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人們普遍有從眾心理,對於比較知名的古城古鎮古街巷總是有種莫名的嚮往,不過在中國,很多名氣大的古蹟都被人為圈地設立收費點,搞起來了門票經濟,是否提高了當地的財政總收入並用之於民不得而知,但對於一些利益集團來說,實際價值是挺高的。
提起江西的人文古蹟,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了九江、婺源等處,其實南部的贛州也是人文薈萃。
贛州是客家人南下移民的第一座城市,之後的龍巖、梅州、惠州、河源、清遠等移民都是在這裡擴散出去的。獨特的客家文明使贛州和江西其他城市對比起來有很大的差別,其一是生活風情,其二是飲食習慣。
贛州的文化古蹟很多,像古城牆和建春門浮橋都是比較有名的代表,其實在建春門附近還有一條古老的街巷叫灶兒巷,這條巷子僅有兩百多米,不過宋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和周莊的歷史差不多。
灶兒巷在歷史上有不同的名稱,直至清代的時候才沿用現名,即便如此,「灶兒」也不是真正的原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清代的時候,這條巷住了很多衙役,當時的衙役所穿的工作服都是黑色制服,黑色也叫皂色,這條巷便被民間稱作皂兒巷了,由於皂字和灶字讀音相近,很多人叫著叫著就變成了灶兒巷,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名反而很少人叫了。
灶兒巷是多種建築風格相結合的巷子,民間形容這裡是「宋石明磚清瓦壘疊起」,意思是說這裡的建築結合了多個朝代的風尚,是活生生的贛南古民居「博物館」。
灶兒巷的建築主要為磚瓦結構,不過部分房子的前沿還保留了過去的木製結構。這條巷在清代到民國的時候曾經旺極一時,巷子雖然僅有二百多米卻匯聚了很多商號和錢莊,貿易往來極其頻繁。
如今,灶兒巷周邊區域陸續劃分為改造區,不過牆體上畫了一個拆字,唯獨灶兒巷被重點保護起來。
韶華匆匆,當年繁華的街巷現在歸於平靜,但民間依然流傳著很多傳說。駐足古巷,不時有熱情的本地人主動過來講解,令人暖心!對於它們來說,這是綠葉對根的情意。
這條古巷雖然不收門票,卻平時除了本地人之外,很難得見到幾個遊客,對比其他知名旅遊景點,這裡的名氣小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絲毫影響不了它的旅遊價值。
小巷的盡頭(或者說起始段)有座古色古香的大宅,以前是座叫董府的錢莊,如今已經改為餐館,老式金融機構的氣息自是難覓,不過從建築物上可以感受到主人當年的豪氣,至少在贛州一帶是如此情況。
這是典型的贛南客家院落式大宅,講究對稱格局,門楣、屋梁、窗欞等處的配色、設計、雕刻都很考究,可以看到當年大戶有家的審美情趣。
餐館做的是贛南特色菜,味道如何見仁見智,價格當然也不算便宜,工作人員倒是熱情,即使不在裡面用餐,也歡迎遊客進去參觀,他們擁有客家人的質樸和善良,假如這裡變成知名旅遊景區,不知是否還能保持這份淳樸?
小巷彎彎,地上鋪的是石板和鵝卵石,看得出曾經修整過。這些年贛州開始重視旅遊業,在未來的日子,周邊的旅遊配套應該會更完善。
對於遊子和華僑來說,灶兒巷能夠勾起回憶,對於外地遊客來說,這裡是探尋客家商業文化的好地方!不知你喜歡這樣的地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