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臺灣島就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與祖國大陸的聯繫,最早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秦漢之後,雙方在經濟、文化上交流更加頻繁,海峽兩岸人民,攜手並肩,共同開發了美麗的臺灣島。
我們從漢朝至今,兩千多年歷史中,臺灣的不同命名,可以看出雙方交流的歷史,有多麼悠久。在古代典籍中,東漢時期,臺灣被稱為「夷洲」,隋唐時被稱為「流求」,元代時被稱為「琉球」,明代時被稱為「小流求」,到明代萬曆年間,「臺灣」成為沿用至今的名稱。
三國時代的吳國,是記載以來,最早與臺灣發生聯繫的古代王朝。孫吳佔有江南地區,海洋貿易比較發達,注重海外開發。黃龍二年(公元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水軍萬餘人到達夷洲,這是歷史上有記載的祖國大陸一臺灣的第一次官方聯繫。
衛溫等人到達夷洲後,長時間駐留在當地,並在《臨海水土志》,對夷洲的風土人情進行了細緻的記載。
隋王朝曾兩次派人到達臺灣。大將陳稜曾率兵船從廣東潮州起航,經過一個多月航行,到達臺灣。船隊到達臺灣時,當地人誤以為他們是商人,紛紛前往軍中進行貿易,可見祖國大陸和臺灣民間早就存在通商關係。當時內地人把鐵製工具傳入臺灣,而臺灣人則用精細潔白的「皮布」與內地人進行交換。
陳稜船隊抵達臺灣後,未進行過武力騷擾,而是派人慰問了當地居民,與當地有影響力的部族首領進行了親切的交流,傳授他們紡織技術。陳稜對臺灣的開拓,進一步密切了海峽兩岸的關係,被鄭成功奉為臺灣的「開山祖」,他還專門修建了「開山宮」來紀念陳稜經營和開拓臺灣的歷史功績。
唐宋以來,中國經濟的重心南移,福建等地的造船業十分發達,海洋活動逐漸頻繁起來。內地人民紛紛開始遷居澎湖地區,其後逐漸向臺灣本島發展。到17世紀末,從內地遷到臺灣的居民超過10萬眾,他們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在當地從事大規模的開發建設,並定居下來,與當地人一起開發臺灣島。
可以說,臺灣的開拓發展,凝聚了包括當地少數民族在內的中國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至今,臺灣社會的發展始終延續著中化文化的傳統。
臺灣居民從隋代開始使用內地傳入的鐵器,並經濟渡海到福建泉州附近尋找鐵器。他們會用當地出產的鹿皮、鹿筋等物品,與內地人民交換鐵器、火藥等物品。臺灣的北港(雲林縣西)、雞籠(基隆)等地都成為互市的重要口岸。
至宋代,臺灣與內地的政治、經濟聯繫更加密切,宋朝的錢幣在臺灣廣泛流通。元代時,祖國大陸與臺灣的民間貿易和往來進一步密切,第年有無數商船往來於臺灣和大陸之間。
隨著內地民眾不斷遷居澎湖、臺灣,歷朝歷代的中央政府逐漸加強對臺灣的行政管理。早在唐代時,澎湖、臺灣已屬嶺南使管轄。宋代時,將澎湖地區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駐守。
元世祖忽必烈時,派人到臺灣「宣撫」,元朝於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臺灣民政,隸屬於福建泉州同安縣。明承元制,繼續臺臺灣進行管理,並在基隆、淡水兩地屯駐軍隊,以防止倭寇侵擾。
公元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後,在當地設安撫司進行管轄。他死後,他的子孫繼續治理臺灣,在臺灣屯田、興辦工商業、發展貿易、開辦學堂,將內地先進的生產經濟傳播到臺灣,稻米、蔗糖生產迅速增加,冶鐵方式也傳入臺灣,促進了各種手工業的發展。臺灣各村還按照明朝的文化教育制度設立社學,實行科舉制度。鄭氏對臺灣的治理,推動了臺灣的經濟、文化的發展。
清朝統一全國後,內地人民大量移居臺灣,對臺灣的開發日益加快。臺灣城市繁榮,島內大小村落星羅棋布。隨著人口的增加,中央政府逐漸在臺灣增加行政機構,加強對臺灣的管理。公元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設1府3縣,隸屬福建省。公元1885年,清政府將臺灣建制為一個行省,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劉銘傳到達臺灣後,招攬內地移民遷居臺灣,以臺灣設立了撫墾局、電報局、鐵路局、軍械局、通商局、中西學堂等,發展工商業和文化教育,大大推進了臺灣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臺灣與祖國大陸之間自古以來從未中斷過交流,兩岸的文化具有同源同流、同根同脈的密切關係。任何想人為割斷這種血脈聯繫的行為,都將受到歷史的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