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慶生活的英國小夥接受BBC採訪:慶幸自己疫情期間選擇留在中國

2020-12-09 北晚新視覺網

斯科特·溫達斯今年27歲,是一位在黑龍江省大慶市生活的英國人,近日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表示,中國的抗疫措施讓他覺得更有安全感,所以他在新冠疫情期間選擇留在中國,「這是一個不後悔的決定,很慶幸自己選擇留下。」日前央視新聞對他進行了連線採訪,聽聽他怎麼說的。

BBC報導截圖

回家還是留下

溫達斯做出了選擇

偶然申請到的一份工作,讓溫達斯遠離家鄉來到了中國,如今他作為一位英語老師,在大慶市已經生活了3年。在大慶的生活寧靜而舒適,東北人非常友好,他很喜歡這座城市。疫情發生時,溫達斯剛剛結束了寒假旅行,從韓國回到大慶。由於有境外旅遊經歷,他開始了居家隔離。

溫達斯隔離期間拍攝的窗外風景

居家隔離的這段時間,溫達斯一個人在公寓裡生活,他感到孤獨和迷茫:「我從未經歷過這樣的事……病毒不知從哪兒來的,每個人都很擔憂。」他向朋友和家人傾訴自己的感受,他的家人安慰他疫情總會過去,並問他想不想回國。

溫達斯沒有選擇離開。「我住在這裡、我的工作在這裡、我的朋友在這裡。這就是我的家,我選擇留在中國。」溫達斯說,他很高興沒有回國,現在中國的疫情已經好轉,其他地方依然形勢嚴峻。在中國,他覺得更有安全感。

是什麼讓他有安全感?溫達斯認為,如果政府告訴人們不能出門、戴上口罩,人們都能聽進去,並且自覺遵守規定。但是在英國,人們不聽勸告,他認為疫情如此嚴重就是因為人們不願意戴口罩,不遵守社交隔離的規定。

現在溫達斯出門一定會戴上口罩

見證中國抗疫

兩件事讓他印象深刻

疫情期間,有兩件事讓溫達斯印象深刻:一是中國的醫生為了抗擊疫情,從別的城市奔赴武漢去救助病人;二是中國政府為了控制疫情蔓延、不惜代價對武漢進行「封城」

疫情發生後,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馳援武漢。「每個人都在幫忙,每個人都在幫助救人,阻止病毒(的傳播)。」溫達斯深受觸動。

1月下旬,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存在「人傳人」現象,武漢疫情快速發展。1月23日10點起,武漢市公交地鐵暫停運營;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

4月8日0點起,武漢「解封」,從冬日到暖春,時隔76天,中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溫達斯認識許多像他一樣來自國外的朋友,他們在中國工作或生活了多年。寒假期間,有的人離開中國去度假,有的人回家。疫情暴發後,這些朋友滯留國外,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回到中國。「我有點擔心這些朋友,雖然我知道他們最終會回來,但這需要病毒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控制。」溫達斯說。

