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地地宮為什麼不能挖?

2020-12-17 搜狐網

   神秘誘人的秦始皇陵地宮,一直令世人關注。不久前,張五常先生為打開秦陵地宮算起了一筆經濟帳,他說;「如果打開秦始皇陵,每年僅門票收入就可達25億元人民幣。」這是好大的增長點。於是,又引發了一場「儘快發掘秦陵地宮」的大討論,經檢索,力主發掘秦陵地宮的理由有如下種種:

  一曰「資源浪費」論,認為秦陵如果不加發掘,只是黃土一堆,對旅遊資源也是一種巨大浪費。

要打開才有價值,才能對社會做出貢獻。如果永遠不打開,等於沒有價值。

  二曰「激勵自豪」論,認為發掘秦陵可以吸引國民的目光,並帶動全民參與,凝聚民心,隨之激發對中華文化的熱情與關注,同時還可以吸引世界優秀的專家和科研機構獻計獻策,對於向全世界弘揚中華文化,對於培養中國人民對自身文化的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大有好處。

  三曰「證實文獻」論,認為司馬遷的《史記》對秦陵地宮有所記載,如說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滿之」;墓室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用機械使之流動灌輸;令工匠製作弩機弓箭,以防盜墓之賊,等等。打開地宮,以證實《史記》記載的可信度和準確性。

  四曰「有效保護」論,認為秦陵如果不及早發掘,地宮裡的文物只會逐漸腐爛,因為地宮浸水是很常見的事,同時還有其他不測和不知因素的存在,讓其一直深埋地下又何談保護?惟有發掘,才能有效保護。

  五曰「階段發掘」論,認為對於打開不打開秦始皇陵,並非完全是技術問題,打開後到底需要怎樣的技術,誰能說清呢?惟有階段性地漸進式發掘秦陵,方可隨時發現問題,隨時研究所需要的保護技術,做到「有的放矢」。

  六曰「學習外國」論,認為外國有發掘帝陵的經驗,值得借鑑,有的還以埃及的金字塔的發掘為成功的典範,既弘揚了文明,又吸引了大量的旅遊者,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並行不悖,相得益彰。

  七曰「滿足民意」論,認為始皇陵是一座充滿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國」。那幽深的地宮更是謎團重重,地宮形制及內部結構至今尚不清楚,千百年來引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測與遐想。如今民眾有十分強烈的動機和願望,不能不考慮這一民意。

  面對以上種種議論,考古界人士說,秦始皇陵墓是不是打開?什麼時候打開?不是由經濟學家,或是部分民眾的意願所決定的。考古,畢竟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行業,考古發掘工作,也是非常複雜的工程。

  秦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研究員說:「在當前的環境下,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構成發掘秦始皇陵墓的藉口。以發掘帝王陵墓為切入點,以文物帶動旅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觀點,是一種幻想,是一種殺雞取卵的做法。此生也許看不到地宮的秘密,但仍願把一生獻給秦始皇陵的考古事業!」

  段清波也稱,除了技術不具備外,還必須考慮社會心態問題。目前國內的考古技術還不成熟,誰可保證出土的文物萬無一失呢?我們當代人如果不遵循客觀規律,只圖一時的衝動與快感去發掘始皇陵墓,那麼,後人非但不會讚揚我們的聰明睿智,反而可能會痛責我們因急功近利而導致後患無窮的愚蠢之舉。

  上文提及力主發掘秦陵的「學習外國」論,其實,外國對於帝陵也是多加保護的。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陳淳教授說:「如今幾乎沒有一個國家主動開掘帝陵。」 他指出,考古界對現在打開秦始皇陵均持反對態度,因為發掘後,從技術上來說,不能保證能保護好這些文物。特別是壁畫、陶器、紙質、絹質、絲質等文物的保護現在還是難題。

  技術上的瓶頸常常會使文物的開掘成為破壞。秦始皇陵兵馬俑在剛開始發掘出來時,表面有豔麗陶彩,但現在已經逐漸黯淡,甚至變黑;在長沙的馬王堆漢墓發掘中,千年鮮桃卻轉眼化成一攤水。因此,「儘量不主動發掘」的理念在二十世紀中後期成為考古界的國際共識。

  聽到這樣一種議論:「趕快把秦陵挖開,還是考古界發出的呼聲呢?」還以老山漢墓和埃及金字塔的電視直播熱為例說,考古工作者坐了多年冷板凳,突然到了聚光燈下,一時難免衝動:這是「富礦」啊!秦陵為何不開掘?

