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讓貧困戶吃上「產業飯」 端起「致富碗」

2020-12-13 紅網

變「輸血」為「造血」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紅網時刻7月23日訊(靖州站記者 李清 實習生 王萱)湖南省靖州三鍬鄉地妙村是省級深度貧困村之一,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相對滯後,為了讓貧困戶吃上「產業飯」,摘掉「貧困帽」,端起「致富碗」,省工信廳駐靖州三鍬鄉地妙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李文忠,帶領村民因地制宜發展湘蓮、小黃姜等產業,變「輸血」為「造血」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

地妙村農業生產結構單一,村集體經濟薄弱。駐村後,從「人無我有」中做文章,邀請省科技廳和農科院專家、湖南漢壽千泓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嶽陽嘉蓮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技術人員來此考察調研,依託當地資源優勢,引進湘蓮和雲南小黃姜種植,並在村裡成立了榮昌生態種養合作社、豐原生態種養合作社。由扶貧工作隊免費提供種苗,安排技術人員上門培訓指導,保價回收,實行以獎代補,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高漲。

「合作社引進的小黃姜和湘蓮產業項目,收入可觀。」貧困戶吳才榮說,「一年下來純收入有三萬塊錢!」

2019年,地妙村19戶貧困戶種植湘蓮共50餘畝,平均每戶貧困戶增收2826元;12戶貧困戶種植小黃姜22畝,平均每戶貧困戶增收2826元;12戶貧困戶種植小黃姜22畝,產出41758斤,平均每戶增收4170元。

與此同時,李文忠還通過政策幫扶、技術培訓,著力培育當地的農村致富帶頭人,貧困戶潘啟龍在李文忠的幫助下,解決了資金和技術難題後,2019年開始規模性發展生豬和家禽養殖。不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還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

「去年的收入大概在十萬左右,但是今年我看準行情,又擴大了規模,預計今年大概收入在二十萬左右。」貧困戶潘啟龍告訴記者。

產業蓬勃發展,弱勢群體的生產生活也得到了關注和保障,在地妙村有一個「雷鋒超市」,每季度可免費為村裡的五保戶、殘疾人、復原退伍軍人等家庭提供一定的生活必須物質。此外,李文忠還積極發起募捐,為該村先天性癲癇兒童籌集愛心款13900元,協調愛心企業為該兒童成立愛心救助專項基金,解決其後續治療費用等問題。

村民們都說,這兩年,村容村貌大變樣,產業發展節節高,這些喜人的變化都離不開李文忠的辛勤付出。今年年初,村民自發將一面寫有「吃水不忘挖井人,黨的恩情比海深,感謝扶貧工作隊,地妙舊貌換新顏」的錦旗送到李文忠手中,表達村民們的感激之情。

貧困戶潘夕嬌說:「現在我們這裡變化很大,日子越過越幸福,越過越好。」

「近兩年來,我們通過引進湘蓮、小黃姜、紅薯的種植,使農民有了收入,村集體經濟有所壯大,將輸血變成造血功能。」省工信廳駐靖州鍬鄉地妙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李文忠表示,「今年計劃辦一個廠房,進行深度加工,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使村民不再返貧致貧。」