疫情得到控制後,他最想做的事就是出去旅遊,他已經去過中國的很多地方,現在他想去四川吃火鍋,還想去其他國家遊玩。

2018年,溫達斯照片裡的成都

溫達斯希望疫情早日結束,朋友們能回到中國,他也可以實現自己出遊的心願。

來源:北京日報公眾號轉自央視新聞

監製:童曙泉

編輯:士心、張小英

流程編輯:TF020

相關焦點

  • 這個在大慶工作的英國人「火」了!斯科特:還好疫情期間我選擇留在...
    斯科特:還好疫情期間我選擇留在中國 2020-07-20 1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英國小夥教父母學防疫:我哥哥很羨慕疫情來的時候我在中國
    英國小夥Troy來中國已經6年了,他還給自己取了一個霸氣的中文名:王富貴。今年春節,這位27歲的英國小夥在廣東深圳度過了自己來到中國6年後最難忘的一個春節。他見證了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全部經過。資料圖 新華社 蒂姆·愛爾蘭攝「中國用最快的速度控制住了疫情,他們採取的控制疫情的措施非常高效。
  • 英國BBC在北京採訪疫情,雜貨鋪大叔笑而不語,記者尷尬了
    假如一位老外來你家裡採訪你,你會如何回答他?對於這個問題,一百個人有一百種回答方式,個人建議,越簡單越好。為什麼呢?也許你不知道有一個叫做後期剪輯的東西,這是歐美人常說的謊言。而且BBC最近顯然就是為了這樣的一個場面而奔赴北京接受採訪的。眾所周知,歐美的疫情一爆發,就連他們自己也無法控制。那麼怎樣才能和自己的普通百姓交差呢?
  • 張維為接受BBC採訪 被女主播一句話逗笑
    日前,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接受英媒採訪,對此事進行了回應。7月21日晚,張維為接受英國BBC採訪,從香港、新疆談到西方對華態度。期間,主持人多次打斷張維為講話,引發外界關注。女主播提問到,毫無疑問,西方世界的對華政策已經發了改變,無論是歐盟、英國、還是美國、加拿大,顯而易見,這些是發生在「港版國安法」實施之後。
  • 德國小夥在中國支教10年,不接受採訪,只想做一名教師
    如今,在中國,外國人雖然數量也不少,但在中國,依然只是一滴水落到了海洋裡面,國內的大多數人依然沒有接觸過外國人。但對於廣西山區的一個村子來說,外國人,也就洋人,那就是個帶著孩子四處玩耍的小夥子。盧安克是德國人,很早就來到了中國,成為了一名教師,在中國西部山區,極其艱苦的地方支教了十年之久,而且他不接受採訪,只想做一名老師。
  • 外國小夥是如何看待中國抗疫措施?老外:中國做的作業你們趕緊抄
    疫情發生以來,我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抗擊疫情,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不僅如此,我國還向處在疫情中的各國傳送了疫情防控的經驗和做法,並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為全世界抗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很多在中國學習和工作的外國人親眼目睹了中國的防疫戰,讓我們看看他們對於中國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現有什麼直觀的感受吧。西班牙小夥:中國做的作業你們抄了嗎?趕緊呀蘇諾伊是一名在中國的留學生,在這段特殊的時間裡,他留在中國,親眼見證了中國採取的防疫措施。
  • 英國疫情加劇!多特主管:桑喬貝林厄姆要留在德國過聖誕
    虎撲12月22日訊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多特蒙德的兩名英格蘭球員桑喬和貝林厄姆必須要留在多特蒙德過聖誕節,他們無法返回自己的老家英國,多特蒙德體育主管佐爾克日前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證實了這一點由於對來自英國的航班實行了新的旅行限制,因此,桑喬和貝林厄姆將不得不留在德國過聖誕節,這是多特蒙德體育主管佐爾克在周一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的。佐爾克表示:「如果我正確理解法律法規和法令的話,我們將不能允許他們在聖誕節期間前往英國。」
  • 英國BBC街頭採訪中國人,北京市民「神補刀」:比你們國家強多了
    英國廣播公司(BBC)是善於利用涉華虛假報導抹黑中國的「專業戶」,此前曾多次利用一些斷章取義的中國街頭採訪來對中國進行抹黑,然而這次BBC記者卻在北京的採訪中「翻車」了。近日,BBC發布了一段探訪新冠疫情之後的北京的視頻,BBC的現場記者在北京街頭進行採訪,並要和一年前疫情嚴重時期店門緊閉的商業街做個對比。本想利用疫情再次「抹黑」中國的BBC記者,想利用「覺得中國現在恢復得如何」這樣的問題來讓採訪受眾說出對疫情恢復狀態不滿的回答,然而接受採訪的北京市民卻用一句「反正是比你們國家強多了!」讓BBC記者只能尷尬苦笑,而這段視頻也讓不少網友直呼大快人心。
  • 外國人在中國的抗疫故事丨孟加拉國小夥:我要讓世界看見真實的中國
    在江西,有一位孟加拉國小夥,他熱愛旅遊,兩年間已經去過中國40多個城市。他熱愛寫作,更愛中國,喜歡把中國故事記錄下來。疫情期間,他留在江西,把真實的中國報導給世界。「我是外國人,但是我不是外人」吳迪,28歲,江西財經大學的留學生。