  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正是考古界認識了文物的特性及其珍貴,才始終反對發掘始皇帝陵。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趙化成教授說:「保護是第一的,保護好了才能研究。兩害相權取其輕,做任何事情都要看利弊。文物中有許多有機物的保護比較困難,雖然有了很多辦法,但還沒有找到完美無缺的手段。帝陵不發掘,這是考古界的共識。」

  秦陵考古專家張佔民說:「如果有人問我的態度如何?我實話實說,遲一天挖,比早一天挖更好。如果把地宮保存了2200多年的珍貴文物毀在現代考古學家手上,那不成了千古罪人!」

  秦俑博物館副館長田靜研究員說:「現在急於發掘秦始皇陵,那完全是一種短視的行為,既沒有迫切性,技術上也不能過關。兩千多年來,秦始皇陵地宮中的各種因素,已經達到相對平衡和穩定的狀態,在某種意義上說,不發掘將是更佳的保護環境。」

  根據專家的推算,如果使用傳統的考古鑽探技術,要想全面了解秦始皇陵區地下埋藏情況,至少還需要200年!值得慶幸的是,現代高科技手段在考古學上的應用可以大大加快這一進程。然而對於人們最為關心的焦點話題:何時發掘秦陵地宮?文物主管部門和保護專家卻給出了一個異常簡潔明確且出乎絕大多數人意料之外的答覆:短時間內不可能挖!

  這是什麼緣故?前文已述,不完全是技術和資金問題。如果說幾十年前不發掘帝王陵墓,很重要的原因是資金和技術問題,而現在不挖帝王陵,更多的是出於文物保護理念的進步。

  至於何時發掘秦始皇帝陵,從目前來看,是遙遠的將來了,有的說50年內是不可能發掘,有的說100年內不可能發掘。這是為什麼?就此問題,筆者專訪了秦俑博物館館長吳永琪研究員,他說了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其一,貫徹文物保護政策的需要。現在文物保護政策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對帝王陵一般不主動去發掘。此項文物保護政策是從國內外的教訓中吸取的。當今世界各國的文物考古機構,對於保存狀況較好的大型遺址和墓葬,都制訂政策,儘可能地保持文物的原生環境,一般不進行主動發掘。

  其二,世界遺產保護的特殊要求。發掘秦陵費工費時費財,在沒有十分必要的時候,應該不予考慮,加之秦始皇帝陵已經成為世界遺產名單中的一員,因此更要慎而又慎。埋於地下兩千多年的文物,氧化、腐敗只是下葬後的最初幾年,後來微量的氧化,現在相當隱定了。若冒然打開,文物受到溼度、溫度、風、光以及外界震動的影響,隨即發生變化。

  其三,發掘秦陵確有難度。發掘秦陵必須是「大揭頂」的,要取掉封土,才能發掘,這就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揭開封土以後,地宮面積20多萬平方米,又不是短期內可以發掘得完的,如何保證在發掘中地宮的遺蹟及文物不受風、雨、日光等自然因素的破壞?揭開封土發掘完後,封土如何再覆蓋上去,保持原來的面貌?發掘出來的文物又怎樣保護?等等,這些都是實際問題。

  其四,從民族尊重祖先的道德取向來說,也是不允許隨意挖掘祖墳的。舊社會那種挖墳鞭屍之為是一種仇恨發洩。秦始皇是暴君,畢竟是祖先。應該說,秦始皇功大於過,「過」也是從「功」中導致出來的。人都有一種好奇心,希望挖開來看個究竟,這可理解,但更要從尊祖道德上來考慮。

  說到這裡,吳館長動情地說:「葬者,藏也,中國帝王陵是秘而不宣。對於帝陵不可主動發掘,再也不能取悅于洋人去發掘。外國對於帝陵保護也有一套措施,不讓人靠近觀看,而在陵的周圍用柵欄隔開,只能遠距離觀看,而秦陵不僅零距離觀看,而且可以登陵觀看。」還說:「冒然打開,墓裡的文物將會頃刻發生變化,如此發掘等於破壞。在馬王堆挖掘時,我親眼看到墓室確有耦片,從左邊拿到右邊,瞬間就沒有了,這就是文物出土之後的變化。再說,祖先留下來的遺產,不能讓我們這一代都給發掘了,要給子孫後代留著。」

