做到精細考究。

一篇文章,要告訴讀者什麼,這就是所謂的「道」,也就是主題思想。採訪過程中,要帶著這個問題去深入生活,掌握第一手素材。採訪必須伏下身子,真心實意地向被採訪對象學習。1999年,我還在一家地方報社工作。當時,正值全國學習邯鋼的熱潮湧起。這是國有企業改革脫困的典型,也是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一個大事件。因此,我想用報告文學的方式把邯鋼經驗及其特殊意義記錄下來、傳播出去。

囿於自身的經歷和知識結構,我對工業題材十分陌生,對於相關材料只能硬生生地研讀,找不到絲毫感覺。於是,我索性搬進工廠,與煉鋼工人生活在一起。一年多的時間裡,我與工人師傅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生產順利時,我們一起開懷歡笑;遇到困難時,我們共同想方設法。由此,我對中華民族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演進歷史,對邯鋼的變革與中國工業化的進程,有了更加切身的體察與深入的思考。於是,我寫出了長篇報告文學《鋼鐵是這樣煉成的》,作品也受到了讀者的肯定。

短篇報告文學創作,別看篇幅短小,同樣需要作者全身心地深入採訪。除了要與被採訪對象心意相通,還要深入研究當地的歷史人文、時代背景、現實環境,並將其巧妙地進行非虛構轉化,增強作品的歷史厚度和現實廣度。

採訪結束後,便是素材的篩選與剪裁。在與初學寫作的青年作者朋友交流時,我經常被問到素材應該如何取捨選用。的確,採訪到的第一手素材,雖然鮮活,但往往散散碎碎、魚目混珠、不成體系,無從下手。對此,我的感悟是首先要明確主題。主題思想明確了,素材取捨就有了準則。哪些素材最給力、最鮮活、最不可或缺,自然就會浮現出來。而且,這些素材該如何使用,怎樣編織故事,就有了初步謀劃,在創作過程中便可以遊刃有餘。

素材選用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將一些看似精彩但與主題思想無關的故事和細節寫進文章裡,因而形成了枝蔓和羈絆。還有一些故事和細節處理得不恰當,前後意義相左甚至相反,形成的氣場相互減損、抵消。所以,遇有類似情況,一定要忍痛割愛,刪繁就簡。

素材選定了,接下來就是創作,用藝術手法去表現。文學作品首先要講究語言美,在語言美的基礎上才有意境美、情感美,才能表達好思想、追求、擔當。

現實中,我們讀到不少作品,單獨看語言確實很有文採,辭藻華麗,但讀來卻乾乾巴巴、了無生趣。單看某個句子,可謂字字珠璣,但放在整篇文章當中,卻是血脈不通,所以就成了死句。英國批評家赫·茲裡特在《論平易的文體》一文中說:「詞彙的力量不在詞彙本身,而在詞彙的應用。正像在建築中,要使拱門堅固,關鍵不在材料的大小光澤,而在於它們用在那裡是否恰好嚴絲合縫。」此言深中肯綮。

遣詞造句,首先必須保證準確、恰當,而後再追求精妙、華美。文學語言的節奏、分寸、文白、雅俗、莊諧,講求的是漢語言特有的性靈與韻味。有的作品語言雖然華美,但本質上卻是一種淺寫作,重複著表面的漂亮,抑或流於雞毛蒜皮,未能深入到血肉,更沒有深入到人物或事件的精神內核。要提高語言水平,我們可以從古典詩詞或散文中汲取營養,在古風古韻、入情入理、可詠可誦上下功夫,增添語言的意蘊和張力。

那麼,一篇文章應該如何結構呢?短篇報告文學的結構應該精巧而別致,故事編織不僅環環相扣,還須合情合理,不能為了追求敘事效果,而導致故事失真、失實、失情,否則同樣使人反感、厭棄。

結構,凝固著藝術的內容,是構成報告文學形式美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其沒有定式。不論什麼樣的結構形式,目的就是營造一種最直接、最簡單、最通達、最暢快的敘述方式和格局。傳統報告文學的主體結構並不複雜,無非正敘、倒敘、插敘等幾種。因此在創作過程中,需要突破常規,大膽嘗試,不斷創新。比如,可以借鑑古典散文、現當代小說和西方文學的敘事手法,進行多維敘述與時空轉換,使文本結構的形式更生動、更靈活,增強文章的故事性、文學性、可讀性和審美感染力。

