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研學旅行」書寫素質教育新篇章 合肥周邊研學遊景點有哪些?
從古至今,成才者往往會經歷「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豐富鍛鍊。孔子遊諸國,將儒學大道遍傳天下;李白賞神州,妙筆生花留千古名詩……向來學問不能只拘禁在盈尺之間,暢行天下,學在路上。
2008年,市教育局在全國率先啟動「合肥萬名學生工業遊」,這一大膽嘗試,讓合肥學子從此與研學旅行結下不解之緣。研學旅行集「認識、思考、探究、實踐」為一體,讓學生在研學旅途中明理益智,全面發展。研學旅行,書寫了素質教育新篇章。
寓教於景
讓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文化
故事:自2007年以來,合肥一中已有近萬名學生以研學旅行的方式走入社會、走進自然,實現對自身的提升與發展。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下,合肥一中積極思考、大膽創新,將研學旅行納入校本課程建設,效果顯著。
學校著眼於學生的持續發展、終身發展,已經初步摸索出一條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校本課程發展道路,自主開發了以「紅」、「藍」、「綠」為主色調、三大模塊互為補充的校本課程。
具體而言,「紅」,即追憶之旅:愛國思想·革命精神。「藍」,即文化之旅:傳承國學·徽州文化。以皖南西遞、宏村為典型代表的文化之旅精品線路,將中華民族悠久、厚重的歷史引入活動之中,讓學生與原汁原味的文化遺蹟、歷史遺存以及當地民眾進行面對面的對話。
帶隊教師們認為,「皖南古村落就像一個開放型的博物館,每一處雕梁畫棟都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都能激發學生熱愛歷史、回顧歷史、學習歷史的積極與熱情,能促進學生對安徽、對家鄉的強烈歸屬感與認同感。」
「綠」,即自然之旅:青山綠水·瑰麗自然。學校在實施活動時,基本遵循安全性、廣泛性、課程性、知識性、教育性、拓展性等原則,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識與能力,以實現研學旅行的真正目標,以遊促研、以樂促學,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優秀接班人。
故事:「研學旅行」是一部立體的教科書,是一個充滿生機和創造力的課堂。合肥六中研學課程建設將學生核心素養融入課程之中,服務學生的終身發展。
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合肥六中研學校本課程,根據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和表現形式,結合研學旅行線路的特點,提出具體目標。如結合高中各學科以及學科之間交叉知識的探究,發現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了解研學目的地自然風光、人文習俗及歷史文化,加深對自然、社會、文化、歷史的認識;學習和研究科學技術在生活、生產實踐及科學實踐領域的應用知識;了解當前社會實踐活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學習軍事知識,加強國防教育;接受文化薰陶,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和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探索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自理自立、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等優秀品質;增強學生對美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更深刻地認識學科知識和社會知識的相互關係,具備一定的社會洞察力;體驗研學探究的過程,學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互勉互助,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關係和集體協作能力。
合肥六中目前開設了「自然探索系列」、「文化追尋系列」、「科技探索系列」、「境外遊學系列」等系列研學課程。
故事:合肥八中的課程結構主要由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研究性課程和實踐活動課程四部分組成。而研學旅行課程是合肥八中學生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全員參加,先後開設了春季修學遊、工業科技遊、農業體驗遊、勵志夏令營、歐美夏令營以及與結對學校暑期「手拉手」夏令營等不同形式的研學旅行課程。研學旅行課程實行學分制,屬於非限定性拓展課程(選修課),共計3.5學分。
當研學遊活動圍繞「高中生生涯規劃」這一主題開展時,旨在讓學生在研學遊活動中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了解職業分類,並進行初步的職業探索。
經過精心的策劃和籌備,2016年合肥八中確定的研學方向與主題主要有三個,分別是武漢方向研學主題:楚文化,讓學生了解武漢的地域文化和深厚的歷史文化;江浙方向研學主題:園林藝術,在揚州感受園林設計的魅力;皖南方向研學主題:徽文化,暢遊皖南,觀察和體驗筆墨紙硯的製作工藝,了解茶葉經濟,感受明清建築的古樸與滄桑。這些富有不同歷史文化內涵和現實教育意義的旅遊景點,獨具特色的職業環境,確保同學們不虛此「行」。