  是啊,文物作為人類文明的載體,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它屬於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一旦損壞,將永遠消失。而文物保護的難度又相當大,諸如壁畫、彩繪、簡牘、織物等有機質文物的保護,更是世界性的難題。很多保護技術即使當時效果很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無法預測長久的負面影響。其實,開挖的同時就意味著歷史傳奇魅力的失落,或者失望的開始。如果乾陵裡什麼都沒有,像那個在億萬世人面前打開的空蕩蕩的金字塔一樣。從此再也沒了與想像同在的魅力。

  對此,中國文物考古學界曾有過慘痛的教訓!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就有專家私下裡心存渴望:研究了這麼多年,有生之年能看看「真相」多好!在老一輩歷史學家郭沫若、吳晗、鄧拓、范文瀾等人的堅持下,明萬曆皇帝的定陵地宮被打開了。但這次魯莽行動的後果,被一直持反對態度的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不幸言中:色彩鮮豔的絲綢類織物在接觸空氣的瞬間化為灰燼,大量有機質文物遭到毀滅性破壞,連萬曆皇帝的屍骨,後來也被「紅衛兵」焚毀。定陵發掘的考古報告,也是時隔30多年以後才得以完成。因此,在10餘年後,當郭沫若先生再次向國務院報請發掘明長陵及唐乾陵時,被周恩來總理堅決否定後,曾題詩「待到幽宮重啟日,延期翻案續新篇」,寫出了他的失落與不甘。

  時光進入二十世紀90年代,在借鑑國內外文物保護先進經驗和理念後,中國政府提出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針,為今後的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確定了基本方向。因此,在面對國內外輿論和社會各界對發掘秦始皇陵地宮的關注時,國家文物主管部門及文物考古界的專家學者,都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反對的意見。

  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副司長宋新潮:「把它們留在沒有開掘過的墓葬裡更好,墓內穩定的狀態更適合文物長時間保存,至少目前的技術能力和人工環境遠遠不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發掘秦始皇陵必須具備這麼幾個條件:其一,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是我們的,也是我們子孫的,對它的發掘必須要具備好的條件;其二,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特別是像秦始皇陵這樣極其重要的文物,保護條件不好,損失就會很大。也就是說,必須有萬無一失的保護條件;其三,國際上,對一切考古發掘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對古遺址都是不主動去發掘。正因為如此,在短期或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不會主動對秦始皇陵進行發掘的。」

  在文物考古工作者和社會各界的積極努力下,陝西省政府正通過立法等程序對秦始皇陵進行保護。將秦始皇陵區劃分為重點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對可能影響文物安全、環境景觀的各種行為做出了嚴格的限制和規範。

  基於上述原因,秦俑博物館研究室原主任張文立和他女兒張敏合著《秦始皇帝陵》一書中指出:「秦始皇帝陵的發掘,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各個方面的因素,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就決定了它是遙遠的未來,只能耐心地等待,甚至要等待幾代人。當然,如果出現某種偶然的奇蹟。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來源: 東方網 作者:郭志坤

  

(責任編輯:舊堂)

