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頭版聚焦|寧夏「空殼村」破殼迎新生

2020-12-16 騰訊網

12月1日,寧夏大部分地區都飄起了雪花,位於銀川市金鳳區豐登鎮潤豐村移民安置區北側的溫棚內卻十分熱鬧——剛剛成熟的草莓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採摘。

潤豐村是金鳳區「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移民村,327戶村民都是2017年8月才從300多公裡外的寧夏西吉縣白崖鄉半子溝村搬來的。「從西海固大山深處搬遷來,一切都是從零開始,集體經濟也是剛剛起步。」潤豐村黨支部書記王施程說,我們在政府支持下,充分發揮距離銀川市區近、生態資源好的優勢,發展近郊休閒農業,建成了有100棟溫棚的設施農業產業園,採取「支部+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僅這一項,預計今年就可以為村集體帶來近60萬元的收入。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近年來,寧夏把堅持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組織優勢,把黨員、群眾組織起來,有效利用各種資源資產資金,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2018年、2019年兩年間,消除空殼村1202個,佔行政村總數的53.9%。截至2019年年底,全區有經營收益的行政村1959個,佔行政村總數的87.8%,同比增長21.8%。2020年上半年,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達4.99億元,中央和自治區財政資金扶持的776個項目村很好地發揮了穩定農村就業、穩定農民收入的作用,全區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鄉村治理的能力持續提升,村級自我保障和服務群眾的能力持續增強。

黨建引領,確保集體經濟有人抓

今年3月,「關於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一封信」被送到寧夏5個地級市委書記和22個縣(市、區)黨委書記手中。這封落款為中共寧夏區委組織部的信中要求黨委書記:扛起主責,親自謀劃、親自推動,扶持發展一批鄉村特色優勢產業,示範帶動一批創新項目,推動建強組織、發展產業、服務群眾緊密結合,努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關係到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重大政治問題。」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石岱說,只有不斷加大政策支持、資金扶持和統籌推進力度,逐步實現村村有穩定的集體經濟收入,才能持續增強村級自我保障和服務群眾能力,全面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執政的「神經末梢」,也是農村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但長期以來,有的村「兩委」班子軟弱渙散,戰鬥堡壘作用發揮不充分,出現村級事務無人管、集體經濟無人抓的局面。

為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優勢,寧夏把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實施「兩個帶頭人」工程與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結合起來,把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考核督查與年度基層黨組織星級評定緊密結合,鼓勵村黨組織書記、班子成員兼任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村黨組織提名推薦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層負責人,選配合適的經營管理人員和發展帶頭人,組建願抓經濟、會抓經濟的「領頭羊」。

走進固原市隆德縣鳳嶺鄉李士村,遠遠飄來濃濃的醋香。「你嘗嘗我們村釀造的醋,味道好得很。」李士村黨支部書記、鳳河醋廠理事長齊永新熱情推介。

李士村位於偏遠山區,曾經產業薄弱、村貌破舊、村集體經濟「空殼」。2017年,趕上中央財政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機遇,李士村爭取到扶持資金200萬元。齊永新首先想到發展釀醋產業:「早在明清時期,我們村的手工制醋就很有名,民間農家都有做香醋生意的傳統。」

齊永新的想法剛提出來,就遭到一些村民質疑。「過去釀醋只能糊個口,靠這能脫貧致富嗎?」「萬一賠了,集體資金豈不是打水漂了?」

齊永新帶著班子成員反覆做思想工作,打消村民顧慮。2017年9月,李士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決定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建設鳳河醋廠和意興油坊。當年10月,釀出的300斤醋全部賣光,此後銷量逐月遞增,大伙兒的心一下就踏實了。今年,醋廠滿負荷運轉,每月釀醋兩萬斤,都銷往周邊超市。

2018年以來,李士村集體經濟收入連續兩年突破38萬元,除一部分留作壯大集體經濟資金和公益金外,全村1155口人每人拿到了200元至1600元不等的分紅。齊永新還被推選為鳳河醋廠的理事長。隨著村級集體經濟逐漸壯大,群眾對「兩委」班子越來越認可,越來越信任,村上的事大家商量著來,全村人更團結了。

寧夏還把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建強組織、錘鍊黨性、提升能力的「試金石」,通過「黨組織+合作組織+農戶」等方式,形成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有人抓、有人管、有人推的合力,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增強。

