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二結束後,當當網羅列一個各類書籍的排行榜。
其中文學小說第一名是美國新晉作家塔拉·韋斯特弗的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第二名是劉慈欣的《三體》,第三的豐子愷先生的《萬般滋味,都是生活》。
豐子愷先生被譽為「中國漫畫鼻祖」「現代中國最藝術的藝術家」,是20世紀中國藝壇上不可缺席的重量級人物。
一名以漫畫聞名的大師,為何甲子過後卻是文學作品大賣?
童年如日出
鬱達夫曾點評豐子愷的散文:「人家只曉得他的漫畫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靈達處」。
趙景深評價:「他是只是平易的寫法,自然就有一種美,文字的乾淨流利和漂亮,怕只有朱自清可以和他媲美。」
豐子愷生於清末,是鄉內有名的家族,經營著祖傳的染坊,父親是名舉人,但中舉之後因科舉作廢便無事在家看書、喝酒。
姊妹7個,2個弟弟夭折,他是唯一的男孩,父母視他為寶貝,給其起了乳名「慈玉」,大名叫「豐潤」。
童年是他不忘的美好回憶,在《憶兒時》中豐子愷寫道自己有三件是不能忘的事情。
一件是養蠶,一件是吃蟹,一件是釣魚。
每到春天祖母便會在三開間的廳中架上架子,下面同來養蠶。
家中長輩每去採桑葉,他就和姐姐們一起去吃桑葚;等到採了蠶,便可以無功受祿的吃著枇杷、軟糕,和做絲的七娘娘聊天。
「現在我回憶這兒時的事,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蔣五伯、七娘娘和諸姐都像童話裡、戲劇裡的人物了。」
再就是每每到了吃蟹的季節,家中的水缸中便堆滿了蟹,天氣好了,一家人就會聚在一起吃蟹。
父親又是吃蟹的高手,吃完的蟹殼可以拼成一隻很好看的蝴蝶,尤其到了良辰佳節家中每個人都可以多吃一些。
「我們都學父親,剝的很精細,剝出來的肉不是立刻吃的,都積受在蟹鬥裡,剝完之後,放一點姜醋,拌一拌,就作為下飯的菜,此外沒有別的菜了。」
最後就是和隔壁的豆腐店的王囡囡一起釣魚。
王囡囡大他幾歲,是家中獨子,長輩每天都放任他遊玩,更是一個釣魚的好手。
王囡囡與豐子愷,如閏土與魯迅,都是最好的玩伴。
但如此童真的好景不長,祖母去世後不久父親與諸姐弟相繼去世,家道開始衰落豐子愷幸福的時光便過去了。
少年似朝陽
豐子愷上學期間繪畫的天賦慢慢展現,小學時臨摹《芥子園畫譜》,16歲考入浙江第一師範學院,和李叔同學習繪畫和音樂,和夏丐尊學習國文。
畢業後前往上海,和數人發起組織「中華美育會」,編輯出版《美育》雜誌,並創辦了中國教育歷史上第一所包括圖畫、音樂、手工藝等各科的上海藝術專科師範學校,同年舉辦第一次作品展。
1921年,此時的豐子愷23歲,變賣了祖產,並與姐夫借了400塊東渡日本開展了他短暫的留學生涯,4個月內拉了三冊提琴練習本,幾首輕歌劇曲子,並遇見了竹久夢二的漫畫。
竹久夢二的簡筆漫畫,在豐子愷的眼中就像是一首首「無聲的詩」,影響了他一生。
因為盤纏耗盡,豐子愷回國後繼續回校教學,期間因為校務會議過於無聊,便開始觀察同事不同的姿態,回到宿舍就畫成圖稿。
為何因此成名是兩個巧合,也是一個必然。
朱自清和俞平伯合辦《我們的七月》時向豐子愷要了幅畫刊登在期刊上,這幅「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引起了《文學周刊》的關注。
翌年,《文學周刊》開始連載豐子愷先生的畫作,並給這些畫定了「子愷漫畫」的標題,豐子愷這個名號從此名聲鵲起。
巴金先生說「我腦子裡有一個『豐先生』的形象:一個與世無爭、無所不愛、一顆純潔無垢的孩子的心」
豐子愷受到林語堂邀請談及漫畫時,自己表示不喜歡純粹的風景畫和靜物圖,也不喜歡鑽進古人堆裡不出來。
畫些小橋流水,煙村泛家,希望在他的繪畫中有人情味和社會問題,是文學方式的另一種表態。
作畫好比寫文章,哭的時候全力去哭,笑的時候全力去笑,讀書喜歡讀於人生根本問題相關的書,畫畫也喜歡畫與人生問題相關的畫。
他將那恆久的愛全部都傾注到了孩子、萬物與生活中,向我們呈現了一個單純、浪漫和完整的童心世界。
而今的讀者可以通過他留下來的散文和漫畫作品,得以一窺豐子愷那笨拙而自己的率真世界。
他筆下的散文或者漫畫,便是他所說的父母的喜愛,長輩的愛護,不摻雜雜質的友誼,一切都很美好。
那時少年,年紀尚小,不識愁滋味。
看蠶,吃枇杷,兩碗飯就著整隻的螃蟹,和王囡囡一同釣魚玩耍。
長大後很多事都變了,王囡囡會叫他「子凱先生」,哪怕再多的螃蟹也無心再吃那兩碗米飯。
種種一切,如他所言:憧憬於兒童生活,尤其是那時,初嘗世味,看見了所謂「社會」裡的虛偽矜忿之狀,覺得成人大都已失去本性,只是兒童天真爛漫,人格完善,這才是真正的「人。
如那些曾火在朋友圈的先生的雞湯,「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
亦如書名,萬般生活都是生活。
下面這套《豐子愷童真生活系列套裝》,被林清玄、朱光潛、朱自清、巴金等大師激賞推薦,有著先生最溫暖的散文作品,全彩插圖珍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