旅行,也是課程的一種方式。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合肥八中的研學旅行具有廣泛性、學術性、生態性,在價值上體現了發展力、文化力、影響力,成為合肥八中在綜合素質培養領域裡的一塊重要陣地。
收穫:我市中小學創造性地把研學旅行和校本課程開設相結合,助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走進社會和自然,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崇高情懷。
寓教於樂
讓學生「遊中有學,且行且思」
故事:這不止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更是對人生的學習。2016年4月7日~9日,合肥十七中高一年級約500名學生踏上了研學探知的旅程。
4月7日,迎著微微晨曦,行走在快樂尋夢之旅的學生充分感受到:知識,不僅僅在課堂裡、書本中;也在那廣闊的生活裡、世界中……
前往宜昌的學生遊覽了壯美的三峽瀑布,偶遇瀑上彩虹,感受它的幽靜、美麗。學生們興奮地從瀑布下穿越過去,耳邊風聲水聲呼嘯而過。學生們船遊西陵畫廊,感受「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輕快與旖旎;遊覽三峽大壩,感受世界第一大水利樞紐的雄奇與壯觀,領略高峽出平湖的氣勢與磅礴。最後一天學生到達武漢,登上享有「天下第一樓」之稱的黃鶴樓,感受「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的多姿。
鏡頭前的一張張笑臉記錄了同學們的歡笑與幸福,一份份心血凝成的調查報告記載了他們的收穫。
為期三天的研學旅行,學生們樂中有思,遊中有學,學以成思,知而奮發。
故事:「天空中沒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合肥市杏林小學研學旅行活動可謂豐富多彩,精彩紛呈。2016年,上半年、下半年分季、分段、分批、分主題組織了研學旅行活動。學生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豐富了人文歷史知識,開拓了眼界,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真正做到了學有所獲。
上半年,學校組織了一二年級「親近大自然」植物園之行,三四年級「挑戰自我,勇敢向前」夢幻方特之旅,五六年級則來到了美麗的黃山,感受綺麗秀美的黃山美景和歷史悠久的徽風皖韻。
下半年,組織了五年級學生前往革命老區金寨,開展「感悟革命傳統,走進紅色金寨」之旅。在金寨縣紅軍廣場,孩子們拾階而上,在革命烈士紀念碑前莊重地敬獻花籃,深切地緬懷革命先烈。在輔導員的帶領下,孩子們步入金寨縣紅軍紀念堂參觀,革命先烈艱苦奮鬥、無畏犧牲的英雄事跡讓孩子們深受感動,受益匪淺。隨後的時間裡,學生們來到了天堂寨景區,登山觀賞瀑布,沿河探索白馬大峽谷,興致勃勃地經歷了一場感官的盛宴和體能的考驗。
這次活動,培養了學生愛國主義情懷,讓孩子銘記革命歷史、弘揚長徵精神,立志成為國家和民族的棟梁之才。
故事:2016年6月18日,崗集中心校「品讀水墨南山,感悟竹海文化」走進溧陽研學旅行活動啟動。本次研學之旅,主要安排「南山竹海」、「天目湖」兩個主要景點,全程共兩天時間,該校五、六年級335名師生參加了此次活動。
「南山竹海」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之處,群山環抱,3.5萬畝竹海空氣清新,是國家5A級景區。學生們行走在竹海之間,專注地聽著導遊對當地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講解,呼吸著竹林純氧,欣賞著竹景美畫,傾聽著溪水潺潺,心曠神怡的愜意洗去了旅途的疲憊。「鳥藝表演」、「舞獅表演」的精彩讓同學們久久回味,「熊貓館」、「竹文化博物館」給孩子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天目湖物產豐富,被譽為「江南明珠」、「綠色仙境」,文化底蘊深厚。唐代詩人孟郊曾任溧陽縣尉,其間留下佳作《遊子吟》,當同學們走到《百孝書》、《二十四孝圖》與《慈母堂》前時,心靈得到洗禮,不約而同地吟誦起:「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此時,書本上的詩句不再淺顯,此聲,是那麼生動、那麼深沉、那麼感人……
有意義的旅行是短暫的,兩天裡同學們領略了大自然的美,了解了當地的人文歷史,也體會到了同學互助的深情,收穫了成長的快樂與自信。
收穫:我市中小學把研學旅行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讓學生在遊中學,學中研,且思且行,且行且思,既薰陶了人文素養,提高了科學認知,又展示了合肥學子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寓教於行
讓學生研學行中懂得「知行合一」
故事:合肥七中於2016年4月7日至9日在高一年級組織了分別以「感知徽商歷史」、「品味儒家文化」、「探尋魯迅精神」為主題,分赴武漢、曲阜、紹興三地的研學旅行活動,參加人員包括高一學生1500餘人、帶隊及管理人員63人。