2012年底,我創作過一篇關於時代楷模羅陽事跡的短篇報告文學《我的中國夢》。採訪結束後,這個故事該如何表達?採用何種敘事方式?如果採用傳統順敘的方式,顯得「頭輕腳重」;如果採用倒敘方式,又嫌「頭重腳輕」;如果採用「插敘」,又會切割分離,凌亂不堪。經過深入思考,我嘗試採用了「平敘」方式,即兩條主線平行敘述,交叉推進。一條是羅陽去世前到遼寧艦觀看殲-15起降訓練的活動過程,另一條是羅陽的成長曆程、人生軌跡。同時,將新聞常用的「倒金字塔」敘事方式應用其中,把人物最突出的幾個亮點即最能顯現精神、品格的片段串聯起來,一個鏡頭一個鏡頭「蒙太奇」式地呈現。當前敘事與過往敘事兩條主線,一緊一緩,一張一弛,敘述暢達,最後奔向高潮。作品完成後,自己比較滿意,讀者反響也不錯。

在另一篇部隊抗震救災題材的短篇報告文學《索南的高原》中,我則嘗試著設置了三條線索:一條主線是嬰兒在武警戰士救援中誕生的過程;一條是某部隊政委在父親去世前後的情感糾結;另一條則圍繞藏族文化展開。這篇文章開門見山,索南是誰?緊接著交代:她是一個嬰兒。不!她是一個胎兒。極簡的肯定與否定,引出故事。而正文的三條主線,每條又有若干輔線,交叉敘述。三條線索,有張有弛,節奏變換,緊針密線,環環相接,產生了別樣的藝術效果。對短篇報告文學而言,精準的結構就是一個好的通道。好的通道可以輸送更大的氣流,形成更大的氣場,進而表現出作品的衝擊力。中國古典文論強調「氣韻生動」,曹丕更主張「文以氣為主」。其中真義,正在於此。

在短篇報告文學創作中,我時常會主動借鑑中國古典詩文,提煉語言,多用短句,注重造境,融情入理。至於結尾部分的系列短句,更是從對古典散文的閱讀中尋到的靈感和筆法,精心設置「意象」,從而觸發「象外之境」,給讀者以悠長的回味。

相較於長篇作品,短篇報告文學創作更加需要「文學的自覺」。創作主體要自覺以文學手段去融匯筆下的主體材料,拓展作品的文學張力和審美向度,提高作品的圓潤度和詩意美,進而記史、立言、明道、傳神;以短小的篇幅體量及時、準確、充分地表達出一個報告文學作家對國家、時代、社會的思考、情懷和擔當。