  • 抗擊疫情:英國第一所私立中學復活節假期為中國學生開放校園
    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Post)報導,成立於1859年的英國私立學校——Myddelton College(米德爾頓中學)將在期中假期及復活節假期期間那些由於疫情隔斷回家路的中國小留學生開放校園,這也是全英第一所復活節不放假的私立中學。
  • 全球疫情下的中國留學生:無問去留 祖國都在身後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近一個月來多國疫情形勢全面告急。遍布全球的百餘萬中國留學生,從憂心祖國戰「疫」形勢的海外支援力量,轉眼間變成了全國人民關心、關注的對象。他們是回國還是繼續留在當地?如何應對嚴峻的疫情挑戰?如何規劃疫情下的留學生活?
  • 疫情期間在華外國人的日常生活
    大衛說,這些學生,包括留學生,因為疫情已經被困在校園一個月了。「哪怕能讓他們短暫的快樂也足夠了。」在海口生活了3年,大衛說自己早已把這座城市當成了家鄉。「我不是訪客,我住在這裡,這是我的家。我想為我的『家鄉』做點事。」
  • BBC紀錄片《杜甫》火了,英國導演:理解中國需要一輩子
    1曼城男孩的「杜甫緣」  伍德對中國文化的熱衷和探尋,從最近這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中可窺見一斑。  「《杜甫》這部片子對我而言,其實更是一部出於私心、因愛而生的作品。」在近日接受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的採訪過程中,伍德多次提到他對杜甫的喜愛,強調這部59分鐘的紀錄片是他的「心愛之作」。
  • 疫情期間入境英國攻略
    如果是以前沒有入境過英國的留學生的話, 最好再將學校出具的CAS列印一份紙質版以備海關的抽查. 不過呢, 這都是常規操作. 在疫情期間呢, 英國政府出臺了政策要求所有前往英國的人必須要提前填寫一個表格. 具體的小編也有寫過文章講解過哦, 具體可以查看這篇文章 - 疫情期間入境英國前不填此表, 小心罰款100鎊!. 這個表格主要都是旅客的行程和聯繫方式.
  • ...湘「老外」抗疫記」「最高總經理」柯躍健:「我很慶幸,身處長沙」
    「最高總經理」柯躍健:「我很慶幸,身處長沙」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曼斯6月19日,晴雨相間。「每個選擇來尼依格羅的客人,都希望在這座城市之巔度過美好旅程。守護他們的安全,是我們的職責。」當天,記者在酒店93層採訪了酒店總經理柯躍健。來自丹麥的他身高1米96,又身處長沙「第一高樓」工作,因而笑稱自己為長沙「最高總經理」。尼依格羅酒店於2018年開業,柯躍健受聘為總經理,由此來到長沙。
  • 駐英大使接受BBC採訪:BBC未報導香港支持修例的沉默大多數
    據中國駐英大使館官網消息,6月12日,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之夜》欄目主持人馬克·厄本直播專訪,就涉香港、新疆、華為等問題闡述中國立場,回答提問。專訪實錄如下:主持人:今天來到我們演播室的是2009年起即擔任中國駐英國大使的劉曉明。
  • 我駐英公使接受BBC採訪:英國幹涉香港事務肯定會有後果
    【文/觀察者網 童黎】昨天(5日),中國駐英使館陳雯公使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午間世界新聞」欄目主持人馬克·馬德爾在線直播採訪,就中國外交政策、香港國家安全立法等闡明原則立場,批駁錯誤言論。其中一段關於「英國幹涉香港事務後果」的插曲,再次暴露了英媒日常是如何製造對立、抹黑中國的。
  • 紐約小夥曝光真實的美國:人間煉獄!我慶幸自己是中國人…
    不管疫情發展到哪一步,美國人都在打雞血一樣,高喊「自由」。 郭傑瑞一直穿梭在紐約街頭,記錄美國疫情的發展,還在中國的bilibili視頻網站上發表。 疫情剛開始擴散,他採訪了很多美國人。 他們有的,事不關己。
  • 英國一家普通炸魚薯條店,居然被中國遊客捧火了,BBC都懵了...
    :英國一家普通的炸魚薯條店,居然生意突然火爆了起來,而捧火這家店的,是千裡之外過來旅遊的中國遊客們!前面bbc報導的那一家小店,也正是英國千萬家主售炸魚和薯條的店其中之一,一些聽說過英國「黑暗料理」的遊客,只是抱著嘗試一下當地傳統特色菜品的想法吃進嘴裡,卻沒想到味道出乎意料地合胃口,甚至很快就把菜品一掃而光,好比這位在店裡被BBC採訪的中國老奶奶遊客,她就對炸魚和薯條十分滿意
  • 疫情期間去英國隔離兩周,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本期,我們繼續連載 Leon 的故事:疫情期間去英國隔離兩周,14 天境外隔離全揭秘。,但是「英國式隔離」,相比起中國卻有很多不同。唯一的區別是,英國的騎手一般都是通過自行車或者是自駕車送餐,相比於國內的小摩的可能會有時間上的延遲,但基本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疫情期間,所有的外賣都會放在房間外或者是酒店前臺,避免直接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