相關焦點

  • 秦始皇陵該不該全部挖掘,為什麼不能挖?只因這些條件都達不到
    無論是從道德方面,還是研究方面,或者是技術方面來說,秦始皇陵都是不應該挖的,嚴格的說很多墓都不應該挖,只不過出於某種原因人們才選擇了挖掘。但是這些都已經是過去,如今只要是保存完好的墓,都不允許挖掘。秦始皇陵的修建歷時近40年,比嬴政年齡少十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鹹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鬥形,現高近50米,底邊周長20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
  • 秦始皇陵地宮千古之謎[圖]
    這座陵墓在他生前就開始修建,前後共花了39年時間,修陵頂峰時用工達到70多萬人,佔到了當時全國總人口的1/10!   2000多年過去了,顯赫一時的秦始皇陵如今只剩下了一座孤零零的小山包,聳立在陝西省臨潼縣的驪山腳下。它就是秦始皇陵的封土堆。據史書記載,當年秦始皇命丞相李斯修築陵墓,陵墓挖到一定深度,就再也挖不動了。李斯於是奏表請示,秦始皇回答說:「其旁行三百丈乃至。」
  • 秦始皇陵的千古之謎,地宮裡到底隱藏了多少秦始皇不為人知的秘密
    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度量衡,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打下了基調。同時其陵寢規模宏大,傳說陵寢中有江河湖海、日月星辰。秦始皇的陵墓已經發現數十年了,但是挖掘考古進程卻遲遲沒有開展。秦始皇的陵墓下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秦始皇陵發現30年為什麼一直不挖?
  • 為什麼不打開秦始皇陵?致命毒物和千古謎題,困擾著考古學家
    同理,秦始皇陵沒有開挖,也是這個目的。秦始皇陵為什麼不開挖?數個千年謎團,等待解開。因此秦始皇陵寧願讓它就保持這個樣子封著,也不能隨便說挖就挖,只能等未來科技更加進步之後能夠確保文物和環境不受影響才有可能對秦始皇陵開封。
  • 全世界都在等中國挖秦始皇陵,考古專家說 沒錢不好辦!
    眾所周知,1974年3月,秦始皇兵馬俑被發現,隱藏了兩千多年的秦始皇陵也隨即被定了位。而這,就已經引起了世界的震撼。若是秦始皇陵的主體地宮被打開,那豈不是更令人震撼!多年來,在是否發掘秦始皇陵問題上爭論不斷,同意發掘的人列舉出諸多好處,但具體主張卻陷入了認識的誤區。
  • 宋代土豪墓被盜 為什麼獨獨秦始皇陵不能挖武則天墓挖不動
    但是歷史上有兩座墓保存是相對完整的,秦始皇陵和乾陵(唐高宗武則天合葬墓)。  秦始皇陵  1974年,秦始皇陵就已經被發現,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裡處的驪山北麓。但是直到今天,有關秦始皇陵的挖掘問題依然是個難題。大多數學者認為不能挖主要有以下幾點。
  • 《大秦賦》: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還不敢挖?考古隊吃過慘痛教訓
    秦始皇陵,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與埃及金字塔、古希臘雕塑齊名。 兵馬俑已經向遊人開放,為什麼秦始皇陵到現在還不挖掘呢?三點原因挖不得。 第一,現代文物保護技術還達不到。
  • 為何至今不挖掘秦始皇陵?專家:不解決這幾個問題不能挖
    秦始皇陵一直都是個謎,有人說以現在的技術還不能進入皇陵嗎?專家的回答是:條件不成熟。秦始皇靠著他的才能,一統天下,是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亦被稱為「千古一帝」。秦始皇登基不久,就開始著手修建自己的陵寢。史書記載,修建秦始皇陵的人有幾十萬,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接近80萬,幾乎是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歷時39年才修建好。秦始皇陵之所以神秘,是因為在閉宮時,所有的工匠全部被活埋在地宮裡,外人對裡面的情況不清楚,記載皇陵的相關史書也少得可憐。不得不說,秦始皇、秦二世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
  • 秦始皇的陵墓有多神秘?一張圖揭開秦始皇陵「不能挖的秘密」
    秦始皇讓文字成為了華夏民族的基礎,改良了國內的商業形式,他在實行這些「大一統」時,造成了一個千古的遺憾。秦始皇焚書坑儒,讓歷史出現了斷裂,導致後人們缺乏考究歷史的典籍。秦始皇從登基開始,就著手修建自己的陵墓了,作為一個千古一帝,他的陵墓將會是所有的皇帝中最豪華的一座,也是最危險的一座。秦始皇陵在50年前就已經被專家找到了,可是卻沒有人去挖,秦始皇陵到底有多神秘?
  • 為何沒人敢挖秦始皇陵?只因這幾個條件都達不到!
    眾所周知,秦始皇的陵墓早就被我國考古專業者給發現了,而且入口也已經找到,但是至今為止,我國依舊沒有對秦始皇陵墓開始進行挖掘,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提到秦始皇陵,我們就自然而然的想到秦始皇兵馬俑,這些兵馬俑也被稱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 秦始皇陵墓地宮內部大曝光《配圖》
