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身貧寒的小牧童到為了溫飽而出家當和尚,最後又成為君臨天下的一代帝王。不得不說,明太祖朱元璋身上,有著太多的傳奇故事。
(故宮所藏官方版朱元璋畫像)
尤其是在朱元璋統兵打仗時,由於他深知自己只是一介武夫、沒有學識,若要一統天下建立政權,就需從文化下手。為此,他不但熟讀儒家學說和各類兵法,還對「夜觀天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他曾一度迷信星相佔卜。
朱元璋的首位天文學老師,是蘭溪月庭和尚。對於月庭和尚生平,史不可考。據說他姓孟,但未查有實據。不過,月庭和尚的祖師爺,卻是非常著名的天文學家趙緣督。
據《芋園叢書·今言四卷》載:「上喜問月庭師何人。曰:『師龍遊朱德明。』」。這裡的朱德明,為元末龍遊人朱暉,其字德明。而朱暉的老師,正是歷史上著名天文學家趙緣督。
據宋濂《革象新書序》記載,趙緣督曾築觀星臺於雞鳴山,一生專心從事研究著述,注重實驗,學術成果豐厚。比如,他所發現小孔成象的原理,比物理天文學家之研究足足早了200年;此外,他還計算出圓周率近似值為3.141592,驗證了祖衝之π值估計的正確性,其學術成果震驚中外。
(中國古代星圖)
作為科學界名師的後世徒孫,月庭和尚也在專業領域造詣頗深。而擅長天文知識的他,面見朱元璋後,自然是深得朱的賞識。
關於兩人相識的過程,據明鄭曉《今言·一九六》記載:
越國公守蘭溪。獲月庭和尚,檢囊中有天文地理書,越國公留之帳下。上徵婺州,越公與月庭見上,並上其書。
這裡的越國公,是一個叫胡大海的人,他是朱元璋手下一名軍事將領。這段話的意思是:胡大海在駐守蘭溪時,碰到一個奇人叫月庭和尚,在檢查他的行李時,發現裡面有天文地理的書藉,於是就將他留在帳下當軍師。後來,朱元璋帶兵來徵討金華時,胡大海帶著月庭和尚一起去見朱元璋,並將天文書獻給朱元璋。
(越國公胡大海像)
史料記載,朱元璋見到月庭和尚後,簡直是如獲至寶,馬上將他帶至身邊,並時常虛心向他請教天文學知識。甚至於,在攻下金華城後,朱元璋還特意在金華城裡為月庭和尚建了一個「觀星樓」。《明太史實錄卷六》就曾有記載:「建觀星樓於分省治(治署)之東偏。」
此後,朱元璋與月庭和尚,君臣和諧,教學相長,兩個人一起觀察天象,研究星象,學習天文學知識,收穫頗豐。
後來,由於月庭和尚對天文夜象太有研究,愛惜人才的朱元璋,待金華平定後帶兵回南京時,還特意將月庭和尚也一起帶上,並「使其蓄髮取妻」,即讓他還俗娶妻。其愛才之心,可見一斑。
不過,朱元璋向月庭和尚學習天文學知識,並不僅是為了研究天體的運行規律。而是想從觀察天象入手,意圖預測未來,即「知天心」。朱元璋相信,天人合一,上天無言以象示意。他認為,通過對天文學的學習,定可以領會上天的旨意。
朱元璋的初衷,如今聽來雖然是唯心主義的偽科學,可是在封建時代,作為一個新朝代的創始者,這種思想並不罕見。可以說,朱元璋之所以想聽天命,其實是想知道大明江山的年壽。
在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朱元璋對月庭和尚言聽計從。但隨著他疆土的擴大、更多的天文學人才的來附,特別是劉伯溫和鐵冠道人的到來後,朱元璋對月庭和尚的依賴感,漸漸消失。因為相比較而言,劉伯溫與鐵冠道人的天文學知識更淵博。
但不管怎樣,朱元璋正是從月庭和尚那裡,奠定了天文學基礎,學到了豐富的天文學知識,並養成夜觀天象的習慣。據記載,他「每夕膳後,自于禁中露坐,玩索天象有達旦不寐者。蓋上兼善推測,於天心無不洞然也」。也就是說,他每天都會夜觀天象,並且總結相關心得。
(中國古代的天文儀器)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對宋朝蔡沈為解說《尚書》而著的《書集傳》一書中,關於日月五星運行方向,提出疑義。甚至於,朱元璋還讓儒臣根據他的意見編輯了一部書,名《書傳會選》。
《書傳會選》之外,朱元璋還命儒臣編了一部《大明清類天文分野書》,將十二分野星次分配於全國郡縣,以供星相佔卜之用。
出身草根的堂堂天子,不但對天文學頗有心得,甚至還出版了專業書籍,朱元璋的苦心與潛心,實屬難得。而在這一本本皇帝專業解說的背後,承載的,是開國者對於王朝昌盛年歲永久相傳的期盼。
所以,與其說「乞丐皇帝」朱元璋是天文學的發燒友,不如說,他是大明王朝的鐵桿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