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報告文學創作,以文學手段去融匯筆下的主體材料,拓展作品的文學張力和審美向度,提高作品的圓潤度和詩意美,進而記史、立言、明道、傳神;以短小的篇幅體量及時、準確、充分地表達出一個報告文學作家對國家、時代、社會的思考、情懷和擔當......
謝謝《解放軍報》!
短篇報告文學的道與技
李春雷
近年來,動輒數十萬字甚至上百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佳作湧流。因應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大體量的長篇報告文學在書寫重大歷史與現實題材時,自有其不可替代的文體優勢。然而不可否認,一味地求大、求長,不切合實際甚至人為注水的冗長之作也著實不少,有的甚至難以卒讀。事實上,隨著新媒體的強勢崛起,報告文學的傳播方式、受眾的閱讀習慣也在悄然改變。那些篇幅精短、結構精煉、故事精彩、語言精到、思想深邃的短篇報告文學作品,更加適合人們快節奏的生活和閱讀需求,因而越來越受到讀者的青睞。
誠然,真實性是報告文學的生命線,不能虛構,但在具體的寫作策略上卻要儘可能地生動鮮活,給人以藝術娛悅和審美快感。如何在平實的素材中吹糠見米、披沙揀金,考驗的終究還是作家的思想能力和敘事能力。尤其是短篇報告文學創作,並沒有什麼高深玄妙的技巧,關鍵在於處理好思想性和文學性的關係,以增強文章的思想感召力和審美感染力。因此,從採訪到確定主題、選擇素材到語言、結構、意境的營造等,每一個環節,都必須苦心經營,做到精細考究。
一篇文章,要告訴讀者什麼,這就是所謂的「道」,也就是主題思想。採訪過程中,要帶著這個問題去深入生活,掌握第一手素材。採訪必須伏下身子,真心實意地向被採訪對象學習。1999年,我還在一家地方報社工作。當時,正值全國學習邯鋼的熱潮湧起。這是國有企業改革脫困的典型,也是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一個大事件。因此,我想用報告文學的方式把邯鋼經驗及其特殊意義記錄下來、傳播出去。
囿於自身的經歷和知識結構,我對工業題材十分陌生,對於相關材料只能硬生生地研讀,找不到絲毫感覺。於是,我索性搬進工廠,與煉鋼工人生活在一起。一年多的時間裡,我與工人師傅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生產順利時,我們一起開懷歡笑;遇到困難時,我們共同想方設法。由此,我對中華民族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演進歷史,對邯鋼的變革與中國工業化的進程,有了更加切身的體察與深入的思考。於是,我寫出了長篇報告文學《鋼鐵是這樣煉成的》,作品也受到了讀者的肯定。
短篇報告文學創作,別看篇幅短小,同樣需要作者全身心地深入採訪。除了要與被採訪對象心意相通,還要深入研究當地的歷史人文、時代背景、現實環境,並將其巧妙地進行非虛構轉化,增強作品的歷史厚度和現實廣度。
採訪結束後,便是素材的篩選與剪裁。在與初學寫作的青年作者朋友交流時,我經常被問到素材應該如何取捨選用。的確,採訪到的第一手素材,雖然鮮活,但往往散散碎碎、魚目混珠、不成體系,無從下手。對此,我的感悟是首先要明確主題。主題思想明確了,素材取捨就有了準則。哪些素材最給力、最鮮活、最不可或缺,自然就會浮現出來。而且,這些素材該如何使用,怎樣編織故事,就有了初步謀劃,在創作過程中便可以遊刃有餘。
素材選用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將一些看似精彩但與主題思想無關的故事和細節寫進文章裡,因而形成了枝蔓和羈絆。還有一些故事和細節處理得不恰當,前後意義相左甚至相反,形成的氣場相互減損、抵消。所以,遇有類似情況,一定要忍痛割愛,刪繁就簡。