    這是秦陵地宮展覽館裡展示的秦陵地宮復原場景 至於秦始皇陵地宮究竟長啥樣,是待到日後科技手段發達再挖掘,還是永遠不要打擾這位千古一帝,就不是我們能決定的了! 40年不敢挖! 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 儘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 謎團十:自動發射器?
  • 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不被挖掘?其神秘的原因都在這裡!
    作為我們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修建了一座非常龐大的墳墓,考古學家稱之為地宮。從地宮到地面的距離至少有三十米,而且佔地面積非常大,至今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準確的數據,秦始皇陵究竟有多大。因為沒有人敢輕易地動用現代的工具去探測,就怕毀壞了歷史文物。很多人就覺得奇怪了,你們考古學家去挖了那麼多墳來考察研究,為什麼不敢將秦始皇陵開挖呢?
  • 秦始皇陵為何至今無人敢挖,看完衛星雲圖後,網友:不愧是秦始皇
    比如說民國時期的孫殿英,就曾帶著軍隊挖掘了清朝的皇陵,很遺憾的是,秦始皇陵也沒有躲過,歷史上始皇陵數次遭到劫難,首先是在秦王子嬰元年(公元前206年),根據《史記》記載,項羽進入關中之後,沒救可似乎大規模破壞秦始皇陵,地面建築毀於一旦,並且挖掘了帝陵,不過在劉邦統一天下後,於漢高祖十二年頒布了法令,宣布對秦始皇陵保護,並且派遣20戶人家住在秦始皇陵附近看管,從此歷朝歷代的統治者
  • 霍金臨走前預言秦始皇還活著,即便真實,我們也不能挖
    據說,秦始皇當年獲得外太空落到長安的隕石之後。利用其神秘成分實現了長生不老,目前他還活著,而且通過一些渠道繼續影響著局勢。 1973年,中國軍隊在陝西及甘肅等地的發現,印證了這一猜測。而且那些發現足以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及其真實性產生懷疑。神秘誘人的秦始皇陵地宮,一直令世人關注。
  • 秦始皇陵地宮究竟有多少寶藏? 真相令人吃驚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裡的驪山北麓,北鄰似銀蛇般逶迤曲轉的渭水,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裡,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被稱為人間仙境。不過,難道秦始皇僅僅因為貪戀這裡的「美色」便將自己的「死後大業」安置於此嗎?
  • 秦始皇陵地宮景區,被摘牌的3A級旅遊景區
    在中國的帝王陵中,秦始皇陵應該是規模最大、結構最複雜、陪葬物品最豐富、同時也是最神秘的一座,在秦始皇病逝後的兩千多年裡,這座中國帝王第一陵引起了無數人的好奇。然而迄今為止,因為限於技術和文物保護等原因,秦始皇陵一直沒有發掘。這座位於陝西臨潼的中國帝王第一陵中到底有何玄機呢?
  • 秦始皇陵地宮是否被盜掘?焚毀的真相是怎麼樣的?
    這似乎表明地宮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閉在中羨門以外的地方,內羨門以內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據《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挖掘過程中,突然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一直朝南飛去。
  • 始皇陵地宮「不挖」之謎,真相是個不能破的「局」!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以東的驪山腳下。西安地區是整個西北地區的陣眼所在,也是太極陣的核心位置。始皇陵有多深?始皇追求深度,72萬人挖了三十多年,具體多深目前也是猜測,真相撲朔迷離。追求深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避免被盜,畢竟這麼多年不少皇帝的墳都被盜墓刨乾淨了。可秦始皇陵墓大家都知道在哪,就是沒人能挖出來。
  • 是時候說出為什麼秦始皇陵墓不能挖掘的原因了
    而自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修建完成的秦始皇陵給後人留下了不盡的懸念。在無數古代文明已經被後人發現的今天,秦始皇陵越發的激發起人們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一些學者認為堅決不能挖。那麼不能挖的道理是什麼呢,一起去探索一下。
  • 為什麼秦始皇陵不開挖?秦皇陵裡有啥?你覺得秦始皇墓該挖嗎?
    既然很多人都好奇, 先說一下秦皇陵裡都有啥吧,按已經發現的秦始皇兵馬俑來看非常高大上,秦始皇不愧是千古一帝,預計真正的地下秦始皇墓陪葬的物品絕對是千古難見極品。直達地下泉水深處,又用銅打造基座,水銀造江河,鯨魚油點燃的長明燈照亮地宮世界,總面積預計達18萬平方米,看來當初造秦始皇陵幾乎是埋藏了當時全天下的財富……那為什麼現在不開挖呢?其實中國的地下墓葬並不是想像的那樣隨便挖掘的,那豈不是與盜墓者一樣,國家政策是保護性發掘,就是不主動發掘!!就是現在看到的兵馬俑也不是主動發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