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輸血」為「造血」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紅網時刻7月23日訊(靖州站記者 李清 實習生 王萱)湖南省靖州三鍬鄉地妙村是省級深度貧困村之一,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相對滯後,為了讓貧困戶吃上「產業飯」,摘掉「貧困帽」,端起「致富碗」,省工信廳駐靖州三鍬鄉地妙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李文忠,帶領村民因地制宜發展湘蓮、小黃姜等產業,變「輸血」為「造血」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
地妙村農業生產結構單一,村集體經濟薄弱。駐村後,從「人無我有」中做文章,邀請省科技廳和農科院專家、湖南漢壽千泓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嶽陽嘉蓮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技術人員來此考察調研,依託當地資源優勢,引進湘蓮和雲南小黃姜種植,並在村裡成立了榮昌生態種養合作社、豐原生態種養合作社。由扶貧工作隊免費提供種苗,安排技術人員上門培訓指導,保價回收,實行以獎代補,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高漲。
「合作社引進的小黃姜和湘蓮產業項目,收入可觀。」貧困戶吳才榮說,「一年下來純收入有三萬塊錢!」
2019年,地妙村19戶貧困戶種植湘蓮共50餘畝,平均每戶貧困戶增收2826元;12戶貧困戶種植小黃姜22畝,平均每戶貧困戶增收2826元;12戶貧困戶種植小黃姜22畝,產出41758斤,平均每戶增收4170元。
與此同時,李文忠還通過政策幫扶、技術培訓,著力培育當地的農村致富帶頭人,貧困戶潘啟龍在李文忠的幫助下,解決了資金和技術難題後,2019年開始規模性發展生豬和家禽養殖。不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還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
「去年的收入大概在十萬左右,但是今年我看準行情,又擴大了規模,預計今年大概收入在二十萬左右。」貧困戶潘啟龍告訴記者。
產業蓬勃發展,弱勢群體的生產生活也得到了關注和保障,在地妙村有一個「雷鋒超市」,每季度可免費為村裡的五保戶、殘疾人、復原退伍軍人等家庭提供一定的生活必須物質。此外,李文忠還積極發起募捐,為該村先天性癲癇兒童籌集愛心款13900元,協調愛心企業為該兒童成立愛心救助專項基金,解決其後續治療費用等問題。
村民們都說,這兩年,村容村貌大變樣,產業發展節節高,這些喜人的變化都離不開李文忠的辛勤付出。今年年初,村民自發將一面寫有「吃水不忘挖井人,黨的恩情比海深,感謝扶貧工作隊,地妙舊貌換新顏」的錦旗送到李文忠手中,表達村民們的感激之情。
貧困戶潘夕嬌說:「現在我們這裡變化很大,日子越過越幸福,越過越好。」
「近兩年來,我們通過引進湘蓮、小黃姜、紅薯的種植,使農民有了收入,村集體經濟有所壯大,將輸血變成造血功能。」省工信廳駐靖州鍬鄉地妙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李文忠表示,「今年計劃辦一個廠房,進行深度加工,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使村民不再返貧致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