為建強頭雁隊伍,銀川市從致富能手、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中選配政治素質好、帶富能力強的新任村黨組織書記106名,培育黨員致富帶頭人1200餘名,並進行專題培訓,為村黨組織書記「蓄力補鈣」。今年,銀川市在193個行政村組織實施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項目,99%的村集體經濟收入過10萬元,其中104個村收入過百萬元。

創新模式,探索集體經濟多元經營模式

石嘴山市平羅縣陶樂鎮廟廟湖村肉羊集中養殖園區,養殖戶丁風明正忙著添餵飼料。「兩年前,村裡建起了養殖園區,我一口氣租了4個圈棚,養了200隻羊。要不,我能供起四個大學生?」丁風明說。

廟廟湖村是寧夏「十二五」生態移民村,全村近7000人來自寧夏南部的西吉縣。剛搬來時,村裡沒有像樣的產業,農民收入不穩定,更別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了。

2017年,平羅縣被列入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探索通過清產核資、股份量化等盤活農村集體資產,這為廟廟湖村發展集體經濟帶來了機遇。通過清查核實,全村量化集體資產3846.68萬元,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6791人,配置總股數6657.1股。「集體資產明晰了,下一步整合資金搞村企合作、發展集體經濟就好辦了。」村黨支部書記馬德成說。

2017年,廟廟湖村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引進寧夏新絲陸服飾有限公司,在村裡建起了扶貧車間,吸納長期穩定就業130人,人均月收入2600元左右。同時將爭取到的扶持壯大村級集體資金200萬元入股該公司,村集體佔股3.5%,已實現分紅收益30萬元。

搞養殖、辦廠子的同時,村集體還整合利用1600餘萬元各類扶貧資金新建28座六跨連體鋼屋架大棚,並引入一家農業科技公司。「種苗、化肥、技術由公司統一配送,直接和合作社籤訂單,農戶只需每年向合作社支付大棚租賃費。」馬德成說,去年,通過發展集體種養殖業、村企合作辦廠、流轉集體土地等,廟廟湖村集體經濟純收入141萬元。村上拿出100萬元給股民分紅,成為石嘴山市第一個向村民分紅的移民村。

這些「空殼村」的「破殼」,是寧夏農村集體經濟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前提下、探索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的一面鏡子。

作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省(區),寧夏通過建立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產權登記制度、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兩權抵押」改革等8項改革任務,逐步構建起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為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

「隨著自主經營、委託經營、合作經營、投資入股等集體經營新模式不斷湧現,集體經濟發展渠道拓寬了,農民就業增收的空間大大增加了,進一步增強了村級自我保障和服務群眾能力。」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廳長王剛說。

突出特色,夯實鄉村振興產業基礎

金秋時節,位於六盤山區的西吉縣硝河鄉新莊村,畜禽糞便集中轉化廠門前,不少群眾將自家的牛糞、羊糞拉運到這裡,加工成有機肥。

這個村幾乎家家戶戶搞養殖,過去,畜禽糞便曬乾後直接燒炕,不僅汙染空氣,地裡也無肥可施,讓本就瘠薄的土地更加貧瘠。去年,村黨支部書記王元明帶領村幹部多方考察學習,引進山東一家環保企業,合作建設水暖炕項目,畜禽糞便還可以循環化利用。

「今年是免費加工,就是要讓大家知道有機肥是個啥樣子,施在地裡有啥效果。」王元明說。

2019以來,中央重點扶持寧夏776個行政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中央財政每村一次性補助50萬元,自治區財政按照1∶1比例安排配套資金,市縣鄉村加大資金整合力度,兩年累計投入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資金13.95億元,其中寧夏配套整合資金10.07億元。

為最大化發揮扶持資金的「造血」功能,寧夏確定「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引導扶持資金因地制宜嫁接特色產業,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形成「一村一業」「多村一業」「一鄉一業」的比較優勢,推動現代農業與鄉村旅遊、文化創意、生態文明、美麗鄉村融合發展。

「集體經濟發展好了,村『兩委』班子也有獎勵呢!現在大家齊心協力發展經濟的積極性非常高。」銀川市賀蘭縣立崗鎮通義村黨支部書記馬瑞寧說,縣上出臺政策,村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的,除了組織部要獎勵8萬元,還允許每年從集體經濟收入中提取5%至15%的比例,獎勵給參與生產經營活動的村「兩委」班子成員。去年,通義村通過種水稻、養螃蟹,村集體經濟收入44萬元。

