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陰要塞
01
地理位置江陰要塞位於長江下遊,是南北交通要道,自此向東長江江面開闊,江陰要塞處在喇叭口的位置,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江陰是一座江防古城,黃山屬群山之冠。戰國時,江陰屬春申君黃歇封地,故名「黃山」。山在距城區2.5公裡的長江邊,是長江的狹隘處,素有「江海門戶」、「鎖航要塞」之稱。黃山有席帽、馬鞍、龍頭諸峰,平均高91米。登高山之頂,北望靖江,與孤山對峙;周圍山峰,綿延30餘公裡,閱不盡的大江南北兩岸風光。
黃山炮臺位於江陰黃山風景區,又稱江陰要塞。黃山炮臺享有「江河門戶」,「鎮航要塞」之稱,自古為軍事要地。據史書記載,春秋時,吳國已在席帽山築烽火臺;南宋時,韓世忠、辛棄疾等名將曾在此駐防禦敵。清康熙年間始築炮臺。經道光、同治至光緒,炮臺已初具規模。辛亥革命後,改土炮為洋炮,增築堡壘。黃山炮臺遺址,現尚存12座鋼筋水泥炮臺,成為一組完整的要塞炮臺群。在黃山,還出土萬斤古炮一尊,身鑄「耀武大將軍」字樣。
現黃山已建成公園。有黃山公園門樓、黃山博物館、望江亭、盤石溪流、陳毅詩碑,整修了古炮臺、藏兵室、彈藥庫等,成為鑑賞黃山炮臺遺址和眺望長江風光的旅遊勝地。每當中秋時節,江潮洶湧,甚為壯觀,這就是江陰著名的八景之一「黃山秋濤」。長江上最大的公路橋——江陰長江公路大橋也屹立於此,可在這裡俯瞰觀賞。
就是這樣,江陰因臨江有山、此一段江面又窄,便於扼守,故自古即為軍事要地,享有「江河門戶」、「鎮航要塞」之稱。
江陰要塞的黃山炮臺遺址還被列為全國文保單位。
02
要塞處的黃山西銜鵝鼻山、君山,東接蕭山、長山、巫山,循江逶迤十公裡,自然形成「枕山負水」、「水環巒拱」的天塹之勢。清同治、光緒年間,為防外艦入侵,特在此增築炮臺,使之成為著名的江陰要塞;民國時期又增改完善了炮臺、工事等設施。如今廢壘猶存,有12座分布在各個山灣、山頭的混凝土炮臺,7座清理出土的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古炮和2尊「耀武大將軍」萬斤鐵炮及彈丸,構築了古今戰場勝跡;但近因整體維修,只能看到一部分。
二、江陰要塞司令部
江陰要塞司令部舊址位於江陰市區人民中路附近,原為江陰近代實業家吳汀鷺【1870-1961,1892年入南菁書院讀書達十年之久,與唐文治、胡雨人、吳稚暉、鈕永建等為同學;後創辦過利用紗廠、利澄內河輪船公司、江陰電話局等,還擔任過南菁中學校董、江陰紅十字會理事長等職】的住宅,建於1923年,建築面積2008平方米。
1937年12月日軍侵佔江陰,吳汀鷺避居鄉間,被日軍挾持來澄,威逼他出任「維持會長」,被他拒絕並設法出避上海。此宅即被日軍侵佔作為駐澄警備司令部,抗戰勝利後,被國軍接收。1947年成為國民黨江陰要塞司令部;司令先後為孔慶桂【1894-1969,儀徵人】、戴戎光【1909-1971,射陽人】。後以唐秉琳【1911-1999,鹽城/建湖人】為首的中共地下黨曾在此從事策反工作,在1949年4月21日渡江戰役中成功策動了江陰要塞7000多名官兵起義。4月22日江陰縣城解放,要塞司令部即由三野接管。4月28日,奉中央軍委之命,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委張愛萍在此召開人民海軍成立大會,此地成為華東軍區海軍司令部所在地。5月中旬,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江陰要塞司令部;此後,這裡相繼駐過陸軍、海軍部隊。2003年,由總裝備部63680部隊正式移交給江陰市政府進行全面修繕保護,並被列為全國文保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