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逸之 編輯|周長賢
11月16日,全球首款定製網約車D1由滴滴正式發布。
D1是汽車與出行行業中的新物種,它是第一款為出行服務場景而生的汽車。
結合滴滴對出行市場的理解,比亞迪對新能源汽車的製造經驗,這款由滴滴與比亞迪聯合打造的純電動汽車正式亮相。
當天,滴滴將重塑樂隊請到了發布會,其寓意不言自明。那麼,滴滴將如何通過D1重塑汽車與出行呢?
D1的誕生:出行服務定義汽車
D1的誕生,要追溯到兩年多前。2018年4月,滴滴與31家汽車產業合作夥伴組建「洪流聯盟」,與車企共同研發專屬於共享出行場景的智能汽車。
兩年後,藉由與比亞迪的合作,洪流落地,D1問世。
今年,汽車行業流行的金句是軟體定義汽車,消費者對智能汽車的軟體、服務愈發高漲的需求,正在從底層重新定義汽車。滴滴推出D1,同樣是重新定義汽車——出行服務定義汽車。
其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感知過現有網約車車型的某種不如意,或許是空間不夠大,或許是後排座椅太硬,又或許是後排沒有空調出風口。而作為全球最大共享出行平臺、手握海量數據的滴滴,對出行場景下司乘兩端需要什麼車更加清楚。
根據一位D1前產品定義負責人的回憶,D1的誕生過程,也是一個數據說話的過程:產品團隊發放了上百萬分調研問卷,進行了數百小時的深度訪談。滴滴用直觀的數據來尋找痛點、指導車型的研發。
作為一款新物種,D1因此有了一些服務於共享出行、服務於司乘兩端的獨特特徵,比如「A級車的大小,B級車的軸距,C級車的後排空間」,比如只能車輛右側開啟的電動滑移門,又比如專為網約車司機長時間駕駛研發的抗疲勞座椅、智能車機系統等等。
這些不同於傳統車輛的形態特徵,對應的是出行服務場景中乘客對安全、舒適、便利性的訴求,以及司機對運營效率、工作環境的要求。
它們都指向一個這位產品負責人描述的更本質的特徵:D1是一款在娘胎裡就註定與傳統車輛不同的車型,這是以「experience」(體驗)而非「ownership」(擁有)為目的出發來設計的一款車。這也是D1被看作新物種的根本原因。
事實上,從共享出行場景出發重新定義一款新車的想法,此前並非沒有萌生過。出行百人會了解到,一家傳統車企的出行平臺就曾試圖從出行服務的需求出發,重新打造一輛專屬車型,但因重重阻力並未成行。
再把時鐘往回撥一會兒,早在網約車誕生以前,計程車公司和車企們其實就已意識到,用於運營的車輛,需要同售賣予普通消費者的車型有所區分。但遺憾的是,這些車型在定製時,往往只考慮了降低購置成本的需求,且過程由車企主導,最終常常產出的成果是,一批在既有車型上減配的運營特供車。
從計程車到網約車,在D1誕生以前,車企沒有打造過一款完全為出行服務場景而生的車型。
但滴滴卻和比亞迪一起做到了,為什麼?
D1的使命:尋找最優解
滴滴對車型產品定義的主導,對D1的誕生至關重要,因為這其實是商業模式決定的。
眼下,不少車企在著力開拓出行業務,搭建自己的出行平臺。但一個尷尬的事實是,賣車的一錘子買賣,仍然是車企絕對主流的盈利方式,而車企的出行平臺常常處於虧損狀態,難以擴張。
隨之而來的連鎖效應是,車企的出行平臺業務,既沒有足夠的話語權去要求研發部門從底層研發一款全新的出行場景專屬車輛,也缺乏足夠的數據支持去精準感知共享出行場景中司機和乘客的真實訴求。
這些隔閡導致,無論是車企向出行平臺銷售的車型,還是車企自行投放向出行市場的車輛,都不是出行服務市場的原生物種,司機與乘客更好的使用體驗無從談起。
與之相對,滴滴作為共享出行平臺,直接面對司機與乘客,這使得它能從出行服務場景中司機和乘客的角度出發,跳出在傳統車型上縫縫補補的思維定勢,由此才有了D1這款新物種。
D1的使命,也不單單是更好地照顧司機與乘客的需求,同樣重要的,它也在盡力尋求不斷發展中的滴滴與正向出行公司轉型中的車企,雙方利益平衡的最優解。
眼下,車企試圖轉型成為出行公司,正是看中了出行服務顯著高於整車製造與銷售的收益率。D1通過按裡程付費的商業模式設計,讓滴滴成為了為車企出行服務車隊提供託管服務的車隊運營商,和車企在出行市場上從有競爭關係的對手變成了各有分工的隊友。
當然,D1按裡程付費的商業模式的意義不限於此。這意味著,原本需一次大量支付的購車款,會被分攤到車輛運營的全生命周期中。
某種程度上,這有些類似於蔚來的電池租賃服務BaaS,但措施更加徹底。D1按裡程付費,可顯著降低車型的初始購買成本,幫助車型快速普及。形成規模後,更適應出行服務需求的D1,將助推滴滴平臺上的專職運營車隊服務升級、更加高效。
更進一步,D1的商業模式其實已經在為將來的自動駕駛出行做準備。
D1的發布會上,滴滴創始人兼CEO程維說,「到2025年,共享汽車有望在滴滴平臺普及超過100萬臺,新的迭代版本能夠搭載滴滴自研的無人駕駛模塊。」到2030年,滴滴希望去掉駕駛艙,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
多家諮詢機構認為,未來當高度自動駕駛實現之後,(用於出行服務)的車輛定價將不再是現在的以整車定價,而會按運營裡程計。而未來出行市場的格局可能是,車企與出行平臺深度合作,車企提供具備自動駕駛硬體基礎的車輛,出行平臺負責無人駕駛車隊運營,雙方從每公裡無人駕駛出行服務獲得的收益中分成。
毫無疑問,D1與比亞迪的合作形式,已經開啟了未來的無人駕駛出行服務商業模式預演。
尾聲:
滴滴D1的名字,來源於滴滴的企業文化口號「ALWAYS DAY 1」,這句話的意思是,每一天都要像剛誕生的那天一樣,不忘初心,探索未知。
新物種D1身負多重使命,它不僅被寄予重塑出行行業的厚望,也在為滴滴鋪築跨向未來的橋梁,它將嘗試同時增進司機、乘客、車企、滴滴自身的利益,尋求出行市場中各主體的共贏。
從某種意義上,D1的確是在踐行滴滴的初心,「讓出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