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義偉
張慶東,字巽風,祖籍山東臨邑,遼寧撫順生人,現居瀋陽,瀋陽「六濤」之一。別署自樂居、巽風草堂、品讀齋、雙拾樓。遼寧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民俗攝影家協會會員、遼寧社會科學院美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全國首屆、第三屆「華夏之星」。作品入編《遼寧當代美術史1949-2014》、《瀋陽當代美術史1948-2008》,並先後被沈延毅紀念館、瀋陽故宮博物院、營口市博物館、遼陽市美術館等收藏。
張慶東的花鳥畫更接近禪意,他的花鳥畫,給人以最突出的印象,是其作品中有一種禪意、禪空、禪境。不論是畫荷花還是其它花卉都有他自己的藝術語言,清新簡約,淳樸素雅,全都那麼自然、本色,無任何矯揉造作之感,在表現花鳥畫作品中,這種禪意,往往被化為大氣和真氣。
通常看到的一些表象禪意畫,還不能理解為真正意義的禪畫。而真正意義上的禪畫必須掃盡俗腸,不隨時趣,散閒清介,在意象筆墨中達到禪畫境界,這種禪畫境界的體現,相對而言還不能兼及具象表意的禪畫層面。具象的東西在某些程度上往往與寫實主義相關聯;而真正禪畫的基本要素相對要拒斥具象和表意,依寫意筆墨達到禪畫境界,是具象、表意及外禪所無法達到的境界。禪畫必須要體現筆中有禪,墨中有禪,禪在筆先,直指本心。因此,我想從幾個方面看張慶東,一他是農民之子,得天獨厚的純樸;二是軍人出身,從軍二十多年,鍛鍊出性格的剛毅;三是得到名師的真傳,他是著名畫家白國文入室弟子,同時又得到宋雨桂、常慶利等名師指點;四是他跟畫僧釋思濟是多年的朋友。
當下浮躁的社會,張慶東對繪畫的追求意味著什麼?我想,這位心性透明的畫家,是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獨特的文化感悟並以「詩」的方式言說。他在這一象徵隱喻中堅持個體人格的獨立;在浮躁的社會中保持自己選擇和尋求精神自由的空間;藝術的途中,葆有不受汙染的藝術趣味和透明的心性。在張慶東的花鳥畫中,他鍥進了自己獨立人格精神之美。張慶東筆下的牡丹、荷花、魚、蘭、竹等優美而精到,其花卉造型生動,章法變化有致。畫荷用墨濃淡適宜,花朵用色淡雅。各類雀鳥,生動活潑;點景草蟲,如蜻蜓、蜜蜂、蝴蝶等等,小巧而又生動。張慶東雖然很少畫蘭,但很精美。
欣賞張慶東的禪意畫作,還要用辯證的哲學觀點去辨識它、解析它。對於一幅作品,人們不能簡單理解為其畫面表象簡、空、繁就是禪畫,這是對禪畫的錯解。對於繪畫中的「簡」和「繁」,絕對不能停留在以「簡」論「簡」,以「繁」論「繁」的表層上。我們從美術史中可以看出,將八大禪畫繼承下來的是清末吳昌碩、近代齊白石、近現代潘天壽三位大師。他們與八大不同之處便是在簡遠筆墨和脫塵境界的開示中還遠遜色於八大。當然,三位大師的畫作今天看來並不是件件都可稱之為禪畫。
張慶東是深刻領會了三位畫家,從張慶東花鳥畫的造型,特別是筆墨和立意,看出這種藝術的傳承。因此,他的花鳥畫才具有高遠的品位。其用筆熟而不濫,灑脫而濃穩,具有內在的張力,又能率意為之,求取自然天趣。張慶東在表現傳統題材花鳥畫時是以「真」為立足點的,用「真」來帶動「美」。
在禪畫中,「筆」「墨」能否體現「以筆為宗,以墨為法」之雙重功蘊,最終要看畫家筆墨語言所喻旨的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能否達到一定境界。用筆墨抒情言志是本土藝術有別於西方藝術的本質所在。中國畫有「逸品」之說。逸品則在中國畫品史上視為最高品;而禪畫又是中國畫中的最高境界之一。所謂「逸」,似乎包含著這樣幾層含意:一、清遠曠達;二、不拘常法;三、筆簡形具。作為花鳥畫家的張慶東應該是與逸氣有緣的。如果我們將觀察的視角延伸到作品的意境和精神層面,便可以發現在張慶東的作品中,實際上是充滿著逸氣的。這種逸氣便是清遠和曠達。
張慶東的花鳥畫實踐說明,建立正確的生命意識,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自我文化人格塑造是成為一個花鳥畫家的必備素質。認識自然,熱愛自然,才能像黃賓虹所說的準確地表達自然的「內質」和「真意」,有真情在裡面,畫才能真,想怎麼畫,就怎麼畫,無拘無束,藝術成功的決竅也就在於此。張慶東的禪意畫作,盈天地之間,一氣而已。張慶東之為張慶東,亦一般正常之氣而已。
文章作者簡介
程義偉,遼寧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所長,現任遼寧社會科學院美術研究中心主任。遼寧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瀋陽書畫院籤約畫家。曾著《瀋陽當代美術史》《遼寧當代美術史》《韋爾申油畫創作研究》《遼海文化鏡像——遼寧當代文學美術研究》《遼寧文化藝術形態與精神重構——以宋惠民、韋爾申、白國文為例》《周衛油畫創作研究》《黑土畫魂——白國文的藝術與人生》《李連志藝術創作研究》《么喜龍論——從文化角度考察》《么喜龍書法藝術研究》等。編著《又見大唐——唐代文化藝術史》(微信版)。
免責聲明:本平臺只提供交流與分享,不作任何商業用途。本文部分內容來自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若侵權,請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