在本次研學旅行過程中,學校做到知行合一、寓教於行。要求學生隨時記錄活動過程,鼓勵學生在旅行過程中開動腦筋、發現問題,並形成完善的課題成果。青山延綿,綠水相隨,古城徽州人文薈萃,歷史悠久,學生在暢遊秀美的自然風光時,積極探索徽州的書墨文化、美食文化、建築文化和徽商文化,在老師們的指導下,學生們分組合作完成了《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徽州美食尋根》、《又見馬頭牆——徽州建築風格研究》、《徽商的興衰》等課題。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走進孔林,緬懷先師,感悟儒家文化之博大精深,參觀完畢,同學們合作完成了《〈論語〉的「仁」及孔子仁學的內涵》、《曲阜:孔子家鄉文化研學旅行開發研究》、《孔子因材施教思想探微》。
青磚黑瓦,古韻長存,魯迅筆下的紹興融入了多少學生在教科書中的記憶,那熟悉的三味書屋,那滑稽的孔乙己,第一次到達,學生們就已經找回熟悉的記憶。「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探訪魯迅故居,學生們小心遊走,細細瀏覽,仿佛連每一次呼吸都是在聆聽智者的教誨。遊學歸來,學生們完成了《孔乙己的形象再認識》、《紹興酒之歷史》、《我們的時代仍然需要魯迅》等課題。
據統計,本次研學旅行,學校共收回課題報告300餘篇,其中不乏優秀的研究成果,實現了「寓教於樂,知行合一」的研學宗旨。
故事:合肥六十三中操場邊的櫥窗前,有段時間展出各類書法、繪畫、攝影作品、手抄報、繪本,色彩絢爛,做工精美,極具創造性,讓人不禁駐足欣賞,這些作品是該校2016年11月份研學旅行的獲獎作品。
2016年11月16日~18日,在經過多方比較和篩選後,學校開啟了江蘇-無錫-蘇州研學旅行活動。主要景點有木瀆古鎮、拙政園、無錫影視基地三國城水滸城等。本次所選的幾個景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景觀引人入勝,是歷史、文化、自然、古典文學綜合體,貼合學生實際,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同學們在醉心於優美自然風光、深邃古典文化中,激發創作靈感。
在前兩周,班主任就將了解此次研學的幾個景點布置為周末作業,要求學生首先去圖書館、網站自行查找相關材料。隨後,學校地理、歷史老師為大家上專題課。學校還專門邀請專業人員進行景點介紹。班主任也利用班會課,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們自主互動展示,可謂做足了「預習」功課。
研學歸來,同學們感慨多多,收穫滿滿。熱愛文學的孩子用他們的生花妙筆將記憶凝結成文字,擅長書畫的孩子則用靈巧的雙手創作出優美的藝術品。
本次研學旅行共收回文學作品1007篇,各類繪畫攝影手抄報995幅。學校語文教研組和藝體教研組利用課餘時間選出其中優秀文學作品200多篇、藝術作品65篇。櫥窗內展出的優秀作品,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同時,學校將其中優秀文學作品和書畫作品編印成精美的圖文冊,發給老師和學生,作為永久的紀念。
各班級也在班主任組織下,在語文老師和其他老師指導下,紛紛將本班學生的研學遊記整理成冊,形成作品集。編書的過程,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了他們的組織協調能力,增強了團結合作精神。
故事:2008年起,合肥市芙蓉小學開始探索特色辦學,確立了以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簡稱「三生教育」為特色辦學。學校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的教學常規管理中來,由「三生教育」之「快樂生活」理念統領研學旅行,精心策劃,潛心研究,用心反思,目前已經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研學之法,寓教於遊,在流動的風景中,打造獨樹一幟的「行走的課堂」。孩子們笑稱「我們的課堂在路上」。
學校的研學旅行分為春秋季分年級研學遊、暑期研學遊、畢業遊、親子遊、工業遊。除了遊玩觀賞,還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生的研究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加了接觸自然、體驗文化的機會,培養了生活自理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去時滿懷憧憬、歡聲笑語,孩子們在研學旅行中走進廣闊的天地,經過了看、聽、動手操作、實踐體驗等豐富的活動,滿載而歸。灑一路汗水,嗅一路芬芳。回到熟悉的校園,通過畫、說、寫、辦報等形式將所見所聞互相交流,參加與研學遊有關的徵文、演講、繪畫、攝影比賽、網上問卷等活動。
流動的風景,行走的課堂。通過研學旅行,學生在大自然的山水中陶冶了性情,在活動中鍛鍊了能力,在訓練中磨練了意志,對他們來說這不僅是一次難忘的旅行,也是成長過程中一堂生動的社會綜合實踐課,提升了他們對生命、生存、生活的認知和感悟。
學校通過對「研學旅行」的跟蹤統計,校內網站年平均發表有效稿件12篇,微信12條,外宣平臺年平均發表有效稿件4則。如今,芙蓉小學「研學旅行」已經在業內初具名氣。
收穫:自然是一個「寶庫」,社會是一個「學校」,我市中小學讓學生帶著好奇與任務,在親近自然,感悟文明,探尋文化,思考生命時,體驗別樣課堂的另一番風味。
研學旅行是一種體驗,一種感悟,也是一種收穫。且思且行,讓合肥學子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行及四方;且研且學,讓合肥學子快樂地學習於旅途中,學貫乾坤。