在寧夏,以實現和維護農民利益為根本前提的農村集體經濟煥發出勃勃生機,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紮實基礎,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頭活水。(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張文攀)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寧夏「空殼村」破殼迎新生
    12月1日,寧夏大部分地區都飄起了雪花,位於銀川市金鳳區豐登鎮潤豐村移民安置區北側的溫棚內卻十分熱鬧——剛剛成熟的草莓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採摘。潤豐村是金鳳區「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移民村,327戶村民都是2017年8月才從300多公裡外的寧夏西吉縣白崖鄉半子溝村搬來的。
  • 「空殼村」木孔壩村如何「破殼」重生
    今年6月以來,四川村社發展促進會牽頭會同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等單位,在全省範圍內符合條件的行政村中開展了2017四川百強名村及集體經濟十強村評選活動。8月30日,省委農工委公布了百強名村及集體經濟十強村名單。射洪縣玉太鄉木孔壩村入選2017四川集體經濟十強村。
  • 光明日報頭版:新風化育上田人
    2018年6月6日,《光明日報》頭版刊發了《新風化育上田人》一文,現予以全文轉載
  • 丹東力促集體經濟零收入村「破殼清零」
    自從將各村集體經濟項目集中起來,以「黨支部 園區 飛地」模式,建起東港市第一個村級集體經濟產業示範園區,實行抱團發展以來,全鎮9個「空殼村」和1個薄弱村全部摘帽,村村都有了厚實家底。今年以來,丹東市堅持以黨建引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狠抓村黨組織帶頭人選配工作,著力創新發展模式,強化項目評審,充分發揮選派幹部作用,完善管理機制,持續推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 《光明日報》頭版聚焦雲嶺大地上的美麗生活
    9月7日《光明日報》頭版聚焦雲嶺大地上的美麗生活一起來看「雲南只有一個景區,名字就叫雲南。」村旁是高大幽深的大榕樹林,村後是茂密的綠色茶園,村前是一片萬壽菊的海洋。今年6月以來,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的農科專家們長期蹲點司莫拉村,幫助村民打造350畝生態有機茶園,科學種植230畝萬壽菊,利用村寨周邊密布的胭脂果樹,開發出胭脂果醬、果酒等旅遊產品。「我們幫助村民打造農旅融合農業觀光區,把司莫拉村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的農旅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示範區。」雲南省農科院副院長張躍斌說。
  • 文旅扶貧看三明|梅列區:「空殼村」吃上「旅遊飯」
    近期,東南網聯合三明市文旅局開展「決戰決勝 脫貧攻堅」文旅扶貧看三明採訪活動,陸續深入12個縣(市、區),聚焦三明文旅扶貧工作的特色和效果,把經驗和成效總結出來、宣傳出去,助推當地文化和旅遊業高質量發展超越。第二站採訪活動走進梅列區。小朋友在長溪村開展紅色研學活動。
  • 南部縣登上《四川日報》頭版
    7月30日 《四川日報》以頭版+4版長篇幅+5、6版整版 聚焦南部縣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工作 7月30日,《四川日報》頭版、4版長篇幅圖文報導,南部縣八爾湖鎮純陽山村在全省率先實現整體脫貧。
  • 《寧波日報》頭版聚焦高泥村!「斑斕海鄉」入畫來
    前幾日,《寧波日報》頭版報導了《高泥村:「斑斕海鄉」入畫來》,一起來看看吧。高泥村位於象山黃避岙鄉的「最角落頭」,曾經交通落後、環境髒亂差。村民家庭院、村內空地和海邊沙灘上,到處堆放著廢棄的塑料泡沫、舊漁排、破漁網等,「一戶多宅」現象嚴重。「那時連親戚都不愛來串門。」周永明說。從髒亂差到潔美靜環境不潔美,談何奔小康?
  • 洱源縣以「合作股份」破解「空殼村」發展難題
    「實施以資本金入股的方式和企業合作,就是要解決集體經濟發展問題,實現消除『空殼村』的目標。」喬後鎮黨委副書記李宏軍如是說。  近年來,喬後鎮以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為抓手,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到2016年初,喬後鎮下轄的11個村委會中喬後、柴壩、大集、源安邑4個村委會已有集體經濟收益。
  • 【媒體看大同】大慶日報頭版刊發——做好高質量發展文章 力求做到...
    【媒體看大同】大慶日報頭版刊發——做好高質量發展文章 力求做到「六個突破」 2020-12-21 14: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光明日報》聚焦貴州:大灣區「菜籃子」帶動「黔味出山」