相關焦點

  • 中國報告文學70年經驗與啟示 展現鮮活生動的社會歷史畫卷
    1982年,中國作家協會將全國優秀報告文學評獎與詩歌、小說獎並列單獨評選;1983年,時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的張光年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由於我國報告文學作家的共同努力,近幾年來,報告文學這一生動活潑的文學品種,已經蔚為大觀。」這是報告文學走進文學殿堂的歷史性節點,標誌著報告文學文體特點的日益明晰和創作實踐的不斷成熟。
  • 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在觀察與思考中的行旅——中國作協大力...
    為進一步推動廣大作家深入脫貧攻堅第一線,創作文學精品,中國作協於去年9月組織了「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組織遴選25位小說家、報告文學作家和詩人奔赴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的扶貧點深入生活、採訪創作。5月19日,「2020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創作交流會」在京舉行,參與創作工程的作家們通過線上線下參加交流,一同分享自己的經驗與心得。
  • 李春雷:金銀潭(2)——中國作家抗疫特輯選萃
    ……未完待續……(圖片來源於網絡)作家簡介李春雷,文學創作一級,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歲》,長篇報告文學《鋼鐵是這樣煉成的》等19部,中短篇報告文學《木棉花開》《夜宿棚花村》和《朋友——習近平與賈大山交往紀事》等100餘篇。曾獲魯迅文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徐遲報告文學獎、河北省「文藝振興獎」、河北省「五個一工程」獎、孫犁文學獎等。
  • 【人氣短篇】飛言情經典短篇之霧水之影《湖妖不悔》
    「蒼淵,你的螭紋呢?」他腰間掛著的玉佩螭紋不見了。他的手微微一顫:「螭紋是當年飛升的落塵師祖留下的信物,只會傳給蒼華掌門。」他輕輕一笑,隨後指著身後的落塵山道:「你知道嗎?當年我們就是在這裡發現了螭紋,那肯定是落塵師祖飛升之前留下指引,他替後人尋了一座靈氣充裕的神山作為修煉之地,這才使得我們蒼華門成了修真第一大派。」
  • 「廣派技擊短篇」林世榮意外得師(上):半知 / 1949
    未完待續錄自《工商晚報》1949.1民國故紙堆整理 轉載請註明相關閱讀:【廣派武俠短篇】妙尼發威拳師屈膝 少林絕脈法技擊教頭撞大板 六點半棍打破大放梅花鋼鞭:我是山人 / 1948教頭逞威風比武打瓜二花面:我是山人 / 1948【廣派三及第】佛山祖廟冤鬼打架 幾條北帝須累死十條命:我是山人 / 1948【廣派三及第】官窯金山寺東坡證前生 德雲和尚託生做蘇學士:我是山人 / 1948【廣派技擊短篇
  • 晏青:投資的 「技」與「道」
    原標題:晏青:投資的「技」與「道」武俠小說中,武功招式與內功心法之間緊密關聯,如果沒有相匹配的內功心法,招式練得再熟也不過是三腳貓功夫。所以,一般人看到的是招數,高手看重的是內功心法。投資跟習武有相似之處,都屬於注重實踐的活動。
  • 向志文報告文學《百坭村女子圖鑑》審美取向
    他們弘揚古代士子「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追求「知行合一」、經世治用,強調在脫貧攻堅中實現「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理想。其中,時代楷模黃文秀即是當下大時代有知識、有理想「儒生」之典型代表。她用自己高尚的行為踐行初心使命,在南國大地上譜寫了一曲以國家社稷為重、閃耀憂國憂民博大情懷的青春之歌。
  • 小康之路的真實寫照——評長篇報告文學《世紀江村》
    這是我讀章劍華先生新近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世紀江村》的真實感言。  一  報告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文體,既要歷史的真實,又要文學的生動。它要求作者不僅要有文學的天賦,還要有卓越的史才史識。章劍華擅長三部曲的創作。先有「故宮三部曲」,後有「長江大橋三部曲」,曾經摘取了徐遲報告文學獎的桂冠。
  • 最愛的短篇《輕,短,散》短篇合集,休閒時光消遣佳作
    偶爾會有看長篇累了的時候,或者坐車、逛街中間的空餘時間,一部優質的短篇就是最佳選擇。這是一部由幾十個短篇組成的故事集,每個短篇都是一個微型小說,作者腦洞很大,幾千字的故事看完,常常有出人意料的結局,叫你目瞪口呆。
  • 餘秋雨推出首部短篇散文集《雨夜短文》
    兩年之後,餘秋雨的首部短篇散文集《雨夜短文》日前由天地出版社出版上市。一向以歷史文化大散文見長,下筆動輒萬言的餘秋雨,在古稀之年一反常態首度嘗試「短文體」,對此餘秋雨表示,這是考慮到當代讀者極其有限的閱讀時間。  記者從出版社了解到,在新書中,餘秋雨將自己的閱歷、感想、智慧濃縮在一篇篇筆調輕鬆又有分量的小篇幅散文裡。
  • 山東省報告文學學會舉辦 「王村鎮創作基地揭牌成立暨蒲松齡創作故...
    省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大眾日報》高級記者逄春階在講話中談到:我們這次活動是尋根之旅,從悠久歷史文化傳統尋找文學之根、文化之根;這個活動又是一個尋味之旅,通過王村醋,我們找到五穀的味道、土地的味道,我們報告文學作品必須植根土地創作出人民大眾喜愛的味道;這次活動還是一次尋找靈感之旅,在這塊豐沛富饒文化積澱厚重的土地上,尋找到我們的無窮無盡的創作靈感。
  • 何建明文學研究院在滬成立,上海的報告文學如何再攀高峰
    自上世紀末至今的40多年來,何建明一直活躍在文學創作的第一線,創作出了一大批膾炙人口、影響廣泛的優秀作品,是繼徐遲之後的當代中國報告文學領軍人物。2018年,何建明受上海市宣傳部和上海市作協的邀約,書寫下了浦東開發開放二十八年間取得的成就,寫成了40萬字的《浦東史詩》,這是第一部全景展現浦東發展歷程的長篇報告文學。
  • 醫生白求恩的另一面:曾寫多篇中國抗戰報告文學
    今天,我願以此文共享我此後發掘出來的他的報告文學作品。這些都寫於戰地,可視為中國抗日戰爭史的珍貴史料。白求恩寫這篇報告文學的目的不在渲染地獄景象,而在於真實描寫戰地的慘境和苦難中不屈的中國人的意志。白求恩的第三篇報告文學是他發表在加拿大著名的《號角日報》上的《窯洞大學:中國解放者的基地》。這篇文章是白求恩到達延安以後所寫的對延安的觀感,也是他對革命聖地延安的最真實的寫照。
  • 長篇報告文學《蛟龍築夢》:講述「蛟龍號」深海探索故事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首部關於「蛟龍號」載人潛水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家陳新作品《蛟龍逐夢》,7月8日在中國作家協會舉辦作品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