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北方的種植大棚做的可真是風生水起,反季節蔬菜在市場上相當受歡迎,壽光更是憑藉溫室大棚成為了全國著名的蔬菜之鄉,農民們也賺得鍋滿瓢滿,日子好過了不少。不過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近段時間大棚種植似乎越來越不吃香了,甚至不少農業大棚已經被荒廢,這不禁讓人心生疑問:按照常理來講,大棚種植應該是一筆穩賺不虧的買賣,受自然條件約束較小,也從來不缺銷售市場,為何農民們會放棄大棚種植呢?
從前農民們是靠天吃飯,收入微薄且不穩定,不過自從大棚種植普及後,老家的鄉親們日子可謂是越過越滋潤。老家一位朋友一直在做大棚西紅柿種植,種過普通的西紅柿,也種過櫻桃西紅柿和巧克力柿子,一畝地的收益大概在七八千元左右,再加上溫室大棚裡四季如春,就算秋冬時期也能照常種植,所以收入自然比以前高的多。不過最近他卻頻頻抱怨大棚種植的管理成本真的是越來越高了,而且市場也趨於飽和,看來這行真是幹不下去了。
老家不少人都從事大棚西紅柿種植,拼的就是性價比,所以家家戶戶都想尋覓到最好的品種種植,競爭力可見一斑。但問題就出在這兒,來村裡收購西紅柿的客商有限,農民們想擴寬客源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大批人跟風種植直接導致西紅柿產量過剩,等客商走後,農民們除了自己把西紅柿拉到集市上去賣,剩下的西紅柿也只能爛在大棚裡。更何況產量高就意味著單價下跌,如若客商刻意壓低價格,農民們哭的地兒都找不到。
還有一個原因也很重要,朋友曾頻頻的向我提及大棚種植的管理費用高,我起初感到非常不解:大棚種植與普通的露天種植區別很大嗎?既然以往露天種植時不需要管理費用,大棚種植應該也不需要吧?不過事實證明我的想法真是太不接地氣了,由於北方地區晝夜溫差較大,所以早晚都要及時調節大棚內部的溫度,否則作物就很可能因為大棚的溫度過高或過低出現生長問題,甚至有可能引發病蟲害。
更何況北方的霧霾現象並沒有得到根治,一旦霧霾久久消散不掉,大棚內的蔬菜就會因為接受不到陽光照射生長速度減慢,如果霧霾持續一周,對陽光依賴性較強的蔬菜甚至會絕收,而這也就意味著農民們一年的心血和汗水都打了水漂,投入的成本根本收不回來。農民們的經濟條件有限,承壓能力自然也有限,一次絕收就有可能導致再也無力繼續大棚種植,所以大棚自然只能被閒置。想確保大棚裡的蔬菜長得好,就必須僱傭人手,甚至需要添置控溫器,管理成本也會大幅度上升,而這些錢能不能通過種植收回來呢?這很顯然是未知的。
雖說國家現在對大棚種植仍會提供一定的補貼,可也耐不住大棚種植的風險始終無法下降,這就直接導致大棚種植變得越來越不吃香了,農民們寧願進城打工也不願意待在家裡搞大棚種植。由此可見,想要實現農業快速發展並非易事,畢竟大棚種植需要的不僅是一腔熱情,需要的更是管理經驗與一定的專業技術,我們也希望農民們不要對大棚種植喪失信心,反季節蔬菜依舊是各地市場上的香餑餑,只要把大棚種植的技術吃透,找準市場方向,一定可以通過大棚種植實現發家致富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