    9月7日,《光明日報》聚焦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刊文《大灣區「菜籃子」帶動「黔味出山」》,報導了廣州市黃埔區扶貧工作隊做足工作,促進農企聯動,幫助黔南綠色無公害農產品足量、優質、高效進駐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大灣區扶貧工作隊做足工作,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 《浙江日報》頭版點讚!東陽花園村,「村」變「城」
    關注浙江日報12月4日,《浙江日報》頭版刊發《浙江首個「村域小城市」培育試點——花園村,「村」變「城」》一文,點讚花園村不僅證明了村變城的可能性,更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發展新路徑。花園村經歷過兩次並村。2004年底,東陽市調整行政區劃,將花園村與周邊9個村合併;2017年,花園村再次與周邊9個村合併,並進行重新規劃和統一利用。每一次調整,對花園村來說都是一次帶動周邊相對落後村的就地城鎮化。擴張的「版圖」背後,是花園村解決發展能級與資源限制矛盾的過程,在此期間,有18個村子直接獲益。
  • 《光明日報》頭版頭條聚焦寧波!
    今天,《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刊發《寧波:創意點亮城市每個角落》,報導了寧波力爭高分奪取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的一系列紮實行動。該報導從城市客廳、城市美學、滿城文明三個方面深入剖析,展現步步有風景、處處有文明,顏值高,更有內涵的寧波城市形象。
  • 法國報紙頭版聚焦巴黎聖母院大火:心已成灰(圖)
    16日出版的多家法國主流報紙也在頭版聚焦了這場本國文化遺產的重大災難,哀嘆「我們的聖母在哭泣」。法國《費加羅報》頭版(BBC新聞編輯推特截圖)法國《費加羅報》的頭版標題是《災難》兩個醒目的字。法國《十字架報》頭版(BBC新聞編輯推特截圖)法國《十字架報》的標題是《心已成灰》。法國《解放報》頭版(BBC新聞編輯推特截圖)法國《解放報》的頭版標題是《我們的悲劇》。
  • 一個「產業空殼」村的蝶變
    近年來,上李坪村通過抓黨建、改善基礎設施、培育特色產業、做實集體經濟,從一個曾經的「產業空殼」村蝶變為「集體經濟進步村」。  黨建引領聚合力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村裡30名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義務值守交通卡點,這是加強黨建引領帶來的新變化。  以前,上李坪村「兩委」班子不團結,黨員凝聚力不強,基礎薄弱,產業凋敝。
  • 石家莊日報頭版報導原黨委書記、社長王貴海被查
    石家莊日報頭版報導原黨委書記、社長王貴海被查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14-10-10 18:10 來源:澎湃新聞
  • 浙江日報頭版關注:麗水護好「金飯碗」 找準「兩山路」
    浙江日報頭版關注:麗水護好「金飯碗」 找準「兩山路」 2020-07-09 1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西藤縣太平鎮陳垌村:從空殼村到網紅村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過去的陳垌村一窮二白,沒有像樣的村道,大部分是陳舊的土瓦房,村裡沒有主導產業,是個典型的『空殼村』。」廣西藤縣太平鎮陳垌村黨支部書記韋燦基說。「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現在我們村的主幹道路更寬了,村裡新建了辦公樓、文化長廊、鄉村公園等,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生活質量也提高了。」村民韋相基告訴記者。陳垌村坐落在藤縣太平鎮東面,擁有優質的天然山泉水、獨特的地形地貌和古木旅遊等,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全村共1500多人,2015年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27戶134人。
  • 嘉興日報頭版報導:榮星村:15年,經濟薄弱村蝶變換新顏
    今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今天,桐鄉市屠甸鎮榮星村登上嘉興日報頭版。嘉報以《榮星村:15年,經濟薄弱村蝶變換新顏》為題,對榮星村15年來的致富拼搏奉獻之路進行了生動報導。小編帶你一起關注!
  • 萬州區馬巖村引來「幸福水」 潤活「空殼」村
    因為有了水,馬巖村衛生環境大為改觀,產業如春筍破土,湧現了雞公山院子等一批美麗院落,以種植柑橘、青脆李,養殖生豬、肉雞為主的產業相繼發展起來,不僅鼓起了村民腰包,還讓「空殼」的馬巖村實現破殼,集體收益每年超過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