素材選定了,接下來就是創作,用藝術手法去表現。文學作品首先要講究語言美,在語言美的基礎上才有意境美、情感美,才能表達好思想、追求、擔當。
現實中,我們讀到不少作品,單獨看語言確實很有文採,辭藻華麗,但讀來卻乾乾巴巴、了無生趣。單看某個句子,可謂字字珠璣,但放在整篇文章當中,卻是血脈不通,所以就成了死句。英國批評家赫·茲裡特在《論平易的文體》一文中說:「詞彙的力量不在詞彙本身,而在詞彙的應用。正像在建築中,要使拱門堅固,關鍵不在材料的大小光澤,而在於它們用在那裡是否恰好嚴絲合縫。」此言深中肯綮。
遣詞造句,首先必須保證準確、恰當,而後再追求精妙、華美。文學語言的節奏、分寸、文白、雅俗、莊諧,講求的是漢語言特有的性靈與韻味。有的作品語言雖然華美,但本質上卻是一種淺寫作,重複著表面的漂亮,抑或流於雞毛蒜皮,未能深入到血肉,更沒有深入到人物或事件的精神內核。要提高語言水平,我們可以從古典詩詞或散文中汲取營養,在古風古韻、入情入理、可詠可誦上下功夫,增添語言的意蘊和張力。
那麼,一篇文章應該如何結構呢?短篇報告文學的結構應該精巧而別致,故事編織不僅環環相扣,還須合情合理,不能為了追求敘事效果,而導致故事失真、失實、失情,否則同樣使人反感、厭棄。
結構,凝固著藝術的內容,是構成報告文學形式美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其沒有定式。不論什麼樣的結構形式,目的就是營造一種最直接、最簡單、最通達、最暢快的敘述方式和格局。傳統報告文學的主體結構並不複雜,無非正敘、倒敘、插敘等幾種。因此在創作過程中,需要突破常規,大膽嘗試,不斷創新。比如,可以借鑑古典散文、現當代小說和西方文學的敘事手法,進行多維敘述與時空轉換,使文本結構的形式更生動、更靈活,增強文章的故事性、文學性、可讀性和審美感染力。
2012年底,我創作過一篇關於時代楷模羅陽事跡的短篇報告文學《我的中國夢》。採訪結束後,這個故事該如何表達?採用何種敘事方式?如果採用傳統順敘的方式,顯得「頭輕腳重」;如果採用倒敘方式,又嫌「頭重腳輕」;如果採用「插敘」,又會切割分離,凌亂不堪。經過深入思考,我嘗試採用了「平敘」方式,即兩條主線平行敘述,交叉推進。一條是羅陽去世前到遼寧艦觀看殲-15起降訓練的活動過程,另一條是羅陽的成長曆程、人生軌跡。同時,將新聞常用的「倒金字塔」敘事方式應用其中,把人物最突出的幾個亮點即最能顯現精神、品格的片段串聯起來,一個鏡頭一個鏡頭「蒙太奇」式地呈現。當前敘事與過往敘事兩條主線,一緊一緩,一張一弛,敘述暢達,最後奔向高潮。作品完成後,自己比較滿意,讀者反響也不錯。
在另一篇部隊抗震救災題材的短篇報告文學《索南的高原》中,我則嘗試著設置了三條線索:一條主線是嬰兒在武警戰士救援中誕生的過程;一條是某部隊政委在父親去世前後的情感糾結;另一條則圍繞藏族文化展開。這篇文章開門見山,索南是誰?緊接著交代:她是一個嬰兒。不!她是一個胎兒。極簡的肯定與否定,引出故事。而正文的三條主線,每條又有若干輔線,交叉敘述。三條線索,有張有弛,節奏變換,緊針密線,環環相接,產生了別樣的藝術效果。對短篇報告文學而言,精準的結構就是一個好的通道。好的通道可以輸送更大的氣流,形成更大的氣場,進而表現出作品的衝擊力。中國古典文論強調「氣韻生動」,曹丕更主張「文以氣為主」。其中真義,正在於此。
在短篇報告文學創作中,我時常會主動借鑑中國古典詩文,提煉語言,多用短句,注重造境,融情入理。至於結尾部分的系列短句,更是從對古典散文的閱讀中尋到的靈感和筆法,精心設置「意象」,從而觸發「象外之境」,給讀者以悠長的回味。
相較於長篇作品,短篇報告文學創作更加需要「文學的自覺」。創作主體要自覺以文學手段去融匯筆下的主體材料,拓展作品的文學張力和審美向度,提高作品的圓潤度和詩意美,進而記史、立言、明道、傳神;以短小的篇幅體量及時、準確、充分地表達出一個報告文學作家對國家、時代、社會的思考、情懷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