相關焦點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李文忠:讓貧困戶吃上「產業飯」 端起「致富...
    ,為了讓貧困戶吃上「產業飯」,摘掉「貧困帽」,端起「致富碗」,省工信廳駐靖州三鍬鄉地妙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李文忠,帶領村民因地制宜發展湘蓮、小黃姜等產業,變「輸血」為「造血」,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
  • 【榜樣在身邊】馮尚碩:借力「花海經濟」 端起旅遊產業「致富碗」
    【榜樣在身邊】馮尚碩:借力「花海經濟」 端起旅遊產業「致富碗」 2020-06-19 2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端起生態碗 吃上旅遊飯
    原標題:端起生態碗 吃上旅遊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今年3月,我在山上看到了『東方寶石』朱䴉!」一大早,陝西銅川宜君縣太安國有生態林場護林員楊龍山已踏上了巡山路,「現在這裡樹高林密,野生動物越來越多了。」楊龍山高興地說。   宜君縣地處關中平原和陝北黃土高原接合部,屬於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生態脆弱。
  • 「青海之變」共和縣:吃上「旅遊飯」唱起「致富經」
    近年來,當地旅遊產業蓬勃發展,不少周邊農牧民依託巨大的市場潛力,吃上了「旅遊飯」,唱起了「致富經」。在家門口能拿到比之前還高的工資,工作還不苦重,格日措的眉眼都寫滿了開心:「感恩黨的好政策,感恩這個好時代,讓我們過上了這樣的好日子。」文巴村,是藏語裡「寶瓶」的意思。可這樣一個寓意美好的純牧業村,卻一度是黑馬河鎮的貧困「死角」。
  • 山旮旯種出「致富果」 「深貧村」吃上「產業飯」
    在如此複雜的地理條件下,如何種出「致富果」?楊成美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在土地薄的地方進行土壤回填,說幹就幹,經過5多年的培育和發展,石旮旯裡終於長出了致富果。「我結合在廣州水果種植園裡學習到種植技術,在查找相關資料後,發現我們這裡的氣候和土壤非常適合獼猴桃生長,因為當地就有不少的野生獼猴桃,我就想著試種一下。」
  • 四川巴山大峽谷:端旅遊碗 吃致富飯
    如何實現「窮區變景區、景區變富區」,讓百姓守住綠水青山,又過上脫貧奔小康的新生活?宣漢縣充分調研論證,決定走旅遊脫貧的路子,探索出景區「企地共建」的模式。隨著景區建設,他回到家鄉開起了土家特色餐館,三個月營業收入達48萬元。「不僅掙了錢,還能照顧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家裡人都高興。」于濤笑著說。和于濤同村的龍光蘭,以前在江蘇務工。景區開園後,她回來辦起民宿。她說:「從開業到現在,短短三個月,收入有3萬多塊錢,我覺得很滿意。景區開發對我們農民大有好處。」
  • 黑木耳「綻放」 中陽人吃上產業飯
    近年來,中陽縣致力於把貧瘠的黃土地變成富足的金土地,深入挖掘黑木耳等特色地域資源,不斷壯大特色農業產業,以產業振興帶動全縣脫貧攻堅工作。截至目前,中陽縣37個貧困村全部退出,累計減貧7805戶、20456人,剩餘貧困戶22戶、66人,貧困發生率由20.3%降到0.06%。
  • 陝西宜君縣盤活綠色資源端起生態碗 吃上旅遊飯
    產業興旺,脫貧增收動能強在哭泉鎮馬前堯村見到孫小軍時,他正在幫鄰居拾掇土地。孫小軍曾經是貧困戶,2016年通過「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不僅領到產業扶持基金,還學到了新的核桃種植管理技術。施肥、嫁接、修剪,孫小軍樣樣在行。今年來請他幫忙的村民絡繹不絕,「幫人修剪一天,能賺150元。」
  • 古藺縣:貧困戶「住進」景區 吃上旅遊飯
    這裡從前支柱產業缺乏、集體經濟空殼,屬重點貧困村。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富民村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逐步建成,貧困戶們從大山的「窮窩」中挪出,住進了寬敞明亮、安全舒適的新房……然而,「挪窮窩」實現了,如何「換窮業、斬窮根」?
  • 沅陵:紅薯產業助力貧困戶增收致富
    該鄉眾興種養專業合作社自2019年3月成立以來,採取「公司+基地+貧困戶」的運營模式,今年從老百姓手上流轉田地200多畝種植紅薯15萬斤,51戶15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從農民家裡收購紅薯25萬斤左右,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182戶800餘人從中受益,從事紅薯粉深加工,全鄉220戶779人受益,紅薯產業有力助推當地貧困戶脫貧增收致富。
  • 紅嫂故裡沂水桃棵子村:吃上「紅色旅遊飯」貧困戶成致富帶頭人
    好的,提前把雞給你們燉上。」10月12日下午3點多,張在俊和家人吃著中午飯,手裡還不斷接打著一個又一個預約電話。張在俊在村內經營著農家樂,目前是村裡做得最火爆的一家,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接待300多遊客。張在俊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帳,多的時候一天能賣30隻雞,一桌下來七八十元的利潤,一天就能賺到2400元,加上民宿等收入,平均下來年收入能到30萬元。很難想像在2016年以前,張在俊一家還是貧困戶。
  • 新疆脫貧攻堅「金點子」讓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在南疆,不僅僅看到的是瓜果飄香,而且看到了一幅幅脫貧攻堅的生動畫面,貧困戶的「金點子」比比皆是,紛紛念起了「致富經」,奔上了小康大道。 「賒牛」讓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達吾提•買買提本是庫爾勒市英下鄉的貧困戶,正當他為如何甩掉貧困帽而發愁時,得到鄉裡的一個好消息:鄉裡無償送一頭牛給他們飼養,幫助他們脫貧。
  • 樂業縣貧困戶脫胎換骨:在家門口「遊山玩水」還能吃上「旅遊飯」
    家門口吃上「旅遊飯」村民增收有信心踏上層層石梯,來到了氣派的觀景平臺,平臺分上下兩層,設有咖啡服務廳、遊客大廳、觀景臺等設施。走進雲海咖啡廳,一股濃鬱的咖啡香撲鼻而來。據悉,這座海拔高達1466米的咖啡廳是全廣西海拔最高的咖啡廳。
  • 拿山「四個一」產業讓百姓吃上生態飯 - 吉安市人民政府
    近年來,井岡山市拿山鎮立足當地山水、氣候、土地、歷史等資源稟賦,用活「兩件寶」,以調整產業布局為主線,大力實施「四個一」生態產業項目,推進大生態與扶貧、產業、旅遊融合發展,讓生態資源、紅色資源轉化成富民資本,努力實現生態效益好、經濟效益好和村集體經濟好的「三個好」目標,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吃上了生態綠色飯、紅色飯。  何謂「四個一」?
  • 上林縣岜獨村:"空殼村"種上"致富果" 貧困戶敲開"致富門"
    對他來說,這兩樣放眼可及的東西,都將在未來幫助自己增收致富。  李道全是上林縣西燕鎮岜獨村的農民。在發展芒果產業致富之前,535戶居民中有207戶是貧困戶的岜獨村,是產業發展薄弱、村集體經濟為零的「空殼村」。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岜獨村的命運發生了徹底改變。
  • 脫貧攻堅在行動|貧困戶成了致富「羊倌」
    面對家庭的不幸,他堅強生活,不向命運低頭,立足產業學技能,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羊倌」。多年前,母親臥病在床、兒子還在上小學,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又不能外出打工掙錢……李榮飛說,那時候他常常覺得日子沒法過了。
  • 陝西宜君縣盤活綠色資源端起生態碗 吃上旅遊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產業興旺,脫貧增收動能強在哭泉鎮馬前堯村見到孫小軍時,他正在幫鄰居拾掇土地。孫小軍曾經是貧困戶,2016年通過「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不僅領到產業扶持基金,還學到了新的核桃種植管理技術。施肥、嫁接、修剪,孫小軍樣樣在行。今年來請他幫忙的村民絡繹不絕,「幫人修剪一天,能賺150元。」
  • 運鴻集團:光伏產業照亮鄉村振興之路 貧困戶吃上「陽光飯」
    近年來,在光伏扶貧項目的帶動下,湖北省武穴市積極響應光伏產業扶貧號召,貧困村實現村集體經濟穩步上升,既增加了當地群眾收入,也形成了產業與生態良性循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站在高處俯瞰,田鎮的山坡土地宛若披上一層藍色鎧甲,數以萬計的光伏電池板縱橫排列,錯落有致,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非常壯觀。
  • 蛻變,貧困戶成為致富帶頭人
    12月10日,孝感市孝南區祝站鎮星光村貧困戶樂和平正在清理雞舍,對前來走訪入戶的農業農村局駐村幹部感激地說。2018年初,駐村工作隊在入戶走訪中發現樂和平家的經濟狀況後,主動上門宣傳扶貧政策,與他一起共同商量對策,尋找脫貧致富的門路,還多次帶領樂和平到外地參觀學習,鼓勵他自主發展特色產業。
  • 鹽邊縣:農文旅融合共致富
    【記者:欒溪 熊為新 張啟棟】 室內鹽邊縣是典型的二半山區,貧困村和貧困人口佔全市半數以上,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鹽邊縣積極用好政策的繡花針,因地制宜,著力補齊貧困落後的短板,在實現全縣脫貧的同時,還通過農文旅融合發展找到了鄉村振興,產業振興的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